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再安棲於山》: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

2024/10/18 12:00:00苦勞評論王顥中苦勞網記者《我們不再安棲於山》(We No Longer Prefer Mountains)講述了德魯茲人(Druze)的故事,在以色列侵略巴勒斯坦的歷史中,德魯茲人始終扮演著一個特殊而矛盾的角色。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以色列當局對境內的阿拉伯人實施「分而治之」的策略,而德魯茲人正是其中重點拉攏的對象。德魯茲人主要居住於以色列北部的迦密山、加利利和戈蘭高地,他們屬於阿拉伯裔的少數族群,宗教信仰源自於什葉派的一個分支,並受到基督教影響。 早在1930年,以色列第二任總統伊扎克・本-茨維(Itzhak Ben Tzvi)就提出了《與我們的鄰居——以色列地區的德魯茲人建立良好關係》(The Establishing of Good Relations with Our Neighbors, the Druze in Eretz Israel)的報告,推動拉攏德魯茲人與猶太復國主義者之間的關係。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75萬名巴勒斯坦人被迫流亡,週邊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多次交戰。同一時間,以色列政府卻對境內德魯茲人施行政治與經濟上的多重優待政策,如提供教育經費、基礎建設補貼和就業機會,以此換取德魯茲人對以色列的忠誠。 這種「利誘」手段旨在塑造德魯茲人成為阿拉伯社群中的「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將德魯茲人在政治上與巴勒斯坦人和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阿拉伯社群進行區隔,達到系統性削弱阿拉伯民族團結的目的,促成德魯茲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內部分裂。以色列還透過教育政策,將德魯茲學校與阿拉伯學校分離,制定平行課程,進一步鞏固並持續再生產族群之間的分化,消除德魯茲人的阿拉伯文化和民族認同,為他們建立一個新的以色列身份,使得許多年輕德魯茲人逐漸認同自己為「德魯茲以色列人」,而不再是自己的父母輩所認同的阿拉伯人或巴勒斯坦人。 然而,種種優待措施並未完全消弭以色列與德魯茲人之間的矛盾。《我們不再安棲於山》中除展示了迦密山的自然風光與當地街景,還透過耆老口述訪談,控訴以色列持續以土地徵用政策蠶食德魯茲人的傳統領域,將加利利地區「猶太化」並興建猶太定居點,無視且破壞了德魯茲傳統教義中對土地神聖性的重視。 上述矛盾在2018年以色列強行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後達到新一高峰。該法案重申以色列是猶太民族的應許之地,強調只有猶太人具備在以色列土地上實行自決權的資格,並將希伯來語明定為以色列的唯一官方語言,剔除阿拉伯語,還鼓勵擴建猶太定居點。這一法案被批評為接棒了南非過往的種族隔離制度,對於數十年來與猶太人保持密切關係,積極嘗試融入以色列的德魯茲人而言,更是情何以堪。 自1956年以來,德魯茲人就被納入以色列的義務役徵兵制度中,成為以色列軍隊的一部分,甚至參與了侵略其他阿拉伯人及巴勒斯坦人的戰事。但《猶太民族國家法》的通過,意味著無論德魯茲人如何對以色列國家宣誓效忠,他們永遠無法取得與猶太公民同樣平等的地位。近年來在德魯茲青年中興起的拒服兵役運動,反映出新一代德魯茲人對身份認同的重新思考。他們開始質疑與猶太復國主義的關係,並試圖尋回與阿拉伯社群之間的連結,和巴勒斯坦的認同。 《我們不再喜歡山脈》從批判性的角度探討了以色列國家政策如何重新配置與建立德魯茲人的身份,嘗試彌合德魯茲人和其他巴勒斯坦人自1948年以來逐漸形成的經驗斷層與鴻溝。儘管以色列運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對待德魯茲人和其他巴勒斯坦人,但其作為定居殖民者的角色,以及殖民系統的運作則是一致的。這個觀點不僅揭示了巴勒斯坦議題背後過去較少為人深究的豐富面向,也在抵抗運動內部嘗試挑戰「分而治之」的長期效應,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帶來更寬廣的想像。 我們不再安棲於山 We No Longer Prefer Mountains 巴勒斯坦、荷蘭、比利時|2023|DCP|Color|96 min 2023 Hot Docs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 | 2023沙迦電影論壇 | 2023多倫多巴勒斯坦影展 迦密山嶺間的巴勒斯坦被佔領區,說著阿拉伯語的德魯茲人世代而居,他們並非穆斯林,五色星旗是他們的族群印記。無論身在何處,他們都是當地的少數民族,唯有效忠在地的當權者,才能換取生存的空間,捍衛先祖的土地。當以色列通過獨尊猶太族裔的民族國家法,有曾效力以色列軍隊的德魯茲人倍感背叛,也有人因身分認同深感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成為次等公民。 深受七〇年代日本左翼的視覺理論風景論的啟發,鏡頭以貼近常民的視角,探索德魯茲人的生活環境,遊走於城鎮巷弄、林野高地,經由不同世代的人物言談,感受時局帶來的變化。當現代國家族裔排他性的結構暴力傾軋而來,對於土地、飲食、歌謠的共同記憶,成為維繫彼此、相互提醒根植何處的結實力量。 伊娜斯・哈拉比 Inas HALABI 巴勒斯坦藝術家、電影導演。1988年出生,畢業於英國金匠學院藝術學系,目前生活、工作於巴勒斯坦和荷蘭。其創作關注社會與政治結構下的權力運作,如何左右人們看待歷史的方式。作品包括錄像裝置、非虛構電影,曾受邀至藝術雙年展、美術館、影展等場域展映。 【2024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播映場次】 建議標籤: 巴勒斯坦以色列德魯茲殖民阿拉伯身份認同

