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姚仁喜「無為」建築,林百里、台積電為何都指明要找他?
9月剛獲頒陽明交大首位名譽藝術學博士的建築師姚仁喜,善於融合實用與詩意,讓冷冰冰的研發廠變得有溫度,有「企業總部操刀手」之稱。這位林百里形容為「AI無法取代」的建築師,將出席2025天下經濟論壇(CWEF)。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擁有頑童性格的姚仁喜,做每件事都興致盎然,但談起建築立刻變得嚴肅,不容許絲毫失誤。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姚仁喜做什麼事都抱持「玩」的心情,把工作和生活都當遊戲,因而他做每件事都興致盎然,樂在其中。 結婚第七年的某日早晨,姚仁喜無來由地,一張開眼便對太太姚任祥說,「今天開始,我要來燒飯。」多年下來,做菜卻也成了他的娛樂和紓壓。 每隔一段時間,姚仁喜便邀朋友們到家裡吃他煮的菜,張忠謀也曾吃過,各個意猶未盡。 「做菜之前要先畫草圖,還要上色,」這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師,坐在白色俐落的建築事務所裡,聊他擅長的法國菜,「我喜歡像建築一樣有結構的菜系。」 做菜和建築一樣細膩專注 他重視食物之間的協調性和畫面美感,刀工是用毫米在計算,能把菜切得大小一致,堆疊得勻稱,宛如在蓋房子,一切有章法。 做菜和蓋房子確實有雷同之處,同樣是在設計、打造出一個「形」,但真正享受的是裡頭沒有形體的「空間」,以及在舌尖味蕾上竄開的酸甜苦辣滋味。 但對姚仁喜而言,工作和生活無界限,無孰輕孰重,他只是很專注地看待每件事。 姚仁喜常叮嚀年輕同事,生活和工作都要一樣專注,細膩感受每一個當下。(黃明堂攝) 「大家都吃一樣的便當,姚仁喜的看起來就特別好吃,」姚仁喜的太太姚任祥說,姚仁喜常叮嚀年輕同事,「即使是叫Uber Eats,也要好好把食物放在盤子裡,餐具擺好、倒杯水,坐下來再吃。」好好地感受、體驗當下。 唯一最大不同,「燒一頓飯很容易,做不好,吃掉就算了,最壞就是拉肚子,但蓋房子是要負責的,」頑童性格的姚仁喜突然收起笑意,帶點嚴肅的神情說。 追求完美,「對建築,他很兇」 跟姚仁喜工作過便知道,「他對建築的態度很嚴格,」身為妻子、也是事業伙伴的姚任祥透露,有時她從旁觀察,感覺他「非常兇」、「不能忍受錯誤」,要求完美。 這意味姚仁喜的建築有品質保證,設計監造過程嚴密控管,讓他的作品在全球獲獎無數。 今年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在國際上就拿到近十個獎。其中他為已故建築師漢寶德蓋的紀念館,拿到芝加哥雅典娜建築與設計博物館國際建築獎、荷蘭Archello Awards年度最佳博物館建築優勝。 姚仁喜為恩師漢寶德蓋的紀念館榮獲兩大建築設計獎。(©牧童攝影,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跟他工作有一個好玩的地方,他很容易沉浸其中,不是隨便做做就算,所以會要跟著去挖掘探索,」大元建築工場營運總監温淑宜分享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2023年他為台積電在竹科蓋的新研發中心,串連南北兩側的晶圓廠房,傳輸晶圓的密閉式運輸設備,就位在建築中庭上方。周圍是白色牆面,辦公室透明隔間,兩側則有手扶梯上下,讓在這工作的七千多位員工,能在通透的空間裡看見彼此,沒有隔閡。 「這個建築物是一個活生生的,而且是非常貼近人性的一個工作環境,」姚仁喜說起台積竹科研發中心,言談間流露著興奮之情。 過往的研發中心往往空間冷冰,員工有時一整天待在無塵室,一天可能甚少與他人交流。但姚仁喜認為,建築的有趣之處就在於「空間的戲劇性和互動性」。 他曾說,「一個好的建築,是要讓空間裡的所有人,覺得自己既是演員也是觀眾。」他認為,空間和人的關係不應是對立,而是一種「無為」的共生狀態,不知不覺被自然的環境給影響,讓使用者感受到和諧、溫暖,秉持他建築裡一貫有的人文溫度。 