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传说都是公主嫁王子,中国却是白富美嫁穷书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苗柔柔】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爱情故事总是文学的重点题材,古今中外皆此。 不过看多了就发现,好像西方传说都是公主嫁王子,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小美人鱼等;中国却是白富美嫁平民书生,很多还是穷书生,身份差别有点大。中国四大传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牛郎不是书生,但是穷人,算是穷小子娶到了白富美)、孟姜女哭长城,四个有三个是白富美下嫁书生;四大戏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也有三个是富小姐和书生。 文学体现着社会,东西方故事性质的不同,自然说明双方社会的不同。 以牛郎织女为例,其实原始故事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商周甲骨文中就有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记载,仅仅是天文记录而已。《诗经·小雅·大东》有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魏晋南北朝时,曹植的《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南朝殷芸的《小说》更丰富了些:“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底层男性幻想能够凭借婚姻跃升阶层的渴望 从纯粹的星宿记述到出现了故事,但注意虽然织女是天帝之子,但她在天河东,牛郎在天河西,又是天帝许嫁,可见两人身份等同,没有差异,而且婚事是父母之命,光明正大,没有私相授受。 宋代《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纬书》云:“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菅室是也。’” 明代朱名世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则声称牛郎织女在天界共事,产生感情,天帝许婚。但婚后两人沉溺于感情,废耕织,引得天帝大怒,处罚二人,后来再度团圆。 随后明清又演变出牛郎被罚下界、牛郎本就是人界孤儿等版本,最后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所以织女的形象基本没变,但牛郎的身份是一步步下降的。我们能看到他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如何从平起平坐的天官到欠了天帝的钱,再到天界受罚,接着是被贬下界,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纯粹人间穷小子,成为和那些书生最贴近的、最能够代入自己的角色。至于织女下河洗澡被牛郎拿了羽衣,因为没有桎梏手段,穷小子怎么能娶上天仙呢? 人间穷牛郎能娶到织女,反映了底层男性幻想能够凭借婚姻跃升阶层的渴望。而真正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的则是书生。 但书生想平白地娶白富美,人家白富美家里未必愿意。《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说得好:“贾母笑道:‘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贵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遭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邪了,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儿的道理!’” 可是如果换一条路,书生们就有很大的可能了。因为在中国,凭借科考中举娶到佳妻是非常有可操作性的。 宋朝时兴“榜下捉婿”,就是发榜之日有意愿的官员富绅一早便出动择婿车,争相看榜,按录取名单随机拉新科进士做女婿。所以,一旦金榜题名,接着往往就是和白富美的“洞房花烛夜”。 “榜下捉婿” 宋代只要中举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速度和级别之高也优于其他途径。所以,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多数。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科举出身占到了90%以上,明清进士中约45%来自平民家庭,“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贵族们早早就认识到,家族传承仅靠本族内部人才是不够的,时时要补充新鲜血液,这些科举跃层的平民精英就是最好的苗子。联姻就是把两个家族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是稳固和扩大家族势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这种现象的背景是直到唐代,门阀制度盛行,婚姻严格讲究门第对等,甚至出现豪门高第看不上公主的逸闻。但是到唐中后期门第开始衰落,尤其是黄巢起义对士族进行大清洗,洛阳长安的数百名门大户,统统被灭尽满门。韦庄《秦妇吟》:“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如果没有黄巢,可能中国的贵族会一直流传下来,和欧洲一样。 另外,既然门阀森严,上层贵族们凭借地位垄断了知识和晋升途径,中下层寒门士子即使满腹珠玑,不投身于大人物也很难出头。哪怕统治者为选拔人才,先后推出举荐制、孝廉制、九品中正制等政策,都能被把持权力的上层人士以权谋私了。隋唐尽管实行了科举制,但依然需要本人名望和名人举荐,默默无闻的平民学子很难出头入仕。 唐末战争把豪门一扫而尽,他们对科举的种种束缚自然也不复存在。到宋朝就没有了世家门第的限制,转为官僚精英制度,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钱财,使得穷书生一朝中举迎娶佳人成为可能甚至是平常的事情,为寒门学子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成功希望。 那么,为什么西方都是公主嫁王子呢? 欧洲从中世纪建立起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强调血统神圣与门当户对,不可逾越;为了扩大势力,拉拢盟友,政治联姻是最常用的手段。欧洲沿用分封制历史悠久,小国、领地众多。例如德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巅峰时期拥有300多个诸侯国,国王的儿子女儿都可以被称为公主王子。他们互相联姻几乎是必然的,也有足够的人选可以考虑。 欧洲古代拥有领地的家族 而最最关键的是,欧洲古代没有“书生”这么一个阶层啊。 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读书都是一件非常艰难而且昂贵的事。首先是老师难得,识字者很少;隋唐以前,书是贵族私藏,等闲人根本看不到,只有有身份有关系的人才有看书的机会。 而且当时书的价格昂贵,唐代的手抄书每卷价格大约在千文左右,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左右。宋代印刷术普及后,书价有所下降,但仍然不便宜。明朝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标价纹银二两,按今天的物价,约等于4000元。欧洲中世纪全是羊皮纸手抄书,只有贵族和修道院才能拥有。直至古登堡印刷术(1440年)前,手抄本《圣经》的价格相当于中等庄园的年收入。 古代欧洲其实和中国隋唐以前一样,读书人只有通过世袭制或贵族举荐制获得入仕资格,谋官无望的为自家或其他贵族服务,欧洲还可以去当修士,很难超越出身的阶层。 但是,中国凭借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开辟了一条新路,哪怕贫困些,但全家竭尽所能奉养出一个举子,可以凭借自身才学跨越阶层的限制入仕,一举改变全家、甚至全族的处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利益值极高,非常值得搏一搏。 社会上也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机制,这套机制内的人以中举为共同目标,在同一家私塾或书院学习,研读经史子集为核心的标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一致,互相认可,构成一个广大而上升潜力无限的群体。 欧洲中世纪则奉行严格的三等级制度,把人分为教士、贵族(骑士)和平民,分别担当祈祷者、作战者、劳动者的职能,不以学识划分阶层。12世纪出现了大学,分为神学、法学、医学等专业,出来的学生要么顺理成章地在贵族家族里婚姻,要么当修士终身不婚,形成不了专门的“书生”阶层。 所以,中国的书生能娶白富美,隐含着男方对获得优质资源的渴望,以及社会承认靠知识和个人拼搏改变命运的共识,借助婚姻重构社会关系,为阶层流动提供合法性。西方强调“血统神圣”,贵族等级不可逾越,相信出身基本决定一切,虽然偶尔有一些例外,但不改大局。欧洲学者研究,六百年来处于顶级的那一批贵族几乎没有变,折射出欧洲世袭贵族制与中国官僚精英制的本质差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为什么西方传说都是公主嫁王子,中国却是白富美嫁穷书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苗柔柔】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爱情故事总是文学的重点题材,古今中外皆此。

