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俄、親中害慘德國?梅克爾下台3年出回憶錄要辯駁什麼?|天下雜誌

在德國執政最久的總理梅克爾,親筆寫了3年的回憶錄,上週在全球出版。在德國經濟與歐盟安全遭遇多股逆風的當下,梅克爾試圖為過往政策辯駁,拯救聲勢。但這位樂觀主義總理治下的德國,經濟依賴中國日深,對俄羅斯戰略又受批評,恐怕很難讓眾人買單。 剛卸任時的梅克爾,歷史定位是「危機總理」,但隨著德國經濟走下坡,批評她的聲音排山倒海而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德國第一位女性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11月底在德國出版《自由:回憶錄 1954-2021》(Freedom:Memoirs 1954-2021)。繁體中文版同步上市。 書中一張50年前老照片,現在看來猶如一則命運的預言。她1970年代大學時期攀岩的照片,圖說非常有趣:「我發現上攀比下攀容易。」 這預示了後世對梅克爾政治生涯的評價:上台容易,下台難。 梅克爾是德國史上首位女性聯邦總理,從2005年上任至2021年,執政超過16年,也使她成為德國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理。 她任內帶領德國度過不少危機。挺過金融海嘯,德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策略,讓德國在2010年超過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她在位期間,德國經濟規模成長五成,強盛前所未見。 但走過敘利亞難民危機、新冠疫情,時至今日德國面臨諸多逆風。在2023與24年,德國連續兩年經濟衰退,讓德國成為今年經濟唯一預期收縮的G7工業國。德國最大汽車集團福斯,也遭遇中國電動車競爭,宣布關閉德國境內3座工廠,甚至裁員減薪。 梅克爾這本回憶錄出版的時間點,似乎不能再糟了。 「德國現在是三頭落空,」一位前駐台歐洲外交官形容。中國消費市場疲弱、俄羅斯便宜天然氣不再;以及川普上台後,美國對歐洲的安全保證,現在全都沒了。 她的評價也急轉直下。2021年卸任時,德國各界還盛讚梅克爾在驚濤駭浪中穩住德國經濟,但過去3年,從德國極右派崛起、俄羅斯總統普丁全面入侵烏克蘭,到中國經濟熄火拖累德國,許多批評者把矛頭指向梅克爾的保守、親俄、親中。《經濟學人》甚至直指梅克爾治下的德國是「零改革的16年」。 那為什麼她現在非得出這本回憶錄不可?因為這是梅克爾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 1954年出生的她,剛慶祝70大壽。她在東德的共黨統治下度過前半生。今年起,她在自由德國的時間,正式超越了在東德的日子。「梅克爾現在出書,主要是為自己辯駁,」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地球科學博士劉時宏認為。 辯駁一:歐洲轉右的罪魁禍首? 敘利亞內戰讓數十萬難民逃往歐洲。2015年9月初,梅克爾與奧地利達成協議,讓卡在匈牙利邊境的難民穿過邊境,進入德奧。如今德國成為歐洲接收中東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總數超過百萬人。 梅克爾當時就知道,這會是她總理任期內最大的挑戰。 「這可能是歐洲變得更強大的機會,」她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需要向世界展現,我們有意願與能力共同實現歐洲價值觀。」 