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企业实现农业崛起?来看看俄罗斯是怎么做到的

导语: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改革者对本国农业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造,涉及农地私有化、国有和集体农场所有制改革、国家退出对农业的管理等。俄罗斯农业的第一轮转型开始并结束于20世纪90年代,标志性的结果是出现了中等规模的私人农场,但农业与农村没有复兴,农产品产量显著下降,需要进口大量的肉、奶、糖,食物安全由此成为俄罗斯的社会与政治议题。随着普京在21世纪之初就任国家领导人,俄罗斯开启了持续至今的第二轮农业转型。在这轮转型中,国家重返农业并推动建立新的大型生产主体,以此解决食物安全问题。 现今,俄罗斯农业复兴,食物自给率实质性提高,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农产品出口大国。俄罗斯第二轮农业转型的关键是大型生产主体——农业控股公司的出现与壮大。诸多外部危机所带来的机会、俄政府对大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偏好与扶持,是农业控股公司崛起的关键因素。农业控股公司是俄罗斯农业强国之路的依托,在中俄农业合作日益密切的当下,国内学术界与实业界有必要对俄农业控股公司现象给予关注和研究。 【文/肖辉忠】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俄罗斯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成就,其粮食产量不仅足以保障国内食物需求,重获“欧洲粮仓”地位,还朝着“世界粮仓”和“农业超级大国”的方向前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与21世纪以来俄罗斯农业第二轮转型中出现的大型生产主体——农业控股公司密切相关。当前,俄罗斯农业远不是小农经济,也不是中等规模的私人农场模式,而是大型农业控股公司占主导的现代化农业。 整体而言,国内对俄罗斯当前的大型农业生产主体——农业控股公司的研究几近空白。我们需要关注俄罗斯的农业控股公司现象,因为这是中俄农业合作中的俄方主体,也是中国农企进入俄罗斯市场后的主要竞争对手(或潜在合作伙伴)。 我们需要对俄罗斯能源领域内的“俄气”“俄油”“诺瓦泰克”等大型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否则无法有效开展两国油气合作;同理,在中俄农业合作中,不能忽视俄罗斯农经领域内的“俄农集团”“米拉托格”“艾科尼瓦”等大型农业控股公司。 本文首先介绍俄罗斯的两轮农业转型,接着追踪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重点探究其发展的关键动力(外部危机、政府扶持)与存在的问题。 一 俄罗斯的两轮农业转型 苏联农业政策的核心是农地集体所有以及集体化的农业生产,但到苏联后期需要大量进口粮食,食物安全问题浮出水面。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第一轮农业转型的关键是农地私有化、国有和集体农场改制以及政府退出对农业市场的干预,期待形成以私人农场为主体的生产模式,但结果是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农产品特别是肉类需要大量进口,食物安全问题引发担忧。 此时,两场危机、两个人物推动着俄罗斯农业政策转型。1998年金融危机(卢布贬值)使得国内生产农产品较之进口更为有利,俄农业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大增;1999年科索沃战争引发俄罗斯与西方冲突,使得俄官方把农产食品的供应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国家重返农业作了铺垫。 总统普京与时任农业部长阿列克谢·戈尔杰耶夫(Алексей Гордеев)顺势而行,一道开启了第二轮农业转型。这轮转型延续了此前的农地私有政策,但是否定了以中等规模私人农场为生产主体的道路,转而扶持大型农业生产者——农业控股公司。 (一)第一轮农业转型的惨淡结果 俄罗斯农业第一轮转型没有出现设想中的欧洲式“私人农场化”,反而逆转为“小农经济化”。从1995年到2000年的农业产出来看,被改革者寄予厚望的私人农场占比不到3%,原集体和国有农场改制后的农业企业占比不足45%,而居民家庭的小农经济却撑起了整个国家农业产出的半边天(52.9%)。小农经济在俄官方看来是落后的表现与羞辱的记号。诚然,小农经济占比高并非因其产能强大,而是由于农业企业和私人农场生产的衰落。 俄罗斯农产品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一路下滑。1990~2000年,俄罗斯粮食、甜菜、肉类和牛奶产量减半(或接近减半),需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购买肉类产品。1992~1997年,俄罗斯肉类进口增长了440%,其中鸡肉进口增长了2500%以上,猪肉进口增长了近500%,牛肉进口增长了245%。