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锦 | 《迦陵书系》的意义

2024-11-22 08:00:00 叶嘉莹先生近照。秦颖 | 摄 叶先生的著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是图书市场的热点,我手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的《迦陵论词丛稿》、1987年的《灵谿词说》(与缪钺先生合作)、1988年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中华书局1984年的《迦陵论诗丛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都是那个时代的名作。不过,当时她最受欢迎的书却是岳麓书社1989年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是一本根据她讲授唐宋词的录音整理出来的记录稿。先生非常谦逊地说过:“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那是因为我在这两条道路上,都并未能做出全心的投入。至于在教学的道路上,则我纵然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实为教学的工作投注了我大部分的生命。”(《我的诗词道路·前言》)其实表达的是她对教学的投入,下笔用了“生命”二字,可见其珍重。这种投注了生命的态度,使先生的授课成为艺术,除了给人以睿智,还给人以享受。这大概是《唐宋词十七讲》更受欢迎的原因。 2007年到2008年中华书局推出先生讲诗的记录稿《迦陵说诗》,一共八册,包括说汉魏六朝诗、阮籍咏怀诗、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初盛唐诗、中晚唐诗、杜甫诗、说诗讲稿,还有一册《好诗共欣赏》。2015年又出了升级版,精装之外,附上了能够找到的原讲录音。这些录音非常珍贵,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授课实况,中华书局编辑部将之比作迦陵频伽鸟遍及十方界的仙音。遗憾的是,《好诗共欣赏》因为版权问题停止在中华书局发行。2019年,书局又推出《迦陵讲赋》。这些书像《唐宋词十七讲》一样受到了读者热烈地欢迎,据说重印数十次。2024年7月2日,正值先生百岁华诞,书局将这八册与《迦陵诗词稿》,以及张静教授整理的简明读本《唐诗应该这样读》,一共十册,命名为《迦陵书系(百岁典藏版)》,装函发行,作为纪念。 《迦陵书系(百岁典藏版)》 这套书所收讲录是关于诗和赋的,比《唐宋词十七讲》更有价值。因为先生和缪钺先生合著《灵谿词说》,已对唐宋词大家做了系统论述,即使没有《十七讲》,也不会影响我们了解先生的观点。但讲录里涉及的大部分诗人,先生都未及撰写论述文字,对于赋更是只字未作论述,全靠了这些讲录,我们才得以了解先生的看法。这正如顾随先生亲笔撰写的文字并不多,叶先生听课时做的讲录如今成为研究顾先生学术的重要文献。我相信,这批讲录具有同样的意义。 我自2002年拜入门下,听了先生各种课程,大的讲座,小的研究班讨论,上百场总是有的。我博士三年中,先生秋季学期在国内居住,每周有三个晚上的讨论课,每次三个小时,风雨无阻,很少有停课的时候。我因为专业是哲学,博士才转中国古代文学,无知胆大,敢于发言,到后来每次上课我说的和先生讲的基本平分了课时。先生冷眼看着,从不呵斥,我当时并不知道缘故。等到我胡扯了两年的工夫,才恍然发现,我能够模仿先生授课的风格了。原来先生因材施教,利用了我无知胆大的个性,竟将她独特的授课方式传给了我。尽管得到先生的认可,却成为我今后走向教学的障碍。先生的授课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她自己说,“一向不准备讲稿,都是临时拟定一个题目,临时就上台去讲”。(《“迦陵说诗”系列序言》)讲起来很快进入问题,将自己的原创性思考抽丝剥茧般地全幅展现给听众。在先生自己,固是思维的创造过程,在听众则参与了这个思维过程。善于听讲者,学到活的思维方法,比学到死的知识,那意义是大得多了。我自己体会到,事先准备了讲稿,反而不自觉地被讲稿限制了,创造的冲动大为减弱。先生一生在国际各种名校授课,却从来没有讲稿,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今天的教师,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没有教学进度表,如何在大学里待下去?如果教务处、督导、外行听课专家,要按照进度死板地监督你,先生的授课方式不恰恰是你教学的障碍?