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政策俄羅斯化 日學者分析「一中心四基本點」:若攻台有利政權 中國不會猶豫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回歸政壇所帶來的影響尤為顯著,權力競爭的回
政大國關中心舉辦「美國總統大選後印太安全治理」國際研討會,邀請眾多學者與會討論。(攝影/李海琪)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回歸政壇所帶來的影響尤為顯著,權力競爭的回歸,以及區域內強國之間合作和對抗的加劇,印太地區的變化比以往更加迅速,政大國關中心舉辦「美國總統大選後印太安全治理」國際研討會,邀請眾多學者與會討論。
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榮譽教授高原明生指出,在當前全球政治格局的變動中,中國的對外政策正呈現出「俄羅斯化」的特徵,對美國的競爭成為其核心,而這一策略影響了其在烏克蘭、台灣以及其他國際事務中的立場,高原明生也簡單歸納中國的外交政策為「一中心、四基本點」。
此外,對於台灣問題,學者認為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維護政權穩定,而非立即實現統一,因此在四年左右並不會出現武統行動,但以經濟、文化持續滲透依舊;此外,學者也表示,針對美國對台海的戰略模糊,台灣做好準備,國內也需要團結,對外需加強與美國精英的合作,以應對不確定的國際局勢,若靠美國民意判定官方立場,將有風險。
「俄羅斯化」的中國對外政策,日學者歸納:一中心、四基本點
高原明生認為,從中國的對外政策來看,可以簡單歸納為「一個中心,四個基本點」。其中心圍繞在美國競爭的發展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此形容為「俄羅斯化的中國政策」,因為與俄羅斯相同,中國在看待全球現象時,往往透過與美國關係的視角進行解讀,例如當中國看待烏克蘭局勢時,其實是在審視美中關係;觀察加薩衝突時,仍是透過這個框架;甚至在考量台灣或日本問題時,其核心仍圍繞美國,此邏輯貫穿了中國的外交政策。
諷刺地是,為了在戰略競爭中贏過美國,中國目前必須先穩定與美國的關係,此為高原明生四個基本點之一-「穩定與美國的關係」,高原明生解釋,雖然中國的目標是贏得與美國的戰略競爭,但這必須以穩定的對美關係為前提,為了成為最大強權他必須發展經濟,並且避免與現任世界最大強權-美國關係惡化,經濟增長對於中國提升國際地位至關重要。
第二基本點,同時支持俄羅斯,高原明生進一步表示,儘管中國與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合作明顯,但雙方其實存在矛盾,中國支持俄羅斯更多是基於戰略需求,以共同應對美國這一「最大的對手」。
第三,「穩定與歐盟、日本的關係」,同時支持俄羅斯並期望與歐盟、日本建立穩定關係,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巨大挑戰,高原明生說,尤其是中國在東海頻繁派遣軍艦至釣魚台附近,讓日方無法接受,然而,中國仍希望努力透過與歐日等國的合作,獲取先進技術與市場,平衡關係。
最後基本點即是爭取「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支持,中國正努力拉攏「全球南方」國家,試圖在與美國的戰略競爭中獲得更多支持,儘管這些舉措尚未有明顯成效,但中國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中國首要目標是政權穩定非統一,日學者拋「雙管齊下」解方
研討會中也提及老議題,中國是否真的會對台動武?對此,高原明生認為,中國武統不會在近期未來發生,因為目前對中最優先並非統一,而是維持政權。
高原明生分析,中國的首要目標是保持國內穩定,而一旦台海局勢失控,可能引發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多國干預,嚴重破壞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甚至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該狀況對於其與美國競爭、成為真正世界強權的首要目標並無加分。
不過也需要注意,雖然歐洲各國已認識到台灣安全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頻繁派遣軍艦至印太地區,以向中國發出信號,但中國目前仍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原音:To win without fighting)為策略,透過經濟、文化滲透等手段試圖改變現狀,高原明生直言,若攻打台灣對於政權有益,中國不會猶豫,並非出於道德考量,也不會是明年的事(原音:When he finds that it's better to attack Taiwan to maintain power. Then I think he will. But that's not moral. That's not next year)。
至於亞太地區能做何種行動?高原明生坦言,唯一能做的就是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強周邊地區的能力建設,提升國防預算;另一方面擴大合作,推動更多投資與貿易。儘管雙管齊下的做法看似矛盾,但各國也需要以韌性與智慧來應對日益複雜的挑戰。
高原明生也點出,全球局勢矛盾與問題正在加劇,合作的深化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然而,在此過程中,也需要警惕國家內部分裂的可能性,透過協調與說服,凝聚共識,直到中國內部出現轉變,擺脫以排他性為主的思想。他認為,外界無法強行改變中國的立場,唯有中國自身才能實現這一轉變,不過在此背景下,中國學生來台灣或日本留學,也許有助於縮小雙方在認知上的差距,進一步促進區域的理解與合作。
川普外交決策取決小部分菁英手上,但DC菁英對台了解不深
川普即將上任,接下來的4年將充滿不確定性,而這些不確定性讓認知與誤判變得需要格外重視。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表示,不同的認知會影響政策走向,例如,美國菁英關注戰略競爭和台灣海峽的穩定,而美國選民更多關注國內議題,如經濟和通膨,對外交政策的關注相對較少,因此,菁英與公眾之間的認知差異,可能使得外交政策的制定變得更加複雜。
不過,面臨菁英與公眾意見之間的差距,可能進而影響外交政策的狀況,翁履中認為,在川普2.0時代,菁英(Elite)的作用可能更為重要,尤其是「受信任的菁英」,因為川普更看重忠誠相對於專業知識,再加上川普對許多議題的理解有限,意即他會根據一個較小的圈子做出決策;他也示警,身為旅美政治學家,他認為,華盛頓DC中其實對於台灣問題,了解的專家非常有限,這可能導致決策過程中的偏差和不確定性增加。
依賴美國民意有風險...學者:台需對戰略模糊做好準備,獲取美精英支持
翁履中根據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的民意調查指出,假如中國入侵台灣,1998年有20%多的美國人願意派遣美軍保衛台灣,而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首次達到50%成為多數;然而,最近的民調數據顯示,支持率下降到了36%,除了意味著美國民眾對於派遣軍隊保衛台灣的支持度正在下降,也可見民意的流動性大。
此外,若由美國精英回答相同的問題,願意派兵的比例只有14.3%,與民間明顯有差距,翁履中表示,該差距告訴我們,現實與理想世界是不同的,美國精英更優先考慮印太地區的穩定,而不是直接干預,「對於台灣來說,依賴美國民意是有風險的(原音:for Taiwan, the public reliance on it is risky.)」,台灣需要為戰略模糊性做好準備,同時內部需要加強團結。
最後,翁履中呼籲,台灣的未來重點在於必須積極與美國精英接觸,需要找到方法與華盛頓的精英建立新的溝通管道以獲取支持,也許聽起來很被動、很消極,但這正是台灣需要做的;而美國也必須彌合自身精英與公眾之間的差距,否則任何外交政策決策都會失去基礎。
更多信傳媒報導
財政部雲端抽獎爭議 消基會呼籲公開程式碼 王鴻薇直接凍結宣傳預算
虛擬貨幣專家陳梅慧車禍身亡最高檢要查 吳宗憲:應檢討協助打擊犯罪保護機制
不怕斷網!SpaceX再打12顆衛星升空 馬斯克:星鏈系統已具備連結普通手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