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骨折价卖掉大润发,下一个会是盒马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李丹,编辑:卢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2025年的第一天,零售业迎来一次大变动。时隔四年,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易主。这曾是阿里巴巴为新零售信仰交过最贵的一笔学费,在三年里斥资超过500亿港元。而到出售时,售价仅为131.38亿港元。相互学习的阿里和大润发,一度是互联网新零售的最佳样本。然而如今,这个故事讲不下去了。不仅是阿里巴巴,所有互联网巨头都从线下零售业务中抽身,重新回归核心业务。阿里骨折价出售高鑫零售,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从一拍即合到分道扬镳,阿里和高鑫零售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大润发被摆上货架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全部高鑫零售共75.08亿股股份,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这笔交易中,阿里以每股1.75港元的价格将高鑫零售出售,对比曾经的两次收购价6.5港元和8.1港元,是绝对的“骨折价”。1月2日早,高鑫零售开盘大跌,跌幅最高超过20%。新买主德弘资本是一家国际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官网显示,德弘资本曾经投资了中国平安、蒙牛乳业、认养一头牛、中粮肉食、圣农发展等企业。在这一历史时刻真正到来前,外界早有预期。9月27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发布公告停牌,以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截至停牌,高鑫零售市值为170.8亿港元。10月15日,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收到了一位潜在买家的接触函,表达了收购全部已发行股份的兴趣,引发市场的关注,第二天股票复牌,股价一度上涨超25%。100多天后,高鑫零售的命运尘埃落定。德弘资本成为高鑫零售的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阿里巴巴退出。2024一整年,围绕着阿里和阿里的新零售资产,风波不断。先是2月,在阿里的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明确表态:“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还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也不是我们核心聚焦的业务,因此退出也非常合理,但是由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存在挑战,这会需要时间。但我们会继续做这方面的努力。”紧接着的3月,多位“一把手”发生变动。盒马CEO、创始人侯毅(老菜)退休,盒马CEO一职由盒马CFO严筱磊(百何)兼任。由阿里派往高鑫零售的高管林小海卸任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原欧尚总经理沈辉接任高鑫零售CEO一职。公告称,林小海调回阿里巴巴集团另有任用。两个月后,林小海出任上海家化CEO兼总经理。其他实体零售业务,如阿里在2014年入股,2017年启动私有化的银泰商业,也在2024年12月17日以74亿元的总额将99%股份转让给雅戈尔集团等买家。去年年底,阿里新设公司杭州灏月,用于接手阿里网络所持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股权,以及由淘宝中国所持苏宁云商股权。这些交易和变动,显示了阿里从传统零售领域的退出决心。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五新”战略,新零售就是“五新”之一,强调线上、线下、物流的融合。2015年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接棒,大举收购、布局线下零售,试图在线下再造一个阿里巴巴。8年过去,曾经的新零售资产亏损严重、盈利无期,被失去耐心的阿里挨个摆上货架。而当年紧随阿里进军线下的京东,在今年两次减持永辉超市股份,并在三个月前将股权转让给了名创优品,最终亏损近半。小比例投资了家乐福、永辉、万达、步步高等的腾讯,也在2022年减持步步高,将股份降到5%以下这个不需要对外披露的微妙比例。一切都说明,互联网巨头们和线下零售业的缘分,或许就止步于此。“不转型等死,转型了找死”把大润发交给阿里,被一手创立大润发并掌舵23年的黄明端视作自己为大润发做的最大贡献之一。在此之前,这位掌舵手战功显赫。大润发1998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晚于家乐福和沃尔玛两大外资巨头。但在2009年,大润发市场份额超越家乐福。