我一直在想,这种老派的教学风格估计将是绝响了吧? 我举《叶嘉莹说初盛唐诗》里的一个例子。王绩的《野望》这首诗当然是初唐的名篇,比如第一句“东皋薄暮望”,一般认为比较出色的解说,不过将“东皋”的所指详细说明:“东皋,在作者家乡河津,系其隐居躬耕之地。作者《自作墓志文并序》(《王无功文集》卷五)云:‘常耕东皋,号东皋子。’皋。河边地。又《答冯子华处士书》云:‘吾河渚间,元有先人故田十五六顷,河水四绕,东西趣岸各数百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耕耘蔍蔉黍秫而已。’所谓‘东皋’,当即指此。”这对于阅读当然很有用处,赏析所说却不过老生常谈,看不出原创性的思考:“首句点题,‘东皋’是诗人的耕隐之地,说明诗人一开头就是以隐者的眼光来眺望原野景物的。‘薄暮’点时,这个特定的时间使全诗笼罩上一层迷蒙的色彩,并为下面三联的写景抒情设置了规定情境。”(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先生则说:“‘东皋薄暮望’,他要写内心的一种感发,而这种感发是从东皋的远望写起来的。”“‘东皋’是指水边高地,高地正可以远望。如果像我现在这样站在讲台上,我净看见黑板了,就如同面壁了是不是?所以,‘东皋’两个字就给你展现出一大片旷远的高地。”“他最后要说‘望’。‘望’字的意思非常好。”然后引征了王国维说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再说:“为什么人一定先要有这种远望之心?大家常常说‘高瞻远瞩’,如果你被眼前五寸距离的得失利害绊住了,一天到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透了脑筋,那你永远也不会成就大的事业和学问。人的眼光应该放得远一些,不要只看眼前这一点,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计较那些无聊的事情。而一般说起来,望远就是使人眼界开阔,引起人内心追寻向往的一个起点。”“宇宙大自然界的景象能引起人的一种属于共鸣的感发。在这句诗中,‘薄暮’指的是一天的终了,而一日之终常常会让人联想到一生一世之终。你一方面有追寻向往之心,可现实的外界已经是日暮黄昏了,你追寻到了什么?所以‘东皋薄暮望’这五个字之所以好,就在于他虽然只说了‘东皋’——地点、‘薄暮’——时间、‘望’当时的一个动作,但是整首诗以后的感发都是从这五个字中引发出来的。”(《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王绩》)以上我抄出来500字,其实先生讲得更丰富。这些解说,我相信都是她临时发挥的,并没有事先准备。她将自己对一句诗的思考真实地表露在听众目前,不做任何遮掩,有些话看来离题,她叫“跑野马”,但这都是思考的具体环节。没有这些环节,直接给出结论,那就是死的知识,不是活的体悟。先生记录顾随先生授课的实录,也许手跟不上口,损失了一些环节。因此,顾先生的讲录虽然精义纷呈,却不及他亲笔写的《东坡词说》《稼轩词说》。因为顾先生的写作方式,不受现代学术派的影响,便非横断式的“比量”,成为纵贯式的“现量”,就将真实思考的环节都表现出来了。刘学锴先生无疑是出色的学术派代表,但老吏断狱式的精炼,就将诗意的发散、模糊、丰富、活泼都拒斥出了学术。我在读书时,听到某些学者很自负地认为先生没有学术,只是赏析,那不过将学术派的逻辑推向了极端。论文用上了学术尚有弊端,如果现在连授课也得以学术来衡量,大学(university)不就成了封闭的空中楼阁?如此下去,真实的、活泼泼的学问,不就只能在这些讲录里寻找? 顾随(1897-1960)。 仅摘取先生对一句诗的解说,其实远不足以代表她的精彩,因此,我从这套书里推荐《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作为初读的选择。《迦陵论诗丛稿》里有一篇《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的文章,以宏观的视域概述了陶渊明的处境、品质和其诗的关系:“研读渊明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经历。这其间,有仁者的深悲,有智者的妙悟,而归其精神与生活的止泊,于‘任真’与‘固穷’的两大基石上,从而建立起他的‘傍素波干青云’的人品来。而且以如此丰美的含蕴,毫无矫饰地写下了他那‘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不朽的诗篇。”这是当年徐复观先生约稿,有人看到题目太熟,不以为然,等到文章出来才大加赞赏。这不仅说明先生讲诗每有独到之处,也足见陶诗蕴含之丰富,值得反复挖掘。