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我有一个新解释

【文/ 林毅夫】 李约瑟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在20世纪初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物化学的著名科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李约瑟在剑桥大学做研究的时候,实验室里当时有三位中国学生,在实验休息的时候李约瑟经常与他们一起聊天,聊的话题主要是科学技术。 在李约瑟看来,当时的英国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不仅技术领先,而且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研究这些技术的时候,李约瑟想当然地认为当时的先进技术应该都是欧洲发明的,并且更有可能是英国发明的。 但是这三位学生当中有一位女生的父亲是北大的科技史教授,家学渊博,所以对科技史非常熟悉。每当谈论一个过去的技术时,李约瑟总是认为这项技术是欧洲发明的,但这位女生都会告诉他,那是中国发明的,而且在哪本书上已经有过记载。 开始李约瑟并不相信,后来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发现这些技术果然早在中国古代的某本文献里就已经有了记载。因此他感到非常惊讶,惊讶之余便是好奇,而他的兴趣从此就转到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在英国驻华领事馆做文化参赞,利用此次机会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史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先到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建立了一个李约瑟图书馆(里面收集了大量中国的历史文物资料),随后就开始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史》。 他所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科学技术或者机械设备、工具最早在哪一本史书上可以查出其出现的确切年代,还比较了同样的技术在中国与在欧洲出现时间的差异,并由此推测这些技术到底是从中国流向西方还是相反。 根据他的研究,在15、16世纪以前,东西方科学技术的交流是中国的技术传向西方;到了16、17世纪,开始有一些西方的技术传到东方;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这种流向逐渐固定下来,基本上都是西方的技术传向东方。 由此,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问题,后被称为“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第二个方面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国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继续维持原来的领先。这是历史上一个很大的转变,当然就会激发很多人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以振兴国家为己任,虽然过去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段历史背后的因由对于预测中国在未来的复兴一定有所启示,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李约瑟 资料图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很多文明都曾写下过光辉的一页。像埃及在五千到七千年前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后来到三千年前,两河流域文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之后才有中华文明的辉煌。但是世界上大多数的文明,都是由弱到强,强了以后各领风骚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就会逐渐走向衰落,最终湮没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对于埃及文明,虽然从地理名词上看,现在的埃及与五千至七千年前法老时代的埃及用的是同一个地名,但就文化角度而言,古代的埃及文明已经消亡。其他文明如两河流域文明同样也是如此。中华文明被认为是唯一延续了几千年并传承不灭的文明,但是中华文明到底会不会像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那样由小而盛、由盛到衰,最后走向消亡呢? 对李约瑟之谜两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影响到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会让我们明白中国到底有没有再度复兴强大起来的可能。而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弄清中国过去为何繁盛,后来又为何由盛转衰,这是预测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突破口,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未来的发展需要克服哪些不利因素,才能重新恢复中华民族原有的创造力。 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有不少各式各样的解释和理论不断被提出,但是目前的理论大多只能解释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即要么回答为什么中国在过去繁荣先进,要么回答为什么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变得落后,而不能同时对两个问题都非常适用。一个真正有效的理论,应该同时对两个问题都有很好的解释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中国未来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问题上具有可信的指导意义。 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中国耕地的生产力一直高于西方,人的生存成本较低,人口繁衍也比较迅速。相反,欧洲虽然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气候条件不适宜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比较低,所以在历史上人口一直远少于中国。 在前现代社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工人和农民的经验性尝试错误。在人口较多时,参加劳动的农民和工人的数量也会较多,发明新技术的概率也就相对较大。当时的技术主要来自经验的积累,然后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教育年轻人要遵从老一辈的传统做法,否则就会因犯错而受到惩罚。 但是在传统的做法中偶尔也会有创新,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那样,农民一个偶然的“尝试错误”发现了一个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好方法,之后就推广开来。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前现代社会都是依靠经验试错的方式来进行技术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人多就是一种优势,因为人多时能够进行尝试错误的数量就多,技术发明的概率也就更大。 不仅中国是如此,大多数文明古国,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等,都是人口稠密并且劳动力数量庞大,这一优势使得这些地区的技术进步有更广阔的基础,从而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天工开物) 网络

