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假爭議延燒 藍白新會期聯手推修法 時力將推《國定假日法》
立法院新會期,國民黨主推民生法案,有不少青壯立委盼盡速還給勞工「七天假」,將優先


立法院新會期,國民黨主推民生法案,有不少青壯立委盼盡速還給勞工「七天假」,將優先力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拚闖關成功。(圖片來源/牛煦庭辦公室)
立法院新會期,國民黨主推民生法案,有不少青壯立委盼盡速還給勞工「七天假」,將優先力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拚闖關成功。民眾黨樂見其成,表示黨團會支持。民進黨則表示,應廣納意見而非流於民粹。
內政部回應,放假天數衝擊層面甚廣,尚需凝聚共識。勞動部則表示,站在勞工立場,自然希望勞工能夠有更多休息時間,但也要體恤雇主額外支出,國定假日雇主需多支付一定比例的加班費,也勢必拉抬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委員的提案還需要細緻的討論和凝聚各界共識。
藍委提《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積極爭取闖關成功
不少勞工團體希望勞工回復「七天假」,國民黨立委牛煦庭領銜提出《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上會期也獲不少國民黨立委連署,立院新會期,眾多勞工關注該草案進度,國民黨多位立委也盼加速推動。
國民黨立委牛煦庭指出,自己於去年底就曾參與過勞團「還我七天假」相關記者會及集會,並在上個會期領銜提出《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獲不少立委連署支持,也初步確認了勞動部的意向,「洪申翰部長清楚表示國定假日由內政部主管,但他樂見勞工工時降低。」
牛煦庭續指,該法案關乎勞工放假權益,是自本屆立院第一會期和勞團對話以來,勞工們最期待優先處理的法案,「尊嚴勞動修法聯盟」上會期分別拜會各黨團也得到正面回應;累計至第二會期,已有跨黨派十多位委員提出不同版本,內政委員會也已召開過公聽會,按正常排程,第三會期應該要再有突破,將積極爭取闖關成功。
藍委吳宗憲表示,2016年七天國定假日的取消引發廣大民眾不滿,至今仍是許多勞工朋友心中的遺憾,這不僅是勞工工時過長的象徵,更反映政府在制定政策中對勞工權益的漠視。國民黨團已在這個會期提出多項修法版本,包含牛煦庭領銜提出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支持這項勞動尊嚴修法,不僅是為符合勞工的需求,也因為相信這有助於促進台灣整體的產業發展。
時代力量推《國定假日法》,籲恢復七天假解決勞工過勞問題
時力呼籲,立法院應將「制定《國定假日法》,恢復七天國定假日」列為新會期首要任務,強調這是解決台灣勞工長期過勞問題的重要一步,更是政府應當還給勞工的尊嚴與正義。時力批評,歷屆總統候選人都曾承諾縮短工時、增加假期,但上台後卻以各種理由推翻承諾,導致台灣勞工權益長期被侵害。
時力指出,砍七天假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政策,民進黨上台後不僅未恢復,甚至強行通過《勞基法》修法,讓勞工假期縮減。他們批評,政府當初以「工時減少換取假日削減」為由砍假,實際上卻讓企業有漏洞可鑽,導致勞工工時減幅極小,長期處於高工時、高壓力的勞動環境。根據勞動部統計,2016年至2023年間,台灣勞工年總工時僅從2035小時下降至2019小時,減幅僅0.7%,使台灣仍然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國家之一。
時代力量續指,台灣的有薪休假天數遠低於國際標準,與歐美、日韓相比,勞工獲得的休假權益嚴重不足。台灣的法定年假(國定假日+特休)僅19天,相較之下,日本26天、南韓30天,歐洲國家普遍達30-38天。此外,台灣勞工實際能休的特休假也遠低於國際標準,OECD數據顯示,歐洲勞工平均每年可休20-30天,台灣則僅9.5天。
時力強調,縮短工時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能提升勞動生產力與國民所得。OECD研究顯示,工時較短的國家,經濟發展反而更穩健,勞工在充足休息後,工作效率更高。因此,時代力量黨團已提出《國定假日法》草案,除了恢復七天假,也將調整部分假日,讓勞工真正休息,擺脫過勞困境。
民進黨團對七天假態度保留,強調須兼顧經濟與勞資平衡
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關於紀念日條例修法,雖然民眾樂見增加假期,但仍須考量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運作的影響,勞資雙方在放假成本上有不同負擔,並強調「立委不能只想當發送禮物的聖誕老公公」,呼籲審慎討論。她指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若單純為迎合民意而增加假期,恐引發資方與產業界的不同聲音。
綠委許智傑認為,當年調整七天假,是因應周休二日制度推行,雖然放假對勞工有利,但對企業經營與GDP可能帶來衝擊,因此應該循序漸進,避免過度激烈的改革。他表示,若要增加假期,應優先從「勞動節全國統一放假」著手,再進一步研議相關政策。
七天假爭議再起,還原當時為何被砍
回顧2015年,時任總統馬英九推動《勞基法》修法,將勞工工時從雙週84小時調整為每週40小時,全面落實週休二日,並比照公務員假期制度,因此勞動部於2016年修正施行細則,將原有19天國定假日縮減為12天。然而,這七天假不僅是勞工的休息時間,對於需要在國定假日出勤、可領雙倍薪資的勞工來說,權益也因此受損,引發勞團強烈反彈。
在2016年總統大選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曾承諾不砍七天假,民進黨在勝選並取得國會多數後,讓「砍假命令」在立法院不予備查,導致部分假日仍得以保留。然而,此舉激怒工商團體,認為政府推翻勞資協商共識,宣布終止與政府、勞方的協商機制。
同年,民進黨政府提出「一例一休,砍假七天」的《勞基法》修法草案,進一步引發勞團不滿,抗爭聲浪不斷。然而,最終政府仍以「全國國定假日一致性」為由,在2016年底正式拍板刪減七天假,自2017年起全面實施。此舉不僅延燒至後續的《勞基法》爭議,也成為蔡英文政府執政初期最具爭議的政策之一,被她形容為「最困難的決定」。
七天假存廢爭議,牽動勞資權益與工時改革
七天假議題長年爭議不休,當初之所以決定廢除,主要是為了配合工時制度從「雙週84小時」改為「單週40小時」。據計算,雙週84小時的總工時為2184小時/年,改為單週40小時後,總工時降至2080小時/年,等於勞工每年少工作104小時。政府當時認為,刪除七天假作為配套措施,能讓勞資雙方在工時縮減後取得平衡,減少對企業營運的衝擊。
然而,勞工團體對此決策強烈不滿,認為「減少工時」與「刪除國定假日」是兩回事,砍假政策等同削弱勞工權益。勞方指出,七天假遭取消,不僅讓勞工少了七天休息時間,也減少了國定假日出勤時可領雙倍薪資的機會,對基層勞工影響尤深。當年甚至有勞工發起絕食抗議,痛批政府為討好資方而犧牲勞工權益,引發大規模抗爭。
隨著新會期開議,七天假存廢再度成為討論焦點,部分立委與政黨呼籲應修法恢復,以改善台灣長工時問題,但企業界則擔憂增加假期將提高人事成本,恐影響經濟發展。如何在勞資權益與經濟穩定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政策討論的關鍵。
更多信傳媒報導
2024年房地合一稅首度突破千億元大關 元月大縮水探24個月新低
民眾黨2位黨主席候選人都要賴清德為大罷免負責 黃國昌:「院際協調」已是「盲腸條款」
全台燈會人氣IP進擊的巨人、吉伊卡哇、貓貓蟲咖波大混戰 台中女媧「醜美」意外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