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快意人生? 成大郭乃文談「過動症」與「網路成癮」的共病挑戰

「這樣的畫面你能想像嗎?兩個小孩騎著機車,後座的人與駕駛背貼背地坐著,他們挑了一

十二月 1, 2024 - 10:29
 4694
只想快意人生? 成大郭乃文談「過動症」與「網路成癮」的共病挑戰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郭乃文教授。(圖片來源/人文.島嶼授權轉載,下同)

「這樣的畫面你能想像嗎?兩個小孩騎著機車,後座的人與駕駛背貼背地坐著,他們挑了一條筆直道路、用布把眼睛蒙起來,然後開始不斷地加速往前衝⋯⋯。」

曾在醫院執業過的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郭乃文教授,看過不少悲劇。特別是因腦部受傷而發展遲緩、嚴重適應不良的孩子,他們很可能只是因為一個衝動不能抑制,便做出瘋狂、危險行為,甚至自殘或傷害別人。但等他們被送進醫院的時候,問題往往都很嚴重了。

儘管後來踏入校園,郭乃文不曾脫下身上的白袍。從1985年第一次穿上它開始,郭乃文便從事大腦心智功能研究直至今日。而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青少年,成了她主要的關懷對象之一。

從「瞬間滿足」到失控人生

ADHD俗稱過動兒,依照表現症狀不同,可進一步細分為「注意力不足型」、「過動與衝動型」,以及同時出現前兩種狀況的「混合型」。這是一項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最明顯的病徵便是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行為衝動且不擅等待。比起默默耕耘來獲得成果,患有ADHD的孩子更喜歡能快速得到結果的事物。

這些生理症狀看似無形,肇因於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緩慢。正常人的前額葉皮質猶如一位指揮家,負責組織思想、控制情緒與決策判斷。但ADHD患者腦袋裡的這位指揮家,則顯得有些遲鈍,難以掌控全局。

「因此在面對需要耐心與長期投入的任務時,這些孩子常常感到煩躁,而更傾向於尋求一些能及時帶來愉悅的活動——比如飆車、網路遊戲。『及時享樂』成了他們逃避現實壓力的首選。」

可想而知,ADHD不僅造成注意力飄移和行事衝動,更嚴重危害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郭乃文表示,患上此病的孩子,在學業、社交乃至於情緒調節等方面都可能會掀起波瀾。因注意力不集中而錯失課程內容、因行事衝動而與同學產生爭執⋯⋯。大大小小的挫折累積起來,影響的不僅是學業成績,更將導致孩子的情緒越發不穩定,甚至陷入憂鬱等困境。

特別是在青春期階段,ADHD的病徵風暴變得更加猛烈。郭乃文再補充道:「進入青春期後,性荷爾蒙開始變動劇烈,也是第二性徵成長的時刻。我們都知道這時候的青少年往往叛逆、衝動,他們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對各個事物感到好奇。但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正在此時奠定。」因此若是一位患有ADHD的青少年,在沒有適當藥物與師長指引的情況下,就可能沉溺於網路世界,甚至透過毒品來緩解內心的焦慮感。

當ADHD伴隨網路成癮

近年,ADHD的盛行率有所提升。過去的孩子能獲得刺激的來源有限,通常是暴力鬥毆或競速馳騁。但如今是個網路世代,無處不在的「虛擬世界」猶如一片無邊無際、充滿誘惑的汪洋,更容易使他們投入其中而無法自拔。

正因如此,開始有專家學者研究起ADHD與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的共病問題。郭乃文解釋道:「對於注意力有問題的孩子來說,網路世界更進一步侵蝕了他們本就脆弱的自控能力。從快節奏的電子遊戲,到社群平臺上的發文點讚,如此吸引人的『及時反饋』與現實生活中的低刺激感,形成強烈對比。」

由於大腦前額葉皮質功能的缺陷,ADHD患者面對網路世界的誘惑時,更容易失去控制而患上網路成癮。具體來說,這兩疾患皆源於「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和「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的缺損。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們無法掌控使用網路的時間,抑或是很難在網路活動中持續獲得滿足,因而不斷延長使用時間,想追求更強烈的刺激。長久下來,便出現了網路成癮。

郭乃文也表示,換個角度來看,ADHD患者原先可能只是將網路世界作為自我療癒、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卻在不知不覺中出現成癮問題,致使網路成癮變成ADHD可能的附加症狀。

「明知道隔天得交作業,卻打了一整個晚上的遊戲;待會有新工作要面試,卻為了遊戲破關而缺席;短時間不碰手機便感到十分痛苦⋯⋯。」舉凡出現無法自控、戒斷反應,乃至於正常生活被剝奪等狀況出現時,便是患上了網路成癮。