「我們能做到(Wir schaffen das),」這句名言,展現了她的積極信仰。「德國是個強大的國家,」她在回憶錄中剖析當時思路。「我們已經克服了那麼多挑戰,我們做得到!如果有什麼阻礙我們前進,就必須克服它、努力解決它。」 她並非盲目天真。「我很清楚這五個字本身無法解決問題,」她對德國充滿自信,「但這代表我對這個國家人民的深刻信任,我相信足夠多的人和我有相同的想法和感受。」 然而,人道主義與大國自信,在孤立主義盛行的當下,卻愈發不合時宜。 這體現在政治的轉右。2013年成立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AfD),一開始是反對歐元政策,後來進一步反疫苗、反對德國接收難民。 AfD認為,德國民眾日子愈來愈難過,難民卻可以不勞而獲,怎麼公平?偶發的穆斯林暴力事件,也讓愈來愈多德國人質疑,期待伊斯蘭文化融入德國,是否反而帶來更多衝突?AfD最新訴求,是更激進地脫離歐元區與「巴黎協定」。 梅克爾卸任後,許多批評者責怪她大量開放難民進入德國。最大的後遺症,是讓一般民眾對穆斯林移民的敵意上升,導致德國乃至於歐洲政治轉右。 今年9月,在前東德的圖林根邦和薩克森邦地方選舉,AfD都獲最多議會席次,這是二戰後首次有極右政黨領先,凸顯反移民勢力崛起,將益發成為德國未來政治隱憂。 德國最大汽車集團福斯遭遇中國電動車競爭,宣布關閉德國境內3座工廠,甚至裁員減薪。(天下資料) 辯駁二:對普丁太傻太天真? 2022年初,為何普丁會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許多人認為,這就是2008年4月的北約峰會,梅克爾反對美方希望烏克蘭加速成為北約伙伴的進程。因為梅克爾相信,普丁會認為這是挑釁,烏克蘭因此沒有進入北約。 自傳還原當時的情況,「妳不會永遠是總理,」普丁對梅克爾說,「之後烏克蘭就會成為北約會員國,而我會阻止這件事發生。」 但梅克爾顯然將他卸任後的可能危機,納入考慮。兩個多月後,俄羅斯就對烏克蘭全面入侵,震驚全球,也成為二戰後歐洲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軍事衝突。 由於俄羅斯在戰爭爆發前,供應德國過半的天然氣、煤炭,以及三分之一石油。但戰後,俄羅斯切斷對德國供氣,當年德國電價漲了9倍、天然氣價格漲了6倍,讓德國從重工業到小老百姓都苦不堪言。 「德國有強大工業基礎,必須確保電力穩定,」她在回憶錄中為德俄天然氣管線的決策辯白,「為了就業機會和社會安全,一定要保障能源價格可負擔。」 德國知識界因此有不少人認為梅克爾對普丁「太天真」。 但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主任舒耕德(Gunter Schubert)認為,這樣的批評並不公允,「當年大部份政治人物都同意她的政策,」包括後來猛烈砲轟梅克爾的社民黨(SPD)人士,過往也從未對俄國天然氣管線表達過強烈意見。 而梅克爾近期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也提出辯駁:「假若當年支持烏克蘭入北約,只會更加挑釁普丁。」 德國企業靠中國,該怪梅克爾嗎? 梅克爾卸任後的過去3年,最大的變化還是西方國家重新審視對中關係。包括美國發動貿易戰,以及歐盟年初對中國品牌電動車提高關稅,北約也在戰略報告中關注中國擴張。 近年許多人批評,德國企業過度依賴中國,把自己暴露於風險中。「她認為這些問題跟自己關係不大,」舒耕德說,這應該是梅克爾在回憶錄中並未針對中國政策做出辯護的原因。 學者觀察,梅克爾對多邊主義的信仰,與她的成長經驗相關。

