德國經濟為何大衰退?
德國央行大幅下調了經濟成長率至僅0.2%,研究機構也預測國家競爭力下降,德國家庭平均損失8萬元台幣。製造業大裁員,失業率來到4年最高水準,2027年GDP還會下降1.3%以上⋯⋯德國如何淪落至這一步?未來有望逆轉嗎?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正有上一條可能難以逆轉的衰退之路。經過五年的停滯後,德國經濟目前比疫情前的成長趨勢少了5%。 德國央行上週又將明年的經濟成長預期從1.1%下調至0.2%,「今年對德國經濟來說並不是一個偉大的一年,2025年也不會好太多,」央行也指出,該國失業率來到4年最高水準6.1%。 彭博經濟研究將話說得更狠,「德國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並分析德國競爭力的下滑,意味著家庭每年經濟損失將達2500歐元(約8.5萬台幣)。 今日未來研究所創辦人韋伯(Amy Webb)指出,德國整個國家,乃至歐洲都受到拖累,雖然不會一夜崩潰,但「這裡每個人的生活都會一點一點地在餘生中變得更糟。」 為何走到這一步? 近年來,工業生產舉步維艱。尤其化工、金屬加工和造紙等能源密集產業,受到的打擊最嚴重。這些部門僅佔德國工業產出的16%,但卻消耗該國了近80%的工業能源。許多公司透過暫停生產,來應對能源成本上漲。 對大多數德國公司來說,全球需求模式的轉變,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財富管理公司百達指出,「德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已經改變。」2010年代,兩國的成長是互補的:德國向中國出售汽車、化學品和機械,反過來又購買消費品和中間投入,例如電池和電子元件。 現在,中國能夠自己生產大部分曾經進口的產品,在某些情況下,中國已經成為出口市場的有力競爭對手——特別是在德國的老牌汽車領域。 投資公司班特利昂的經濟學家預測,未來10年汽車產業在德國的附加價值將損失高達40%。 鬥爭已白熱化,大眾汽車因計劃關閉國內工廠而面臨罷工,舍弗勒、博世集團等供應商也面臨裁員。今年到目前為止,歐洲財富500強的德國企業已宣布裁員6萬多人。 此外,德國在過去十多年愈來愈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當俄烏戰爭爆發、能源緊縮,進一步推高了該國的物價水準。 不過,早在疫情爆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開始投資製造業之前,德國經濟就已經顯示出緊張的跡象。 2021年,底德國的GDP僅比4年前高出1%,而歐元區其他國家的成長率為5%,美國的成長率超過10%。 一部分原因是,在2010年債務危機後,歐洲外圍經濟體開始進行自家的結構性改革,而德國反而因安逸而停滯,進而各經濟指數逐漸失去在歐盟地區的競爭力。 德國能扭轉乾坤嗎? 「德國的問題不會自行消失。下一屆政府,迫切需要關注為未來重組經濟、提高生產力,和解決高能源成本的原因,」經濟學家拉什(Jamie Rush)指出。 為了重振競爭力,德國最終需要增加支出。根據彭博經濟研究稱,必須將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產品的年投資增加約三分之一,達到1,600億歐元。此一增幅相當於GDP的1%以上。 然而,雖然增加支出能刺激經濟,但德國的政府部長在制定和執行預算時,受到自己設定的財政規則的約束,限制了他們能夠增加政府支出的權限。 政治也充滿不確定性。明年2月的德國聯邦國會選舉中,儘管由兩個主要政黨組成的「大聯盟」可能能夠獲得多數席位,並避免形成混亂的三方聯盟,但不能保證,因為挫敗感已經驅使德國選民轉向邊緣政黨。 例如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民意調查中排名第二,而左傾聯盟BSW可能在成立一年後進入聯邦議院。他們目前一共擁有大約四分之一選民的支持。 雪上加霜的是,德國在應對競爭力喪失的同時,也必須應對人口結構的變化。 近年來,該國的人口老化已被大量移民所平衡。但現在新移民愈來愈少,導致企業缺乏勞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未來5年德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每年減少0.5%——是所有大型經濟體中降幅最大。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Bloomberg, Politico, Reuters)
德國央行大幅下調了經濟成長率至僅0.2%,研究機構也預測國家競爭力下降,德國家庭平均損失8萬元台幣。製造業大裁員,失業率來到4年最高水準,2027年GDP還會下降1.3%以上⋯⋯德國如何淪落至這一步?未來有望逆轉嗎?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正有上一條可能難以逆轉的衰退之路。經過五年的停滯後,德國經濟目前比疫情前的成長趨勢少了5%。
德國央行上週又將明年的經濟成長預期從1.1%下調至0.2%,「今年對德國經濟來說並不是一個偉大的一年,2025年也不會好太多,」央行也指出,該國失業率來到4年最高水準6.1%。
彭博經濟研究將話說得更狠,「德國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並分析德國競爭力的下滑,意味著家庭每年經濟損失將達2500歐元(約8.5萬台幣)。
今日未來研究所創辦人韋伯(Amy Webb)指出,德國整個國家,乃至歐洲都受到拖累,雖然不會一夜崩潰,但「這裡每個人的生活都會一點一點地在餘生中變得更糟。」
為何走到這一步?
