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马拉松能量胶事件:赛场应对不文明行为零容忍

2024-11-26 11:00:002024年11月17日举办的苏州马拉松上,一对男女选手把赛道上为选手准备的补给物资能量胶搜刮一空,还对拍摄他们不文明行为的网友出言不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的视频显示,这两人每人都背了满满一大袋能量胶,一开始阻止网友对他们进行拍摄,随后又表示随便拍,他们是“网红”。愤怒难平的网友人肉出该对男女疑似夫妻关系,并找到两人的社交媒体,发现他们竟在公然炫耀赛道补给“收获”,声称明年还要去苏州马拉松上“进货”。 官方首次回应时称“此举仅为道德问题,而非违规,不会取消选手成绩”,引发网友对此处理意见的质疑,带来新一轮舆论发酵。很多网友指出,仅凭赛事方发布的赛事规则就可对二人采取禁赛的处罚。《苏州环太湖1号马拉松赛事规则》第十四章“处罚办法”第18条规定:其他违反体育精神和道德风尚的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 随着舆论发酵,官方再度回应,由于上述两位选手的行为造成了恶劣影响,正在请示上级机关,专门商议,找到对应的处罚条例,可能采取禁赛处罚。截至目前,舆论还未完全消退,最终的处罚意见也还没有正式宣布。 “打包”侵犯其他选手权益 就能量胶事件本身而言,这两位选手实际上是直接侵犯了其他选手的权益。所有站在起跑线上的选手基本权益是等同的,不会因为速度的快慢而有所影响。如果跑在前面的选手都毫无节制且远超出赛道需求地取用补给,必定会使得后面的选手补给不上,不仅参赛体验大打折扣,且从根本上说,相当于花了相同的报名费,但没能享受到相同的赛事服务。 从另一方面来说,能量胶事件主角也侵犯了赛事组织方的权益。赛事补给供应量一般是根据人数和赛道人均基本补给需求来安排的,如果更多选手争相效仿这种不文明行为,赛事组织和管理将处于更无计划性的混乱中。同时,后面选手面临补给不足、赛事体验很差,还是得由组委会为造成这种后果的不文明行为背书,被质疑赛事组织水平。这次就有很多跑友质疑苏州马拉松组委会的志愿者培训不到位,没能在赛道上及时阻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实际上,这种在赛事上大量打包补给的行为也并非新鲜事。2018年的西昌马拉松上,一名男选手全身都塞满了在赛道上拿的能量胶,手上还拎了一大袋,事后还在朋友圈“炫耀”此次跑马最大收获就是打包了满满的能量胶、负重跑。可能因为当时社交媒体还没有现在的影响力,他的朋友圈截图被人发到网上也只是在跑友圈里引起谴责而已。 蹭跑替跑给赛事组织造成额外压力 2020年广州马拉松,一位男子没有报名马拉松,却混入赛道蹭跑,且在补给站蹭吃蹭喝。由于央视转播正好抓拍到这位没有号码布、也没有手环的跑者,由此引起了组委会注意。尽管他不是选手,最后仍被处以终身禁赛广州马拉松的处罚。 很多人可能认为蹭跑者在赛道上蹭吃蹭喝仅属于道德问题,尤其是许多人并非刻意要去贪图小便宜,只是觉得好玩。实际上,蹭跑者除了给赛事带来补给的压力,还在包括医疗服务、安保服务、志愿者服务、厕所供应、完赛物品发放等各个赛事服务方面,侵占了其他跑者的资源空间,给赛事组织造成额外压力。 更严重的是,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仅是道德层面问题,还蕴含着极大安全隐患,以及赛中意外伤害的保险理赔等法律风险,比如蹭跑和替跑。2014年在张家口市举行的草原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一名50多岁参赛选手猝死,后被发现是替跑,因此无法得到保险理赔。2016年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一跑友猝死后发现为替跑,家属和赛事主办方对簿公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伪造号码布曾经泛滥 在十年前,马拉松赛场上伪造号码布、套牌等违规行为就层出不穷。伪造号码布的作弊行为有多种方式。有一些人仅仅为了能在更靠前的位置出发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将号码布首字母进行伪造,在比赛中途确认已经摆脱人潮后,便将号码布首字母换成自己原本的。 实际上,在跑步芯片、脸部识别系统、赛事摄影摄像服务还未在马拉松赛道普及时,如今看来严重违规的赛道行为,因为难以取证,且参赛选手规模庞大,也很难有真正有效的处理方案。因此很多马拉松组委会仅对竞争奖金的选手进行核查,而对大众选手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内外莫不如是。 美国波特兰马拉松便采取了一种法律威胁的方式来震慑那些伪造号码布的跑者。组委会在每块号码布后打印了冗长的法律声明,警告参赛者用别人的号码布参赛将受到欺诈指控,需支付律师费和违约金。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赛道影像资料,伪造号码布也很难被发现。 国内最早让人震惊的是2010年厦门马拉松上的集体舞弊案,最后涉嫌作弊而被取消成绩的有48人。这些替跑的人是集体作案,之所以出现有组织的替跑行为,其原因也颇具中国特色,因为存在通过马拉松成绩达到田径国家二级运动员而获取高考加分的巨大“市场需求”。这一集体作弊事件被查获,就是依靠举报和《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深度调查而来。 但是,随着计时系统、赛道影像人脸识别系统的进步,伪造、套牌、蹭跑、乃至抄近道等违规行为,被查处的可能越来越大。 2017年轰动一时的北京马拉松多人使用相同号码布替跑事件,就是通过赛事影像而得以曝光。