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特朗普政府,到底是“草台班子”,还是“战略迷雾”?

【文/兔主席】 特朗普上台不到三周,已经让全世界目瞪口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特朗普为什么这么乱。是有逻辑的乱,还是没逻辑的乱?在乱象之中,是否有解释的原因、理据和某些底层逻辑。 一、背景 自特朗普入主白宫的两三周以来,推出了大量政策,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如下: 1.全部都是行政行为:最主要的形式为“行政命令”(例如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部分为政府的公告、部分为特朗普个人的言论及表态(例如提出美国要“长期占领”加沙),还有一些并不以具体的行政命令为基础,例如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DOGE)得以接入财政部的支付体系及数据库,其授权的合法性和程序都存疑。 2.没有严肃的立法行动:目前特朗普没有在推动国会立法行动,也没有响应国会的立法行动。(例如议员推动的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中美AI脱钩等法案) 3.出台政策极其高频:每天都有新的政策和提法出台,美国连媒体都“叫苦不迭”,希望特朗普“能休息一两天”。 4.许多政策和提法的导向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而且也缺乏协调和配合。例如: 1)加征关税明显不利于抑制物价/通胀及提升美国出口;在物价没有得到控制之前,不宜先加征关税(按照特朗普下面幕僚的观点,应该是先开采石油,调低物价,减少通胀压力,然后再渐进地加征关税; 2)关税方面,从美国的角度说,按理说应区分对象,例如理想情况下是拉拢盟友一起对抗中国,而不是同时对所有国家(特别是盟友国家)下手; 3)再比如,现在急忙推出大量政策,要求政府体系高度配合,但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却在大力推动政府裁减及裁员,搞得华盛顿人心惶惶,显然也不利于获得官僚体系的支持、推动政策落地。 5.与特朗普竞选时期的议程有很大出入。竞选时热衷提的话题,例如“终结俄乌战争”基本已经不提了;对中国的经贸战和大国竞争提的也比较少(相比对邻国和盟友的贸易战而言),反而同时抛出了一些新的议程,例如占领格陵兰岛、加沙地带等,这些议题大多可以帮助特朗普成就他心目中的“千秋功业”,但不是他的支持者感兴趣的,也不是他们选他上台的原因。 4日联合记者会上,特朗普宣布美国将“接管”加沙 推文截图 6.一些政策严重背离甚至违反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基本盘(MAGA)。最典型的是特朗普对H1B签证表达的支持态度(违反MAGA的反移民立场),以及要求“占领”加沙(违反MAGA的孤立主义国际政治)。他对马斯克等硅谷大企业和大资本近乎无条件的支持让MAGA支持者非常不安。 7.许多政策完全不经推敲,如同儿戏:例如通过发布行政令对加拿大加征关税,将“非法移民”和“芬太尼”作为理由。之所以这么提,目的是为了论证美国已经进入了“紧急状态”,总统可以采取行动。但事实上,美加边境只对非法移民和芬太尼贡献了1%的作用,且加拿大本来就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特朗普以此对加拿大加征关税是毫无依据的,因此引起了内部广泛批评。同样的,对占领加沙的提法也一样,完全不经内部推敲即贸然提出,造成了很大的反弹。 8.颠覆过往的秩序与范式,突破底线:特朗普漠视国际法,践踏既有的国际政治经济规范、秩序、规则、共识,甚至主动打破美国在战后建立的“美国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体系,破坏及颠覆与传统盟友及合作伙伴的关系,将美国退回到19世纪末的帝国主义时期,让外界觉得难以置信。 9.损害美国自身利益:特朗普推出的很多政策,不只是从中长期破坏美国自身利益,可能在短期也损害美国自身利益(至少极具争议),甚至可能“伤敌八百,自伤一千”的不合理逻辑,带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更让外界觉得难以理解。 10.许多政策在推出之前并未经过与内部团队及相关政府体系负责人士的充分沟通,结果导致舆论上的混乱。一些政策在出台后又被迫退回,例如“小额商品免税”如何运行,缺乏统一的研究和协调,邮政、海关等官僚体系不知道如何配合;“占领”加沙一说则完全引发混乱,白宫新闻发言人尝试软和特朗普的言论,但特朗普却又随之加码,造成更进一步的混乱。 以上因素,导致所有人(包括华盛顿内部及共和党阵营内部)都发现极难对特朗普的政策进行分析、预测、推理,所有人都有被特朗普“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忙于应对、陷入被动。外界读不懂,并不是因为看不懂特朗普的特殊逻辑,而是因为其本质没有逻辑。 二、分析原因 分析特朗普政策乱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对我们建立理性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           特朗普的政策如此,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执政“平台”的内部矛盾问题——三个阵营           特朗普表面上是一个政党,一个阵营(“MAGA”),实际上却代表着不同利益、不同的具体阵营。基本可以将其理解为三派: 1)第一派:“MAGA”。他们主张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曾经支持过里根、比尔·克林顿和奥巴马。