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讀碩士?小心愈讀愈窮|天下雜誌
英美碩士名號響噹噹,在當地卻未必能轉換成實際的收入漲幅。選錯科系報酬率不僅是負值,還賠得很慘。 歐美碩士愈來愈多,盲從可能賠本。圖片來源:天下資料 碩士學位帶來的工資增幅平均而言遠低於學士學位。新數據與分析顯示,取得碩士學位反而更窮的例子佔比驚人地高。 在美國,近40%的學士同時具有某種研究所等級的證書。截至2021年的10年間,學士生的人數減少15%,研究生卻增加9%。想跨入學界必須取得的博士學位,以及像醫生、律師這類可以長期使用的專業學位愈來愈受歡迎。但碩士課程仍然是研究生人數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部份原因是隨著科學與科技領域的工作愈來愈龐雜,雇主對學歷的要求提高。大學本身也非常積極。招收更多的研究生成為大學因應財務壓力的方法之一。 根據喬治城大學教育與勞動力中心的數據,自2000年以來,美國研究生學位的成本按實際價值計算變成三倍多。借款人完成第二個學位時,背負債款的中位數是5萬美元,高於20年前的3萬4千美元(以2022年美元價值計算)。 儘管研究生僅佔學生人數的約17%,但美國政府貸款給研究生的金額卻接近學貸總額的一半。在英國,2021年本地碩士生的全年學費約為9千5百英鎊,比2011年高出約七成(經通膨調整)。 學生之所以願意接受高昂學費,部份原因是他們認為高學歷通常會提高收入。「接受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經濟回報,但對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那就是他們的目標,」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艾克斯坦言。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個合理的選擇。在美國,擁有學士學位的全職工作者收入比高中畢業生高約70%。而那些進一步獲取碩士學位的人可望再增加18%。 四成碩士畢業生,薪水沒增加 然而,收入因為科系和學校而落差甚鉅。此外,研究生通常來自較富裕的家庭,大學部的成績也比同儕更好。即使沒有再取得其他學位,他們通常還是過得比較好。要掌握實際的回報,需要將這些優秀群體與那些與他們能力相當但決定不繼續深造的人進行比較。 從這個角度看,碩士生平均而言,此生因為獲得碩士學位而多賺的錢,不超過5萬美元。這是自由機會平等研究基金會(FRE OPP)前分析師庫珀估算的數字,他同時考慮了學費支出和學習期間的潛在收入損失。 更糟的是,約四成的美國碩士班學生取得學位後收入完全沒有增加,或是反而賠錢。相比之下,大學課程大約75%的機會可以帶來正面報酬。 在英國,情況更顯而見。2019年,倫敦財政研究所的分析師得出結論: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如果不讀大學反而比較有錢。最近的調查更發現,在考慮到背景較優渥、早年成績較高後,碩士畢業生到了35歲時,收入與僅擁有學士學位的人沒有區別。研究作者之一布里頓直言,這樣的發現「真的令人詫異」。這也與之前使用較粗略數據的研究結果大相徑庭。 在美國,電腦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報酬率特別高。其他科學、技術和數學領域,報酬率稍微低一點,但部份原因是這些學科的大學學位就足以顯著提高薪資。 然而,比較驚人的是部份科系報酬率不僅是負值,還賠得很慘。英國男性完成政治碩士學位後,35歲前後的收入比只獲得大學學位的同行低10%。歷史系碩士生收入低約20%;英文系則接近30%。布里頓解釋,很多修習這些課程的人原本就知道他們的目標職業收入較低,但認為自己會喜歡那份工作。但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尚未決定職業方向而流連於高等教育,此類人收入中期而言,自然低於大學畢業後直接進職場的同儕。 學校的選擇也很重要,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影響力低於外界想像。 美國教育部的研究人員指出,課程價格與畢業生收入之間並沒有強烈的關聯性。「名校已經意識到,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聲譽,提供看起來很了不起的課程。但最終結果往往無法支持這樣的炒作,」庫珀說。 MBA課程是個顯著的例外,名校畢業生的收入遠高於其他人。但在其他領域,學習期間建立虛華人脈並非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相較於選擇昂貴的菁英大學,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學程反而比較明智。 (責任編輯:張蕙蘭)
