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永續投資三大趨勢:改支持核能、高汙染、高碳排?轉型金融是什麼?|天下雜誌
【理財五角課】政府或企業「轉綠」需求迫切,金融業可發揮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安聯環球投資分享基金產業的三大永續投資新趨勢。 安聯環球投資全球永續暨影響力投資總監克里斯汀生(Matt Christensen)。圖片來源:王建棟攝 在亞塞拜然舉行的COP29(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剛落幕,過去4年這場峰會的主題都是,如何運用資金力量,延緩氣候變遷。 扮演資金中介的金融機構,成為推動全球淨零轉型的要角,因為從政府到企業為因應氣候轉型的資金需求,已變得益發迫切。 總部在德國、歐洲第三大的安聯環球投資,早在20年前就開始「轉綠」。1999年推出首檔永續發展基金,至今管理逾2000億歐元永續基金,佔比達總基金規模的四成。 「投資人變成熟,資產管理業者要提供更好的投資方法論、投資後管理與真正發揮影響力的產品,才能獲市場青睞,」安聯環球投資全球永續暨影響力投資總監克里斯汀生(Matt Christensen)說。 他是永續投資的老將,曾任歐洲智庫歐洲永續投資論壇(Eurosif)的創始執行董事,然後加入安盛投資,擔任影響力和責任投資全球主管。 4年前克里斯汀生加入安聯,開始將影響力基金的風潮推向私募市場私募市場是指未在交易所公開交易的投資。常見的資產包括私募股權、私募債務、信貸另類投資、房地產、基礎建設及其他類型的非流動性資產。 ,2022年推出第一檔私募股權影響力基金,隔年再推出第一檔將影響力連結績效的私募信貸影響力基金,寫下安聯在私募信貸市場募集最快的紀錄。 克里斯汀生10月下旬接受《天下》專訪,分享三大永續投資新趨勢。 趨勢一:永續投資轉向轉型金融 第一個改變是,轉型金融正在取代綠色金融,成為永續投資的主流。 綠色金融的概念是指,金融機構透過資金支持有利環境改善的計劃,例如發展再生能源、綠建築、廢水管理等,發行單位可能是政府或企業,投資標的多半以綠色債券為主。 克里斯汀生解釋,綠色金融式微,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規模太小。截至去年底,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約2.8兆美元,僅佔公債市場不到一成,很難創造新商品,局限永續投資的發展。 但若是轉型金融,變成以資金支持高污染、高碳排企業,實現淨零碳排目標與轉型承諾,因此涵蓋範疇比綠色金融更大,可納入投資組合的標的變多,例如:水泥、石化、鋼鐵、能源等行業。 但挑戰也來了。那就是永續基金跟一般基金的差距愈來愈小,因為投資標的愈來愈像,「攤開ESG指數和普通股票指數,前十大持股中可能只有兩檔不同,」克里斯汀生說。 這時候要讓投資人買單,無非是績效要更好或證明永續是「玩真的」。 關鍵就在投資後管理。克里斯汀生以英國石油公司為例,因為曾承諾2030年將減產石油四成,因此被視為石油業能源轉型的模範生。 但英國石油今年10月宣布放棄該計劃,並縮減對低碳氫能投資,因為轉型過快加上市場變化,衝擊公司營運,導致年初以來股價下跌15%,「我們正在密集討論是否減持這家公司的持股,」克里斯汀生嚴正地說。 趨勢二:將核能納入新投資標的 AI帶動的產業革命,也影響到永續投資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核電。AI資料中心正逐漸長成吃電怪獸,美國科技巨頭Google、微軟、亞馬遜為了維持淨零目標,紛紛成為核電的頭號粉絲。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於2022年已把核電納入永續分類的綠色投資範疇,這表示核能發電廠建廠及設備維修所需的投融資計劃都會被視為綠色資產。 美國銀行、巴克萊、法國巴黎銀行、花旗、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都表態支持核能。 但安聯身為德國最大保險集團,由於德國政府仍反對核電,因此尚未將核電納入永續投資組合。 但克里斯汀生話鋒一轉,「我們不排除未來核能會是能源組合的一環,至於是什麼樣的核能,目前還沒有答案。」 轉型金融以資金支持高污染、高碳排企業,包含鋼鐵、石化,實現淨零碳排目標與轉型承諾。(Shutterstock) 趨勢三:私募市場新藍海 過度擁擠的公募基金市場、民眾對漂綠的疑慮,讓基金業把目光轉向私募市場。 據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歐美私募市場對投資影響力基金的興趣與日俱增,2024年愈來愈多歐洲風險基金、私募股權基金陸續推出影響力或能源轉型基金,比如私募股權公司殷拓(EQT)募集成立殷拓未來基金(EQT Future Fund),規模達250億歐元,是私募市場最大的影響力基金。 安聯今年在私募信貸市場推出的私人信貸策略,吸引管理荷蘭最大退休基金的資產管理公司APG、歐洲投資基金(EIF)等共同投資,募集5.6億歐元,「這是我們在私募信貸市場,募集速度最快的一檔基金,」克里斯汀生自豪地說。 克里斯汀生認為,客戶會買單,原因在於安聯讓「影響力」可被具體量化衡量,且將影響力成效與產品費率掛鉤,當基金發揮的影響力愈大,客戶就付給基金公司愈多錢,反之則付愈少。 這會形成正向循環,基金業為了多賺錢,要把影響力做出來,客戶才願意為永續付費。 衡量影響力的方式,如常見的是要求被投資公司的減廢成效、環境改善程度;比較特別的是,安聯也把自己投資後管理的績效量化,藉此讓投資人看到基金業資金介入企業轉綠的力道。 (責任編輯:宋玟蒨)