十二月 5, 2024 - 12:39
 4073
親俄、親中害慘德國?梅克爾下台3年出回憶錄要辯駁什麼?|天下雜誌

在德國執政最久的總理梅克爾,親筆寫了3年的回憶錄,上週在全球出版。在德國經濟與歐盟安全遭遇多股逆風的當下,梅克爾試圖為過往政策辯駁,拯救聲勢。但這位樂觀主義總理治下的德國,經濟依賴中國日深,對俄羅斯戰略又受批評,恐怕很難讓眾人買單。

梅克爾-回憶錄-德國-德國經濟 剛卸任時的梅克爾,歷史定位是「危機總理」,但隨著德國經濟走下坡,批評她的聲音排山倒海而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德國第一位女性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11月底在德國出版《自由:回憶錄 1954-2021》(Freedom:Memoirs 1954-2021)。繁體中文版同步上市。

書中一張50年前老照片,現在看來猶如一則命運的預言。她1970年代大學時期攀岩的照片,圖說非常有趣:「我發現上攀比下攀容易。」

這預示了後世對梅克爾政治生涯的評價:上台容易,下台難。

梅克爾是德國史上首位女性聯邦總理,從2005年上任至2021年,執政超過16年,也使她成為德國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理。

她任內帶領德國度過不少危機。挺過金融海嘯,德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策略,讓德國在2010年超過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她在位期間,德國經濟規模成長五成,強盛前所未見。

但走過敘利亞難民危機、新冠疫情,時至今日德國面臨諸多逆風。在2023與24年,德國連續兩年經濟衰退,讓德國成為今年經濟唯一預期收縮的G7工業國。德國最大汽車集團福斯,也遭遇中國電動車競爭,宣布關閉德國境內3座工廠,甚至裁員減薪。

梅克爾這本回憶錄出版的時間點,似乎不能再糟了。

「德國現在是三頭落空,」一位前駐台歐洲外交官形容。中國消費市場疲弱、俄羅斯便宜天然氣不再;以及川普上台後,美國對歐洲的安全保證,現在全都沒了。

她的評價也急轉直下。2021年卸任時,德國各界還盛讚梅克爾在驚濤駭浪中穩住德國經濟,但過去3年,從德國極右派崛起、俄羅斯總統普丁全面入侵烏克蘭,到中國經濟熄火拖累德國,許多批評者把矛頭指向梅克爾的保守、親俄、親中。《經濟學人》甚至直指梅克爾治下的德國是「零改革的16年」。

那為什麼她現在非得出這本回憶錄不可?因為這是梅克爾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

1954年出生的她,剛慶祝70大壽。她在東德的共黨統治下度過前半生。今年起,她在自由德國的時間,正式超越了在東德的日子。「梅克爾現在出書,主要是為自己辯駁,」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地球科學博士劉時宏認為。

辯駁一:歐洲轉右的罪魁禍首?

敘利亞內戰讓數十萬難民逃往歐洲。2015年9月初,梅克爾與奧地利達成協議,讓卡在匈牙利邊境的難民穿過邊境,進入德奧。如今德國成為歐洲接收中東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總數超過百萬人。

梅克爾當時就知道,這會是她總理任期內最大的挑戰。

「這可能是歐洲變得更強大的機會,」她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需要向世界展現,我們有意願與能力共同實現歐洲價值觀。」

「我們能做到(Wir schaffen das),」這句名言,展現了她的積極信仰。「德國是個強大的國家,」她在回憶錄中剖析當時思路。「我們已經克服了那麼多挑戰,我們做得到!如果有什麼阻礙我們前進,就必須克服它、努力解決它。」

她並非盲目天真。「我很清楚這五個字本身無法解決問題,」她對德國充滿自信,「但這代表我對這個國家人民的深刻信任,我相信足夠多的人和我有相同的想法和感受。」

然而,人道主義與大國自信,在孤立主義盛行的當下,卻愈發不合時宜。

這體現在政治的轉右。2013年成立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AfD),一開始是反對歐元政策,後來進一步反疫苗、反對德國接收難民。

AfD認為,德國民眾日子愈來愈難過,難民卻可以不勞而獲,怎麼公平?偶發的穆斯林暴力事件,也讓愈來愈多德國人質疑,期待伊斯蘭文化融入德國,是否反而帶來更多衝突?AfD最新訴求,是更激進地脫離歐元區與「巴黎協定」。

梅克爾卸任後,許多批評者責怪她大量開放難民進入德國。最大的後遺症,是讓一般民眾對穆斯林移民的敵意上升,導致德國乃至於歐洲政治轉右。

今年9月,在前東德的圖林根邦和薩克森邦地方選舉,AfD都獲最多議會席次,這是二戰後首次有極右政黨領先,凸顯反移民勢力崛起,將益發成為德國未來政治隱憂。

福斯-電動車-福斯汽車-Volkswagen德國最大汽車集團福斯遭遇中國電動車競爭,宣布關閉德國境內3座工廠,甚至裁員減薪。(天下資料)

辯駁二:對普丁太傻太天真?