先生就说:“陶渊明的诗很妙,真是很难讲的,看起来非常简单,每一句都没有什么难字,我们一看都懂了,可是它真正的深意是很难说明的。”(《拟古诗讲录》三)这本讲录很难得地保留了先生详细讲解《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的材料,让我们领略到从微观的视域对陶诗的阐释。陶渊明的处境、品质,都在《饮酒》诗前小序的“偶有名酒”一句里,恐怕一般读者难免忽略了。先生说:“‘偶有名酒’,这里透露了一个消息,就是他为什么写这二十首《饮酒》诗,为什么以‘饮酒’为题,而诗之内容又不关饮酒,纵谈很多人生问题的缘由。”陶渊明辞官回乡种田,家里很贫穷,他喜欢喝酒,可是却没有钱买酒。“他现在就不但有了酒,而且还是名酒,是最贵、最好的酒。他这次的‘偶有名酒’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组诗的第九首与第十八首都提到了有人给陶渊明送酒的事,而这两次送酒来的人都是带有附加条件的,一个人是要劝陶渊明改变他所选择的归隐的生活道路,他说,我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是要他回答问题,他说,我能回答的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不能回答的,我绝不会说。”“陶渊明虽然把他们送来的酒喝了,但是……他怎么能不想到那些送酒人的‘忠告’与‘要求’呢?这些‘忠告’与‘要求’所涉及的又全都是人生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陶渊明这二十首诗题为‘饮酒’,而实为探索、思考人生的原因所在。”(《饮酒诗讲录》四)“忠告”的人只是不理解他,毕竟出于善意,所以陶渊明回答的那段话“都是放松一步,拉回来一步;再放松一步,再拉回来一步,话说得很客气很委婉,但又非常坚定”。(《饮酒诗讲录》第九首)“要求”的人很可能包藏祸心,陶渊明说得就严峻些,“我待人都是平和友好的,绝不故意使人难堪,我也可以和人喝酒,我也可以和人谈话,但是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我绝不会搞错,因为我有我选择的原因。这就是陶渊明在人生的某种情境之间所采取的态度。他不是直截把道理说出来,而是通过典故的故事给人一种很真切的感动,在感动之余,会引起你很多的思考。”(《饮酒诗讲录》第十八首)从送酒这么一件小事,我们看到陶渊明的处境,你和不理解你的人交往有落寞,和包藏祸心的人交往有隐患,这些都和社会的大背景相关,可以说每一步的决定都不容易。陶渊明独立不倚的品质,就是“任真”与“固穷”,具体地显现在这样的处境中。同时,随着处境的不同,他的诗表达的也不同,但那品质却始终贯彻如一。这也是陶渊明诗很难讲的原因,那篇文章说:“因为渊明虽是以其一份本色与世人相见,然而他的本色却原来并非一色。渊明之本色,乃是如日光七彩之融为一白,有七彩之含蕴,而又有一白之融贯,这种既丰美复精淳的本色,正是渊明的特色。”这本讲录比起那篇文章,能够让我们更具体确切地理解陶诗,但我只能就“偶有名酒”一句的解说为例,大家想做更多的了解,还请去看整本的讲录。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台湾中学任教时为小朋友讲课。 我就不再做文抄公了,总之,希望大家亲身去读一下。说到遗憾,当然也有。先生授课讲得过细,往往到了学期末,很多内容就没有时间讲了,或者做个简短的结束。《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和《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杜甫、中晚唐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在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的录音。由于时间关系,汉魏六朝诗只讲到谢灵运,之后鲍照、谢眺、沈约、江淹、庾信等名家都未讲到;初盛唐诗讲得多,杜甫尤其详尽,中晚唐诗就过于简略了,只讲了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八个诗人。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讲完,那该是何等幸运的事,毕竟先生的论文,《古诗十九首》写过一些,其他仅写了陶渊明、谢灵运、柳宗元、杜甫、李商隐数人而已。宋诗以下,除了很少的晚清诗,先生也没有留下讲授的录音材料。先生跟我说过,诗的美感特质比词的丰富,因忙于教学、普及的工作,精力有限,只完成词的美感特质的系统研究,希望有人继续诗

