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股、廣達都被查 陸股低迷想轉抱台股,台商卡關中國新規「只能等」
去年5月開始,所有大陸台商都發現回台掛牌的時程,變得更加不確定。即使拿到台灣證交所的上市函,還有一關更大的魔王要過:中國證監會備案。這條讓證交所被逼得要修法的中國新規,目的究竟是什麼?影響有多大?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1月3日,一條重訊讓台商圈、承銷圈都注目:製鞋大廠中傑取得中國證監會「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 短短不過數行的公告,卻讓資本市場等得不尋常得久。 中傑去年9月初就獲得台灣證交所掛牌同意函,11月中風光舉辦業績發表會。按照資本市場默契,通常業績發表會辦完,公司會馬上啟動承銷作業,一個月內新股掛牌上市。 市場原本預期,中傑將在去年12月中掛牌。但到了12月底,還是只聞樓梯響。中傑代理發言人陳榮松當時面對《天下》詢問,坦承公司還在等待中國證監會備案作業回覆,不能確定掛牌日期。 中傑並不是唯一一家,對證監會望穿秋水的回台上市台商。 台灣證交所將因應,放寬6個月掛牌期 寶特瓶回收設備商寶綠特,以及從興櫃轉上市的汽車電子零組件製造商華勝,也都在等證監會備案覆批,且紛紛申請延長掛牌時限,預計農曆年後才有個底。 根據證交所「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公司得到證交所通知申請案通過後,從通知日算起3個月內就應掛牌買賣,僅能延長一次,為時3個月。 也就是說,掛牌期最多6個月。如果時限內沒有掛牌,上市契約必須撤銷。 「我們的業績發表會是2月中,如果1月底沒拿到(證監會覆批),我們也要開始緊張了,」華勝財務長朱中平坦言。 證交所回覆《天下》,由於中國證監會備案時程並非公司得以掌握,經與主管機關溝通後,已研議修改相關規章,近期將提報董事會討論。 「證交所為了合法合規、保護投資人,都要求台商去備案, 」一名台商高層指出,如果違反中國證監會規定,除了巨額罰款,當局有權要求台商停業。 這也代表,大陸台商沒有在中國掛牌,卻仍受中國資本市場主管機關監管的怪象,將成為新常態。 這名台商高層直陳,掛牌期規定必須放寬,「否則等於宣告(大陸台商)回台上市這條路打死了。」 防資產潤出海外,台商掃到颱風尾 所謂證監會備案,是2023年3月中國上路的新規「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博泰明安法商服務合夥人周天泰指出,早期中國政府對陸企去海外掛牌採許可制,新規改備案,形式上雖是放寬,但「境內企業」定義為:企業營收、利潤或資產,超過一半來自中國,且主要生產活動或高級管理人員在中國。涵蓋的範圍變相擴大。 一名大陸台商解讀,新規訂定背景是著眼陸企境外上市潮,當局不希望陸企證券上市過程中,有心人士藉此把資產打包「潤」到國外去,「沒想到台商不小心就掉進去(範疇)了。」 一位協助多家台商跟證監會交涉的律師觀察,新制剛上路時,證監會也不確定怎麼處理台商案件,乾脆退件,「意思是叫你不必來備案,」讓台商感覺證監會審得很鬆。 但去年5月起,證監會明訂上櫃案件不必備案,上市案件無論是初次掛牌(IPO)或再籌資(SPO),符合資格者都要送件報備,中傑、寶綠特、華勝成IPO首批適用對象。 證監會明文規定,自收到備案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辦結備案。但多家台商對《天下》表示,實際流程超過兩個月,「基本上沒人可以預測需要多少時間。」 「只能等,不給商量不給問,」一名上市台商財務長苦笑,「問了也沒人回答你。」 「名目上是備案,但實際上是實質審查,」台商圈普遍認知,證監會備案過程和證交所審核流程大同小異,「且證監會問的問題,跟審查A股掛牌企業沒差太多。」 既然初衷是防堵資產潤到海外,證監會最在乎公司IPO後股權結構改變。 台商圈都注意到,證監會在審備案資料時,特別關注公司實質控制力,「尤其要知道背後的自然人股東,有沒有陸籍、陸資。」 「在中國賺錢、回台上市搞台獨不合理吧?」 備案文件一送出去,證監會就發函給國台辦、國稅局、環保部門等相關單位,要求回覆意見。 即使新規當初不是針對台商設計,當局在摸索了一年多後,顯然找到新的施力點。 一名熟悉流程的知情人士透露,備案後,地方台辦受上級指示,會專程拜訪公司,目的是要回報台商的政治傾向,「領導就直接說,『如果你們在中國賺錢、回台上市搞台獨,這不合理吧?』」 