2010年,大润发的营收达到404亿元,取代家乐福,成为国内零售超市中的“销冠”。2011年,大润发和欧尚合并高鑫零售,在港交所上市,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沃尔玛,成为新一代“超市之王”。如今再看2011年的辉煌,像是旧时代的余晖。正是这一年,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近2亿。2013年O2O模式兴起,对大卖场产生了极大冲击。从2012年开始,高鑫零售营收增速开始放缓,从2012年到2014年,增速由50.6%下降到了4.8%。黄明端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阿里的信任,称阿里是大润发最好的选择。这与他做B2C电商飞牛网的经历有关。2012年,面对电商的兴起,传统零售究竟要不要转型?在正式做飞牛网前,黄明端和同行们有过一次交流,大家普遍认为是“不转型等死,转型了找死”。黄明端想了想,宁愿找死,也不想等死。连App都要发短信问助理是什么的黄明端,亲自挂帅做了飞牛网。飞牛网4年烧了13亿元,换来一个教训:互联网是赢者通吃的行业,再造淘宝绝无可能。过程中踩的所有坑,例如要搭建技术团队,烧钱如流水;流量太贵,并且越来越贵……都坚定了黄明端和阿里合作的决心。2017年,阿里伸出橄榄枝。和张勇的第一次见面,张勇问了黄明端两个问题,第一,你们门店想不想数字化?第二,你需不需要从线上引流到线下来?“我做梦都想。”黄明端说。当年年底,阿里斥资约224亿港元,以每股6.5港元的价格收购了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了高鑫零售的第二大股东,这也是当时零售业最大的一笔交易。这一年高鑫零售的年报封面,一改往常风格,写上了“全面推进中国实体数字化发展”几个大字。2020年,阿里又花了297.6亿港元,通过淘宝中国投资收购了吉鑫控股有限公司70.94%股权。而后者持有高鑫零售约51%的股权。借此交易,阿里增持高鑫零售股份至72%,正式成为了高鑫零售的控股股东。彼时,对寻求数字化转型的传统零售业来说,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几乎是最好的、可能也是唯一的选择。基于对战略的思考不同,企业选择了不同的阵营。永辉、步步高、家乐福和京东腾讯合作,联华、百联、新华都则被阿里入股。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将阿里、腾讯分别比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IOS系统有统一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对应阿里会像“旧城改造”一样参与到企业的转型中,这个词也被写在阿里的年报里。而安卓系统则更能保持独立性,对应腾讯只提供连接器等最底层的东西,也只小比例投资。零售行业需要互联网是积极自救,那么阿里又是看上了大润发什么?在2018年拿这个问题去问黄明端,只会得到一个稍显犹疑的答案,“这个要问马云比较清楚。不过我猜测,当初他们投资大润发,最重要是想实践新零售,所以希望大润发能够成为新零售的样板。”2017年,电商行业已基本定局:阿里第一,京东第二。随着用户和GMV增速放缓,流量成本变高,巨头们正在寻找新的增量。收购高鑫零售后,时任阿里董事会主席的张勇在高鑫零售的年报里写道,“二零一六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新零售’,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更不是制造一个热点,而是我们真的相信。”张勇“真的相信”的,是以阿里云、菜鸟、蚂蚁金服为基础设施,以天猫淘宝为新零售基座,在此之上,品牌数字化有天猫智慧门店,快消商超有盒马、大润发,服饰百货有银泰,家装家居有居然之家,家电数码有苏宁,餐饮生活服务有口碑、饿了么,社区小店有零售通,城市乡村有农村淘宝,形成覆盖线上线下、城市乡村、不同品类的全场景布局。大润发作为全国最大的连锁商超之一,是阿里新零售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相比较对手京东在供应链上的投入,阿里显得较为弱势。收购高鑫零售可以带来已有的成熟供应链,免去从头建设的时间。此外,收购高鑫零售后,阿里半日达服务开始使用高鑫零售门店库存。“利用高鑫零售的供应链能力来确保商品的品质、稳定供应及维持具竞争力的价格。对保质期短的生鲜产品、快速消费品及日用百货等类目强大的区域采购及供应链能力”被写进了季报里。2018年,与阿里收购高鑫零售差不到3个月,腾讯紧接着入股了永辉超市。2017年前后,阿里与服装公司太平鸟进行了合作,腾讯则找到海澜之家。线上流量红利逐步枯竭,巨头们用跑马圈地的方式,开启了互联网下半场。7年,两任CEO,大象转身阿里逐步控股大润发后对其进行的“旧城改造”,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7年到2020年,可以视作双方的一次试水。2017年,高鑫零售推出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大润发优鲜,同时复制盒马的成功经验,在店内安装悬挂链系统。2018年,上线淘鲜达项目。2019年,推出欧尚到家,同时接入饿了么和天猫,借阿里的运力,为门店周边五公里内的顾客提供生鲜一小时配送服务。到2019年,400多家门店已全部完成数字化改造。