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2000家工廠倒閉,輸給中國傾銷!中美貿易戰贏家為何竟成犧牲品?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生效、中美貿易戰重塑全球供應鏈,東協一度被視為最大贏家,左右逢源享盡紅利。然而,繁榮表象下隱憂漸顯,中國廉價產品傾銷東南亞,壓垮不少當地產業。經貿整合的代價,如今正由東南亞廠商承擔。 泰國鋼價暴跌,支撐經濟成長的當地製造業哀鴻遍野。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泰國一名賀姓華僑,月前遇到一件令她頻呼「離奇」的好事。「我家屋頂改建,包商起初報價21萬泰銖(約20萬台幣),但叫料動工後,竟稱因鋼筋跌價,要主動降價到16萬(15萬台幣),」她睜大眼睛說,「竟有這等好康啊?」 她萬萬沒想到,「離奇好康」背後,是泰國本土鋼鐵業的成河血流。 很難想像,一個產業的產能利用率剩下不到三成,泰國鋼鐵業正是如此。 因為中國廉價鋼材傾銷,泰國鋼鐵產能利用率直線下墜,最新數字只剩下28%。 根據泰國匯商銀行計算,光是鋼鐵業萎縮,就將使泰國GDP降低1.4%,還不包含受中國傾銷之苦的其他行業損失。 而在台灣,過去備受存股族喜愛的中鋼股價走勢,也反映了全球鋼鐵業飽受大陸同業產能過剩之苦。 東南亞成為中國出口的替代市場 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ACFTA)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生效後,與中國經貿整合的隱患浮現,該地區被大量湧入的中國商品淹沒,支撐經濟成長的製造業哀鴻遍野。面對這波衝擊,東南亞各國開始採取行動。抵制傾銷的保護主義浪潮,正從西方蔓延至亞洲。 以鋼鐵業為例,去年中國鋼鐵出口量預計達1.1億噸,創近10年新高,其中近30%出口流向東南亞。廉價中國鋼鐵拉低了整個市場價格,東南亞熱軋鋼價格在兩年間下降約40%。 「中國到處出口那些廉價產品,造成了大麻煩,」泰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主席塞切瓦(Supavud Saicheua)表示,泰國製造業佔其GDP四分之一,以製造為主要引擎的經濟模式已面臨崩壞。 泰國工業總會估計,2023年由於來自中國的進口衝擊,泰國有近2000家工廠倒閉。 泰國鋼鐵研究所(ISIT)所長羅特瓦塔納查(Wirote Rotewatanachai)警告,這問題並非泰國獨有,東協國家幾乎都受中國廉價品的衝擊。 過去幾年,大量中國補貼產品出口,引發西方世界對北京的貿易戰,東南亞國家左右逢源,享受全球供應鏈移出中國的紅利。隨著歐美陸續對中國實施貿易限制,東協自2020年起晉升中國最大貿易伙伴。 然而,東南亞也在貿易協定影響下門戶大開,成為中國內需疲軟、擴張出口之際的替代市場。高盛估算,東南亞和其他新興亞洲市場消化了約三分之一的中國出口。 此外,東協也成為中國對外投資主要目的地。透過資本與技術入股,中國企業迅速掌控當地產業鏈,進一步擠壓本地供應商的生存空間。 以馬來西亞為例,這個東南亞第二大汽車市場因中國吉利汽車入股當地最大國產車廠寶騰(Proton)而深受影響。吉利要求本地供應商降價高達七成,否則就要轉向進口中國零件,結果導致多家供應商面臨破產。 東協多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泰國與馬來西亞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2020年至2023年間,分別增幅達83%和367%。 中國身為世界工廠,其強大的低成本製造能力,遠非東協所能匹敵。意識到這點時,這些國家開始尋求保護措施。 中國貿易救濟資訊網顯示,2024年中國共收到來自貿易伙伴的173件貿易救濟申訴,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其中涉及鋼鐵業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件達到32件,除了歐美陣營國家,越南、馬來西亞、印度、泰國亦加入反制行列。 低價衝擊,東南亞各國群起反傾銷 整個東南亞製造業都遭中國出口圍困。巴基斯坦開始調查中國文具、橡膠傾銷,越南對中國的風電塔架和微波爐、電熱水器等出口表示擔憂。 去年7月,雅加達紡織工人走上街頭,抗議中國服飾藉電商平台銷售大量湧入,使國內產業陷入蕭條。印尼工會抱怨,2024上半年已有十多家工廠關閉,流失1.3萬個工作機會。 印尼政府計劃對中國進口的紡織品、電子產品和化妝品徵收200%的高額關稅。印尼貿易部長哈桑(Zulkifli Hasan)強調,「美國可以徵收200%的關稅,我們也可以。」 其他行動還包含,泰國對價格低於1500泰銖(約1430台幣)的進口商品徵收7%增值稅;馬來西亞開始對價值低於500馬幣(約3500台幣)的網購商品徵收10%銷售稅,馬國貿易部計劃2025年向國會提交反傾銷立法。 