因此透過這些情境我們也可以發現,不論患上ADHD與否,人人都有可能網路成癮。而面對如此普遍性的課題,目前的治療方式多半借助藥物治療。但郭乃文指出,雖然藥效經由血液輸進全身,短期間能平息部分症狀,卻不能根治成癮問題,尤其還得考量到許多人是還處於成長階段且患有ADHD的孩子。所以如何幫助他們真正找回控制自我的能力,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網路成癮不僅會與ADHD形成共病,同時也會對孩子的眼睛與身體造成巨大傷害。

從覺察到改變,重拾大腦控制權

郭乃文與研究團隊希望從源頭下手,透過神經心理治療的方式來訓練大腦功能,讓這些年紀尚淺的兒童及青少年能重拾自己的控制力。

「在先前的研究中,我們得知不同於正常人,過動症伴隨網路成癮的患者在『自我覺察』、『自我監控』等方面有所缺損。換言之,患者很可能因此對自己的疾病缺乏病識感。因此透過量表調查,我們將招募來患者的自我覺察程度分為:過度覺察、合宜覺察、毫無覺察共三個層級。」

顧名思義,「過度覺察」患者過度認為自己有嚴重的網路成癮、「合宜覺察」患者對於自身網路成癮的問題認知恰如其分、「毫無覺察」患者則是不自覺有網路成癮困擾。

郭乃文解釋,對於自身網癮的覺察程度不同,我們會提供不一樣的治療措施,並可區分為:個別化神經回饋治療(neurofeedback)、心智肌肉(mental muscle)訓練,以及時間管理策略等方法。

舉例來說,「個別化神經回饋治療」便是透過監測大腦對特定環境的刺激與反應(事件)的即時電波活動(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讓醫生與患者自己了解何時處於注意力集中狀態、何時又開始分心走神,藉此讓他們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為。

「心智肌肉訓練」則進一步幫助患者練習注意力集中、自我控制等能力。而訓練內容包含了情緒管理、訊息儲存與回憶能力、行為調控、執行功能,乃至於識別網路成癮的觸發點等等。

「時間管理策略」則是聚焦患者的日常生活,他們會依照醫生提供的檢核表,在生活中練習注意力集中、行為控制,並進行自我觀察與紀錄。

對於「過度覺察」患者,郭乃文與研究團隊會先使用「時間管理策略」。讓他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轉向具體可操作的日常管理。在現實生活中觀察、規劃時間運用,從中獲得實質的管理成效,能緩解這類患者對網路成癮的過度焦慮。

至於「合宜覺察」患者與「毫無覺察」患者,皆優先採取「神經回饋治療」。前者雖然了解自己有部分注意力和網路成癮問題,但仍缺乏足夠的能力加以控制;後者則對自身的問題缺乏實際的理解或認識,使得具體的控制練習效果有限。因此這兩類患者都需要先透過量化、即時反饋的大腦監測方式,幫助他們在自我認知與自我調整中找到平衡。

最後,三種類型的患者都會接受「心智肌肉訓練」。由於前期的自我覺察過程,這些患者對於如何調控行為與情緒、排解成癮問題,都有更具體的實踐方向與意願。

郭乃文說,疾病的治療研究是條漫長之路,但只要看到患者正在好轉,那份欣喜之情是言語無法形容的。 拍攝/馬藤萍

儘管先天前額葉受損的人會產生過動、注意力分散,乃至於網路成癮等問題。但如今的醫學研究皆已證實,部分大腦功能是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而恢復健康,甚至更加強大。所以除了藥物治療,神經心理療法的加入,能更進一步幫助患者主動找回對大腦的控制權。

「許多來參與治療實驗的小朋友,原先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本就不好,更是一天到晚玩手機。但隨著我們一步步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大腦,意識到自己其實有管理它的能力。接著透過實際練習,他們漸漸可以把承諾會完成的事情做好,並從中獲得成就感。隨著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網路成癮問題不僅獲得緩解,這些小朋友也比過去更能適應環境,較懂得察言觀色,和同儕正常相處,心情自然也好了不少!」

從無能為力到投身治療研究有成,郭乃文感觸良多。尤其在當前這個充滿愈來愈多外在誘惑的世界,顯得不利於患有ADHD的孩子。但倘若我們具備足夠的醫療能力、正確的醫療觀念,所謂的「問題兒童」便能即時得到理解和解決。

研究來源
郭乃文(2020)。神經心理治療於伴隨注意力缺損的網路成癮青少年之療效研究-從精準醫療觀念反思。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郭乃文(2017)。神經心理治療於伴隨注意力缺損的網路成癮青少年之療效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文·島嶼平台,原文連結在此。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揭開宇宙膨脹的背後推手「暗能量」的神祕面貌——專訪國立臺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藍鼎文
都市裡的秘密生態樂園 金獅湖蝴蝶園x原生植物園
開始享受「繞路」的樂趣

admin As a sports enthusias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y passion for sports goes beyond mere entertainment—it is a way of life. I am particularly drawn to the "Big Five" European football leagues: the English Premier League, La Liga, Serie A, Bundesliga, and Ligu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