2019年底,黄明端在接受采访时说:“新零售在大润发里面算走通走顺了。”他举出的例子是,预计2020年进入盈利的生鲜一小时达业务,在2019年提前实现了全面盈利。生鲜作为非标品,利润低、高损耗,一直是电商行业啃不下的硬骨头,能够免邮同时盈利,属于行业领先。但把时间拉长些看,“跑通了”也许说的有点早。2020年阿里控股后,12月2日大润发的年会上,黄明端亲自上台唱了一首名叫《坚持》的台语歌,随后宣布退休,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零售通事业部总经理林小海接替他成为高鑫零售CEO。改造来到第二阶段,由“阿里人”彻底接管高鑫零售。林小海接棒后,大体上做了两个方向上的努力。一是做自有品牌,也被列为2024财年的四大战略,即“差异化商品力建设”,二是探索更多元的渠道和业态。从2020年开始,除了已有的大润发大卖场,2020年,高鑫零售还探索了定位社区生鲜店的小润发、定位中型超市的大润发super,2023年,推出会员制超市M会员店。大润发究竟应该走向何种模式?至少到2021年4月,林小海依然不是很清晰。“今天大润发是大卖场,未来大润发一定不是大卖场,也不是会员店,也不是折扣店。我知道它不是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我们在摸索。”作为参照,盒马曾尝试过12种业态。但大润发和盒马不同之处在于,盒马背靠阿里巴巴,可以不断为之输血,而高鑫零售作为独立上市公司,盈利仍是第一要义。叠加疫情等因素,林小海接手高鑫零售的第一个财年,中期报告显示亏损0.89亿元,次年中期报告,亏损达3.78亿元,最近发布的2024年报,亏损更是来到了10亿。不只是大润发,家乐福迎来关店潮,步步高在近期被执行破产,线下零售整体遇到了低谷期。2021年,林小海曾说,“行业去年很冷,我认为今年会更冷,如果能够活到后年,可能春天就来了。”大润发勉强活了下来,春天却遥遥无期。巨头们和传统零售,各自回归“初心”在阿里美好的构想里,新零售业务本该成为一个打通线上和线下的系统,然而现实并不如人愿。新零售不再奏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市场的判断有偏差。曾经以张勇为中心的阿里决策层对中国电商市场消费趋势的判断是消费升级,2019年末张勇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还说,“我们坚信,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一定是消费驱动、体验驱动。中国现在大概有3亿中产,5年之内,这个数字会翻番。”我们最终迎来了一个追求性价比的时期。林小海离职后,新任CEO沈辉在2024年报中写道:“有些地方走偏了,但我们正在快速回归的路上。”指出2025财年要回归零售的本质,降本增效,首要目标是聚焦营收增长,实现扭亏为盈。七年前,传统商超经历过一次危机,许多人认为和互联网合作是解法。七年后,线下零售再一次遇困,互联网巨头正自顾不暇。2021年3月季报显示,拼多多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8.238亿,略超过了阿里该季度公布的用户数。尽管下个季度的电话会上,阿里提到“用户基础这个数字,跟其他平台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含金量不同”。这依然是一个信号,电商行业出现新玩家,一家独大已成过去时。2023年和2024年,拼多多两次将阿里的市值甩在了后面。意识到危机的阿里,正在作出取舍。2023年5月下旬,在阿里巴巴的内部会上,马云指出了三个重要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2023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对外介绍阿里未来的三个重要优先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2024年,蔡崇信在接受专访时反省阿里过去几年的落后,“我们忘记了我们真正的客户是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李丹,编辑:卢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5年的第一天,零售业迎来一次大变动。
时隔四年,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易主。这曾是阿里巴巴为新零售信仰交过最贵的一笔学费,在三年里斥资超过500亿港元。而到出售时,售价仅为131.38亿港元。
相互学习的阿里和大润发,一度是互联网新零售的最佳样本。然而如今,这个故事讲不下去了。不仅是阿里巴巴,所有互联网巨头都从线下零售业务中抽身,重新回归核心业务。
阿里骨折价出售高鑫零售,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从一拍即合到分道扬镳,阿里和高鑫零售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
大润发被摆上货架
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全部高鑫零售共75.08亿股股份,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这笔交易中,阿里以每股1.75港元的价格将高鑫零售出售,对比曾经的两次收购价6.5港元和8.1港元,是绝对的“骨折价”。1月2日早,高鑫零售开盘大跌,跌幅最高超过20%。
