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2.0|中國關稅報復打粉拳,但殺手鐗已悄悄上線
中國看似發狠提出關稅報復措施,卻把關稅生效日押在2月10日,就等川普的電話。但說到底,關稅只是粉拳,立即生效的措施殺傷力最大。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美國對中國加徵的10%關稅,於台北時間4日下午1點生效。幾分鐘後,中國發動「快而有限度」回擊。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對美國液化天然氣和煤礦課徵15%關稅,對石油、農業設備和部分汽車則課徵10%。 除此之外,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手出擊,限制稀土礦與珍稀金屬出口,劍指美國引以為傲的科技與綠能產業。北京也宣布對輝達、Google和英特爾展開反壟斷調查。 但相較美國的關稅措施已經生效,中國喊2月10日反擊才會生效。有鑑川普本週預計與習近平通話,北京很可能還是留了餘地。 在川普第一任期期間,美中也以關稅為武器展開經濟角力,掀起全球市場驚滔駭浪。如今,川普故技重施,原因是中國管不住不斷流入美國的芬太尼(fentanyl)。 中國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究竟如何?墨西哥和加拿大獲得了川普的寬限,中國卻沒有,背後有何啟示? 以下分別來看看。 美國本來要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課關稅,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2月1日,川普吆喝著要施加關稅的對象包含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其中加拿大、墨西哥所面臨的關稅是25%。川普指責兩個鄰國在阻止無證件移民進入美國這件事上,根本毫無作為。 被按在靶心上的加、墨與中國一開始的態度皆十分強硬,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旋即指示報復性措施,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表示,25%關稅比照辦理。 川普發出威脅的兩天後,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卻按下暫停鈕,30天後再看看。克勞迪婭•辛鮑姆和杜魯多紛紛表示,同意加強邊境執法。 中國為什麼把關稅生效期押得那麼後面? 中國說要加的關稅,2月10日才會生效。簡單的說,中國持續與美國斡旋中,大概的意思是,「我們提出的斡旋方案,喜歡的話請響鈴。」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Lynn Song)指出,川普和習近平的通話還未發生,習近平似乎是為外交預留空間。 宋林告訴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把關稅實施日期押在2月10日,是為了讓最高領導階層有機會先對話,這依然是一個各退一步,降溫情勢的契機。」 但精通國際經濟法規的香港城市大學教授謝斯(Julien Chaisse)指出,最終結果多取決於美國,以及川普如何看待中國提出報復性關稅措施這件事。 謝斯說,「如果川普認為中國直接挑釁,北京得到的可能是額外的貿易限制。衝突只會加劇。」 中國威脅了什麼? 如果外交途徑無法奏效,身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的中國進而落實報復手段,美國的液化天然氣、煤礦和原油都會受到衝擊。但在宋林眼裡,這是「精心權衡過的合理反擊」。 中國的反壟斷調查機構也宣布要調查Google。另外,部分美國企業可能遭受制裁,可能的名單包含美國服裝公司PVH集團(旗下包含Calvin Klein等品牌)和生物技術公司 Illumina。 美國電動卡車也會被課徵10%關稅,這可能衝擊特斯拉。 但中國也有即刻生效的報復。不用等到2月10日,北京宣布限制關鍵礦物和金屬出口。中國選擇在持續壯大全球礦業和金屬加工業影響力的同時,對電子業、軍事設備和太陽能板極為關鍵的物料,包含鎢、碲、鉍、銦、鉬以及上述金屬的相關產品。 中國的關稅回擊,只是一記粉拳? 中國對美國進口商品採取的這些措施,其實只瞄準了從美國進口的一小部分商品。換句話說,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部分商品都沒受到影響。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需要從美國手中取得的戰略產品,完全沒受到影響,像是先進晶片、藥品或航空航天設備。 凱投宏觀研究人員估算,中國加徵的關稅將影響美國約200億美元的出口,只占美國每年對中出口的12%,遠低於美國對價值4500多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 關稅影響會這麼小,是因為中國本來就很少跟美國買油,去年僅占進口量的1.7%,價值約60億美元。2024全年,平均每日跟美國買23萬540桶原油,是2023年的一半不到。 至於液化天然氣,去年也只有5.4%進口自美國。至於煤礦,美國本來也就不是中國獲得煤礦的主要來源。 中國威脅中,殺傷力最大的是什麼? 立即生效的金屬出口管制對美國潛在的影響最大。 儘管針對稀有礦和金屬的管制措施並未達到全面禁止的程度,但由於企業紛紛爭相申請出口許可證,出口量可能會大幅下降。申請過程大約需要6週。目前也不清楚美國進口商是否有資格獲得許可證。 2023年,全球約80%的鎢由中國生產。鎢因硬度很高,被用於生產炮彈、裝甲鋼板和切削工具等物品。美國所消費的鎢,約六成用於生產碳化鎢,主要應用於建築、金屬加工以及石油和天然氣鑽探領域。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表示,中國的回擊儘管「慎重」,但擴大關鍵礦產限制是「不明智」的決定。 「這提醒美國人,供應鏈並不可靠,」他說。 整體看下來,香港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解讀,「與2018年關稅戰相比,中國回應的規模大同小異,但方式不太相同。」 「這一次,中國融合了對目標產品的關稅、出口管制,也限制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這意味,中國已經在用身為世界最大市場和生產者的優勢與美國談判。」 (資料來源:Al Jazeera, NYT, WSJ)