在白宫内的代表人物是副总统JD·万斯;在思想领域的代表人物是Steve Bannon(班农),在舆论和媒体的代表人物是Tucker Carlson。他们是最早支持特朗普的,与特朗普的基本盘(中低层/高中及以下文凭白人)有最深的联系; 2)第二派:建制派/传统共和党人。他们在社会文化问题上比较保守——例如反堕胎(conservatives),在经济问题上支持小政府以及自由主义框架(neoliberals),在国际政治上支持美国的单极秩序逻辑,及“新保守主义”或“国际主义”。绝大多数的共和党参众议员都是建制派共和党人。他们是共和党原来的基本盘,只是由于害怕特朗普、需要特朗普,而不得不听命于特朗普。在特朗普班子里,代表人物为国务卿马克·鲁比奥; 3)第三派:科技右翼(tech-right)——代表人物是马斯克。他们是去年7月在特朗普遇刺后陆续分批加入阵营的(“1949年加入革命”),在特朗普当选后,连原来支持民主党的硅谷大佬——例如扎克伯格、贝索斯等,也都纷纷转换阵营,对特朗普投怀送抱。他们有自己的议程:推动放松监管、降低税收、推动加密货币和AI等技术。他们和MAGA基本盘,一边是资本家,一边是工人,属于天然宿敌,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在H1B签证等问题上可谓“不共戴天”。此外,除了硅谷大亨以外,特朗普在内阁里任命的各种亿万富翁(例如财政部长贝森特),因为与企业、资本的天然关系,也更接近甚至等同科技右翼。       2024年12月5日,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效率部联合领导人之一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在前往美国国会大厦参加会议时受到记者的追赶。POLITICO 这三派里,MAGA提供了选票、建制派共和党提供了平台(政党体系、网络、传统、意识形态传承、合法性)、科技右翼提供了资金,三者缺一不可。           以上三派、因为政治权益,没有办法才组合到了一起。他们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是冲突的,且可能无法融合。然而,没有任何一派可以单独获取足够的选票来赢得大选,而只能依托特朗普——因为特朗普一个人就同时融合了三派的特点,且能“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特朗普的上台给所有人带来了希望,使得他们有可能通过特朗普将自己的愿望、利益、议程转化为现实政治和政策,并带来实际成果。所以,所有人都需要特朗普,都希望影响特朗普,都希望特朗普能够青睐并推动自己的议程。           我们看到特朗普推出的政策之所以有这么多矛盾,也因为三派之间的观点、立场和议程不同。特朗普也需要照顾三方的利益,但不能总是周全。举两个例子:           1)在能源和汽车问题上,特朗普并没有站在盟友马斯克一边:他的各种政策支持的都是化石燃料、传统油车赛道(及其工人),减少对电动车的支持(例如暂停补贴)。他的关税则旨在鼓励发展本土产业,但会搅乱特斯拉的供应链体系。这些都将在实质上打击马斯克电动车在美国的业务。 2)在H1B签证政策上,特朗普采取了支持态度,站在了科技右翼一边:他们希望引入大量的低成本、任劳任怨的外国员工,但和MAGA基本盘的“美国优先”导向完全冲突。 2.美国权力分立导致的合法性及落地问题           美国存在权力分立,因此,特朗普推出的一些政策,会遭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反对,构成实质障碍。举例来说: 1)出身公民权。特朗普推出行政令要废除“出生公民权”,结果遇挫,两天内两次被联邦法官叫停。本质是因为这项权利被认为是宪法规定的,总统无权废除。 2)TikTok的非禁即售:特朗普提出的与TikTok进行50:50合资的强售方案,以及暂缓对TikTok下架的执法,与国会现有的反TikTok法律相悖。简言之,特朗普在做违法的事情,遭到广泛批评(包括共和党内),也会给美国的法制/法治带来破坏。这个案子将来如何推演尚不可知,但最后有可能陷入国会和总统的争权以及法律争议。 3)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其酝酿的各种政策,包括对联邦公务员进行“买断”、解散美国国际开发署、准许马斯克接触政府敏感数据等,都在白宫的授权及法律的界限以外,甚至直接违法。这也使得白宫不得不撤回某些做法,或陷入法律争端。           特朗普推出这些政策之后受挫,如果再退回,或遭到根本性的质疑,被证明其根本不可行,也会给外界造成白宫非常混乱的感觉,影响外界的分析、推理及预判。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草台班子”论:即特朗普的团队不熟悉法律,不熟悉规则,因此到处“撞墙”。这在特朗普第一任时非常普遍,例如其“穆斯林入境禁令”被联邦法官禁止执行。当时的原因主要是特朗普的班子不熟悉法律和规则。               二是“有意为之”:即特朗普及其团队在有意识地测试行政权力的边界,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而对于特朗普而言,他只要推出了政策,即便最终没能通过国会或司法体系,也仍然能够邀功,表示无论如何他替选民“推过了”,兑现了选举承诺。这属于国内政治考虑,但可能给外界/外国的解读造成混乱。           3.机构性问题(人员、官僚体系) 1)过去几周,特朗普任命的许多关键阁员还在国会确认的过程中,尚未到岗。 2)这些人到岗之后,配合大量的副部长、助理部长、各种助理和幕僚,才能具体管理官僚体系。这里存在一个协调和适应的过程。 3)华盛顿的整个官僚体系(特朗普及MAGA共和党人称之为“deep state/深层国家”)对特朗普是抵制的、对立的,甚至是敌对的“作战”状态(尤其考虑到“政府效率部”所为),所以“躺平”、“摆烂”或者“高级黑”的大有人在,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政策反复的原因。