11月 22, 2024 - 07:07
 1532
钟锦 | 《迦陵书系》的意义
2024-11-22 08:00:00

叶嘉莹先生近照。秦颖 | 摄

叶嘉莹先生近照。秦颖 | 摄

叶先生的著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是图书市场的热点,我手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的《迦陵论词丛稿》、1987年的《灵谿词说》(与缪钺先生合作)、1988年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中华书局1984年的《迦陵论诗丛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都是那个时代的名作。不过,当时她最受欢迎的书却是岳麓书社1989年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是一本根据她讲授唐宋词的录音整理出来的记录稿。先生非常谦逊地说过:“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那是因为我在这两条道路上,都并未能做出全心的投入。至于在教学的道路上,则我纵然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实为教学的工作投注了我大部分的生命。”(《我的诗词道路·前言》)其实表达的是她对教学的投入,下笔用了“生命”二字,可见其珍重。这种投注了生命的态度,使先生的授课成为艺术,除了给人以睿智,还给人以享受。这大概是《唐宋词十七讲》更受欢迎的原因。

2007年到2008年中华书局推出先生讲诗的记录稿《迦陵说诗》,一共八册,包括说汉魏六朝诗、阮籍咏怀诗、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初盛唐诗、中晚唐诗、杜甫诗、说诗讲稿,还有一册《好诗共欣赏》。2015年又出了升级版,精装之外,附上了能够找到的原讲录音。这些录音非常珍贵,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授课实况,中华书局编辑部将之比作迦陵频伽鸟遍及十方界的仙音。遗憾的是,《好诗共欣赏》因为版权问题停止在中华书局发行。2019年,书局又推出《迦陵讲赋》。这些书像《唐宋词十七讲》一样受到了读者热烈地欢迎,据说重印数十次。2024年7月2日,正值先生百岁华诞,书局将这八册与《迦陵诗词稿》,以及张静教授整理的简明读本《唐诗应该这样读》,一共十册,命名为《迦陵书系(百岁典藏版)》,装函发行,作为纪念。

《迦陵书系(百岁典藏版)》

《迦陵书系(百岁典藏版)》

这套书所收讲录是关于诗和赋的,比《唐宋词十七讲》更有价值。因为先生和缪钺先生合著《灵谿词说》,已对唐宋词大家做了系统论述,即使没有《十七讲》,也不会影响我们了解先生的观点。但讲录里涉及的大部分诗人,先生都未及撰写论述文字,对于赋更是只字未作论述,全靠了这些讲录,我们才得以了解先生的看法。这正如顾随先生亲笔撰写的文字并不多,叶先生听课时做的讲录如今成为研究顾先生学术的重要文献。我相信,这批讲录具有同样的意义。

我自2002年拜入门下,听了先生各种课程,大的讲座,小的研究班讨论,上百场总是有的。我博士三年中,先生秋季学期在国内居住,每周有三个晚上的讨论课,每次三个小时,风雨无阻,很少有停课的时候。我因为专业是哲学,博士才转中国古代文学,无知胆大,敢于发言,到后来每次上课我说的和先生讲的基本平分了课时。先生冷眼看着,从不呵斥,我当时并不知道缘故。等到我胡扯了两年的工夫,才恍然发现,我能够模仿先生授课的风格了。原来先生因材施教,利用了我无知胆大的个性,竟将她独特的授课方式传给了我。尽管得到先生的认可,却成为我今后走向教学的障碍。先生的授课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她自己说,“一向不准备讲稿,都是临时拟定一个题目,临时就上台去讲”。(《“迦陵说诗”系列序言》)讲起来很快进入问题,将自己的原创性思考抽丝剥茧般地全幅展现给听众。在先生自己,固是思维的创造过程,在听众则参与了这个思维过程。善于听讲者,学到活的思维方法,比学到死的知识,那意义是大得多了。我自己体会到,事先准备了讲稿,反而不自觉地被讲稿限制了,创造的冲动大为减弱。先生一生在国际各种名校授课,却从来没有讲稿,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今天的教师,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没有教学进度表,如何在大学里待下去?如果教务处、督导、外行听课专家,要按照进度死板地监督你,先生的授课方式不恰恰是你教学的障碍?我一直在想,这种老派的教学风格估计将是绝响了吧?