東南亞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不只消費品,還包括電動車等高科技產品。(王建棟攝) 電商平台如Temu、Shein、蝦皮、Lazada和TikTok Shop的崛起,使中國出口商能輕鬆觸及追求低價品的東南亞消費者。 而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降低中國商品進入東協市場的門檻,特別是RCEP,未對政府補貼出口產業設限,令中小企業面臨更大挑戰。 如今,在Lazada僅需35泰銖(33台幣)即可購買一個矽膠手機殼,而同類商品在泰國百貨公司通常售價要400泰銖(380台幣)起跳。無法在低價競爭找到出路的製造商,只能倒閉或轉做其他產品。 泰國經貿專家皮桑瓦尼奇(Aat Pisanwanich)指出,「本土中小企業的困境始於ACFTA,接著是RCEP。我們需要檢討這些協定對泰國中小企業和農產品帶來的利弊得失。」 保護主義抬頭,和中國簽署自貿協定有風險 RCEP於2022年生效,成員國包括東協國家及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澳洲等,旨在透過整合15國市場,對抗全球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然而,隨著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傾銷,該區域目前興起新一波的保護主義。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亞洲經濟專家韋斯特(Shay Wester)指出,貿易失衡惡化,再加上擔心經濟過度依賴中國,推動了東南亞國家採取保護性關稅的趨勢,畢竟中國進口商品從低成本消費品到電動車等高科技產品,都給東南亞本土產業帶來巨大壓力。 東協國家在保護本地關鍵產業時,還需應對北京的潛在報復。雖然東南亞本地企業要求政府採取措施,抵制它們認為的不公平競爭,但該地區的政府仍希望藉助深化與中國的互惠關係,吸引更多中國投資,為本地經濟注入動力。 與此同時,印度正在採取不同的策略。印度商工部長戈雅(Piyush Goyal)去年重申拒絕加入RCEP的立場,稱印度不願與「不透明的經濟體」簽訂貿易協定。印度當年退出RCEP談判,便是因為擔憂大量低價中國商品將湧入印度。 印度WTO研究中心負責人班那吉(Pritam Banerjee)表示,中國政府強力控制經濟生態對其他國家並不公平,簽訂一項包括中國在內的貿易協定,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生效、中美貿易戰重塑全球供應鏈,東協一度被視為最大贏家,左右逢源享盡紅利。然而,繁榮表象下隱憂漸顯,中國廉價產品傾銷東南亞,壓垮不少當地產業。經貿整合的代價,如今正由東南亞廠商承擔。
泰國一名賀姓華僑,月前遇到一件令她頻呼「離奇」的好事。「我家屋頂改建,包商起初報價21萬泰銖(約20萬台幣),但叫料動工後,竟稱因鋼筋跌價,要主動降價到16萬(15萬台幣),」她睜大眼睛說,「竟有這等好康啊?」
她萬萬沒想到,「離奇好康」背後,是泰國本土鋼鐵業的成河血流。
很難想像,一個產業的產能利用率剩下不到三成,泰國鋼鐵業正是如此。
因為中國廉價鋼材傾銷,泰國鋼鐵產能利用率直線下墜,最新數字只剩下28%。
根據泰國匯商銀行計算,光是鋼鐵業萎縮,就將使泰國GDP降低1.4%,還不包含受中國傾銷之苦的其他行業損失。
而在台灣,過去備受存股族喜愛的中鋼股價走勢,也反映了全球鋼鐵業飽受大陸同業產能過剩之苦。
東南亞成為中國出口的替代市場
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ACFTA)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生效後,與中國經貿整合的隱患浮現,該地區被大量湧入的中國商品淹沒,支撐經濟成長的製造業哀鴻遍野。面對這波衝擊,東南亞各國開始採取行動。抵制傾銷的保護主義浪潮,正從西方蔓延至亞洲。
以鋼鐵業為例,去年中國鋼鐵出口量預計達1.1億噸,創近10年新高,其中近30%出口流向東南亞。廉價中國鋼鐵拉低了整個市場價格,東南亞熱軋鋼價格在兩年間下降約40%。
「中國到處出口那些廉價產品,造成了大麻煩,」泰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主席塞切瓦(Supavud Saicheua)表示,泰國製造業佔其GDP四分之一,以製造為主要引擎的經濟模式已面臨崩壞。
泰國工業總會估計,2023年由於來自中國的進口衝擊,泰國有近2000家工廠倒閉。
泰國鋼鐵研究所(ISIT)所長羅特瓦塔納查(Wirote Rotewatanachai)警告,這問題並非泰國獨有,東協國家幾乎都受中國廉價品的衝擊。
過去幾年,大量中國補貼產品出口,引發西方世界對北京的貿易戰,東南亞國家左右逢源,享受全球供應鏈移出中國的紅利。隨著歐美陸續對中國實施貿易限制,東協自2020年起晉升中國最大貿易伙伴。
然而,東南亞也在貿易協定影響下門戶大開,成為中國內需疲軟、擴張出口之際的替代市場。高盛估算,東南亞和其他新興亞洲市場消化了約三分之一的中國出口。