不过看多了就发现,好像西方传说都是公主嫁王子,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小美人鱼等;中国却是白富美嫁平民书生,很多还是穷书生,身份差别有点大。中国四大传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牛郎不是书生,但是穷人,算是穷小子娶到了白富美)、孟姜女哭长城,四个有三个是白富美下嫁书生;四大戏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也有三个是富小姐和书生。

文学体现着社会,东西方故事性质的不同,自然说明双方社会的不同。

以牛郎织女为例,其实原始故事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商周甲骨文中就有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记载,仅仅是天文记录而已。《诗经·小雅·大东》有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魏晋南北朝时,曹植的《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南朝殷芸的《小说》更丰富了些:“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底层男性幻想能够凭借婚姻跃升阶层的渴望

从纯粹的星宿记述到出现了故事,但注意虽然织女是天帝之子,但她在天河东,牛郎在天河西,又是天帝许嫁,可见两人身份等同,没有差异,而且婚事是父母之命,光明正大,没有私相授受。

宋代《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纬书》云:“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菅室是也。’”

明代朱名世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则声称牛郎织女在天界共事,产生感情,天帝许婚。但婚后两人沉溺于感情,废耕织,引得天帝大怒,处罚二人,后来再度团圆。

随后明清又演变出牛郎被罚下界、牛郎本就是人界孤儿等版本,最后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所以织女的形象基本没变,但牛郎的身份是一步步下降的。我们能看到他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是如何从平起平坐的天官到欠了天帝的钱,再到天界受罚,接着是被贬下界,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纯粹人间穷小子,成为和那些书生最贴近的、最能够代入自己的角色。至于织女下河洗澡被牛郎拿了羽衣,因为没有桎梏手段,穷小子怎么能娶上天仙呢?

人间穷牛郎能娶到织女,反映了底层男性幻想能够凭借婚姻跃升阶层的渴望。而真正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的则是书生。

但书生想平白地娶白富美,人家白富美家里未必愿意。《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说得好:“贾母笑道:‘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贵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遭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邪了,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儿的道理!’”