童年自學,培養創作自由的洞察力 這樣凡事以「人」為出發的設計,與他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 姚仁喜的童年和一般小孩不一樣,小時候他常常生病,待在家裡的時間比學校多,每天坐在窗台望著街道上的人事物,培養他日後獨到的觀察視野。 在家的日子不孤單,母親陪著她渡過那段沒有同儕朋友的時光,有許多時間看故事書,有時跟著母親看日文雜誌,跟著雜誌上的摺紙做簡單手工藝、畫畫。 為了保留學籍,每隔一段時間他還是會回學校考試,還都考第一名。 回想起來,體弱反倒成了他人生的禮物。在家自學的時光,躲過體罰、體制教育,讓他的思考不受限制。尤其是父母開明,給他自由成長的環境,令他終生感念。 建中畢業後,姚仁喜捨棄台大電機不填,受哥哥姚仁祿影響,再加上喜歡畫畫,把哥哥念的東海建築系填為第一志願。 「建築有一點像在玩,」他笑說,單是木頭、藍寶樹脂、繩子,三個材料就能變化出許多有趣的東西。 在東海,姚仁喜遇到思想啟蒙老師漢寶德。1970年代,漢寶德從哈佛大學帶回新觀念,強調批判性思維和設計方法論,認為建築跟藝術相關,不純是工程,使本地建築從戰後的日本粗獷主義、中國宮殿式建築的桎梏中解脫,接軌國際現代建築潮流。 姚仁喜到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後,投入業界至今快五十年,期間獲獎連連,拿過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國家文藝獎,獲AIA美國建築師協會頒發榮譽院士。 許多知名公共和商業建築都出自姚仁喜之手,新北市美術館就是其中之一。(©Iwan Baan,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儘管不認得姚仁喜,你我多少都去過他設計的建築空間。把逛書店變得有儀式感的誠品敦南書店、仿青瓷冰裂紋為外觀的故宮晶華、以水墨畫筆法為概念的故宮南院、源自客家建築圍龍屋的高鐵新竹站、外觀形似蘆葦的新北市美術館,每棟建築都蘊藏著人文氣息。 「姚仁喜的建築作品常展現出強烈的幾何性格,」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俊雄認為,蘭陽博物館尤為明顯,採單面山式、傾斜20度角從大地拔出,透過建築結構的切割,讓參觀者體驗新的空間維度。 技術上他也勇於突破。1998年完工的大陸工程大樓,大膽採用懸樑法建造,大廳以八根SRC鋼骨鋼筋混凝土大立柱建構而成,室內空間沒有一根柱子,在當年手法大膽創新。 近期的台北時代寓所,則運用預鑄工法,外觀看似為一格格正方形堆疊,活潑可愛。此工法為營建新趨勢,台灣還不普及,卻能解決未來缺工問題
9月剛獲頒陽明交大首位名譽藝術學博士的建築師姚仁喜,善於融合實用與詩意,讓冷冰冰的研發廠變得有溫度,有「企業總部操刀手」之稱。這位林百里形容為「AI無法取代」的建築師,將出席2025天下經濟論壇(CWEF)。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姚仁喜做什麼事都抱持「玩」的心情,把工作和生活都當遊戲,因而他做每件事都興致盎然,樂在其中。
結婚第七年的某日早晨,姚仁喜無來由地,一張開眼便對太太姚任祥說,「今天開始,我要來燒飯。」多年下來,做菜卻也成了他的娛樂和紓壓。
每隔一段時間,姚仁喜便邀朋友們到家裡吃他煮的菜,張忠謀也曾吃過,各個意猶未盡。
「做菜之前要先畫草圖,還要上色,」這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師,坐在白色俐落的建築事務所裡,聊他擅長的法國菜,「我喜歡像建築一樣有結構的菜系。」
做菜和建築一樣細膩專注
他重視食物之間的協調性和畫面美感,刀工是用毫米在計算,能把菜切得大小一致,堆疊得勻稱,宛如在蓋房子,一切有章法。
做菜和蓋房子確實有雷同之處,同樣是在設計、打造出一個「形」,但真正享受的是裡頭沒有形體的「空間」,以及在舌尖味蕾上竄開的酸甜苦辣滋味。