我举《叶嘉莹说初盛唐诗》里的一个例子。王绩的《野望》这首诗当然是初唐的名篇,比如第一句“东皋薄暮望”,一般认为比较出色的解说,不过将“东皋”的所指详细说明:“东皋,在作者家乡河津,系其隐居躬耕之地。作者《自作墓志文并序》(《王无功文集》卷五)云:‘常耕东皋,号东皋子。’皋。河边地。又《答冯子华处士书》云:‘吾河渚间,元有先人故田十五六顷,河水四绕,东西趣岸各数百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耕耘蔍蔉黍秫而已。’所谓‘东皋’,当即指此。”这对于阅读当然很有用处,赏析所说却不过老生常谈,看不出原创性的思考:“首句点题,‘东皋’是诗人的耕隐之地,说明诗人一开头就是以隐者的眼光来眺望原野景物的。‘薄暮’点时,这个特定的时间使全诗笼罩上一层迷蒙的色彩,并为下面三联的写景抒情设置了规定情境。”(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先生则说:“‘东皋薄暮望’,他要写内心的一种感发,而这种感发是从东皋的远望写起来的。”“‘东皋’是指水边高地,高地正可以远望。如果像我现在这样站在讲台上,我净看见黑板了,就如同面壁了是不是?所以,‘东皋’两个字就给你展现出一大片旷远的高地。”“他最后要说‘望’。‘望’字的意思非常好。”然后引征了王国维说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再说:“为什么人一定先要有这种远望之心?大家常常说‘高瞻远瞩’,如果你被眼前五寸距离的得失利害绊住了,一天到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透了脑筋,那你永远也不会成就大的事业和学问。人的眼光应该放得远一些,不要只看眼前这一点,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计较那些无聊的事情。而一般说起来,望远就是使人眼界开阔,引起人内心追寻向往的一个起点。”“宇宙大自然界的景象能引起人的一种属于共鸣的感发。在这句诗中,‘薄暮’指的是一天的终了,而一日之终常常会让人联想到一生一世之终。你一方面有追寻向往之心,可现实的外界已经是日暮黄昏了,你追寻到了什么?所以‘东皋薄暮望’这五个字之所以好,就在于他虽然只说了‘东皋’——地点、‘薄暮’——时间、‘望’当时的一个动作,但是整首诗以后的感发都是从这五个字中引发出来的。”(《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王绩》)以上我抄出来500字,其实先生讲得更丰富。这些解说,我相信都是她临时发挥的,并没有事先准备。她将自己对一句诗的思考真实地表露在听众目前,不做任何遮掩,有些话看来离题,她叫“跑野马”,但这都是思考的具体环节。没有这些环节,直接给出结论,那就是死的知识,不是活的体悟。先生记录顾随先生授课的实录,也许手跟不上口,损失了一些环节。因此,顾先生的讲录虽然精义纷呈,却不及他亲笔写的《东坡词说》《稼轩词说》。因为顾先生的写作方式,不受现代学术派的影响,便非横断式的“比量”,成为纵贯式的“现量”,就将真实思考的环节都表现出来了。刘学锴先生无疑是出色的学术派代表,但老吏断狱式的精炼,就将诗意的发散、模糊、丰富、活泼都拒斥出了学术。我在读书时,听到某些学者很自负地认为先生没有学术,只是赏析,那不过将学术派的逻辑推向了极端。论文用上了学术尚有弊端,如果现在连授课也得以学术来衡量,大学(university)不就成了封闭的空中楼阁?如此下去,真实的、活泼泼的学问,不就只能在这些讲录里寻找?