一名已經上市的大陸台商猜測,備案後,當局清楚掌握台商主體,「未來針對移轉訂價的稅負要追稅、要加重環保要求,都是有可能的。」 「過去不合規的,現在會被挑出來,建議台商要找在中國具規模、有備案經驗的律所,協助公司報備事宜,」KPMG亞太事務發展中心中國區業務發展主持會計師陳政學說。 周天泰提醒,儘管中傑、寶綠特、華勝正好都是KY股,意思是註冊登記在英屬開曼群島的台商企業,但證監會新制影響並不限KY股,例如正計劃興櫃轉上市的工具機業者新代,中國市場貢獻營收九成,也得向證監會報備。 在公開資訊觀測站檢索上市公司重訊,2023年公告向證監會備案的SPO公司,共14家;2024年有22家,廣達、晟銘電 、華孚都在榜上。 大陸台商想回台上市,但恐更棘手 證監會新制的影響,隨愈來愈多大陸台商想回台上市,更顯得棘手。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陸股本益比高,台股成交量低迷,在國內掀起上市企業分拆中國子公司,在陸股掛牌的風氣。鴻海是箇中代表,包括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在上海證交所掛牌、轉投資PCB廠臻鼎-KY子公司鵬鼎在深圳證交所掛牌。 本益比高,代表企業能以較便宜的資金成本從資本市場籌資,在陸股掛牌,也提升台商在大陸的能見度,跟客戶、銀行往來都方便許多。 但這股風氣隨中國景氣低迷、台股成交量、本益比好轉,逐漸轉向。考量籌資效益、掛牌期限可預測性,回台掛牌就成為台商的不二選擇。 「去年台商想轉回台灣掛牌的比例變高很多,」經常赴陸參與回台上市說明會的陳政學觀察。 比較上證和台股加權指數,前十年平均本益比為15.33倍和15.91倍,相差不大,但過去2年差距則顯著拉開,上證約12倍,但台股加權指數已攀上21倍。 另一個原因是,上證、深證這兩個板開始挑產業。一位熟悉中國資本市場的專家形容,「只有半導體相關是一路開綠燈,其他食衣住行的行業,要嘛去北交所或港交所,不然就只能慢慢等。」 除了本益比之外,「最現實的問題是,中國來一個外匯限制,股東的錢要怎麼出來?」一名台商直指。 證監會新規趨嚴,加上政治氛圍緊張,在陸台商接下來回台上市規劃,可得更為謹慎。 (責任編輯:曹凱婷)
去年5月開始,所有大陸台商都發現回台掛牌的時程,變得更加不確定。即使拿到台灣證交所的上市函,還有一關更大的魔王要過:中國證監會備案。這條讓證交所被逼得要修法的中國新規,目的究竟是什麼?影響有多大?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1月3日,一條重訊讓台商圈、承銷圈都注目:製鞋大廠中傑取得中國證監會「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
短短不過數行的公告,卻讓資本市場等得不尋常得久。
中傑去年9月初就獲得台灣證交所掛牌同意函,11月中風光舉辦業績發表會。按照資本市場默契,通常業績發表會辦完,公司會馬上啟動承銷作業,一個月內新股掛牌上市。
市場原本預期,中傑將在去年12月中掛牌。但到了12月底,還是只聞樓梯響。中傑代理發言人陳榮松當時面對《天下》詢問,坦承公司還在等待中國證監會備案作業回覆,不能確定掛牌日期。
中傑並不是唯一一家,對證監會望穿秋水的回台上市台商。
台灣證交所將因應,放寬6個月掛牌期
寶特瓶回收設備商寶綠特,以及從興櫃轉上市的汽車電子零組件製造商華勝,也都在等證監會備案覆批,且紛紛申請延長掛牌時限,預計農曆年後才有個底。
根據證交所「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公司得到證交所通知申請案通過後,從通知日算起3個月內就應掛牌買賣,僅能延長一次,為時3個月。
也就是說,掛牌期最多6個月。如果時限內沒有掛牌,上市契約必須撤銷。
「我們的業績發表會是2月中,如果1月底沒拿到(證監會覆批),我們也要開始緊張了,」華勝財務長朱中平坦言。
證交所回覆《天下》,由於中國證監會備案時程並非公司得以掌握,經與主管機關溝通後,已研議修改相關規章,近期將提報董事會討論。
「證交所為了合法合規、保護投資人,都要求台商去備案, 」一名台商高層指出,如果違反中國證監會規定,除了巨額罰款,當局有權要求台商停業。
這也代表,大陸台商沒有在中國掛牌,卻仍受中國資本市場主管機關監管的怪象,將成為新常態。
這名台商高層直陳,掛牌期規定必須放寬,「否則等於宣告(大陸台商)回台上市這條路打死了。」
