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钝的2024年度书单
2024-12-10 11:00:50 《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刘晓、莫弗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 中土三年磨砺,学海百代扬名,这话用在英国人李约瑟身上毫不夸张。1943年当他踏上中国大地时,虽然顶着皇家学会会员的光环,但是随着生物学开始进入分子层次,他在科学领域赖以立足的化学胚胎学似已走到尽头,正是在中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李约瑟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学术目标,以研究和书写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为己任,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在华三年,他以当时的陪都重庆为基地,先后七次出行考察,走访了各地的科研院所、社团、实验室、大专院校以及与战时经济密切相关的工厂、矿山、交通枢纽等,结识了众多一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搜访到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日后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同于历代来华的传教士和商人,李约瑟随身携带着一台相机,留下了许多战时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艰难前行的影像;不同于普通的新闻记者和旅行家,李约瑟每日都会记下他对中国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以及科学工作者的观察。那些战时日记和在华拍摄的照片都被很好地保存在英国剑桥他自己创建的研究所里。 以这批珍贵材料为基础,作者们精选出九百余帧精美照片,结合李约瑟在华行迹,参考各种文献考证史实,辨识人物,提供了更多的背景材料,编织成一幅抗战大后方中国科学家艰苦卓绝自强不息、中国师生弦歌不辍承续文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壮丽画卷。 《苏轼的知识世界——博物学与宋代士人的生活》,曾雄生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3月 关于苏轼的专著,早年的不说,进入21世纪以来少说也有二十多种,不过内容多以传主的生平行迹和诗词文章为主,本书则以他的知识世界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作为博物学家的苏学士之行状,又通过东坡诗文及其交游描绘出北宋文人生活的多彩画面,以文化史与科学史的独特视角立论,在当代苏轼研究中理当占有重要一席。 该书不落俗套,可以北宋年间的另一位大博物学家沈括作为参照。在以往的研究中,沈括常常被简单地归入苏轼的敌人之列,原因是他们与王安石的关系及对熙宁变法的态度,上个世纪70年代还有学者以二人为例论述儒法两家的对立。就王安石及其变法而言,苏、沈无疑属于两个阵营,然而就本书关注的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兴趣而言,两人却有太多的交集。以宋人的眼光来看,苏、沈二人密不可分,这与我们今日分别站在“文学”与“科学”的立场上来评价他们全然不同。一个有力的例子是“不太后”的后人将苏轼收集的诸多医药杂说编入沈括所撰《良方》而成《苏沈良方》,始作俑者很可能是南宋的永嘉医派或受其影响的人士。 自号“识字农夫”的本书作者,也是一位出色的农史专家,书中有关苏轼与农业生产及农业技术的论述自然别开生面,如对“秧马”(一种插秧和拔秧的农具)的发现和推广、对“傍不肯”(一种农业害虫的天敌)作用的记载、对稻作技术(如高田秧稻移栽法)的观察记录等。此外,苏轼有关岭南物产(如荔枝、柑橘)的丰富记载,对矿冶、井盐、渔猎、水利、气象、酿酒、茶叶、花卉等方面的研究,本书也都有相当专业的论述。 《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刘峰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24年6月 对于中国当代科学家,除了少数“两弹一星”功臣,普通公众所知不多。本书以《中国科学报》开辟的专栏文章为主,对二十多位当代科学家的事迹作了介绍,用生动的实例宣传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伟大精神。 这些科学家多数现已不在人世,余下的九人中,年龄最小的今日也已83岁。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与高新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有为“加铀”而眇一目却未进功勋名单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有在亚纯函数领域作出一流成果、为国家创新试点承担改革重任的数学家杨乐,有从服从国家需要到名字被刻在国产芯片上的“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有为万米深潜载人舱作出关键贡献的材料科学家杨锐,有被称为“当代后稷”和“小麦远缘杂交之父”的农业科学家李振声,有“很少说好话”的声学家马大猷和“只向真理低头”的生物物理学家邹承鲁。 还有许多由作者们发掘出来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如被认为是“中国生物信息学第一人”的陈润生,一直不知道父亲的下落,甚至不能肯定自己是否见过当年投笔从戎的亲人,2016年却在腾冲国殇墓园远征军阵亡将士名单中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著名化学家、中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柳大纲,在中国科学院首评学部委员时,两次恳求将自己从候选人中除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钟爱贝多芬,他的告别仪式上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田园交响曲》,他九十高龄时绘制的巨幅水墨山水画现在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水杉楼和银杏楼里;靠轮椅出行的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曾是乒乓球二级运动员,还会拉《二泉映月》,爱唱黄梅戏;出身苏州名门的半导体科学家王守竟,15岁时就同9岁的弟弟王守觉一道承担家中的电路安装工程;地质学家刘嘉琪37岁考研、40岁学英语、80岁以后成为坐拥数十万粉丝的B站大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火山爷爷”;还有海洋生物学家郑守仪,为了电视中出现香烟广告而屡次上书批评,又为自己创作的有孔虫模型被某市恣意“美化”成城市雕塑而打官司。林林总总,从不同侧面刻画了科学家们可爱可敬的生活面相。