但對姚仁喜而言,工作和生活無界限,無孰輕孰重,他只是很專注地看待每件事。
姚仁喜常叮嚀年輕同事,生活和工作都要一樣專注,細膩感受每一個當下。(黃明堂攝)
「大家都吃一樣的便當,姚仁喜的看起來就特別好吃,」姚仁喜的太太姚任祥說,姚仁喜常叮嚀年輕同事,「即使是叫Uber Eats,也要好好把食物放在盤子裡,餐具擺好、倒杯水,坐下來再吃。」好好地感受、體驗當下。
唯一最大不同,「燒一頓飯很容易,做不好,吃掉就算了,最壞就是拉肚子,但蓋房子是要負責的,」頑童性格的姚仁喜突然收起笑意,帶點嚴肅的神情說。
追求完美,「對建築,他很兇」
跟姚仁喜工作過便知道,「他對建築的態度很嚴格,」身為妻子、也是事業伙伴的姚任祥透露,有時她從旁觀察,感覺他「非常兇」、「不能忍受錯誤」,要求完美。
這意味姚仁喜的建築有品質保證,設計監造過程嚴密控管,讓他的作品在全球獲獎無數。
今年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在國際上就拿到近十個獎。其中他為已故建築師漢寶德蓋的紀念館,拿到芝加哥雅典娜建築與設計博物館國際建築獎、荷蘭Archello Awards年度最佳博物館建築優勝。
姚仁喜為恩師漢寶德蓋的紀念館榮獲兩大建築設計獎。(©牧童攝影,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跟他工作有一個好玩的地方,他很容易沉浸其中,不是隨便做做就算,所以會要跟著去挖掘探索,」大元建築工場營運總監温淑宜分享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2023年他為台積電在竹科蓋的新研發中心,串連南北兩側的晶圓廠房,傳輸晶圓的密閉式運輸設備,就位在建築中庭上方。周圍是白色牆面,辦公室透明隔間,兩側則有手扶梯上下,讓在這工作的七千多位員工,能在通透的空間裡看見彼此,沒有隔閡。
「這個建築物是一個活生生的,而且是非常貼近人性的一個工作環境,」姚仁喜說起台積竹科研發中心,言談間流露著興奮之情。
過往的研發中心往往空間冷冰,員工有時一整天待在無塵室,一天可能甚少與他人交流。但姚仁喜認為,建築的有趣之處就在於「空間的戲劇性和互動性」。
他曾說,「一個好的建築,是要讓空間裡的所有人,覺得自己既是演員也是觀眾。」他認為,空間和人的關係不應是對立,而是一種「無為」的共生狀態,不知不覺被自然的環境給影響,讓使用者感受到和諧、溫暖,秉持他建築裡一貫有的人文溫度。
童年自學,培養創作自由的洞察力
這樣凡事以「人」為出發的設計,與他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
姚仁喜的童年和一般小孩不一樣,小時候他常常生病,待在家裡的時間比學校多,每天坐在窗台望著街道上的人事物,培養他日後獨到的觀察視野。
在家的日子不孤單,母親陪著她渡過那段沒有同儕朋友的時光,有許多時間看故事書,有時跟著母親看日文雜誌,跟著雜誌上的摺紙做簡單手工藝、畫畫。
為了保留學籍,每隔一段時間他還是會回學校考試,還都考第一名。
回想起來,體弱反倒成了他人生的禮物。在家自學的時光,躲過體罰、體制教育,讓他的思考不受限制。尤其是父母開明,給他自由成長的環境,令他終生感念。
建中畢業後,姚仁喜捨棄台大電機不填,受哥哥姚仁祿影響,再加上喜歡畫畫,把哥哥念的東海建築系填為第一志願。
「建築有一點像在玩,」他笑說,單是木頭、藍寶樹脂、繩子,三個材料就能變化出許多有趣的東西。
在東海,姚仁喜遇到思想啟蒙老師漢寶德。1970年代,漢寶德從哈佛大學帶回新觀念,強調批判性思維和設計方法論,認為建築跟藝術相關,不純是工程,使本地建築從戰後的日本粗獷主義、中國宮殿式建築的桎梏中解脫,接軌國際現代建築潮流。
姚仁喜到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後,投入業界至今快五十年,期間獲獎連連,拿過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國家文藝獎,獲AIA美國建築師協會頒發榮譽院士。
