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峰难、达峰晚,交通行业绿色转型谁能率先突围?丨2024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
2024-11-22 08:29:31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畅通运行的基础支撑,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2024年,南方周末首次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公路铁路运输(含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等4个细分领域的总计70家企业。 调研结果显示,分数达到60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分别是顺丰控股、京东物流、招商港口。从细分领域看,公路铁路运输领域的平均分最低,且与其他3个细分领域的分数差距显著。 整体来看,前50家企业的平均分为36.3。这表明,交通运输行业的双碳行动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转型力度需要持续加强,其中,陆路交通运输又是行业减排的重中之重。 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双碳承诺“谨慎小心” 2024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的主要指标如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等均实现增长。作为交通大国,在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交通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仍将处于增长阶段,行业绿色转型面临巨大挑战。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中,交通运输领域的行动被表述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这与“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的表述差异明显。达峰难、达峰晚是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转型的突出特点。 行业特点如实反映在了调研企业当中。 一方面,大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还在增加。在调研企业中,有49家企业公开了碳排放数据,其中73.5%的企业碳排放量较上一年出现不同幅度增长。 另一方面,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交通运输企业普遍表现出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在调研企业中,有21.4%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其余企业或者没有制定,或者只制定了阶段性的减排目标。在实现目标的时间选择上,多数企业与国家提出的“3060”时间接近,没有表现出更强的领先性,如中国外运“不晚于2030碳达峰,不晚于2060碳中和”,东航物流“到2040年左右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基本稳定,地面排放稳中有降;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与之相应,在调研企业中,提出了明确的双碳行动路线的企业占比只有17.1%,其余企业或者没有公开行动路线,或者只是提出了绿色转型的行动领域和指导原则,缺乏清晰的“施工图”。 打造绿色交通试点项目,探索有效转型路径 交通运输部《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深入推进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排放总量短期难以降低的情况下,打造绿色低碳交通示范项目成为很多企业推进绿色转型的抓手。 在调研企业中,所有企业都提出了发展绿色交通的理念,其中25.7%的企业出台了具体的规划文件,如绿色港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绿色机场建设战略规划、“十四五”低碳专项战略规划。 在打造绿色交通示范项目方面,在调研企业中,有9家企业推出了(近)零碳交通运输设施,如楚天高速关庙零碳收费站、天津港碳中和滚装码头、南方航空“碳中和”主题航班等。有17家企业推动旗下交通设施参与行业组织、国际机构开展的绿色评审和认证工作,获得了绿色仓库(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评价)、绿色港口(由中国港口协会评价)、机场碳排放等级认证(由国际机场协会评价)等相关荣誉。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废旧资源的规模化再利用,是建设绿色交通的重要方面。在调研企业中,88.5%的企业开展了废旧资源再利用,42.9%的企业披露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绩效数据,如公路建设中的沥青路面废旧材料、石料等回收利用,邮政快递行业的废旧纸箱再利用等。 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绿色科创力待提升 交通运输既是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也是新能源应用的主要场景。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道路运输新能源汽车占比、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岸电使用量等提出具体的目标。 在调研企业中,有85.7%的企业披露了使用新能源的情况,44.3%的企业积极开展新能源运输装备的应用,如上港集团集装箱港区新能源集卡比例保持在99%,大众交通新能源出租车辆占比91%,深圳机场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达91.37%。 探索新能源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离不开资金投入和技术攻关。在环保资金投入方面,有22.9%的企业投入超过1亿元,17.1%的企业投入介于1亿到5000万元之间,14.3%的企业投入在5000万到1000万元之间,15.7%的企业投入低于1000万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30%的企业在调研期内开展了有关绿色交通的课题研究或技术创新,集中在交通能耗与污染排放监测等新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及并网技术研究、氢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交通设施应用研究等。 开展绿色交通科技创新,需要资金保障,也需要专业团队和多主体之间的联合创新,在这一方面,调研企业的表现还有待提升。在调研企业中,只有10%的企业开展了有关绿色低碳的外部投资,仅有不到3%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低碳转型研究团队。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亮点,交通污染治理需深入 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直接影响,交通装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开展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是交通运输企业实现自身绿色发展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应负的责任。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44.3%的企业将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的环境议题,并开展了相关声明、规划或项目活动。如中远海能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声明,承诺支持并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楚天高速建立了施工地点野生动植物名录,以此来评价施工影响,避免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重大环境问题。 交通污染治理还需深入。所有调研的企业都开展了有关交通污染物的治理举措,但由于交通运输规模的增加,大多数企业的污染物总量呈增长态势,仅有11.4%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总量在下降。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畅通运行的基础支撑,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2024年,南方周末首次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公路铁路运输(含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等4个细分领域的总计70家企业。