【理財五角課】政府或企業「轉綠」需求迫切,金融業可發揮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安聯環球投資分享基金產業的三大永續投資新趨勢。
在亞塞拜然舉行的COP29(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剛落幕,過去4年這場峰會的主題都是,如何運用資金力量,延緩氣候變遷。
扮演資金中介的金融機構,成為推動全球淨零轉型的要角,因為從政府到企業為因應氣候轉型的資金需求,已變得益發迫切。
總部在德國、歐洲第三大的安聯環球投資,早在20年前就開始「轉綠」。1999年推出首檔永續發展基金,至今管理逾2000億歐元永續基金,佔比達總基金規模的四成。
「投資人變成熟,資產管理業者要提供更好的投資方法論、投資後管理與真正發揮影響力的產品,才能獲市場青睞,」安聯環球投資全球永續暨影響力投資總監克里斯汀生(Matt Christensen)說。
他是永續投資的老將,曾任歐洲智庫歐洲永續投資論壇(Eurosif)的創始執行董事,然後加入安盛投資,擔任影響力和責任投資全球主管。
4年前克里斯汀生加入安聯,開始將影響力基金的風潮推向私募市場是指未在交易所公開交易的投資。常見的資產包括私募股權、私募債務、信貸另類投資、房地產、基礎建設及其他類型的非流動性資產。 ,2022年推出第一檔私募股權影響力基金,隔年再推出第一檔將影響力連結績效的私募信貸影響力基金,寫下安聯在私募信貸市場募集最快的紀錄。
克里斯汀生10月下旬接受《天下》專訪,分享三大永續投資新趨勢。
趨勢一:永續投資轉向轉型金融
第一個改變是,轉型金融正在取代綠色金融,成為永續投資的主流。
綠色金融的概念是指,金融機構透過資金支持有利環境改善的計劃,例如發展再生能源、綠建築、廢水管理等,發行單位可能是政府或企業,投資標的多半以綠色債券為主。
克里斯汀生解釋,綠色金融式微,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規模太小。截至去年底,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約2.8兆美元,僅佔公債市場不到一成,很難創造新商品,局限永續投資的發展。
但若是轉型金融,變成以資金支持高污染、高碳排企業,實現淨零碳排目標與轉型承諾,因此涵蓋範疇比綠色金融更大,可納入投資組合的標的變多,例如:水泥、石化、鋼鐵、能源等行業。
但挑戰也來了。那就是永續基金跟一般基金的差距愈來愈小,因為投資標的愈來愈像,「攤開ESG指數和普通股票指數,前十大持股中可能只有兩檔不同,」克里斯汀生說。
這時候要讓投資人買單,無非是績效要更好或證明永續是「玩真的」。
關鍵就在投資後管理。克里斯汀生以英國石油公司為例,因為曾承諾2030年將減產石油四成,因此被視為石油業能源轉型的模範生。
但英國石油今年10月宣布放棄該計劃,並縮減對低碳氫能投資,因為轉型過快加上市場變化,衝擊公司營運,導致年初以來股價下跌15%,「我們正在密集討論是否減持這家公司的持股,」克里斯汀生嚴正地說。
趨勢二:將核能納入新投資標的
AI帶動的產業革命,也影響到永續投資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核電。AI資料中心正逐漸長成吃電怪獸,美國科技巨頭Google、微軟、亞馬遜為了維持淨零目標,紛紛成為核電的頭號粉絲。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於2022年已把核電納入永續分類的綠色投資範疇,這表示核能發電廠建廠及設備維修所需的投融資計劃都會被視為綠色資產。
美國銀行、巴克萊、法國巴黎銀行、花旗、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都表態支持核能。
但安聯身為德國最大保險集團,由於德國政府仍反對核電,因此尚未將核電納入永續投資組合。
但克里斯汀生話鋒一轉,「我們不排除未來核能會是能源組合的一環,至於是什麼樣的核能,目前還沒有答案。」
轉型金融以資金支持高污染、高碳排企業,包含鋼鐵、石化,實現淨零碳排目標與轉型承諾。(Shutterstock)
趨勢三:私募市場新藍海
過度擁擠的公募基金市場、民眾對漂綠的疑慮,讓基金業把目光轉向私募市場。
據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歐美私募市場對投資影響力基金的興趣與日俱增,2024年愈來愈多歐洲風險基金、私募股權基金陸續推出影響力或能源轉型基金,比如私募股權公司殷拓(EQT)募集成立殷拓未來基金(EQT Future Fund),規模達250億歐元,是私募市場最大的影響力基金。
安聯今年在私募信貸市場推出的私人信貸策略,吸引管理荷蘭最大退休基金的資產管理公司APG、歐洲投資基金(EIF)等共同投資,募集5.6億歐元,「這是我們在私募信貸市場,募集速度最快的一檔基金,」克里斯汀生自豪地說。
克里斯汀生認為,客戶會買單,原因在於安聯讓「影響力」可被具體量化衡量,且將影響力成效與產品費率掛鉤,當基金發揮的影響力愈大,客戶就付給基金公司愈多錢,反之則付愈少。
這會形成正向循環,基金業為了多賺錢,要把影響力做出來,客戶才願意為永續付費。
衡量影響力的方式,如常見的是要求被投資公司的減廢成效、環境改善程度;比較特別的是,安聯也把自己投資後管理的績效量化,藉此讓投資人看到基金業資金介入企業轉綠的力道。
(責任編輯:宋玟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