在俄罗斯国内市场上,进口肉类占比从1992年的8%上升到1997年的30%;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进口肉类的市场占比在70%~90%之间。 长期大量进口农产品,特别是肉类产品,使得俄罗斯官方把此问题逐步上升到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俄罗斯社会也就此形成了共识。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社会上发起了“食物安全”行动倡议,得到了农业企业、私人农场主、地方政府、食品加工企业、农业利益集团(肉类联盟、粮食联盟、食糖联盟以及俄罗斯农业党等)的广泛支持。 1998年卢布贬值后,俄罗斯国内农业生产开始恢复;1999年科索沃战争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紧张,俄罗斯对于食物安全的理解自此从自由主义(通过国际贸易保障食物安全)转为保守主义(自给自足、国家食物独立)。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教授斯维特兰娜·巴尔苏科娃(Светлана Барсукова)认为,俄罗斯的食物安全理念继承了典型的“军事”思维传统:要警惕敌人。 对于保障食物安全的途径,俄罗斯决策者认为不能指望小农经济和中等规模的私人农场,而是要依靠大型、超大型的农业生产者。俄农业政策的关键制定者是1999年上任的农业部长阿列克谢·戈尔杰耶夫,他的主要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摧毁国有和集体农场的政策给农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俄罗斯农业的未来是建立大型农业企业和纵向一体化的农工综合体”。普京完全支持戈尔杰耶夫的想法,二人一道拉开了俄罗斯农业第二轮转型的大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第二轮农业转型的丰硕成就 从国内生产来看,俄罗斯目前食物安全水平大幅提高,粮食、甜菜和肉类产量远高于2000年水平,也超过了1990年苏联解体前的指标。2023年3月,总理米舒斯京在汇报2022年全年政府工作时指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食物安全水平最高、最可靠的国家之一,粮食、植物油、鱼、糖和肉的自给率分别为177.8%、211.1%、153.3%、103.2%、100.9%”。 俄罗斯在肉类方面达到了自给自足,这是其农业经济的重大成就。2023年俄罗斯人均肉类消费量超过80公斤(世界平均是42~43公斤),这是俄罗斯国内肉类生产复兴的结果,并且主要是农业控股公司的贡献。 从对外贸易来看,俄罗斯已经从农产品进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大国。2020年俄罗斯首次实现农产品贸易顺差,2021~2023年继续保持顺差地位,虽然主要是小麦出口的贡献,但也与肉类进口下降且实现出口有关。 经过第二轮农业转型,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迅速成为主导力量,农业生产与出口能力大增。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实力与影响增长之快值得关注,特别是需要研究其背后的成因与存在的问题。 二 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创立与成长 俄罗斯没有官方文件定义农业控股公司。俄总统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的瓦西里·乌宗(Василий Узун)和娜塔莉亚·沙盖达(Наталья Шагайда)等结合俄罗斯实际,对农业控股公司的定义是:这通常是大型农业组织,是企业集团,由一家控股企业通过对农业生产、加工、服务等领域内其他企业的股份控制,实行统一管理。 (一)农业控股公司的创立 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出现,与其他领域(主要是金融、油气、食品加工业)的资本进入农业经济直接相关。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组建模式有多种,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开始是食品加工企业组建的农业控股公司(21世纪初期),此后更多是来自金融和其他部门的投资者建立的农业控股公司(2005~2009年),还有为了实现纵向一体化而组建的农业控股公司(2007~2011年及以后阶段)。 俄罗斯农业经历了从国有农业控股公司占主导到私有农业控股公司占主导的变化。在2006年第一次全俄农业普查时,国有农业控股公司的数量占59.4%,私有的占40.6%;到2016年第二次全俄农业普查时,私有农业控股公司的数量比例升至92%,国有的降到8%。目前,私有农业控股公司占绝对优势,有近1000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亿卢布的大型私有农业控股公司有100家左右。

