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長良里蘿蔔節又來了 台灣小農種碳實踐現場的盛宴

位於台灣交通最邊陲的小農村,竟會是第一個成為台灣參加國際農業減碳認證成形的地方,

十二月 28, 2024 - 08:16
 5538
努力小農》長良里蘿蔔節又來了 台灣小農種碳實踐現場的盛宴

長良里長陳文華在休耕期間撒了一甲地的蘿蔔,因為今年雨水多一些,有些蘿蔔已經冒出頭了,歡迎大家2025年1月19日來玉里鎮長良里拔蘿蔔,同時也了解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的過程,見證農民也可以為全球抗暖化做出的貢獻。(攝影/方儉)

位於台灣交通最邊陲的小農村,竟會是第一個成為台灣參加國際農業減碳認證成形的地方,在經歷了幾次颱風後,愈挫愈勇,繼續向前邁進。2025年1月19日,玉里鎮長良里再度舉辦蘿蔔節,歡迎大家來見證小農種碳的歷程與成果。

在空拍機下,長良里在11月至隔年2月大多數地表,都是綠油油的,這是農業固碳的秘訣。(攝影/方儉)

長良里田間的油菜花,可以吃,也可以榨油,同時產生綠肥固碳的效果,有益於農作物的天然肥份。(攝影/方儉)

「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的第一個全村運動

長良里,在花蓮縣玉里鎮之南,毗鄰卓溪鄉、富里鄉,從花蓮市、台東市開車來長良,剛好都是2小時,又遠離台九線,很多人都不知道長良里這個僅4、5百人的小村落,150公頃的水稻田是居民主要的產業。

本次蘿蔔節由玉溪地區農會(玉里鎮和卓溪鄉)主辦,可能大家不知道,玉里是台灣最大的水稻鄉鎮,耕作面積達6,700公頃,其中一半以上是一年耕作2期。(圖片來源/玉溪地區農會網站首頁)

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在玉里鎮的6,700公頃稻田中,長良里只是佔了1/45,較不受重視,居民大多種稻,或是在外打工維生,沒有超商、連鎖店,是個寧靜的小村子。

長良里會成為「台灣小農種碳專案」的第一個全村運動,是因為里民邱垂泉的加入,2022年5月初,當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議農業減碳國際認證時,舉辦了4次線上會議,討論各種可能性,邱垂泉在線上會議表示他很願意參加,因為他家族原本就在長良里種田,但是他從小就在鎮上讀書,後來也出國就學就業,並沒有務農,而是在2019年母親重病返家照顧父母,後來母親過世,再接下來就碰到新冠疫情,就決定留下來開始務農,從新學習種田,所以他很想嘗試新的農法,能夠與國際最近的動向連結,同時他也拉了富里青農蘇俊龍一起加入農業減碳行列。

和邱垂泉、蘇俊龍簽約時,我們還不知道要選擇哪種農業減碳的方法學,考慮了水稻水管理減少甲烷排放,水稻和豆科輪作減少氮肥的氧化亞氮排放,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稻殼)生質能發電,或是生物碳,但是基本上都不太可靠,而且國內缺乏依照國際減碳方法學的研究資料,要累積也是況日費時,所以最終在2022年8月選擇黃金標準的《土壤有機碳框架方法學》作為申請依據。

2022年5月4日玉里鎮長良里邱垂泉(左)和富里青農蘇俊龍簽了001、002號小農種碳合約,展開了台灣小農種碳之旅。(攝影/方儉)

因為邱垂泉的介紹,我也認識了里長陳文華先生,陳里長也有十多公頃的農田,是耕作的老鳥,在全里的產量也是數一數二,恰巧是2023年1月8日長良里蘿蔔節,所以藉此機會認識長良里良質米產銷二、三班的農友,大家就很爽快的加入「台灣小農種碳專案」,有了這144公頃的水稻田加入,才使得這項專案可能成行。