許多知名公共和商業建築都出自姚仁喜之手,新北市美術館就是其中之一。(©Iwan Baan,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儘管不認得姚仁喜,你我多少都去過他設計的建築空間。把逛書店變得有儀式感的誠品敦南書店、仿青瓷冰裂紋為外觀的故宮晶華、以水墨畫筆法為概念的故宮南院、源自客家建築圍龍屋的高鐵新竹站、外觀形似蘆葦的新北市美術館,每棟建築都蘊藏著人文氣息。
「姚仁喜的建築作品常展現出強烈的幾何性格,」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俊雄認為,蘭陽博物館尤為明顯,採單面山式、傾斜20度角從大地拔出,透過建築結構的切割,讓參觀者體驗新的空間維度。
技術上他也勇於突破。1998年完工的大陸工程大樓,大膽採用懸樑法建造,大廳以八根SRC鋼骨鋼筋混凝土大立柱建構而成,室內空間沒有一根柱子,在當年手法大膽創新。
近期的台北時代寓所,則運用預鑄工法,外觀看似為一格格正方形堆疊,活潑可愛。此工法為營建新趨勢,台灣還不普及,卻能解決未來缺工問題。王俊雄認為這是姚仁喜特有的前瞻特質,建材使用、技法都放眼未來。
超越AI,用打坐培養靜、觀能力
這幾年他常談論建築的詩意(poetic side)與實用(practical side),兩者經常矛盾並存。
以他設計的法鼓山水月道場為例,聖嚴法師生前給姚仁喜的建築計劃書只有六個字:「水中月、空中花」。他利用光、風、水、映、影等元素,試圖傳達此一「不可說的意境」。
他從花蓮搬來散置於院落裡的七塊巨石,美國建築評論家史畢茲(Michael Speaks)形容這些巨石的巧妙的擺置,能喚起人們一種亙古永恆的情懷,但也有人批評,為何放了大石頭到廣場,阻礙活動空間。
前者是用詩意的觀點來理解,後者則以實用的心態檢視,但姚仁喜認為,「好的建築不只要完美地滿足功能的需求,也要觸動人們的審美、情感、記憶、甚至心靈。」
這些年,姚仁喜的建築理念也影響商界、科技業,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晶圓廠、台積電南京園區、廣達研發中心、中鋼企業總部、克緹辦公總部等,都出自他的設計,有「企業總部操刀手」之稱。
獨特的人文溫度和新穎的幾何風格,使各大企業也爭相邀請姚仁喜設計總部和工廠,圖為廣達研發中心。(©Marc Gerritsen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林百里形容姚仁喜的設計兼具「無相、無我、無為」,認為他每件作品都依據不同人事物、環境意境去設計,「建築的無形美感,需要感性的思維去感受,」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姚仁喜,AI無法取代,「世界永遠都會需要他。」
面對未來AI時代,姚仁喜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坐」。
他每天至少靜坐兩小時,觀照內心,避免過多的干擾,訓練「靜」與「觀」,成為他判斷事物的重要洞察能力,創意自然也隨之而來。
不過爾偶還是要想起,這一切只是一場遊戲,抱持跟姚仁喜一樣「遊戲人間」的心態,把事情變好玩,人生才有意思。
【小檔案】姚仁喜
- 出生/1951年
- 現職/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創辦人
- 學歷/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
- 榮譽/第十一屆國家文藝奬建築類得奬人、2014年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榮譽院士、陽明交大名譽藝術學博士
- 代表作/高鐵新竹站、法鼓山農禪寺、中鋼總部大樓、蘭陽博物館、台大次震宇宙館、新北市美術館、漢寶德紀念館
(責任編輯:張蕙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