新买主德弘资本是一家国际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官网显示,德弘资本曾经投资了中国平安、蒙牛乳业、认养一头牛、中粮肉食、圣农发展等企业。
在这一历史时刻真正到来前,外界早有预期。
9月27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发布公告停牌,以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截至停牌,高鑫零售市值为170.8亿港元。
10月15日,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收到了一位潜在买家的接触函,表达了收购全部已发行股份的兴趣,引发市场的关注,第二天股票复牌,股价一度上涨超25%。
100多天后,高鑫零售的命运尘埃落定。德弘资本成为高鑫零售的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阿里巴巴退出。
2024一整年,围绕着阿里和阿里的新零售资产,风波不断。先是2月,在阿里的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明确表态:“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上还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也不是我们核心聚焦的业务,因此退出也非常合理,但是由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存在挑战,这会需要时间。但我们会继续做这方面的努力。”
紧接着的3月,多位“一把手”发生变动。盒马CEO、创始人侯毅(老菜)退休,盒马CEO一职由盒马CFO严筱磊(百何)兼任。由阿里派往高鑫零售的高管林小海卸任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原欧尚总经理沈辉接任高鑫零售CEO一职。公告称,林小海调回阿里巴巴集团另有任用。两个月后,林小海出任上海家化CEO兼总经理。
其他实体零售业务,如阿里在2014年入股,2017年启动私有化的银泰商业,也在2024年12月17日以74亿元的总额将99%股份转让给雅戈尔集团等买家。去年年底,阿里新设公司杭州灏月,用于接手阿里网络所持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股权,以及由淘宝中国所持苏宁云商股权。
这些交易和变动,显示了阿里从传统零售领域的退出决心。
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五新”战略,新零售就是“五新”之一,强调线上、线下、物流的融合。2015年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接棒,大举收购、布局线下零售,试图在线下再造一个阿里巴巴。
8年过去,曾经的新零售资产亏损严重、盈利无期,被失去耐心的阿里挨个摆上货架。而当年紧随阿里进军线下的京东,在今年两次减持永辉超市股份,并在三个月前将股权转让给了名创优品,最终亏损近半。小比例投资了家乐福、永辉、万达、步步高等的腾讯,也在2022年减持步步高,将股份降到5%以下这个不需要对外披露的微妙比例。
一切都说明,互联网巨头们和线下零售业的缘分,或许就止步于此。
“不转型等死,转型了找死”
把大润发交给阿里,被一手创立大润发并掌舵23年的黄明端视作自己为大润发做的最大贡献之一。
在此之前,这位掌舵手战功显赫。大润发1998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晚于家乐福和沃尔玛两大外资巨头。但在2009年,大润发市场份额超越家乐福。2010年,大润发的营收达到404亿元,取代家乐福,成为国内零售超市中的“销冠”。2011年,大润发和欧尚合并高鑫零售,在港交所上市,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沃尔玛,成为新一代“超市之王”。
如今再看2011年的辉煌,像是旧时代的余晖。正是这一年,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近2亿。2013年O2O模式兴起,对大卖场产生了极大冲击。从2012年开始,高鑫零售营收增速开始放缓,从2012年到2014年,增速由50.6%下降到了4.8%。
黄明端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阿里的信任,称阿里是大润发最好的选择。这与他做B2C电商飞牛网的经历有关。2012年,面对电商的兴起,传统零售究竟要不要转型?在正式做飞牛网前,黄明端和同行们有过一次交流,大家普遍认为是“不转型等死,转型了找死”。黄明端想了想,宁愿找死,也不想等死。
连App都要发短信问助理是什么的黄明端,亲自挂帅做了飞牛网。飞牛网4年烧了13亿元,换来一个教训:互联网是赢者通吃的行业,再造淘宝绝无可能。过程中踩的所有坑,例如要搭建技术团队,烧钱如流水;流量太贵,并且越来越贵……都坚定了黄明端和阿里合作的决心。
2017年,阿里伸出橄榄枝。和张勇的第一次见面,张勇问了黄明端两个问题,第一,你们门店想不想数字化?第二,你需不需要从线上引流到线下来?