由於《土壤有機碳框架方法學》是相當廣泛的土壤碳匯增匯方式,再加上台灣過去的研究每公頃僅估計為1噸的有機碳增加,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CO2e),大約就只有3.67噸,每噸碳交易的金額也有限,在數十美元間,如果在減碳的經濟效益上而言,沒有太大的利益可言,但是長良里民認為,反正我們也沒有差這些,不如放手一試。

減少翻耕、增加覆蓋成就長良里的減碳績效

或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在2024年初比對2022年底和2023所採取的土壤樣本中的有機碳,增加超過原來的想像,經統計計算,和保守估計,竟高達數十噸二氧化碳當量,比原來估計的高了近20倍,這對於減碳認證而言,不啻是一個好消息。

這算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我們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將所有相關的資料都公開,供各界審視,包括驗證機構、黃金標準的認證機構都非常重視此一現象,反覆推敲、核查,目前仍在審核階段。(一般而言,第一次進行的專案,審查期可達3-5年,而核證出的碳信用壽命長達數十年,不同於一般「發證書」的認證活動)

我們仔細回顧所有土壤有機碳增加或減少的小農的行為,發現減少翻耕、增加覆蓋是最重要的物理作用,即使有部分使用了大量的有機肥料,但是其增碳效果並不顯著。長良里過去都是在每年11月收完第二期稻子後,就立即打田,地面上光禿禿的,但是從2022年開始,他們大部分田地都種間作植物,如油菜花,蕎麥,蘿蔔……等,一方面是減少打田的費用(一甲地至少要5千元),一方面也可以減少風沙。

沒想到這樣的改變符合了減碳的少耕犁,多覆蓋,減少陽光曝曬,保濕等利於土壤固碳的作法,在過去學術研究中較少將這些因素混合應用,所以成就了長良里第2023年的減碳績效。

 

比一比就知道。長良里的田(上)在休耕期間廣植綠肥、間作作物,可以幫土壤防曬、保濕,「少翻耕+多覆蓋」增加土壤有機碳的不二法門。相較於一般操作,休耕後立即打田,就沒有留給土壤固碳的機會。

不過到了2024年,10月的兩個颱風,適逢水稻收割期,嚴重影響花東地區的水稻採收,當然也可能影響到田地土壤有機碳可能在強風暴雨沖刷下而流失。今年長良里的土壤有機碳含量多少,尚待檢測的結果,才能判定。

減碳第一米,長良里蘿蔔節又來了

其實減碳,特別是農業減碳,不能患得患失,因為再多人的努力都不如天意,一場颱風、暴雨、地震、土石流,都會嚴重影響到土壤有機碳的變化,這都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在2年多的小農種碳之旅,我更體會到「天威不可測」。

但是人的行為則是自作孽不可活,長期大量翻耕,濫用農藥、肥料、除草劑,水泥化,才是破壞了土壤有機碳天然碳循環,造成最大量的人類排碳行為。

不忮不求,是小農種碳的哲學領域,「反正我們也不會再壞到哪裡去,不如試一試吧」,即使受到颱風重創,烘穀廠偷米,長良里民雖然抱怨了一下,但是一覺醒來,還是回到田家,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2年多的觀察與深度訪談調查,台灣農業真正的問題是國產米、國產糧食的銷路問題,以米為例,大家越來越不吃飯,改吃麵包,或是進口米,比國產米便宜一半,米廠摻米的行為層出不窮,即使抓到,也沒有食安的刑責,法院也鮮少認定詐欺的刑責,所以即使消費者吃到的米,也可能是進口米。水稻算是強勢本土作物尚且如此,其他的農產品更不用說了。

歡迎大家在農曆年前2週,帶著寒假的小孩到長良里走走,真真接觸到「吾土吾民」,相信之是不同以往的體驗。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白衣筆記》護理師去哪裡了
巴西證實比亞迪工廠工地的工人類似奴隸 為人口販運受害者
永豐金端600億價金娶京城銀 朱士廷透露雙方談了2年多促成 京城銀兩大股東將不進入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