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非遗的眼光,过一次中国春节

2024-12-10 08:55:00 2024年12月7日,庆祝春节申遗成功,四川阆中古城街道上的非遗项目巡演。视觉中国图 广东佛山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冯锦强,正在举办一场名为“千里走单骑”的非遗传承人联盟活动。木版年画的代表形象是关公,借助他的名号,冯锦强打算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19个省市,和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社会贤达交流合作。这是他多年来的心愿,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当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冯锦强感到高兴和振奋。顾名思义,年画是庆祝农历新年的一种艺术门类。冯锦强介绍,在春节申遗的过程中,佛山木版年画作为代表性习俗,相关资料也进行了收集与提交。除了年画之外,花市、醒狮、窗花等很多习俗,都和春节有关。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中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最重要的节日 2025年蛇年,人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基础和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就开始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2023年3月31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交了申报材料;同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直至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整个过程历经两年多的时间。 对于春节申遗成功这个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朱刚并没有感到太过意外。作为申遗团队成员之一,他介绍,中国是文化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储备数量十分丰富、庞杂,针对这样的特殊情况,联合国做出规定,每两年只能申报一个单项;不出意外的话,每次申报都能入选。在这种情况下,优先将春节作为申报项目,可见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朱刚说,春节活动涵盖口头传统、社会实践、仪式庆典、传统手工艺等多项非遗,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文化时间与自然时间和谐关系的深刻认识。春节申遗成功,一方面可以唤醒老百姓对传统习俗的重视,让过年形式更加多样;另一方面,也可以反过来增加对很多非遗项目的保护。 “春节申遗成功,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多年来,著名作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为春节申遗奔走呼号。他说,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当它成为“人类的瑰宝”后,有助于增加外国朋友对中国的认知与了解,增添自身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 他介绍,国家从2006年开始评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518项,涵盖了民间音乐、文学、美术以及传统节日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其中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而春节被排在传统节日的首位。 此次春节申遗,冯骥才所撰写的《知情同意证明》,也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申遗文件中。他在《知情同意证明》中提到,三十年来,对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一直是其志愿的工作,自己关于春节除夕放假的提案得到国家的采纳,组织了为期十年的年画普查,完成了所有重要年画产地档案的采集和编制,建立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和研究中心。 申遗材料在阐述春节的意义和价值时强调:“‘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多种社会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它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对于平时‘习焉不察’的文化习俗,人们开始意识到它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朱刚说,春节申遗成功,会给社会各界带来一种观念上的转变,人们在参与这些与春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时,就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2024年2月12日,四川自贡,龙年春节,民众在西秦会馆观看舞龙。视觉中国图 幸福的烦恼 尽管对结果并无太多意外,但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申报过程仍然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在申报春节的过程中,尝试从时间维度来定义这一项目——从小年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结束,从旧的一年跨入新一年的转换过程。在此期间,人们会采取特定的文化实践来确保这一过渡的平安顺利,所以与春节相关的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和谐、美满的寓意,蕴含着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朱刚介绍,设置非遗的初衷是保护和继承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共同遗产,所以要从多个维度去证明春节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申报的其中一项要求是非遗需要有民意基础,也就是群众参与度。申遗团队在遴选各地送来的材料时发现,很多人误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思,送来了很多政府组织的活动信息,于是重新组织了遴选和汇总,“其实,联合国想要的是社区性质的活动”。 朱刚介绍,春节是一个综合性节日,其中的很多项民俗单独拿出来,便是非遗项目。春节作为一个单独项目进行申报后,可以将一些相对小众但有代表性的项目囊括进来。“非遗项目博大精深,如汪洋大海,讲究的是代表性。它并不是在强调谁比谁好,而是强调彼此的差异,所以,在遴选过程中,采取的枚举法。”他解释,需要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选出来,呈现给世界。