中國看似發狠提出關稅報復措施,卻把關稅生效日押在2月10日,就等川普的電話。但說到底,關稅只是粉拳,立即生效的措施殺傷力最大。

美國對中國加徵的10%關稅,於台北時間4日下午1點生效。幾分鐘後,中國發動「快而有限度」回擊。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對美國液化天然氣和煤礦課徵15%關稅,對石油、農業設備和部分汽車則課徵10%。
除此之外,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手出擊,限制稀土礦與珍稀金屬出口,劍指美國引以為傲的科技與綠能產業。北京也宣布對輝達、Google和英特爾展開反壟斷調查。
但相較美國的關稅措施已經生效,中國喊2月10日反擊才會生效。有鑑川普本週預計與習近平通話,北京很可能還是留了餘地。
在川普第一任期期間,美中也以關稅為武器展開經濟角力,掀起全球市場驚滔駭浪。如今,川普故技重施,原因是中國管不住不斷流入美國的芬太尼(fentanyl)。
中國對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究竟如何?墨西哥和加拿大獲得了川普的寬限,中國卻沒有,背後有何啟示? 以下分別來看看。
美國本來要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課關稅,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2月1日,川普吆喝著要施加關稅的對象包含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其中加拿大、墨西哥所面臨的關稅是25%。川普指責兩個鄰國在阻止無證件移民進入美國這件事上,根本毫無作為。
被按在靶心上的加、墨與中國一開始的態度皆十分強硬,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旋即指示報復性措施,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表示,25%關稅比照辦理。
川普發出威脅的兩天後,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卻按下暫停鈕,30天後再看看。克勞迪婭•辛鮑姆和杜魯多紛紛表示,同意加強邊境執法。
中國為什麼把關稅生效期押得那麼後面?
中國說要加的關稅,2月10日才會生效。簡單的說,中國持續與美國斡旋中,大概的意思是,「我們提出的斡旋方案,喜歡的話請響鈴。」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Lynn Song)指出,川普和習近平的通話還未發生,習近平似乎是為外交預留空間。
宋林告訴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把關稅實施日期押在2月10日,是為了讓最高領導階層有機會先對話,這依然是一個各退一步,降溫情勢的契機。」
但精通國際經濟法規的香港城市大學教授謝斯(Julien Chaisse)指出,最終結果多取決於美國,以及川普如何看待中國提出報復性關稅措施這件事。
謝斯說,「如果川普認為中國直接挑釁,北京得到的可能是額外的貿易限制。衝突只會加劇。」
中國威脅了什麼?
如果外交途徑無法奏效,身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的中國進而落實報復手段,美國的液化天然氣、煤礦和原油都會受到衝擊。但在宋林眼裡,這是「精心權衡過的合理反擊」。
中國的反壟斷調查機構也宣布要調查Google。另外,部分美國企業可能遭受制裁,可能的名單包含美國服裝公司PVH集團(旗下包含Calvin Klein等品牌)和生物技術公司 Illumina。
美國電動卡車也會被課徵10%關稅,這可能衝擊特斯拉。
但中國也有即刻生效的報復。不用等到2月10日,北京宣布限制關鍵礦物和金屬出口。中國選擇在持續壯大全球礦業和金屬加工業影響力的同時,對電子業、軍事設備和太陽能板極為關鍵的物料,包含鎢、碲、鉍、銦、鉬以及上述金屬的相關產品。
中國的關稅回擊,只是一記粉拳?
中國對美國進口商品採取的這些措施,其實只瞄準了從美國進口的一小部分商品。換句話說,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部分商品都沒受到影響。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需要從美國手中取得的戰略產品,完全沒受到影響,像是先進晶片、藥品或航空航天設備。
凱投宏觀研究人員估算,中國加徵的關稅將影響美國約200億美元的出口,只占美國每年對中出口的12%,遠低於美國對價值4500多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
關稅影響會這麼小,是因為中國本來就很少跟美國買油,去年僅占進口量的1.7%,價值約60億美元。2024全年,平均每日跟美國買23萬540桶原油,是2023年的一半不到。
至於液化天然氣,去年也只有5.4%進口自美國。至於煤礦,美國本來也就不是中國獲得煤礦的主要來源。
中國威脅中,殺傷力最大的是什麼?
立即生效的金屬出口管制對美國潛在的影響最大。
儘管針對稀有礦和金屬的管制措施並未達到全面禁止的程度,但由於企業紛紛爭相申請出口許可證,出口量可能會大幅下降。申請過程大約需要6週。目前也不清楚美國進口商是否有資格獲得許可證。
2023年,全球約80%的鎢由中國生產。鎢因硬度很高,被用於生產炮彈、裝甲鋼板和切削工具等物品。美國所消費的鎢,約六成用於生產碳化鎢,主要應用於建築、金屬加工以及石油和天然氣鑽探領域。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表示,中國的回擊儘管「慎重」,但擴大關鍵礦產限制是「不明智」的決定。
「這提醒美國人,供應鏈並不可靠,」他說。
整體看下來,香港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解讀,「與2018年關稅戰相比,中國回應的規模大同小異,但方式不太相同。」
「這一次,中國融合了對目標產品的關稅、出口管制,也限制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這意味,中國已經在用身為世界最大市場和生產者的優勢與美國談判。」
(資料來源:Al Jazeera, NYT, W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