近年來,工業生產舉步維艱。尤其化工、金屬加工和造紙等能源密集產業,受到的打擊最嚴重。這些部門僅佔德國工業產出的16%,但卻消耗該國了近80%的工業能源。許多公司透過暫停生產,來應對能源成本上漲。
對大多數德國公司來說,全球需求模式的轉變,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財富管理公司百達指出,「德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已經改變。」2010年代,兩國的成長是互補的:德國向中國出售汽車、化學品和機械,反過來又購買消費品和中間投入,例如電池和電子元件。
現在,中國能夠自己生產大部分曾經進口的產品,在某些情況下,中國已經成為出口市場的有力競爭對手——特別是在德國的老牌汽車領域。
投資公司班特利昂的經濟學家預測,未來10年汽車產業在德國的附加價值將損失高達40%。
鬥爭已白熱化,大眾汽車因計劃關閉國內工廠而面臨罷工,舍弗勒、博世集團等供應商也面臨裁員。今年到目前為止,歐洲財富500強的德國企業已宣布裁員6萬多人。
此外,德國在過去十多年愈來愈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當俄烏戰爭爆發、能源緊縮,進一步推高了該國的物價水準。
不過,早在疫情爆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開始投資製造業之前,德國經濟就已經顯示出緊張的跡象。
2021年,底德國的GDP僅比4年前高出1%,而歐元區其他國家的成長率為5%,美國的成長率超過10%。
一部分原因是,在2010年債務危機後,歐洲外圍經濟體開始進行自家的結構性改革,而德國反而因安逸而停滯,進而各經濟指數逐漸失去在歐盟地區的競爭力。
德國能扭轉乾坤嗎?
「德國的問題不會自行消失。下一屆政府,迫切需要關注為未來重組經濟、提高生產力,和解決高能源成本的原因,」經濟學家拉什(Jamie Rush)指出。
為了重振競爭力,德國最終需要增加支出。根據彭博經濟研究稱,必須將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產品的年投資增加約三分之一,達到1,600億歐元。此一增幅相當於GDP的1%以上。
然而,雖然增加支出能刺激經濟,但德國的政府部長在制定和執行預算時,受到自己設定的財政規則的約束,限制了他們能夠增加政府支出的權限。
政治也充滿不確定性。明年2月的德國聯邦國會選舉中,儘管由兩個主要政黨組成的「大聯盟」可能能夠獲得多數席位,並避免形成混亂的三方聯盟,但不能保證,因為挫敗感已經驅使德國選民轉向邊緣政黨。
例如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民意調查中排名第二,而左傾聯盟BSW可能在成立一年後進入聯邦議院。他們目前一共擁有大約四分之一選民的支持。
雪上加霜的是,德國在應對競爭力喪失的同時,也必須應對人口結構的變化。
近年來,該國的人口老化已被大量移民所平衡。但現在新移民愈來愈少,導致企業缺乏勞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未來5年德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每年減少0.5%——是所有大型經濟體中降幅最大。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Bloomberg, Politico, 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