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中国科学史论纲》,关增建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8月 不同于李约瑟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撰的大部头多卷本,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技通史或学科专史,本书以作者做过深入研究的题材为主,涉及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与时空观,中国古代的天文与社会,中国古代对光、声、热、磁和电等物理现象的探索。 难能可贵的是,对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些著名议题,作者都提出了独到的意见。比较突出的有传统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分度不是角度,《考工记·弓人》郑玄注不能与虎克定律等量齐观,前人对《管子·宙合》篇的误读,对张衡《灵宪》中“闇虚”概念的辨析,对一部颇有影响的中国通史所涉科技史内容的商榷等。 作者在国内提倡计量科学史,可以说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本书最后一篇是“中国古代计量概说”,依次讨论中国计量学发展的分期、中国与西方计量学的比较、中国古代对角度的认识、中国古代对误差理论的探索,以及刘歆、王充、祖冲之乃至明清来华传教士对计量学的贡献。据说作者另有一部中国计量科学史的专著即将付梓,我们翘首以待。 《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李玉海、樊洪业、潘涛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 竺可桢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绕不过的人物,老浙大的一些前辈们早就呼吁开展“竺可桢学”研究。若干年前樊洪业先生主编的24卷《竺可桢全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研究基础。樊先生在编撰《全集》的时候就萌生过编写《年谱长篇》的想法,如今这一计划由当年担任《全集》副主编与策划出版的两位学者接手,他们组织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和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开展工作,并率先垂范着手首卷编撰。适逢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长编》第一卷先期推出,内容自谱主出生至1927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前夕,涵盖了他求学、出洋、海归、参与中国科学社建设,开拓气候变迁研究等重大事件。2025年起将陆续出版后续诸卷,预计整部《长编》5卷,2027年出齐。 该书体例严谨,考证翔实,在丰富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参引大量研究文献,又充分利用当今的数据库、互联网搜索工具,辅以图、表和相关的照片,诚为其后诸卷编撰工作之范例。可以期望,《年谱长编》将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科学史研究和“竺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和基本文献。

《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刘晓、莫弗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
中土三年磨砺,学海百代扬名,这话用在英国人李约瑟身上毫不夸张。1943年当他踏上中国大地时,虽然顶着皇家学会会员的光环,但是随着生物学开始进入分子层次,他在科学领域赖以立足的化学胚胎学似已走到尽头,正是在中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李约瑟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学术目标,以研究和书写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为己任,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在华三年,他以当时的陪都重庆为基地,先后七次出行考察,走访了各地的科研院所、社团、实验室、大专院校以及与战时经济密切相关的工厂、矿山、交通枢纽等,结识了众多一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搜访到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日后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同于历代来华的传教士和商人,李约瑟随身携带着一台相机,留下了许多战时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艰难前行的影像;不同于普通的新闻记者和旅行家,李约瑟每日都会记下他对中国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以及科学工作者的观察。那些战时日记和在华拍摄的照片都被很好地保存在英国剑桥他自己创建的研究所里。
以这批珍贵材料为基础,作者们精选出九百余帧精美照片,结合李约瑟在华行迹,参考各种文献考证史实,辨识人物,提供了更多的背景材料,编织成一幅抗战大后方中国科学家艰苦卓绝自强不息、中国师生弦歌不辍承续文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壮丽画卷。
《苏轼的知识世界——博物学与宋代士人的生活》,曾雄生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3月
关于苏轼的专著,早年的不说,进入21世纪以来少说也有二十多种,不过内容多以传主的生平行迹和诗词文章为主,本书则以他的知识世界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作为博物学家的苏学士之行状,又通过东坡诗文及其交游描绘出北宋文人生活的多彩画面,以文化史与科学史的独特视角立论,在当代苏轼研究中理当占有重要一席。
该书不落俗套,可以北宋年间的另一位大博物学家沈括作为参照。在以往的研究中,沈括常常被简单地归入苏轼的敌人之列,原因是他们与王安石的关系及对熙宁变法的态度,上个世纪70年代还有学者以二人为例论述儒法两家的对立。就王安石及其变法而言,苏、沈无疑属于两个阵营,然而就本书关注的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兴趣而言,两人却有太多的交集。以宋人的眼光来看,苏、沈二人密不可分,这与我们今日分别站在“文学”与“科学”的立场上来评价他们全然不同。一个有力的例子是“不太后”的后人将苏轼收集的诸多医药杂说编入沈括所撰《良方》而成《苏沈良方》,始作俑者很可能是南宋的永嘉医派或受其影响的人士。