后来中国田协对他们给予了最严厉的处罚。 2018年的深圳南山半马,则有高达258人违规,其中涉及伪造号码布、替跑和抄近道。组委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计时芯片数据、赛会录像、现场照片等证明材料进行违规的判断。最后,伪造号码布和替跑选手被永久禁止参加深圳南山半马,其他违规选手处以两年内禁止参加该赛事的处罚。 在五六年前,北京马拉松才开始使用计时毯方法,一个主要目的是防止选手抄近道。起点、每5公里点、全马半程点、折返点和终点都设有计时地毯,选手在赛事过程中必须通过所有的计时地毯,缺少任何一个计时点的数据,赛事成绩则不予承认。在这之后,计时毯技术几乎在全国所有马拉松赛事中使用。这些新技术应用后,伪造号码布的行为得到了遏制,因为戴假号码布参赛不会有成绩数据,造假的动力就小了很多。 不文明行为倒逼赛事规则“与时俱进” 从长远影响来说,如果这种不文明行为没有受到严厉处罚,对其采取放任的态度,不仅是对遵守规则选手的不公平,还势必引发模仿效应。后果也可想而知,对选手来说,赛事体验将更糟糕,对组委会来说,赛事补给的组织和管理也更复杂,成本更高昂。 因此,赛事组委会不能仅以赛事规则没有明确说明,而对明显不合规的不文明行为听之任之。毕竟,从马拉松赛事管理的发展历程看,许多赛事规则正是为了应对各种不文明乃至违规行为而不断发展的。 2022年,在杭州马拉松边跑边抽烟、还跑出三个半小时好成绩的男子选手,最开始参赛照在网上传播时,被很多人赞赏,认为姿势帅气,悠闲抽烟还不影响跑出好成绩。但在人群聚集的马拉松赛道上抽烟肯定违反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因此,不久之后,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一份《马拉松文明健康参赛倡议书》,其中包括倡议马拉松爱好者做禁烟参与者。 第二年,厦门马拉松组委会即在比赛章程中增加了一条:对随地便溺、吸烟等影响其他选手跑步安全的不文明行为,视情节轻重予以取消成绩、禁赛1-2年及终身禁赛等处罚。 新规则出台后,厦马可谓雷厉风行,对2024年1月赛事中在赛道抽烟的一位选手,取消成绩、两年内禁止参加厦马组委会举办的各项赛事,并报请中国田径协会追加处罚。 影响马拉松形象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更多的赛道不文明行为曝光在越来越多的公众面前。最引发公众关注的是,补给站所处的长达几十米道路上,常常是大量一次性水杯和海绵散落一地,一片狼藉。 这一方面与赛事组委会设计的选手取水、离开补给台的动线设计和标识牌不合理有关,但很多时候也和选手自身素质有关。在笔者前不久参加的杭州马拉松上,全程遇到过四五起选手在赛道中间将水杯从人群头顶扔出去。有时候杯子里还有没喝完的水,洒别人一身,而且也很难刚好扔进路边设置的垃圾存放区。由于乱扔纸杯,补给站前后很长一条赛道上许多乱扔的纸杯被踩成纸浆,粘上洒在地上的运动饮料后,由于糖分高而黏糊糊一片,为后面经过的跑者带来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在比赛人群中随地吐痰、擤鼻涕,在补给站不快进快出而是停留在补给台前阻挡他人、造成拥挤,看见摄影师镜头便不顾周边环境而横穿马路、且在镜头前长时间摆造型,举着大幅的跑团等旗帜而造成旗杆旗面误伤他人等等,各种即便看上去不违规、但影响到他人参赛体验的不文明行为也层出不穷。 而随着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赛事中的不文明行为也可谓“与时俱进”。最新出现的一类不文明行为“流氓兔”也一度被热议。由于赛事官方配速员供不应求,导致一些能力不符合要求的选手也成为官方配速员。而这些人报名官兔,仅仅是希望获得组委会提供的住宿、装备等免费待遇。不合格的官兔不仅降低了参与者的参赛体验感,也为组委会造成麻烦和损失。 种种不文明行为也为马拉松这项运动本身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跑者在形象上看上去都是健康阳光的,让人联想到的是跑者的自律和高素质,这也是吸引很多人开始跑步的一个原因。而每当马拉松不文明现象成为出圈新闻,难免会让公众对马拉松运动及其参与者产生负面印象。 尤其是每次举办马拉松赛事,举办地都会采取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本来就为当地居民日常出行带来较大不便。一次马拉松赛事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低素质的运动项目,为什么又要去支持这样的事情呢? 自从有马拉松赛事起,赛道上就从未断绝过各种不文明现象。但关键是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地秉承着基本的公平公正尊重的体育精神,以维护马拉松行业的发展。 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层面来说,马拉松赛道是公共场所,赛道上的人需要遵守相应的公序良俗。即便没有明确严明的赛事规则对选手的所有行为都一一进行规范,大家也应按符合社会和体育竞技默认的公共行为规范行事。而作为组委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去查证不文明行为,查证一起便处理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整个马拉松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11月 25, 2024 - 23:34
11月 25, 2024 - 23:37
 4340
苏州马拉松能量胶事件:赛场应对不文明行为零容忍
2024-11-26 11:00:00