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文化和旅游部会协调各地文旅部门,将各地和春节有关的材料汇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各省市已经进行了大量筛选,但剩余材料数量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申遗团队再根据联合国的申报表格,一项一项地挑选相应项目。 由于有代表性的项目非常多,这个过程成为幸福的烦恼。“我们选谁不选谁,完全是取决于申报表格特定的需求。”朱刚解释,联合国对非遗项目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非常多元和广泛,例如要提供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证据,以及包容性经济、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方面材料,证明申报项目的价值。 最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这个副标题非常有内涵,它强调的是我们中国人在过新年时所有的行为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过年实际上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从腊八到正月十五这个时间段。 “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岁末是辞年阶段,岁末跟新年之交是团年阶段,新年到的时候是拜年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社会实践的活动。包括拜年,传统烟花,年节氛围的装饰比如春联、年画、灯笼,还有社火表演等等,都是我们的实践。”萧放说。 2023年1月24日,大年初三,广东普宁,街头的英歌舞表演。视觉中国图 变化中的民俗 “很多人认为,非遗就一定要原汁原味、原生态,这就跟非遗这个概念差了十万八千里。”朱刚说,非遗强调“便宜性”,并不需要原封不动地保留,而是在发展中保护,需要证明和人类当下的生活有关联。 事实上,非遗也在顺应社会发展而发展。“肯定要变化,因为社会在变化,生活也在变化。” 山西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定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阳泉市工艺美术师贾培智说,一些出国留学、旅游的朋友,会带上他们做的窗花作为礼物送给国际友人,渐渐地,会有外国朋友通过网络找过来,想要学习或者了解阳泉的剪纸技艺,传统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 他举例说,在很早之前,阳泉人多居住在窑洞里,窗户是方格状的木框,在上边糊上白纸。春节贴上剪纸窗花,是为数不多可以增加喜庆氛围的装饰。那个时候木窗框被分成一个一个小格子,所以会有很多小尺寸但生动、灵活的作品。而且窗花是贴在纸窗户上,所以做窗花的纸,选用的是韧性较强但质地相对粗糙的毛头纸。 时代在发展,现如今,人们的居住条件早已今非昔比,很多人搬进窗明几净的楼房里,但是过年贴窗花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很多是贴在阳台玻璃上,光滑明亮。”贾培智说,现在制作窗花,通常会选用更为高级的宣纸做材料,可以避免掉色;同时,大尺寸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冯锦强也遇到相似问题。他解释,传统民居通常是双开门,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木版年画形成了两扇门、两幅画的对称制式,“画上的两个人,要脸对脸贴。”不过,随着小区楼房的出现,单开门的房子成为主流。 这种情况下,没必要墨守成规,而是顺应潮流,做出相应变化。“我们专门设计了单开门的版画。”冯锦强说,他们甚至和一些门窗企业合作,在生产单开门的时候设计了凹槽,方便版画的张贴和抽取。 朱刚介绍,春节作为一种鲜活的民俗,在历史上一直在发展、演进。比如民国时期,春节和元旦做了区分,春节作为国家层面的节日固定下来。这也被当作时间频率、适用范围和传承性的证明,纳入申报材料中。 到了近一二十年,春节仍然在演化。“现在过年的时候看春晚,大家钱包鼓了,春节期间出去旅游,其实都算是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朱刚说,春节作为一个载体,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含义。 2023年12月8日,广州,“非遗奇妙剧场”市集,一群海归展示他们将佛山木版年画(非遗项目)技艺融入现代设计中的成果。视觉中国图 保护非遗新起点 春节作为重要节日,除了自身是一项重要民俗外,和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也非常庞大。公开资料显示,自2006年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截至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仅以“春节”为名称的国家级非遗,就有5个地方性扩展项目加入,包括春节(怀仁旺火习俗)、春节(查干萨日)、春节(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春节(行花街)、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 在全国范围内,重视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保护的社会情绪越来越高涨,围绕春节相关习俗和社会实践的保护也越来越多。 “这次春节申遗成功,会让更多人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手艺迎来一个新的爆发点。”湖南长沙一家公司致力于非遗项目的挖掘和推广,一位负责人介绍,近两三年来,消费者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与日俱增。 她所在团队这两年推出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产品,就是与传统手艺人合作,在选品策划、产品改造之后,把传统手艺以新形式推广出去。以前,杨家埠年画只在小众群体内受到追捧,如今爆火,2024年的销量已经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 在和非遗传承人接触的过程中,她发现老手艺人有着精湛的技艺和绝活,但受众群体有限。不过,他们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十分渴望被看见,也愿意借助新颖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和展示。 “这光靠老手艺人本身是没办法完成的,需要这种手艺、文化被更多的人认同,而春节等节日就是最好的载体。”她说,将非遗的相关文化转化成和日常生活融入在一起的产品,会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而春节便是最好的生活场景。 贾培智在阳泉经营着一家工作室,他认为机器做的窗花没有灵魂,坚持手工剪纸,所以产量十分有限。时至今日,很多人家在婚礼庆典、乔迁新居时还习惯贴红色窗花,所以一年四季都会有客户找上门,但是需求最旺盛的时间段仍然是春节。 “不光是剪纸,很多非遗项目都和春节相辅相成,(推广)都要靠春节。”他说,春节申遗成功对手艺人的利好非常直接,一旦人们尝试以非遗的眼光和方式去过新年,这些传统习俗就会活起来。