自号“识字农夫”的本书作者,也是一位出色的农史专家,书中有关苏轼与农业生产及农业技术的论述自然别开生面,如对“秧马”(一种插秧和拔秧的农具)的发现和推广、对“傍不肯”(一种农业害虫的天敌)作用的记载、对稻作技术(如高田秧稻移栽法)的观察记录等。此外,苏轼有关岭南物产(如荔枝、柑橘)的丰富记载,对矿冶、井盐、渔猎、水利、气象、酿酒、茶叶、花卉等方面的研究,本书也都有相当专业的论述。
《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刘峰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24年6月
对于中国当代科学家,除了少数“两弹一星”功臣,普通公众所知不多。本书以《中国科学报》开辟的专栏文章为主,对二十多位当代科学家的事迹作了介绍,用生动的实例宣传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的伟大精神。
这些科学家多数现已不在人世,余下的九人中,年龄最小的今日也已83岁。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与高新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有为“加铀”而眇一目却未进功勋名单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有在亚纯函数领域作出一流成果、为国家创新试点承担改革重任的数学家杨乐,有从服从国家需要到名字被刻在国产芯片上的“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有为万米深潜载人舱作出关键贡献的材料科学家杨锐,有被称为“当代后稷”和“小麦远缘杂交之父”的农业科学家李振声,有“很少说好话”的声学家马大猷和“只向真理低头”的生物物理学家邹承鲁。
还有许多由作者们发掘出来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如被认为是“中国生物信息学第一人”的陈润生,一直不知道父亲的下落,甚至不能肯定自己是否见过当年投笔从戎的亲人,2016年却在腾冲国殇墓园远征军阵亡将士名单中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著名化学家、中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柳大纲,在中国科学院首评学部委员时,两次恳求将自己从候选人中除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钟爱贝多芬,他的告别仪式上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田园交响曲》,他九十高龄时绘制的巨幅水墨山水画现在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水杉楼和银杏楼里;靠轮椅出行的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曾是乒乓球二级运动员,还会拉《二泉映月》,爱唱黄梅戏;出身苏州名门的半导体科学家王守竟,15岁时就同9岁的弟弟王守觉一道承担家中的电路安装工程;地质学家刘嘉琪37岁考研、40岁学英语、80岁以后成为坐拥数十万粉丝的B站大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火山爷爷”;还有海洋生物学家郑守仪,为了电视中出现香烟广告而屡次上书批评,又为自己创作的有孔虫模型被某市恣意“美化”成城市雕塑而打官司。林林总总,从不同侧面刻画了科学家们可爱可敬的生活面相。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中国科学史论纲》,关增建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8月
不同于李约瑟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撰的大部头多卷本,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技通史或学科专史,本书以作者做过深入研究的题材为主,涉及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与时空观,中国古代的天文与社会,中国古代对光、声、热、磁和电等物理现象的探索。
难能可贵的是,对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些著名议题,作者都提出了独到的意见。比较突出的有传统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分度不是角度,《考工记·弓人》郑玄注不能与虎克定律等量齐观,前人对《管子·宙合》篇的误读,对张衡《灵宪》中“闇虚”概念的辨析,对一部颇有影响的中国通史所涉科技史内容的商榷等。
作者在国内提倡计量科学史,可以说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本书最后一篇是“中国古代计量概说”,依次讨论中国计量学发展的分期、中国与西方计量学的比较、中国古代对角度的认识、中国古代对误差理论的探索,以及刘歆、王充、祖冲之乃至明清来华传教士对计量学的贡献。据说作者另有一部中国计量科学史的专著即将付梓,我们翘首以待。
《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李玉海、樊洪业、潘涛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
竺可桢是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绕不过的人物,老浙大的一些前辈们早就呼吁开展“竺可桢学”研究。若干年前樊洪业先生主编的24卷《竺可桢全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研究基础。樊先生在编撰《全集》的时候就萌生过编写《年谱长篇》的想法,如今这一计划由当年担任《全集》副主编与策划出版的两位学者接手,他们组织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和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开展工作,并率先垂范着手首卷编撰。适逢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长编》第一卷先期推出,内容自谱主出生至1927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前夕,涵盖了他求学、出洋、海归、参与中国科学社建设,开拓气候变迁研究等重大事件。2025年起将陆续出版后续诸卷,预计整部《长编》5卷,2027年出齐。
该书体例严谨,考证翔实,在丰富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参引大量研究文献,又充分利用当今的数据库、互联网搜索工具,辅以图、表和相关的照片,诚为其后诸卷编撰工作之范例。可以期望,《年谱长编》将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科学史研究和“竺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和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