11月 14, 2024 - 14:10
 2322
《我們不再安棲於山》: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
2024/10/18 12:00:00
苦勞網記者

《我們不再安棲於山》(We No Longer Prefer Mountains)講述了德魯茲人(Druze)的故事,在以色列侵略巴勒斯坦的歷史中,德魯茲人始終扮演著一個特殊而矛盾的角色。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以色列當局對境內的阿拉伯人實施「分而治之」的策略,而德魯茲人正是其中重點拉攏的對象。德魯茲人主要居住於以色列北部的迦密山、加利利和戈蘭高地,他們屬於阿拉伯裔的少數族群,宗教信仰源自於什葉派的一個分支,並受到基督教影響。

早在1930年,以色列第二任總統伊扎克・本-茨維(Itzhak Ben Tzvi)就提出了《與我們的鄰居——以色列地區的德魯茲人建立良好關係》(The Establishing of Good Relations with Our Neighbors, the Druze in Eretz Israel)的報告,推動拉攏德魯茲人與猶太復國主義者之間的關係。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75萬名巴勒斯坦人被迫流亡,週邊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多次交戰。同一時間,以色列政府卻對境內德魯茲人施行政治與經濟上的多重優待政策,如提供教育經費、基礎建設補貼和就業機會,以此換取德魯茲人對以色列的忠誠。

這種「利誘」手段旨在塑造德魯茲人成為阿拉伯社群中的「模範少數族裔」(model minority),將德魯茲人在政治上與巴勒斯坦人和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阿拉伯社群進行區隔,達到系統性削弱阿拉伯民族團結的目的,促成德魯茲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內部分裂。以色列還透過教育政策,將德魯茲學校與阿拉伯學校分離,制定平行課程,進一步鞏固並持續再生產族群之間的分化,消除德魯茲人的阿拉伯文化和民族認同,為他們建立一個新的以色列身份,使得許多年輕德魯茲人逐漸認同自己為「德魯茲以色列人」,而不再是自己的父母輩所認同的阿拉伯人或巴勒斯坦人。

《我們不再安棲於山》紀錄片劇照。

然而,種種優待措施並未完全消弭以色列與德魯茲人之間的矛盾。《我們不再安棲於山》中除展示了迦密山的自然風光與當地街景,還透過耆老口述訪談,控訴以色列持續以土地徵用政策蠶食德魯茲人的傳統領域,將加利利地區「猶太化」並興建猶太定居點,無視且破壞了德魯茲傳統教義中對土地神聖性的重視。

上述矛盾在2018年以色列強行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後達到新一高峰。該法案重申以色列是猶太民族的應許之地,強調只有猶太人具備在以色列土地上實行自決權的資格,並將希伯來語明定為以色列的唯一官方語言,剔除阿拉伯語,還鼓勵擴建猶太定居點。這一法案被批評為接棒了南非過往的種族隔離制度,對於數十年來與猶太人保持密切關係,積極嘗試融入以色列的德魯茲人而言,更是情何以堪。

自1956年以來,德魯茲人就被納入以色列的義務役徵兵制度中,成為以色列軍隊的一部分,甚至參與了侵略其他阿拉伯人及巴勒斯坦人的戰事。但《猶太民族國家法》的通過,意味著無論德魯茲人如何對以色列國家宣誓效忠,他們永遠無法取得與猶太公民同樣平等的地位。近年來在德魯茲青年中興起的拒服兵役運動,反映出新一代德魯茲人對身份認同的重新思考。他們開始質疑與猶太復國主義的關係,並試圖尋回與阿拉伯社群之間的連結,和巴勒斯坦的認同。

《我們不再喜歡山脈》從批判性的角度探討了以色列國家政策如何重新配置與建立德魯茲人的身份,嘗試彌合德魯茲人和其他巴勒斯坦人自1948年以來逐漸形成的經驗斷層與鴻溝。儘管以色列運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對待德魯茲人和其他巴勒斯坦人,但其作為定居殖民者的角色,以及殖民系統的運作則是一致的。這個觀點不僅揭示了巴勒斯坦議題背後過去較少為人深究的豐富面向,也在抵抗運動內部嘗試挑戰「分而治之」的長期效應,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帶來更寬廣的想像。

我們不再安棲於山 We No Longer Prefer Mountains

巴勒斯坦、荷蘭、比利時|2023|DCP|Color|96 min
2023 Hot Docs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 | 2023沙迦電影論壇 | 2023多倫多巴勒斯坦影展

迦密山嶺間的巴勒斯坦被佔領區,說著阿拉伯語的德魯茲人世代而居,他們並非穆斯林,五色星旗是他們的族群印記。無論身在何處,他們都是當地的少數民族,唯有效忠在地的當權者,才能換取生存的空間,捍衛先祖的土地。當以色列通過獨尊猶太族裔的民族國家法,有曾效力以色列軍隊的德魯茲人倍感背叛,也有人因身分認同深感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成為次等公民。

深受七〇年代日本左翼的視覺理論風景論的啟發,鏡頭以貼近常民的視角,探索德魯茲人的生活環境,遊走於城鎮巷弄、林野高地,經由不同世代的人物言談,感受時局帶來的變化。當現代國家族裔排他性的結構暴力傾軋而來,對於土地、飲食、歌謠的共同記憶,成為維繫彼此、相互提醒根植何處的結實力量。

伊娜斯・哈拉比 Inas HALABI

巴勒斯坦藝術家、電影導演。1988年出生,畢業於英國金匠學院藝術學系,目前生活、工作於巴勒斯坦和荷蘭。其創作關注社會與政治結構下的權力運作,如何左右人們看待歷史的方式。作品包括錄像裝置、非虛構電影,曾受邀至藝術雙年展、美術館、影展等場域展映。

2024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播映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