调研结果显示,分数达到60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分别是顺丰控股、京东物流、招商港口。从细分领域看,公路铁路运输领域的平均分最低,且与其他3个细分领域的分数差距显著。
整体来看,前50家企业的平均分为36.3。这表明,交通运输行业的双碳行动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转型力度需要持续加强,其中,陆路交通运输又是行业减排的重中之重。
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双碳承诺“谨慎小心”
2024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的主要指标如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等均实现增长。作为交通大国,在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交通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仍将处于增长阶段,行业绿色转型面临巨大挑战。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中,交通运输领域的行动被表述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这与“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的表述差异明显。达峰难、达峰晚是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转型的突出特点。
行业特点如实反映在了调研企业当中。
一方面,大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还在增加。在调研企业中,有49家企业公开了碳排放数据,其中73.5%的企业碳排放量较上一年出现不同幅度增长。
另一方面,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交通运输企业普遍表现出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在调研企业中,有21.4%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其余企业或者没有制定,或者只制定了阶段性的减排目标。在实现目标的时间选择上,多数企业与国家提出的“3060”时间接近,没有表现出更强的领先性,如中国外运“不晚于2030碳达峰,不晚于2060碳中和”,东航物流“到2040年左右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基本稳定,地面排放稳中有降;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与之相应,在调研企业中,提出了明确的双碳行动路线的企业占比只有17.1%,其余企业或者没有公开行动路线,或者只是提出了绿色转型的行动领域和指导原则,缺乏清晰的“施工图”。
打造绿色交通试点项目,探索有效转型路径
交通运输部《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深入推进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排放总量短期难以降低的情况下,打造绿色低碳交通示范项目成为很多企业推进绿色转型的抓手。
在调研企业中,所有企业都提出了发展绿色交通的理念,其中25.7%的企业出台了具体的规划文件,如绿色港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绿色机场建设战略规划、“十四五”低碳专项战略规划。
在打造绿色交通示范项目方面,在调研企业中,有9家企业推出了(近)零碳交通运输设施,如楚天高速关庙零碳收费站、天津港碳中和滚装码头、南方航空“碳中和”主题航班等。有17家企业推动旗下交通设施参与行业组织、国际机构开展的绿色评审和认证工作,获得了绿色仓库(由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评价)、绿色港口(由中国港口协会评价)、机场碳排放等级认证(由国际机场协会评价)等相关荣誉。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废旧资源的规模化再利用,是建设绿色交通的重要方面。在调研企业中,88.5%的企业开展了废旧资源再利用,42.9%的企业披露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绩效数据,如公路建设中的沥青路面废旧材料、石料等回收利用,邮政快递行业的废旧纸箱再利用等。
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绿色科创力待提升
交通运输既是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也是新能源应用的主要场景。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道路运输新能源汽车占比、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岸电使用量等提出具体的目标。
在调研企业中,有85.7%的企业披露了使用新能源的情况,44.3%的企业积极开展新能源运输装备的应用,如上港集团集装箱港区新能源集卡比例保持在99%,大众交通新能源出租车辆占比91%,深圳机场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达91.37%。
探索新能源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离不开资金投入和技术攻关。在环保资金投入方面,有22.9%的企业投入超过1亿元,17.1%的企业投入介于1亿到5000万元之间,14.3%的企业投入在5000万到1000万元之间,15.7%的企业投入低于1000万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30%的企业在调研期内开展了有关绿色交通的课题研究或技术创新,集中在交通能耗与污染排放监测等新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及并网技术研究、氢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交通设施应用研究等。
开展绿色交通科技创新,需要资金保障,也需要专业团队和多主体之间的联合创新,在这一方面,调研企业的表现还有待提升。在调研企业中,只有10%的企业开展了有关绿色低碳的外部投资,仅有不到3%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低碳转型研究团队。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亮点,交通污染治理需深入
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直接影响,交通装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开展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是交通运输企业实现自身绿色发展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应负的责任。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44.3%的企业将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的环境议题,并开展了相关声明、规划或项目活动。如中远海能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声明,承诺支持并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楚天高速建立了施工地点野生动植物名录,以此来评价施工影响,避免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重大环境问题。
交通污染治理还需深入。所有调研的企业都开展了有关交通污染物的治理举措,但由于交通运输规模的增加,大多数企业的污染物总量呈增长态势,仅有11.4%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总量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