2024年11月17日举办的苏州马拉松上,一对男女选手把赛道上为选手准备的补给物资能量胶搜刮一空,还对拍摄他们不文明行为的网友出言不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的视频显示,这两人每人都背了满满一大袋能量胶,一开始阻止网友对他们进行拍摄,随后又表示随便拍,他们是“网红”。愤怒难平的网友人肉出该对男女疑似夫妻关系,并找到两人的社交媒体,发现他们竟在公然炫耀赛道补给“收获”,声称明年还要去苏州马拉松上“进货”。

官方首次回应时称“此举仅为道德问题,而非违规,不会取消选手成绩”,引发网友对此处理意见的质疑,带来新一轮舆论发酵。很多网友指出,仅凭赛事方发布的赛事规则就可对二人采取禁赛的处罚。《苏州环太湖1号马拉松赛事规则》第十四章“处罚办法”第18条规定:其他违反体育精神和道德风尚的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

随着舆论发酵,官方再度回应,由于上述两位选手的行为造成了恶劣影响,正在请示上级机关,专门商议,找到对应的处罚条例,可能采取禁赛处罚。截至目前,舆论还未完全消退,最终的处罚意见也还没有正式宣布。

“打包”侵犯其他选手权益

就能量胶事件本身而言,这两位选手实际上是直接侵犯了其他选手的权益。所有站在起跑线上的选手基本权益是等同的,不会因为速度的快慢而有所影响。如果跑在前面的选手都毫无节制且远超出赛道需求地取用补给,必定会使得后面的选手补给不上,不仅参赛体验大打折扣,且从根本上说,相当于花了相同的报名费,但没能享受到相同的赛事服务。