依托企业实现农业崛起?来看看俄罗斯是怎么做到的

导语: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改革者对本国农业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造,涉及农地私有化、国有和集体农场所有制改革、国家退出对农业的管理等。俄罗斯农业的第一轮转型开始并结束于20世纪90年代,标志性的结果是出现了中等规模的私人农场,但农业与农村没有复兴,农产品产量显著下降,需要进口大量的肉、奶、糖,食物安全由此成为俄罗斯的社会与政治议题。随着普京在21世纪之初就任国家领导人,俄罗斯开启了持续至今的第二轮农业转型。在这轮转型中,国家重返农业并推动建立新的大型生产主体,以此解决食物安全问题。

现今,俄罗斯农业复兴,食物自给率实质性提高,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农产品出口大国。俄罗斯第二轮农业转型的关键是大型生产主体——农业控股公司的出现与壮大。诸多外部危机所带来的机会、俄政府对大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偏好与扶持,是农业控股公司崛起的关键因素。农业控股公司是俄罗斯农业强国之路的依托,在中俄农业合作日益密切的当下,国内学术界与实业界有必要对俄农业控股公司现象给予关注和研究。

【文/肖辉忠】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俄罗斯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成就,其粮食产量不仅足以保障国内食物需求,重获“欧洲粮仓”地位,还朝着“世界粮仓”和“农业超级大国”的方向前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与21世纪以来俄罗斯农业第二轮转型中出现的大型生产主体——农业控股公司密切相关。当前,俄罗斯农业远不是小农经济,也不是中等规模的私人农场模式,而是大型农业控股公司占主导的现代化农业。

整体而言,国内对俄罗斯当前的大型农业生产主体——农业控股公司的研究几近空白。我们需要关注俄罗斯的农业控股公司现象,因为这是中俄农业合作中的俄方主体,也是中国农企进入俄罗斯市场后的主要竞争对手(或潜在合作伙伴)。

我们需要对俄罗斯能源领域内的“俄气”“俄油”“诺瓦泰克”等大型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否则无法有效开展两国油气合作;同理,在中俄农业合作中,不能忽视俄罗斯农经领域内的“俄农集团”“米拉托格”“艾科尼瓦”等大型农业控股公司。

本文首先介绍俄罗斯的两轮农业转型,接着追踪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重点探究其发展的关键动力(外部危机、政府扶持)与存在的问题。

一 俄罗斯的两轮农业转型

苏联农业政策的核心是农地集体所有以及集体化的农业生产,但到苏联后期需要大量进口粮食,食物安全问题浮出水面。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第一轮农业转型的关键是农地私有化、国有和集体农场改制以及政府退出对农业市场的干预,期待形成以私人农场为主体的生产模式,但结果是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农产品特别是肉类需要大量进口,食物安全问题引发担忧。

此时,两场危机、两个人物推动着俄罗斯农业政策转型。1998年金融危机(卢布贬值)使得国内生产农产品较之进口更为有利,俄农业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大增;1999年科索沃战争引发俄罗斯与西方冲突,使得俄官方把农产食品的供应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国家重返农业作了铺垫。

总统普京与时任农业部长阿列克谢·戈尔杰耶夫(Алексей Гордеев)顺势而行,一道开启了第二轮农业转型。这轮转型延续了此前的农地私有政策,但是否定了以中等规模私人农场为生产主体的道路,转而扶持大型农业生产者——农业控股公司。

(一)第一轮农业转型的惨淡结果

俄罗斯农业第一轮转型没有出现设想中的欧洲式“私人农场化”,反而逆转为“小农经济化”。从1995年到2000年的农业产出来看,被改革者寄予厚望的私人农场占比不到3%,原集体和国有农场改制后的农业企业占比不足45%,而居民家庭的小农经济却撑起了整个国家农业产出的半边天(52.9%)。小农经济在俄官方看来是落后的表现与羞辱的记号。诚然,小农经济占比高并非因其产能强大,而是由于农业企业和私人农场生产的衰落。