2022年初,為何普丁會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許多人認為,這就是2008年4月的北約峰會,梅克爾反對美方希望烏克蘭加速成為北約伙伴的進程。因為梅克爾相信,普丁會認為這是挑釁,烏克蘭因此沒有進入北約。

自傳還原當時的情況,「妳不會永遠是總理,」普丁對梅克爾說,「之後烏克蘭就會成為北約會員國,而我會阻止這件事發生。」

但梅克爾顯然將他卸任後的可能危機,納入考慮。兩個多月後,俄羅斯就對烏克蘭全面入侵,震驚全球,也成為二戰後歐洲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軍事衝突。

由於俄羅斯在戰爭爆發前,供應德國過半的天然氣、煤炭,以及三分之一石油。但戰後,俄羅斯切斷對德國供氣,當年德國電價漲了9倍、天然氣價格漲了6倍,讓德國從重工業到小老百姓都苦不堪言。

「德國有強大工業基礎,必須確保電力穩定,」她在回憶錄中為德俄天然氣管線的決策辯白,「為了就業機會和社會安全,一定要保障能源價格可負擔。」

德國知識界因此有不少人認為梅克爾對普丁「太天真」。

但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台灣研究中心主任舒耕德(Gunter Schubert)認為,這樣的批評並不公允,「當年大部份政治人物都同意她的政策,」包括後來猛烈砲轟梅克爾的社民黨(SPD)人士,過往也從未對俄國天然氣管線表達過強烈意見。

而梅克爾近期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也提出辯駁:「假若當年支持烏克蘭入北約,只會更加挑釁普丁。」

德國企業靠中國,該怪梅克爾嗎?

梅克爾卸任後的過去3年,最大的變化還是西方國家重新審視對中關係。包括美國發動貿易戰,以及歐盟年初對中國品牌電動車提高關稅,北約也在戰略報告中關注中國擴張。

近年許多人批評,德國企業過度依賴中國,把自己暴露於風險中。「她認為這些問題跟自己關係不大,」舒耕德說,這應該是梅克爾在回憶錄中並未針對中國政策做出辯護的原因。

學者觀察,梅克爾對多邊主義的信仰,與她的成長經驗相關。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資深研究員巴金(Noah Barkin)認為,梅克爾因為生於冷戰,不希望世界走向對峙,她會希望歐洲不要選邊站,而是同時能有中國的市場,也有美國的安全保障。

舒耕德認為,企業過度依賴中國,這不該怪政府,而是企業決策速度不夠快。四成銷量來自中國的福斯集團,執行多角化計劃緩慢而痛苦。福斯在中國新疆的汽車組裝廠,早從2019年起就因為強迫勞動爭議而停止出貨,卻等到今年底才宣布轉手。

德國重工業-德國鋼鐵產業-煉鋼廠-氫能煉鋼德國重工業仰賴德俄天然氣管線供應能源,烏俄戰爭後俄羅斯切斷對德國供氣,鋼鐵產業大受影響。(邱劍英攝)

剛卸任時的梅克爾,歷史定位是「危機總理」(die Krisenkanzlerin)。

她任內不停在「打怪」,從金融危機、歐債風暴、難民壓境,到氣候危機,甚至新冠疫情,總能帶領德國平安度過。但如今,全球主義已不合時宜。

她的回憶錄題為「自由」,但當德國的經濟繁榮與安全搖搖欲墜、德國人民對未來悲觀,極右派崛起,就連梅克爾最珍視的自由,也受到威脅。

這位35歲親眼見到柏林圍牆倒塌的總理相信,「歐洲精神就是包容...自由使多樣性成為可能,」2000年,她首次參選黨主席時說。只是她沒料到,德國不會永遠如此強大。

只是在愈趨對立、破碎的世界,梅克爾會被後世記得,除了危機總理,可能還是最後一位樂觀主義者總理。

讓她自信滿滿說出,「德國是個強大的國家,我們做得到!」如此堅定樂觀話語的時代,恐怕也已隨著她的下台而遠去。(責任編輯:宋玟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