从另一方面来说,能量胶事件主角也侵犯了赛事组织方的权益。赛事补给供应量一般是根据人数和赛道人均基本补给需求来安排的,如果更多选手争相效仿这种不文明行为,赛事组织和管理将处于更无计划性的混乱中。同时,后面选手面临补给不足、赛事体验很差,还是得由组委会为造成这种后果的不文明行为背书,被质疑赛事组织水平。这次就有很多跑友质疑苏州马拉松组委会的志愿者培训不到位,没能在赛道上及时阻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实际上,这种在赛事上大量打包补给的行为也并非新鲜事。2018年的西昌马拉松上,一名男选手全身都塞满了在赛道上拿的能量胶,手上还拎了一大袋,事后还在朋友圈“炫耀”此次跑马最大收获就是打包了满满的能量胶、负重跑。可能因为当时社交媒体还没有现在的影响力,他的朋友圈截图被人发到网上也只是在跑友圈里引起谴责而已。

蹭跑替跑给赛事组织造成额外压力

2020年广州马拉松,一位男子没有报名马拉松,却混入赛道蹭跑,且在补给站蹭吃蹭喝。由于央视转播正好抓拍到这位没有号码布、也没有手环的跑者,由此引起了组委会注意。尽管他不是选手,最后仍被处以终身禁赛广州马拉松的处罚。

很多人可能认为蹭跑者在赛道上蹭吃蹭喝仅属于道德问题,尤其是许多人并非刻意要去贪图小便宜,只是觉得好玩。实际上,蹭跑者除了给赛事带来补给的压力,还在包括医疗服务、安保服务、志愿者服务、厕所供应、完赛物品发放等各个赛事服务方面,侵占了其他跑者的资源空间,给赛事组织造成额外压力。

更严重的是,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仅是道德层面问题,还蕴含着极大安全隐患,以及赛中意外伤害的保险理赔等法律风险,比如蹭跑和替跑。2014年在张家口市举行的草原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一名50多岁参赛选手猝死,后被发现是替跑,因此无法得到保险理赔。2016年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一跑友猝死后发现为替跑,家属和赛事主办方对簿公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伪造号码布曾经泛滥

在十年前,马拉松赛场上伪造号码布、套牌等违规行为就层出不穷。伪造号码布的作弊行为有多种方式。有一些人仅仅为了能在更靠前的位置出发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将号码布首字母进行伪造,在比赛中途确认已经摆脱人潮后,便将号码布首字母换成自己原本的。

实际上,在跑步芯片、脸部识别系统、赛事摄影摄像服务还未在马拉松赛道普及时,如今看来严重违规的赛道行为,因为难以取证,且参赛选手规模庞大,也很难有真正有效的处理方案。因此很多马拉松组委会仅对竞争奖金的选手进行核查,而对大众选手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内外莫不如是。

美国波特兰马拉松便采取了一种法律威胁的方式来震慑那些伪造号码布的跑者。组委会在每块号码布后打印了冗长的法律声明,警告参赛者用别人的号码布参赛将受到欺诈指控,需支付律师费和违约金。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赛道影像资料,伪造号码布也很难被发现。

国内最早让人震惊的是2010年厦门马拉松上的集体舞弊案,最后涉嫌作弊而被取消成绩的有48人。这些替跑的人是集体作案,之所以出现有组织的替跑行为,其原因也颇具中国特色,因为存在通过马拉松成绩达到田径国家二级运动员而获取高考加分的巨大“市场需求”。这一集体作弊事件被查获,就是依靠举报和《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深度调查而来。

但是,随着计时系统、赛道影像人脸识别系统的进步,伪造、套牌、蹭跑、乃至抄近道等违规行为,被查处的可能越来越大。

2017年轰动一时的北京马拉松多人使用相同号码布替跑事件,就是通过赛事影像而得以曝光。后来中国田协对他们给予了最严厉的处罚。

2018年的深圳南山半马,则有高达258人违规,其中涉及伪造号码布、替跑和抄近道。组委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计时芯片数据、赛会录像、现场照片等证明材料进行违规的判断。最后,伪造号码布和替跑选手被永久禁止参加深圳南山半马,其他违规选手处以两年内禁止参加该赛事的处罚。

在五六年前,北京马拉松才开始使用计时毯方法,一个主要目的是防止选手抄近道。起点、每5公里点、全马半程点、折返点和终点都设有计时地毯,选手在赛事过程中必须通过所有的计时地毯,缺少任何一个计时点的数据,赛事成绩则不予承认。在这之后,计时毯技术几乎在全国所有马拉松赛事中使用。这些新技术应用后,伪造号码布的行为得到了遏制,因为戴假号码布参赛不会有成绩数据,造假的动力就小了很多。