十二月 10, 2024 - 08:22
 4758
用世界非遗的眼光,过一次中国春节
2024-12-10 08:55:00

2024年12月7日,庆祝春节申遗成功,四川阆中古城街道上的非遗项目巡演。视觉中国图

2024年12月7日,庆祝春节申遗成功,四川阆中古城街道上的非遗项目巡演。视觉中国图

广东佛山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冯锦强,正在举办一场名为“千里走单骑”的非遗传承人联盟活动。木版年画的代表形象是关公,借助他的名号,冯锦强打算用两年时间,走访全国19个省市,和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社会贤达交流合作。这是他多年来的心愿,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当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冯锦强感到高兴和振奋。顾名思义,年画是庆祝农历新年的一种艺术门类。冯锦强介绍,在春节申遗的过程中,佛山木版年画作为代表性习俗,相关资料也进行了收集与提交。除了年画之外,花市、醒狮、窗花等很多习俗,都和春节有关。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中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最重要的节日

2025年蛇年,人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基础和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就开始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2023年3月31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交了申报材料;同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直至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整个过程历经两年多的时间。

对于春节申遗成功这个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朱刚并没有感到太过意外。作为申遗团队成员之一,他介绍,中国是文化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储备数量十分丰富、庞杂,针对这样的特殊情况,联合国做出规定,每两年只能申报一个单项;不出意外的话,每次申报都能入选。在这种情况下,优先将春节作为申报项目,可见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朱刚说,春节活动涵盖口头传统、社会实践、仪式庆典、传统手工艺等多项非遗,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文化时间与自然时间和谐关系的深刻认识。春节申遗成功,一方面可以唤醒老百姓对传统习俗的重视,让过年形式更加多样;另一方面,也可以反过来增加对很多非遗项目的保护。

“春节申遗成功,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多年来,著名作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为春节申遗奔走呼号。他说,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当它成为“人类的瑰宝”后,有助于增加外国朋友对中国的认知与了解,增添自身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深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节日幸福。

他介绍,国家从2006年开始评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518项,涵盖了民间音乐、文学、美术以及传统节日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其中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而春节被排在传统节日的首位。

此次春节申遗,冯骥才所撰写的《知情同意证明》,也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申遗文件中。他在《知情同意证明》中提到,三十年来,对春节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一直是其志愿的工作,自己关于春节除夕放假的提案得到国家的采纳,组织了为期十年的年画普查,完成了所有重要年画产地档案的采集和编制,建立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和研究中心。

申遗材料在阐述春节的意义和价值时强调:“‘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多种社会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它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对于平时‘习焉不察’的文化习俗,人们开始意识到它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朱刚说,春节申遗成功,会给社会各界带来一种观念上的转变,人们在参与这些与春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时,就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2024年2月12日,四川自贡,龙年春节,民众在西秦会馆观看舞龙。视觉中国图

2024年2月12日,四川自贡,龙年春节,民众在西秦会馆观看舞龙。视觉中国图

幸福的烦恼

尽管对结果并无太多意外,但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申报过程仍然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在申报春节的过程中,尝试从时间维度来定义这一项目——从小年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结束,从旧的一年跨入新一年的转换过程。在此期间,人们会采取特定的文化实践来确保这一过渡的平安顺利,所以与春节相关的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和谐、美满的寓意,蕴含着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朱刚介绍,设置非遗的初衷是保护和继承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共同遗产,所以要从多个维度去证明春节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申报的其中一项要求是非遗需要有民意基础,也就是群众参与度。申遗团队在遴选各地送来的材料时发现,很多人误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思,送来了很多政府组织的活动信息,于是重新组织了遴选和汇总,“其实,联合国想要的是社区性质的活动”。

朱刚介绍,春节是一个综合性节日,其中的很多项民俗单独拿出来,便是非遗项目。春节作为一个单独项目进行申报后,可以将一些相对小众但有代表性的项目囊括进来。“非遗项目博大精深,如汪洋大海,讲究的是代表性。它并不是在强调谁比谁好,而是强调彼此的差异,所以,在遴选过程中,采取的枚举法。”他解释,需要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选出来,呈现给世界。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文化和旅游部会协调各地文旅部门,将各地和春节有关的材料汇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各省市已经进行了大量筛选,但剩余材料数量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申遗团队再根据联合国的申报表格,一项一项地挑选相应项目。

由于有代表性的项目非常多,这个过程成为幸福的烦恼。“我们选谁不选谁,完全是取决于申报表格特定的需求。”朱刚解释,联合国对非遗项目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非常多元和广泛,例如要提供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证据,以及包容性经济、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方面材料,证明申报项目的价值。

最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这个副标题非常有内涵,它强调的是我们中国人在过新年时所有的行为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介绍,过年实际上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从腊八到正月十五这个时间段。

“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岁末是辞年阶段,岁末跟新年之交是团年阶段,新年到的时候是拜年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社会实践的活动。包括拜年,传统烟花,年节氛围的装饰比如春联、年画、灯笼,还有社火表演等等,都是我们的实践。”萧放说。