“我做梦都想。”黄明端说。
当年年底,阿里斥资约224亿港元,以每股6.5港元的价格收购了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了高鑫零售的第二大股东,这也是当时零售业最大的一笔交易。这一年高鑫零售的年报封面,一改往常风格,写上了“全面推进中国实体数字化发展”几个大字。
2020年,阿里又花了297.6亿港元,通过淘宝中国投资收购了吉鑫控股有限公司70.94%股权。而后者持有高鑫零售约51%的股权。借此交易,阿里增持高鑫零售股份至72%,正式成为了高鑫零售的控股股东。
彼时,对寻求数字化转型的传统零售业来说,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几乎是最好的、可能也是唯一的选择。基于对战略的思考不同,企业选择了不同的阵营。永辉、步步高、家乐福和京东腾讯合作,联华、百联、新华都则被阿里入股。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将阿里、腾讯分别比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IOS系统有统一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对应阿里会像“旧城改造”一样参与到企业的转型中,这个词也被写在阿里的年报里。而安卓系统则更能保持独立性,对应腾讯只提供连接器等最底层的东西,也只小比例投资。
零售行业需要互联网是积极自救,那么阿里又是看上了大润发什么?
在2018年拿这个问题去问黄明端,只会得到一个稍显犹疑的答案,“这个要问马云比较清楚。不过我猜测,当初他们投资大润发,最重要是想实践新零售,所以希望大润发能够成为新零售的样板。”
2017年,电商行业已基本定局:阿里第一,京东第二。随着用户和GMV增速放缓,流量成本变高,巨头们正在寻找新的增量。
收购高鑫零售后,时任阿里董事会主席的张勇在高鑫零售的年报里写道,“二零一六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新零售’,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更不是制造一个热点,而是我们真的相信。”
张勇“真的相信”的,是以阿里云、菜鸟、蚂蚁金服为基础设施,以天猫淘宝为新零售基座,在此之上,品牌数字化有天猫智慧门店,快消商超有盒马、大润发,服饰百货有银泰,家装家居有居然之家,家电数码有苏宁,餐饮生活服务有口碑、饿了么,社区小店有零售通,城市乡村有农村淘宝,形成覆盖线上线下、城市乡村、不同品类的全场景布局。
大润发作为全国最大的连锁商超之一,是阿里新零售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相比较对手京东在供应链上的投入,阿里显得较为弱势。收购高鑫零售可以带来已有的成熟供应链,免去从头建设的时间。此外,收购高鑫零售后,阿里半日达服务开始使用高鑫零售门店库存。“利用高鑫零售的供应链能力来确保商品的品质、稳定供应及维持具竞争力的价格。对保质期短的生鲜产品、快速消费品及日用百货等类目强大的区域采购及供应链能力”被写进了季报里。
2018年,与阿里收购高鑫零售差不到3个月,腾讯紧接着入股了永辉超市。2017年前后,阿里与服装公司太平鸟进行了合作,腾讯则找到海澜之家。
线上流量红利逐步枯竭,巨头们用跑马圈地的方式,开启了互联网下半场。
7年,两任CEO,大象转身
阿里逐步控股大润发后对其进行的“旧城改造”,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7年到2020年,可以视作双方的一次试水。
2017年,高鑫零售推出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大润发优鲜,同时复制盒马的成功经验,在店内安装悬挂链系统。2018年,上线淘鲜达项目。2019年,推出欧尚到家,同时接入饿了么和天猫,借阿里的运力,为门店周边五公里内的顾客提供生鲜一小时配送服务。到2019年,400多家门店已全部完成数字化改造。
2019年底,黄明端在接受采访时说:“新零售在大润发里面算走通走顺了。”他举出的例子是,预计2020年进入盈利的生鲜一小时达业务,在2019年提前实现了全面盈利。生鲜作为非标品,利润低、高损耗,一直是电商行业啃不下的硬骨头,能够免邮同时盈利,属于行业领先。但把时间拉长些看,“跑通了”也许说的有点早。
2020年阿里控股后,12月2日大润发的年会上,黄明端亲自上台唱了一首名叫《坚持》的台语歌,随后宣布退休,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零售通事业部总经理林小海接替他成为高鑫零售CEO。
改造来到第二阶段,由“阿里人”彻底接管高鑫零售。
林小海接棒后,大体上做了两个方向上的努力。一是做自有品牌,也被列为2024财年的四大战略,即“差异化商品力建设”,二是探索更多元的渠道和业态。