2月 2, 2025 - 10:23
 4227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我有一个新解释

【文/ 林毅夫】

李约瑟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在20世纪初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物化学的著名科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很大贡献。李约瑟在剑桥大学做研究的时候,实验室里当时有三位中国学生,在实验休息的时候李约瑟经常与他们一起聊天,聊的话题主要是科学技术。

在李约瑟看来,当时的英国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不仅技术领先,而且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研究这些技术的时候,李约瑟想当然地认为当时的先进技术应该都是欧洲发明的,并且更有可能是英国发明的。

但是这三位学生当中有一位女生的父亲是北大的科技史教授,家学渊博,所以对科技史非常熟悉。每当谈论一个过去的技术时,李约瑟总是认为这项技术是欧洲发明的,但这位女生都会告诉他,那是中国发明的,而且在哪本书上已经有过记载。

开始李约瑟并不相信,后来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发现这些技术果然早在中国古代的某本文献里就已经有了记载。因此他感到非常惊讶,惊讶之余便是好奇,而他的兴趣从此就转到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在英国驻华领事馆做文化参赞,利用此次机会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史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先到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建立了一个李约瑟图书馆(里面收集了大量中国的历史文物资料),随后就开始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史》。

他所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科学技术或者机械设备、工具最早在哪一本史书上可以查出其出现的确切年代,还比较了同样的技术在中国与在欧洲出现时间的差异,并由此推测这些技术到底是从中国流向西方还是相反。

根据他的研究,在15、16世纪以前,东西方科学技术的交流是中国的技术传向西方;到了16、17世纪,开始有一些西方的技术传到东方;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这种流向逐渐固定下来,基本上都是西方的技术传向东方。

由此,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问题,后被称为“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第二个方面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国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继续维持原来的领先。这是历史上一个很大的转变,当然就会激发很多人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以振兴国家为己任,虽然过去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段历史背后的因由对于预测中国在未来的复兴一定有所启示,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李约瑟 资料图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很多文明都曾写下过光辉的一页。像埃及在五千到七千年前是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后来到三千年前,两河流域文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之后才有中华文明的辉煌。但是世界上大多数的文明,都是由弱到强,强了以后各领风骚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就会逐渐走向衰落,最终湮没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对于埃及文明,虽然从地理名词上看,现在的埃及与五千至七千年前法老时代的埃及用的是同一个地名,但就文化角度而言,古代的埃及文明已经消亡。其他文明如两河流域文明同样也是如此。中华文明被认为是唯一延续了几千年并传承不灭的文明,但是中华文明到底会不会像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那样由小而盛、由盛到衰,最后走向消亡呢?

对李约瑟之谜两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影响到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会让我们明白中国到底有没有再度复兴强大起来的可能。而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弄清中国过去为何繁盛,后来又为何由盛转衰,这是预测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突破口,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未来的发展需要克服哪些不利因素,才能重新恢复中华民族原有的创造力。

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有不少各式各样的解释和理论不断被提出,但是目前的理论大多只能解释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即要么回答为什么中国在过去繁荣先进,要么回答为什么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变得落后,而不能同时对两个问题都非常适用。一个真正有效的理论,应该同时对两个问题都有很好的解释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中国未来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问题上具有可信的指导意义。

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中国耕地的生产力一直高于西方,人的生存成本较低,人口繁衍也比较迅速。相反,欧洲虽然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气候条件不适宜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比较低,所以在历史上人口一直远少于中国。

在前现代社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工人和农民的经验性尝试错误。在人口较多时,参加劳动的农民和工人的数量也会较多,发明新技术的概率也就相对较大。当时的技术主要来自经验的积累,然后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教育年轻人要遵从老一辈的传统做法,否则就会因犯错而受到惩罚。

但是在传统的做法中偶尔也会有创新,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那样,农民一个偶然的“尝试错误”发现了一个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好方法,之后就推广开来。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前现代社会都是依靠经验试错的方式来进行技术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人多就是一种优势,因为人多时能够进行尝试错误的数量就多,技术发明的概率也就更大。

不仅中国是如此,大多数文明古国,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等,都是人口稠密并且劳动力数量庞大,这一优势使得这些地区的技术进步有更广阔的基础,从而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天工开物)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