俄罗斯农产品产量在20世纪90年代一路下滑。1990~2000年,俄罗斯粮食、甜菜、肉类和牛奶产量减半(或接近减半),需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购买肉类产品。1992~1997年,俄罗斯肉类进口增长了440%,其中鸡肉进口增长了2500%以上,猪肉进口增长了近500%,牛肉进口增长了245%。在俄罗斯国内市场上,进口肉类占比从1992年的8%上升到1997年的30%;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进口肉类的市场占比在70%~90%之间。

长期大量进口农产品,特别是肉类产品,使得俄罗斯官方把此问题逐步上升到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俄罗斯社会也就此形成了共识。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社会上发起了“食物安全”行动倡议,得到了农业企业、私人农场主、地方政府、食品加工企业、农业利益集团(肉类联盟、粮食联盟、食糖联盟以及俄罗斯农业党等)的广泛支持。

1998年卢布贬值后,俄罗斯国内农业生产开始恢复;1999年科索沃战争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紧张,俄罗斯对于食物安全的理解自此从自由主义(通过国际贸易保障食物安全)转为保守主义(自给自足、国家食物独立)。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教授斯维特兰娜·巴尔苏科娃(Светлана Барсукова)认为,俄罗斯的食物安全理念继承了典型的“军事”思维传统:要警惕敌人。

对于保障食物安全的途径,俄罗斯决策者认为不能指望小农经济和中等规模的私人农场,而是要依靠大型、超大型的农业生产者。俄农业政策的关键制定者是1999年上任的农业部长阿列克谢·戈尔杰耶夫,他的主要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摧毁国有和集体农场的政策给农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俄罗斯农业的未来是建立大型农业企业和纵向一体化的农工综合体”。普京完全支持戈尔杰耶夫的想法,二人一道拉开了俄罗斯农业第二轮转型的大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第二轮农业转型的丰硕成就

从国内生产来看,俄罗斯目前食物安全水平大幅提高,粮食、甜菜和肉类产量远高于2000年水平,也超过了1990年苏联解体前的指标。2023年3月,总理米舒斯京在汇报2022年全年政府工作时指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食物安全水平最高、最可靠的国家之一,粮食、植物油、鱼、糖和肉的自给率分别为177.8%、211.1%、153.3%、103.2%、100.9%”。

俄罗斯在肉类方面达到了自给自足,这是其农业经济的重大成就。2023年俄罗斯人均肉类消费量超过80公斤(世界平均是42~43公斤),这是俄罗斯国内肉类生产复兴的结果,并且主要是农业控股公司的贡献。

从对外贸易来看,俄罗斯已经从农产品进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大国。2020年俄罗斯首次实现农产品贸易顺差,2021~2023年继续保持顺差地位,虽然主要是小麦出口的贡献,但也与肉类进口下降且实现出口有关。

经过第二轮农业转型,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迅速成为主导力量,农业生产与出口能力大增。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实力与影响增长之快值得关注,特别是需要研究其背后的成因与存在的问题。

二 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创立与成长

俄罗斯没有官方文件定义农业控股公司。俄总统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的瓦西里·乌宗(Василий Узун)和娜塔莉亚·沙盖达(Наталья Шагайда)等结合俄罗斯实际,对农业控股公司的定义是:这通常是大型农业组织,是企业集团,由一家控股企业通过对农业生产、加工、服务等领域内其他企业的股份控制,实行统一管理。

(一)农业控股公司的创立

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出现,与其他领域(主要是金融、油气、食品加工业)的资本进入农业经济直接相关。俄罗斯农业控股公司的组建模式有多种,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开始是食品加工企业组建的农业控股公司(21世纪初期),此后更多是来自金融和其他部门的投资者建立的农业控股公司(2005~2009年),还有为了实现纵向一体化而组建的农业控股公司(2007~2011年及以后阶段)。

俄罗斯农业经历了从国有农业控股公司占主导到私有农业控股公司占主导的变化。在2006年第一次全俄农业普查时,国有农业控股公司的数量占59.4%,私有的占40.6%;到2016年第二次全俄农业普查时,私有农业控股公司的数量比例升至92%,国有的降到8%。目前,私有农业控股公司占绝对优势,有近1000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亿卢布的大型私有农业控股公司有10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