从2020年开始,除了已有的大润发大卖场,2020年,高鑫零售还探索了定位社区生鲜店的小润发、定位中型超市的大润发super,2023年,推出会员制超市M会员店。
大润发究竟应该走向何种模式?至少到2021年4月,林小海依然不是很清晰。“今天大润发是大卖场,未来大润发一定不是大卖场,也不是会员店,也不是折扣店。我知道它不是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我们在摸索。”
作为参照,盒马曾尝试过12种业态。但大润发和盒马不同之处在于,盒马背靠阿里巴巴,可以不断为之输血,而高鑫零售作为独立上市公司,盈利仍是第一要义。
叠加疫情等因素,林小海接手高鑫零售的第一个财年,中期报告显示亏损0.89亿元,次年中期报告,亏损达3.78亿元,最近发布的2024年报,亏损更是来到了10亿。不只是大润发,家乐福迎来关店潮,步步高在近期被执行破产,线下零售整体遇到了低谷期。
2021年,林小海曾说,“行业去年很冷,我认为今年会更冷,如果能够活到后年,可能春天就来了。”大润发勉强活了下来,春天却遥遥无期。
巨头们和传统零售,各自回归“初心”
在阿里美好的构想里,新零售业务本该成为一个打通线上和线下的系统,然而现实并不如人愿。
新零售不再奏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市场的判断有偏差。曾经以张勇为中心的阿里决策层对中国电商市场消费趋势的判断是消费升级,2019年末张勇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还说,“我们坚信,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一定是消费驱动、体验驱动。中国现在大概有3亿中产,5年之内,这个数字会翻番。”
我们最终迎来了一个追求性价比的时期。林小海离职后,新任CEO沈辉在2024年报中写道:“有些地方走偏了,但我们正在快速回归的路上。”指出2025财年要回归零售的本质,降本增效,首要目标是聚焦营收增长,实现扭亏为盈。
七年前,传统商超经历过一次危机,许多人认为和互联网合作是解法。七年后,线下零售再一次遇困,互联网巨头正自顾不暇。
2021年3月季报显示,拼多多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8.238亿,略超过了阿里该季度公布的用户数。尽管下个季度的电话会上,阿里提到“用户基础这个数字,跟其他平台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含金量不同”。这依然是一个信号,电商行业出现新玩家,一家独大已成过去时。2023年和2024年,拼多多两次将阿里的市值甩在了后面。
意识到危机的阿里,正在作出取舍。2023年5月下旬,在阿里巴巴的内部会上,马云指出了三个重要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2023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对外介绍阿里未来的三个重要优先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2024年,蔡崇信在接受专访时反省阿里过去几年的落后,“我们忘记了我们真正的客户是谁。我们的客户是使用我们的app进行购物的人”。
这样的思路下,阿里开始对非核心、不盈利的业务,决心瘦身。2023年12月,阿里宣布,为了优化资本回报率,提升股东价值,集团资本管理委员会授权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到今年年初,蔡崇信在季度电话会上表示,“非核心资产出售的进展非常顺利。九个月期间,已经退出了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同时,我们也十分积极地在看我们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执行资本市场出售交易以退出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
到目前为止,阿里最重要的三个新零售资产:盒马、银泰、大润发,只剩下盒马。阿里失去了一个野心勃勃、投入超过8年和百亿元的新零售帝国,“套现”了超过200亿港元的现金,也正试图回到一个更轻盈、更敏捷的阿里。
参考资料:
商业观察家:《独家专访|大润发黄明端:到家业务找到答案了》
市界:《“最赚钱的超市”,市值没了1000亿》
联商网:《黄明端淡出大润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互联网》
钛媒体:《阿里决定放下“新零售”》
远川研究所:《大润发不认的命,阿里先认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李丹,编辑:卢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