可是如果换一条路,书生们就有很大的可能了。因为在中国,凭借科考中举娶到佳妻是非常有可操作性的。

宋朝时兴“榜下捉婿”,就是发榜之日有意愿的官员富绅一早便出动择婿车,争相看榜,按录取名单随机拉新科进士做女婿。所以,一旦金榜题名,接着往往就是和白富美的“洞房花烛夜”。

“榜下捉婿”

宋代只要中举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速度和级别之高也优于其他途径。所以,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多数。北宋时期的正、副宰相,科举出身占到了90%以上,明清进士中约45%来自平民家庭,“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贵族们早早就认识到,家族传承仅靠本族内部人才是不够的,时时要补充新鲜血液,这些科举跃层的平民精英就是最好的苗子。联姻就是把两个家族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是稳固和扩大家族势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这种现象的背景是直到唐代,门阀制度盛行,婚姻严格讲究门第对等,甚至出现豪门高第看不上公主的逸闻。但是到唐中后期门第开始衰落,尤其是黄巢起义对士族进行大清洗,洛阳长安的数百名门大户,统统被灭尽满门。韦庄《秦妇吟》:“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如果没有黄巢,可能中国的贵族会一直流传下来,和欧洲一样。

另外,既然门阀森严,上层贵族们凭借地位垄断了知识和晋升途径,中下层寒门士子即使满腹珠玑,不投身于大人物也很难出头。哪怕统治者为选拔人才,先后推出举荐制、孝廉制、九品中正制等政策,都能被把持权力的上层人士以权谋私了。隋唐尽管实行了科举制,但依然需要本人名望和名人举荐,默默无闻的平民学子很难出头入仕。

唐末战争把豪门一扫而尽,他们对科举的种种束缚自然也不复存在。到宋朝就没有了世家门第的限制,转为官僚精英制度,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钱财,使得穷书生一朝中举迎娶佳人成为可能甚至是平常的事情,为寒门学子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成功希望。

那么,为什么西方都是公主嫁王子呢?

欧洲从中世纪建立起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强调血统神圣与门当户对,不可逾越;为了扩大势力,拉拢盟友,政治联姻是最常用的手段。欧洲沿用分封制历史悠久,小国、领地众多。例如德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巅峰时期拥有300多个诸侯国,国王的儿子女儿都可以被称为公主王子。他们互相联姻几乎是必然的,也有足够的人选可以考虑。

欧洲古代拥有领地的家族

而最最关键的是,欧洲古代没有“书生”这么一个阶层啊。

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读书都是一件非常艰难而且昂贵的事。首先是老师难得,识字者很少;隋唐以前,书是贵族私藏,等闲人根本看不到,只有有身份有关系的人才有看书的机会。

而且当时书的价格昂贵,唐代的手抄书每卷价格大约在千文左右,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左右。宋代印刷术普及后,书价有所下降,但仍然不便宜。明朝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标价纹银二两,按今天的物价,约等于4000元。欧洲中世纪全是羊皮纸手抄书,只有贵族和修道院才能拥有。直至古登堡印刷术(1440年)前,手抄本《圣经》的价格相当于中等庄园的年收入。

古代欧洲其实和中国隋唐以前一样,读书人只有通过世袭制或贵族举荐制获得入仕资格,谋官无望的为自家或其他贵族服务,欧洲还可以去当修士,很难超越出身的阶层。

但是,中国凭借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开辟了一条新路,哪怕贫困些,但全家竭尽所能奉养出一个举子,可以凭借自身才学跨越阶层的限制入仕,一举改变全家、甚至全族的处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利益值极高,非常值得搏一搏。

社会上也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机制,这套机制内的人以中举为共同目标,在同一家私塾或书院学习,研读经史子集为核心的标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一致,互相认可,构成一个广大而上升潜力无限的群体。

欧洲中世纪则奉行严格的三等级制度,把人分为教士、贵族(骑士)和平民,分别担当祈祷者、作战者、劳动者的职能,不以学识划分阶层。12世纪出现了大学,分为神学、法学、医学等专业,出来的学生要么顺理成章地在贵族家族里婚姻,要么当修士终身不婚,形成不了专门的“书生”阶层。

所以,中国的书生能娶白富美,隐含着男方对获得优质资源的渴望,以及社会承认靠知识和个人拼搏改变命运的共识,借助婚姻重构社会关系,为阶层流动提供合法性。西方强调“血统神圣”,贵族等级不可逾越,相信出身基本决定一切,虽然偶尔有一些例外,但不改大局。欧洲学者研究,六百年来处于顶级的那一批贵族几乎没有变,折射出欧洲世袭贵族制与中国官僚精英制的本质差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