此外,東協也成為中國對外投資主要目的地。透過資本與技術入股,中國企業迅速掌控當地產業鏈,進一步擠壓本地供應商的生存空間。
以馬來西亞為例,這個東南亞第二大汽車市場因中國吉利汽車入股當地最大國產車廠寶騰(Proton)而深受影響。吉利要求本地供應商降價高達七成,否則就要轉向進口中國零件,結果導致多家供應商面臨破產。
東協多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泰國與馬來西亞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2020年至2023年間,分別增幅達83%和367%。
中國身為世界工廠,其強大的低成本製造能力,遠非東協所能匹敵。意識到這點時,這些國家開始尋求保護措施。
中國貿易救濟資訊網顯示,2024年中國共收到來自貿易伙伴的173件貿易救濟申訴,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其中涉及鋼鐵業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件達到32件,除了歐美陣營國家,越南、馬來西亞、印度、泰國亦加入反制行列。
低價衝擊,東南亞各國群起反傾銷
整個東南亞製造業都遭中國出口圍困。巴基斯坦開始調查中國文具、橡膠傾銷,越南對中國的風電塔架和微波爐、電熱水器等出口表示擔憂。
去年7月,雅加達紡織工人走上街頭,抗議中國服飾藉電商平台銷售大量湧入,使國內產業陷入蕭條。印尼工會抱怨,2024上半年已有十多家工廠關閉,流失1.3萬個工作機會。
印尼政府計劃對中國進口的紡織品、電子產品和化妝品徵收200%的高額關稅。印尼貿易部長哈桑(Zulkifli Hasan)強調,「美國可以徵收200%的關稅,我們也可以。」
其他行動還包含,泰國對價格低於1500泰銖(約1430台幣)的進口商品徵收7%增值稅;馬來西亞開始對價值低於500馬幣(約3500台幣)的網購商品徵收10%銷售稅,馬國貿易部計劃2025年向國會提交反傾銷立法。
東南亞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不只消費品,還包括電動車等高科技產品。(王建棟攝)
電商平台如Temu、Shein、蝦皮、Lazada和TikTok Shop的崛起,使中國出口商能輕鬆觸及追求低價品的東南亞消費者。
而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降低中國商品進入東協市場的門檻,特別是RCEP,未對政府補貼出口產業設限,令中小企業面臨更大挑戰。
如今,在Lazada僅需35泰銖(33台幣)即可購買一個矽膠手機殼,而同類商品在泰國百貨公司通常售價要400泰銖(380台幣)起跳。無法在低價競爭找到出路的製造商,只能倒閉或轉做其他產品。
泰國經貿專家皮桑瓦尼奇(Aat Pisanwanich)指出,「本土中小企業的困境始於ACFTA,接著是RCEP。我們需要檢討這些協定對泰國中小企業和農產品帶來的利弊得失。」
保護主義抬頭,和中國簽署自貿協定有風險
RCEP於2022年生效,成員國包括東協國家及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澳洲等,旨在透過整合15國市場,對抗全球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然而,隨著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傾銷,該區域目前興起新一波的保護主義。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亞洲經濟專家韋斯特(Shay Wester)指出,貿易失衡惡化,再加上擔心經濟過度依賴中國,推動了東南亞國家採取保護性關稅的趨勢,畢竟中國進口商品從低成本消費品到電動車等高科技產品,都給東南亞本土產業帶來巨大壓力。
東協國家在保護本地關鍵產業時,還需應對北京的潛在報復。雖然東南亞本地企業要求政府採取措施,抵制它們認為的不公平競爭,但該地區的政府仍希望藉助深化與中國的互惠關係,吸引更多中國投資,為本地經濟注入動力。
與此同時,印度正在採取不同的策略。印度商工部長戈雅(Piyush Goyal)去年重申拒絕加入RCEP的立場,稱印度不願與「不透明的經濟體」簽訂貿易協定。印度當年退出RCEP談判,便是因為擔憂大量低價中國商品將湧入印度。
印度WTO研究中心負責人班那吉(Pritam Banerjee)表示,中國政府強力控制經濟生態對其他國家並不公平,簽訂一項包括中國在內的貿易協定,需承擔與中國競爭的巨大風險,印度不讓本國經濟暴露於此風險當中,是正確決定。
從西方到東南亞,貿易壁壘持續推高,中國廉價傾銷仍未見消退。在當前供應鏈重組與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若能保護本地產業免受外來衝擊,印度認為,就算被排除在國際性區域貿易組織之外,也未必落於下風。
(責任編輯:宋玟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