2023年1月24日,大年初三,广东普宁,街头的英歌舞表演。视觉中国图

2023年1月24日,大年初三,广东普宁,街头的英歌舞表演。视觉中国图

变化中的民俗

“很多人认为,非遗就一定要原汁原味、原生态,这就跟非遗这个概念差了十万八千里。”朱刚说,非遗强调“便宜性”,并不需要原封不动地保留,而是在发展中保护,需要证明和人类当下的生活有关联。

事实上,非遗也在顺应社会发展而发展。“肯定要变化,因为社会在变化,生活也在变化。” 山西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定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阳泉市工艺美术师贾培智说,一些出国留学、旅游的朋友,会带上他们做的窗花作为礼物送给国际友人,渐渐地,会有外国朋友通过网络找过来,想要学习或者了解阳泉的剪纸技艺,传统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

他举例说,在很早之前,阳泉人多居住在窑洞里,窗户是方格状的木框,在上边糊上白纸。春节贴上剪纸窗花,是为数不多可以增加喜庆氛围的装饰。那个时候木窗框被分成一个一个小格子,所以会有很多小尺寸但生动、灵活的作品。而且窗花是贴在纸窗户上,所以做窗花的纸,选用的是韧性较强但质地相对粗糙的毛头纸。

时代在发展,现如今,人们的居住条件早已今非昔比,很多人搬进窗明几净的楼房里,但是过年贴窗花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很多是贴在阳台玻璃上,光滑明亮。”贾培智说,现在制作窗花,通常会选用更为高级的宣纸做材料,可以避免掉色;同时,大尺寸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冯锦强也遇到相似问题。他解释,传统民居通常是双开门,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木版年画形成了两扇门、两幅画的对称制式,“画上的两个人,要脸对脸贴。”不过,随着小区楼房的出现,单开门的房子成为主流。

这种情况下,没必要墨守成规,而是顺应潮流,做出相应变化。“我们专门设计了单开门的版画。”冯锦强说,他们甚至和一些门窗企业合作,在生产单开门的时候设计了凹槽,方便版画的张贴和抽取。

朱刚介绍,春节作为一种鲜活的民俗,在历史上一直在发展、演进。比如民国时期,春节和元旦做了区分,春节作为国家层面的节日固定下来。这也被当作时间频率、适用范围和传承性的证明,纳入申报材料中。

到了近一二十年,春节仍然在演化。“现在过年的时候看春晚,大家钱包鼓了,春节期间出去旅游,其实都算是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朱刚说,春节作为一个载体,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含义。

2023年12月8日,广州,“非遗奇妙剧场”市集,一群海归留学生展示他们将佛山木版年画(非遗项目)技艺融入现代设计中的成果。视觉中国图

2023年12月8日,广州,“非遗奇妙剧场”市集,一群海归展示他们将佛山木版年画(非遗项目)技艺融入现代设计中的成果。视觉中国图

保护非遗新起点

春节作为重要节日,除了自身是一项重要民俗外,和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也非常庞大。公开资料显示,自2006年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截至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仅以“春节”为名称的国家级非遗,就有5个地方性扩展项目加入,包括春节(怀仁旺火习俗)、春节(查干萨日)、春节(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春节(行花街)、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

在全国范围内,重视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保护的社会情绪越来越高涨,围绕春节相关习俗和社会实践的保护也越来越多。

“这次春节申遗成功,会让更多人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手艺迎来一个新的爆发点。”湖南长沙一家公司致力于非遗项目的挖掘和推广,一位负责人介绍,近两三年来,消费者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与日俱增。

她所在团队这两年推出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产品,就是与传统手艺人合作,在选品策划、产品改造之后,把传统手艺以新形式推广出去。以前,杨家埠年画只在小众群体内受到追捧,如今爆火,2024年的销量已经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

在和非遗传承人接触的过程中,她发现老手艺人有着精湛的技艺和绝活,但受众群体有限。不过,他们并不故步自封,而是十分渴望被看见,也愿意借助新颖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和展示。

“这光靠老手艺人本身是没办法完成的,需要这种手艺、文化被更多的人认同,而春节等节日就是最好的载体。”她说,将非遗的相关文化转化成和日常生活融入在一起的产品,会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而春节便是最好的生活场景。

贾培智在阳泉经营着一家工作室,他认为机器做的窗花没有灵魂,坚持手工剪纸,所以产量十分有限。时至今日,很多人家在婚礼庆典、乔迁新居时还习惯贴红色窗花,所以一年四季都会有客户找上门,但是需求最旺盛的时间段仍然是春节。

“不光是剪纸,很多非遗项目都和春节相辅相成,(推广)都要靠春节。”他说,春节申遗成功对手艺人的利好非常直接,一旦人们尝试以非遗的眼光和方式去过新年,这些传统习俗就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