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醫療科技展》從菌群健康到精準醫療 台大院長解密「腸道菌」與全身疾病都有關
第8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於5日至8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今年聚焦十大醫療科技趨
雷文虎克精準健康6日舉辦《預防醫學新趨勢,精準健康腸在這》健康講座,特邀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雷文虎克執行長徐丞志、哈佛大學博士葉天忻、雷文虎克博士陳柔安等專家分享預防醫學新趨勢,深入探討腸道健康。(攝影/陳稚華)
第8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於5日至8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今年聚焦十大醫療科技趨勢,吸引國內外專業醫界與經銷買家齊聚,除了精準醫療、AI與長照結合、展中也有提到外泌體等未來應用新趨勢。
雷文虎克精準健康6日舉辦《預防醫學新趨勢,精準健康腸在這》健康講座,特邀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雷文虎克執行長徐丞志、哈佛大學博士葉天忻、雷文虎克博士陳柔安等專家分享預防醫學新趨勢,深入探討腸道健康、代謝體科學與預防醫學等最新研究成果,為現代健康管理與未來醫學發展提供全新視角。
台大院長解密:腸道菌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
身為腸胃科醫師的吳明賢先強調,微生物與人體密不可分,不僅存在於腸道,還分布於皮膚和呼吸道。腸道中的微生物多達100兆,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之多,其影響力超越先天基因,成為主導健康的「後天微生物體」,「你每天吃進去的東西,還有你的免疫力好不好,其實都跟這些細菌有關,人大致就是先天的基因體加上後天的微生物體組成的。」
吳明賢指出,壓力與飲食不均衡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最終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而腸道菌的建立始於出生,分娩方式、母乳餵養與飲食習慣對菌群有深遠影響,自然產與母乳餵養的孩子,腸道菌群更豐富、健康風險較低。「3歲是關鍵期,3歲以前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日後肥胖等問題。」
吳明賢強調,腸道菌與多種疾病相關,例如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化疾病。研究發現,吃紅肉的人中,約3成因腸道菌代謝肉鹼生成氧化三甲胺(TMAO),增加心血管疾病、腎病及中風風險,通過分析菌群,可預測哪些人適合攝取紅肉,甚至僅憑定量檢測便可得知。
此外,巴金森氏症的研究顯示,患者在出現神經症狀前10年常伴有頑固性便秘,原因是腸道神經系統的早期受損,因此「腦病腸治」是有其研究根據。而脂肪肝的成因也可能與腸道菌失衡有關,通過調整菌群可促進肝功能恢復。吳明賢強調,現代醫學不僅專注於基因定序,還開始深入研究菌群代謝與功能,無論是好菌還是壞菌,其作用機制需透過實驗驗證,未來腸道菌相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也將在慢性病防治與健康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透過精準檢測,解讀人體代謝訊號
「腸道可說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腸道菌會透過產生的代謝物影響人體健康,因此腸道健康、人就健康!」徐丞志聚焦於代謝體學的最新突破,說明如何透過精準檢測,解讀人體代謝訊號,找出影響壽命與健康的關鍵因素。
他也提到,透過質譜儀的分析,能對腸道菌代謝物解密更精準,並提出具體應用於生活中的相應策略,如許多運動員過量補充紅肉或蛋白質反而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因此腸道健康的重要性值得國人更加關注。
葉天忻以「預防醫學最前線:預防失智,從營養和運動開始」分享,根據其臨床研究,補充足量蛋白質與多酚類食物對改善SCD(SubjectiveCognitiveDecline,主觀認知功能退化)狀況有顯著改善,因此吃對、吃健康非常關鍵。
另外,2025年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對失智症預防與關注度也快速躍升,身為復健科醫師的葉天忻也鼓勵大家「多運動」來預防認知功能衰退,且越年輕開始運動效果越好,隨時開始動比完全不運動更好,因運動也會改善腸道菌叢,而好的腸道菌叢也能正向提升運動表現,結合個人化營養方案與適當的運動計畫,能顯著降低失智症風險,並為腦部健康提供全新保護機制。
智慧醫療與個性化照護:高齡化社會的全新健康解方
另外,為因應高齡化照護需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也希望提升民眾對咀嚼吞嚥障礙的認識,並推出多語言版《咀嚼吞嚥障礙照護手冊》,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副院長暨口腔醫學部李雅玲表示,長期使用鼻胃管可能導致患者心理不適、生理問題及照護矛盾,強調預防與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呼籲透過教育與科學方法,讓更多患者擁有尊嚴且舒適的生活。
為能早期篩檢失智症,北市聯醫教學與研究部主任林慶波表示,AI為近年熱門議題,醫院也積極推動數位醫療及智慧醫療創新團隊結合AI技術,開發一款大腦認知健康評估平台,以生活化的互動遊戲,來測試個體的大腦健康狀態,平台涵蓋執行能力、邏輯記憶、處理速度、語言與定向感五大面向,用數據與AI進行分析,快速篩檢出可能面臨認知退化風險的高危人群,為醫療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長庚醫院則聚焦在「特色醫療」與「創新研發」,展示多項結合AI與大數據的醫療技術,包括風險因子個性化護理的「AI跌倒風險預測」、連續性腎病照護的「藥護腎系統」、智能化的「e站式血液透析系統」等。以及針對神經復健的「鏡像手」、低侵入性「介入性疼痛治療」、高效微菌叢治療,從預防、治療到術後管理,全面提升醫療質量。
北醫附醫專注於AI輔助醫療,展出針對腦震盪病患的「AI輔助決策系統」,該系統結合功能性磁振影像與機器學習,能在病人受傷後一個月內預測腦震盪症狀的類型與持續時間,並提供個性化治療建議,提升急性與長期照護效率,為神經損傷病人提供科學解決方案。
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也在現場以互動和戲劇的方式,強調「治療性運動」的重要性,物理治療師公會行銷長黃劭瑋表示,「治療性運動不僅是運動,更是有療效的運動,是藉由運動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物理治療方法,透過專業評估,量身打造個別化的運動計畫,助民眾緩解疼痛、提升行動力。」
本屆醫療科技展從基層照護到尖端科技,每項突破都盼能實現個性化與精準化醫療,並結合創新技術與人性化關懷的醫療模式,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健康服務。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中國外交政策俄羅斯化 日學者分析「一中心四基本點」:若攻台有利政權 中國不會猶豫
財政部雲端抽獎爭議 消基會呼籲公開程式碼 王鴻薇直接凍結宣傳預算
虛擬貨幣專家陳梅慧車禍身亡最高檢要查 吳宗憲:應檢討協助打擊犯罪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