2月 14, 2025 - 02:10
 4129
这届特朗普政府,到底是“草台班子”,还是“战略迷雾”?

【文/兔主席】

特朗普上台不到三周,已经让全世界目瞪口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特朗普为什么这么乱。是有逻辑的乱,还是没逻辑的乱?在乱象之中,是否有解释的原因、理据和某些底层逻辑。

一、背景

自特朗普入主白宫的两三周以来,推出了大量政策,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如下:

1.全部都是行政行为:最主要的形式为“行政命令”(例如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部分为政府的公告、部分为特朗普个人的言论及表态(例如提出美国要“长期占领”加沙),还有一些并不以具体的行政命令为基础,例如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DOGE)得以接入财政部的支付体系及数据库,其授权的合法性和程序都存疑。

2.没有严肃的立法行动:目前特朗普没有在推动国会立法行动,也没有响应国会的立法行动。(例如议员推动的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中美AI脱钩等法案)

3.出台政策极其高频:每天都有新的政策和提法出台,美国连媒体都“叫苦不迭”,希望特朗普“能休息一两天”。

4.许多政策和提法的导向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而且也缺乏协调和配合。例如:

1)加征关税明显不利于抑制物价/通胀及提升美国出口;在物价没有得到控制之前,不宜先加征关税(按照特朗普下面幕僚的观点,应该是先开采石油,调低物价,减少通胀压力,然后再渐进地加征关税;

2)关税方面,从美国的角度说,按理说应区分对象,例如理想情况下是拉拢盟友一起对抗中国,而不是同时对所有国家(特别是盟友国家)下手;

3)再比如,现在急忙推出大量政策,要求政府体系高度配合,但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却在大力推动政府裁减及裁员,搞得华盛顿人心惶惶,显然也不利于获得官僚体系的支持、推动政策落地。

5.与特朗普竞选时期的议程有很大出入。竞选时热衷提的话题,例如“终结俄乌战争”基本已经不提了;对中国的经贸战和大国竞争提的也比较少(相比对邻国和盟友的贸易战而言),反而同时抛出了一些新的议程,例如占领格陵兰岛、加沙地带等,这些议题大多可以帮助特朗普成就他心目中的“千秋功业”,但不是他的支持者感兴趣的,也不是他们选他上台的原因。