不文明行为倒逼赛事规则“与时俱进”

从长远影响来说,如果这种不文明行为没有受到严厉处罚,对其采取放任的态度,不仅是对遵守规则选手的不公平,还势必引发模仿效应。后果也可想而知,对选手来说,赛事体验将更糟糕,对组委会来说,赛事补给的组织和管理也更复杂,成本更高昂。

因此,赛事组委会不能仅以赛事规则没有明确说明,而对明显不合规的不文明行为听之任之。毕竟,从马拉松赛事管理的发展历程看,许多赛事规则正是为了应对各种不文明乃至违规行为而不断发展的。

2022年,在杭州马拉松边跑边抽烟、还跑出三个半小时好成绩的男子选手,最开始参赛照在网上传播时,被很多人赞赏,认为姿势帅气,悠闲抽烟还不影响跑出好成绩。但在人群聚集的马拉松赛道上抽烟肯定违反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因此,不久之后,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一份《马拉松文明健康参赛倡议书》,其中包括倡议马拉松爱好者做禁烟参与者。

第二年,厦门马拉松组委会即在比赛章程中增加了一条:对随地便溺、吸烟等影响其他选手跑步安全的不文明行为,视情节轻重予以取消成绩、禁赛1-2年及终身禁赛等处罚。

新规则出台后,厦马可谓雷厉风行,对2024年1月赛事中在赛道抽烟的一位选手,取消成绩、两年内禁止参加厦马组委会举办的各项赛事,并报请中国田径协会追加处罚。

影响马拉松形象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更多的赛道不文明行为曝光在越来越多的公众面前。最引发公众关注的是,补给站所处的长达几十米道路上,常常是大量一次性水杯和海绵散落一地,一片狼藉。

这一方面与赛事组委会设计的选手取水、离开补给台的动线设计和标识牌不合理有关,但很多时候也和选手自身素质有关。在笔者前不久参加的杭州马拉松上,全程遇到过四五起选手在赛道中间将水杯从人群头顶扔出去。有时候杯子里还有没喝完的水,洒别人一身,而且也很难刚好扔进路边设置的垃圾存放区。由于乱扔纸杯,补给站前后很长一条赛道上许多乱扔的纸杯被踩成纸浆,粘上洒在地上的运动饮料后,由于糖分高而黏糊糊一片,为后面经过的跑者带来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在比赛人群中随地吐痰、擤鼻涕,在补给站不快进快出而是停留在补给台前阻挡他人、造成拥挤,看见摄影师镜头便不顾周边环境而横穿马路、且在镜头前长时间摆造型,举着大幅的跑团等旗帜而造成旗杆旗面误伤他人等等,各种即便看上去不违规、但影响到他人参赛体验的不文明行为也层出不穷。

而随着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赛事中的不文明行为也可谓“与时俱进”。最新出现的一类不文明行为“流氓兔”也一度被热议。由于赛事官方配速员供不应求,导致一些能力不符合要求的选手也成为官方配速员。而这些人报名官兔,仅仅是希望获得组委会提供的住宿、装备等免费待遇。不合格的官兔不仅降低了参与者的参赛体验感,也为组委会造成麻烦和损失。

种种不文明行为也为马拉松这项运动本身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跑者在形象上看上去都是健康阳光的,让人联想到的是跑者的自律和高素质,这也是吸引很多人开始跑步的一个原因。而每当马拉松不文明现象成为出圈新闻,难免会让公众对马拉松运动及其参与者产生负面印象。

尤其是每次举办马拉松赛事,举办地都会采取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本来就为当地居民日常出行带来较大不便。一次马拉松赛事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低素质的运动项目,为什么又要去支持这样的事情呢?

自从有马拉松赛事起,赛道上就从未断绝过各种不文明现象。但关键是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地秉承着基本的公平公正尊重的体育精神,以维护马拉松行业的发展。

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层面来说,马拉松赛道是公共场所,赛道上的人需要遵守相应的公序良俗。即便没有明确严明的赛事规则对选手的所有行为都一一进行规范,大家也应按符合社会和体育竞技默认的公共行为规范行事。而作为组委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去查证不文明行为,查证一起便处理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整个马拉松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