防資產潤出海外,台商掃到颱風尾
所謂證監會備案,是2023年3月中國上路的新規「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博泰明安法商服務合夥人周天泰指出,早期中國政府對陸企去海外掛牌採許可制,新規改備案,形式上雖是放寬,但「境內企業」定義為:企業營收、利潤或資產,超過一半來自中國,且主要生產活動或高級管理人員在中國。涵蓋的範圍變相擴大。
一名大陸台商解讀,新規訂定背景是著眼陸企境外上市潮,當局不希望陸企證券上市過程中,有心人士藉此把資產打包「潤」到國外去,「沒想到台商不小心就掉進去(範疇)了。」
一位協助多家台商跟證監會交涉的律師觀察,新制剛上路時,證監會也不確定怎麼處理台商案件,乾脆退件,「意思是叫你不必來備案,」讓台商感覺證監會審得很鬆。
但去年5月起,證監會明訂上櫃案件不必備案,上市案件無論是初次掛牌(IPO)或再籌資(SPO),符合資格者都要送件報備,中傑、寶綠特、華勝成IPO首批適用對象。
證監會明文規定,自收到備案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辦結備案。但多家台商對《天下》表示,實際流程超過兩個月,「基本上沒人可以預測需要多少時間。」
「只能等,不給商量不給問,」一名上市台商財務長苦笑,「問了也沒人回答你。」
「名目上是備案,但實際上是實質審查,」台商圈普遍認知,證監會備案過程和證交所審核流程大同小異,「且證監會問的問題,跟審查A股掛牌企業沒差太多。」
既然初衷是防堵資產潤到海外,證監會最在乎公司IPO後股權結構改變。
台商圈都注意到,證監會在審備案資料時,特別關注公司實質控制力,「尤其要知道背後的自然人股東,有沒有陸籍、陸資。」
「在中國賺錢、回台上市搞台獨不合理吧?」
備案文件一送出去,證監會就發函給國台辦、國稅局、環保部門等相關單位,要求回覆意見。
即使新規當初不是針對台商設計,當局在摸索了一年多後,顯然找到新的施力點。
一名熟悉流程的知情人士透露,備案後,地方台辦受上級指示,會專程拜訪公司,目的是要回報台商的政治傾向,「領導就直接說,『如果你們在中國賺錢、回台上市搞台獨,這不合理吧?』」
一名已經上市的大陸台商猜測,備案後,當局清楚掌握台商主體,「未來針對移轉訂價的稅負要追稅、要加重環保要求,都是有可能的。」
「過去不合規的,現在會被挑出來,建議台商要找在中國具規模、有備案經驗的律所,協助公司報備事宜,」KPMG亞太事務發展中心中國區業務發展主持會計師陳政學說。
周天泰提醒,儘管中傑、寶綠特、華勝正好都是KY股,意思是註冊登記在英屬開曼群島的台商企業,但證監會新制影響並不限KY股,例如正計劃興櫃轉上市的工具機業者新代,中國市場貢獻營收九成,也得向證監會報備。
在公開資訊觀測站檢索上市公司重訊,2023年公告向證監會備案的SPO公司,共14家;2024年有22家,廣達、晟銘電 、華孚都在榜上。
大陸台商想回台上市,但恐更棘手
證監會新制的影響,隨愈來愈多大陸台商想回台上市,更顯得棘手。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陸股本益比高,台股成交量低迷,在國內掀起上市企業分拆中國子公司,在陸股掛牌的風氣。鴻海是箇中代表,包括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在上海證交所掛牌、轉投資PCB廠臻鼎-KY子公司鵬鼎在深圳證交所掛牌。
本益比高,代表企業能以較便宜的資金成本從資本市場籌資,在陸股掛牌,也提升台商在大陸的能見度,跟客戶、銀行往來都方便許多。
但這股風氣隨中國景氣低迷、台股成交量、本益比好轉,逐漸轉向。考量籌資效益、掛牌期限可預測性,回台掛牌就成為台商的不二選擇。
「去年台商想轉回台灣掛牌的比例變高很多,」經常赴陸參與回台上市說明會的陳政學觀察。
比較上證和台股加權指數,前十年平均本益比為15.33倍和15.91倍,相差不大,但過去2年差距則顯著拉開,上證約12倍,但台股加權指數已攀上21倍。
另一個原因是,上證、深證這兩個板開始挑產業。一位熟悉中國資本市場的專家形容,「只有半導體相關是一路開綠燈,其他食衣住行的行業,要嘛去北交所或港交所,不然就只能慢慢等。」
除了本益比之外,「最現實的問題是,中國來一個外匯限制,股東的錢要怎麼出來?」一名台商直指。
證監會新規趨嚴,加上政治氛圍緊張,在陸台商接下來回台上市規劃,可得更為謹慎。
(責任編輯:曹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