4日联合记者会上,特朗普宣布美国将“接管”加沙 推文截图

6.一些政策严重背离甚至违反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基本盘(MAGA)。最典型的是特朗普对H1B签证表达的支持态度(违反MAGA的反移民立场),以及要求“占领”加沙(违反MAGA的孤立主义国际政治)。他对马斯克等硅谷大企业和大资本近乎无条件的支持让MAGA支持者非常不安。

7.许多政策完全不经推敲,如同儿戏:例如通过发布行政令对加拿大加征关税,将“非法移民”和“芬太尼”作为理由。之所以这么提,目的是为了论证美国已经进入了“紧急状态”,总统可以采取行动。但事实上,美加边境只对非法移民和芬太尼贡献了1%的作用,且加拿大本来就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特朗普以此对加拿大加征关税是毫无依据的,因此引起了内部广泛批评。同样的,对占领加沙的提法也一样,完全不经内部推敲即贸然提出,造成了很大的反弹。

8.颠覆过往的秩序与范式,突破底线:特朗普漠视国际法,践踏既有的国际政治经济规范、秩序、规则、共识,甚至主动打破美国在战后建立的“美国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体系,破坏及颠覆与传统盟友及合作伙伴的关系,将美国退回到19世纪末的帝国主义时期,让外界觉得难以置信。

9.损害美国自身利益:特朗普推出的很多政策,不只是从中长期破坏美国自身利益,可能在短期也损害美国自身利益(至少极具争议),甚至可能“伤敌八百,自伤一千”的不合理逻辑,带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更让外界觉得难以理解。

10.许多政策在推出之前并未经过与内部团队及相关政府体系负责人士的充分沟通,结果导致舆论上的混乱。一些政策在出台后又被迫退回,例如“小额商品免税”如何运行,缺乏统一的研究和协调,邮政、海关等官僚体系不知道如何配合;“占领”加沙一说则完全引发混乱,白宫新闻发言人尝试软和特朗普的言论,但特朗普却又随之加码,造成更进一步的混乱。

以上因素,导致所有人(包括华盛顿内部及共和党阵营内部)都发现极难对特朗普的政策进行分析、预测、推理,所有人都有被特朗普“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忙于应对、陷入被动。外界读不懂,并不是因为看不懂特朗普的特殊逻辑,而是因为其本质没有逻辑。

二、分析原因

分析特朗普政策乱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对我们建立理性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          

特朗普的政策如此,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执政“平台”的内部矛盾问题——三个阵营          

特朗普表面上是一个政党,一个阵营(“MAGA”),实际上却代表着不同利益、不同的具体阵营。基本可以将其理解为三派:

1)第一派:“MAGA”。他们主张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曾经支持过里根、比尔·克林顿和奥巴马。在白宫内的代表人物是副总统JD·万斯;在思想领域的代表人物是Steve Bannon(班农),在舆论和媒体的代表人物是Tucker Carlson。他们是最早支持特朗普的,与特朗普的基本盘(中低层/高中及以下文凭白人)有最深的联系;

2)第二派:建制派/传统共和党人。他们在社会文化问题上比较保守——例如反堕胎(conservatives),在经济问题上支持小政府以及自由主义框架(neoliberals),在国际政治上支持美国的单极秩序逻辑,及“新保守主义”或“国际主义”。绝大多数的共和党参众议员都是建制派共和党人。他们是共和党原来的基本盘,只是由于害怕特朗普、需要特朗普,而不得不听命于特朗普。在特朗普班子里,代表人物为国务卿马克·鲁比奥;

3)第三派:科技右翼(tech-right)——代表人物是马斯克。他们是去年7月在特朗普遇刺后陆续分批加入阵营的(“1949年加入革命”),在特朗普当选后,连原来支持民主党的硅谷大佬——例如扎克伯格、贝索斯等,也都纷纷转换阵营,对特朗普投怀送抱。他们有自己的议程:推动放松监管、降低税收、推动加密货币和AI等技术。他们和MAGA基本盘,一边是资本家,一边是工人,属于天然宿敌,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在H1B签证等问题上可谓“不共戴天”。此外,除了硅谷大亨以外,特朗普在内阁里任命的各种亿万富翁(例如财政部长贝森特),因为与企业、资本的天然关系,也更接近甚至等同科技右翼。      