英美碩士名號響噹噹,在當地卻未必能轉換成實際的收入漲幅。選錯科系報酬率不僅是負值,還賠得很慘。
碩士學位帶來的工資增幅平均而言遠低於學士學位。新數據與分析顯示,取得碩士學位反而更窮的例子佔比驚人地高。
在美國,近40%的學士同時具有某種研究所等級的證書。截至2021年的10年間,學士生的人數減少15%,研究生卻增加9%。想跨入學界必須取得的博士學位,以及像醫生、律師這類可以長期使用的專業學位愈來愈受歡迎。但碩士課程仍然是研究生人數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部份原因是隨著科學與科技領域的工作愈來愈龐雜,雇主對學歷的要求提高。大學本身也非常積極。招收更多的研究生成為大學因應財務壓力的方法之一。
根據喬治城大學教育與勞動力中心的數據,自2000年以來,美國研究生學位的成本按實際價值計算變成三倍多。借款人完成第二個學位時,背負債款的中位數是5萬美元,高於20年前的3萬4千美元(以2022年美元價值計算)。
儘管研究生僅佔學生人數的約17%,但美國政府貸款給研究生的金額卻接近學貸總額的一半。在英國,2021年本地碩士生的全年學費約為9千5百英鎊,比2011年高出約七成(經通膨調整)。
學生之所以願意接受高昂學費,部份原因是他們認為高學歷通常會提高收入。「接受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經濟回報,但對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那就是他們的目標,」美國企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艾克斯坦言。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個合理的選擇。在美國,擁有學士學位的全職工作者收入比高中畢業生高約70%。而那些進一步獲取碩士學位的人可望再增加18%。
四成碩士畢業生,薪水沒增加
然而,收入因為科系和學校而落差甚鉅。此外,研究生通常來自較富裕的家庭,大學部的成績也比同儕更好。即使沒有再取得其他學位,他們通常還是過得比較好。要掌握實際的回報,需要將這些優秀群體與那些與他們能力相當但決定不繼續深造的人進行比較。
從這個角度看,碩士生平均而言,此生因為獲得碩士學位而多賺的錢,不超過5萬美元。這是自由機會平等研究基金會(FRE OPP)前分析師庫珀估算的數字,他同時考慮了學費支出和學習期間的潛在收入損失。
更糟的是,約四成的美國碩士班學生取得學位後收入完全沒有增加,或是反而賠錢。相比之下,大學課程大約75%的機會可以帶來正面報酬。
在英國,情況更顯而見。2019年,倫敦財政研究所的分析師得出結論: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如果不讀大學反而比較有錢。最近的調查更發現,在考慮到背景較優渥、早年成績較高後,碩士畢業生到了35歲時,收入與僅擁有學士學位的人沒有區別。研究作者之一布里頓直言,這樣的發現「真的令人詫異」。這也與之前使用較粗略數據的研究結果大相徑庭。
在美國,電腦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報酬率特別高。其他科學、技術和數學領域,報酬率稍微低一點,但部份原因是這些學科的大學學位就足以顯著提高薪資。
然而,比較驚人的是部份科系報酬率不僅是負值,還賠得很慘。英國男性完成政治碩士學位後,35歲前後的收入比只獲得大學學位的同行低10%。歷史系碩士生收入低約20%;英文系則接近30%。布里頓解釋,很多修習這些課程的人原本就知道他們的目標職業收入較低,但認為自己會喜歡那份工作。但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尚未決定職業方向而流連於高等教育,此類人收入中期而言,自然低於大學畢業後直接進職場的同儕。
學校的選擇也很重要,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影響力低於外界想像。
美國教育部的研究人員指出,課程價格與畢業生收入之間並沒有強烈的關聯性。「名校已經意識到,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聲譽,提供看起來很了不起的課程。但最終結果往往無法支持這樣的炒作,」庫珀說。
MBA課程是個顯著的例外,名校畢業生的收入遠高於其他人。但在其他領域,學習期間建立虛華人脈並非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相較於選擇昂貴的菁英大學,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學程反而比較明智。
(責任編輯:張蕙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