2024年12月5日,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效率部联合领导人之一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在前往美国国会大厦参加会议时受到记者的追赶。POLITICO

这三派里,MAGA提供了选票、建制派共和党提供了平台(政党体系、网络、传统、意识形态传承、合法性)、科技右翼提供了资金,三者缺一不可。          

以上三派、因为政治权益,没有办法才组合到了一起。他们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是冲突的,且可能无法融合。然而,没有任何一派可以单独获取足够的选票来赢得大选,而只能依托特朗普——因为特朗普一个人就同时融合了三派的特点,且能“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特朗普的上台给所有人带来了希望,使得他们有可能通过特朗普将自己的愿望、利益、议程转化为现实政治和政策,并带来实际成果。所以,所有人都需要特朗普,都希望影响特朗普,都希望特朗普能够青睐并推动自己的议程。          

我们看到特朗普推出的政策之所以有这么多矛盾,也因为三派之间的观点、立场和议程不同。特朗普也需要照顾三方的利益,但不能总是周全。举两个例子:          

1)在能源和汽车问题上,特朗普并没有站在盟友马斯克一边:他的各种政策支持的都是化石燃料、传统油车赛道(及其工人),减少对电动车的支持(例如暂停补贴)。他的关税则旨在鼓励发展本土产业,但会搅乱特斯拉的供应链体系。这些都将在实质上打击马斯克电动车在美国的业务。

2)在H1B签证政策上,特朗普采取了支持态度,站在了科技右翼一边:他们希望引入大量的低成本、任劳任怨的外国员工,但和MAGA基本盘的“美国优先”导向完全冲突。

2.美国权力分立导致的合法性及落地问题          

美国存在权力分立,因此,特朗普推出的一些政策,会遭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反对,构成实质障碍。举例来说:

1)出身公民权。特朗普推出行政令要废除“出生公民权”,结果遇挫,两天内两次被联邦法官叫停。本质是因为这项权利被认为是宪法规定的,总统无权废除。

2)TikTok的非禁即售:特朗普提出的与TikTok进行50:50合资的强售方案,以及暂缓对TikTok下架的执法,与国会现有的反TikTok法律相悖。简言之,特朗普在做违法的事情,遭到广泛批评(包括共和党内),也会给美国的法制/法治带来破坏。这个案子将来如何推演尚不可知,但最后有可能陷入国会和总统的争权以及法律争议。

3)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其酝酿的各种政策,包括对联邦公务员进行“买断”、解散美国国际开发署、准许马斯克接触政府敏感数据等,都在白宫的授权及法律的界限以外,甚至直接违法。这也使得白宫不得不撤回某些做法,或陷入法律争端。          

特朗普推出这些政策之后受挫,如果再退回,或遭到根本性的质疑,被证明其根本不可行,也会给外界造成白宫非常混乱的感觉,影响外界的分析、推理及预判。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草台班子”论:即特朗普的团队不熟悉法律,不熟悉规则,因此到处“撞墙”。这在特朗普第一任时非常普遍,例如其“穆斯林入境禁令”被联邦法官禁止执行。当时的原因主要是特朗普的班子不熟悉法律和规则。              

二是“有意为之”:即特朗普及其团队在有意识地测试行政权力的边界,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而对于特朗普而言,他只要推出了政策,即便最终没能通过国会或司法体系,也仍然能够邀功,表示无论如何他替选民“推过了”,兑现了选举承诺。这属于国内政治考虑,但可能给外界/外国的解读造成混乱。          

3.机构性问题(人员、官僚体系)

1)过去几周,特朗普任命的许多关键阁员还在国会确认的过程中,尚未到岗。

2)这些人到岗之后,配合大量的副部长、助理部长、各种助理和幕僚,才能具体管理官僚体系。这里存在一个协调和适应的过程。

3)华盛顿的整个官僚体系(特朗普及MAGA共和党人称之为“deep state/深层国家”)对特朗普是抵制的、对立的,甚至是敌对的“作战”状态(尤其考虑到“政府效率部”所为),所以“躺平”、“摆烂”或者“高级黑”的大有人在,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政策反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