顾随(1897-1960)。

顾随(1897-1960)。

仅摘取先生对一句诗的解说,其实远不足以代表她的精彩,因此,我从这套书里推荐《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作为初读的选择。《迦陵论诗丛稿》里有一篇《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的文章,以宏观的视域概述了陶渊明的处境、品质和其诗的关系:“研读渊明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经历。这其间,有仁者的深悲,有智者的妙悟,而归其精神与生活的止泊,于‘任真’与‘固穷’的两大基石上,从而建立起他的‘傍素波干青云’的人品来。而且以如此丰美的含蕴,毫无矫饰地写下了他那‘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不朽的诗篇。”这是当年徐复观先生约稿,有人看到题目太熟,不以为然,等到文章出来才大加赞赏。这不仅说明先生讲诗每有独到之处,也足见陶诗蕴含之丰富,值得反复挖掘。先生就说:“陶渊明的诗很妙,真是很难讲的,看起来非常简单,每一句都没有什么难字,我们一看都懂了,可是它真正的深意是很难说明的。”(《拟古诗讲录》三)这本讲录很难得地保留了先生详细讲解《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的材料,让我们领略到从微观的视域对陶诗的阐释。陶渊明的处境、品质,都在《饮酒》诗前小序的“偶有名酒”一句里,恐怕一般读者难免忽略了。先生说:“‘偶有名酒’,这里透露了一个消息,就是他为什么写这二十首《饮酒》诗,为什么以‘饮酒’为题,而诗之内容又不关饮酒,纵谈很多人生问题的缘由。”陶渊明辞官回乡种田,家里很贫穷,他喜欢喝酒,可是却没有钱买酒。“他现在就不但有了酒,而且还是名酒,是最贵、最好的酒。他这次的‘偶有名酒’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组诗的第九首与第十八首都提到了有人给陶渊明送酒的事,而这两次送酒来的人都是带有附加条件的,一个人是要劝陶渊明改变他所选择的归隐的生活道路,他说,我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是要他回答问题,他说,我能回答的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不能回答的,我绝不会说。”“陶渊明虽然把他们送来的酒喝了,但是……他怎么能不想到那些送酒人的‘忠告’与‘要求’呢?这些‘忠告’与‘要求’所涉及的又全都是人生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陶渊明这二十首诗题为‘饮酒’,而实为探索、思考人生的原因所在。”(《饮酒诗讲录》四)“忠告”的人只是不理解他,毕竟出于善意,所以陶渊明回答的那段话“都是放松一步,拉回来一步;再放松一步,再拉回来一步,话说得很客气很委婉,但又非常坚定”。(《饮酒诗讲录》第九首)“要求”的人很可能包藏祸心,陶渊明说得就严峻些,“我待人都是平和友好的,绝不故意使人难堪,我也可以和人喝酒,我也可以和人谈话,但是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我绝不会搞错,因为我有我选择的原因。这就是陶渊明在人生的某种情境之间所采取的态度。他不是直截把道理说出来,而是通过典故的故事给人一种很真切的感动,在感动之余,会引起你很多的思考。”(《饮酒诗讲录》第十八首)从送酒这么一件小事,我们看到陶渊明的处境,你和不理解你的人交往有落寞,和包藏祸心的人交往有隐患,这些都和社会的大背景相关,可以说每一步的决定都不容易。陶渊明独立不倚的品质,就是“任真”与“固穷”,具体地显现在这样的处境中。同时,随着处境的不同,他的诗表达的也不同,但那品质却始终贯彻如一。这也是陶渊明诗很难讲的原因,那篇文章说:“因为渊明虽是以其一份本色与世人相见,然而他的本色却原来并非一色。渊明之本色,乃是如日光七彩之融为一白,有七彩之含蕴,而又有一白之融贯,这种既丰美复精淳的本色,正是渊明的特色。”这本讲录比起那篇文章,能够让我们更具体确切地理解陶诗,但我只能就“偶有名酒”一句的解说为例,大家想做更多的了解,还请去看整本的讲录。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台湾中学任教时为小朋友讲课。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台湾中学任教时为小朋友讲课。

我就不再做文抄公了,总之,希望大家亲身去读一下。说到遗憾,当然也有。先生授课讲得过细,往往到了学期末,很多内容就没有时间讲了,或者做个简短的结束。《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和《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杜甫、中晚唐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在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的录音。由于时间关系,汉魏六朝诗只讲到谢灵运,之后鲍照、谢眺、沈约、江淹、庾信等名家都未讲到;初盛唐诗讲得多,杜甫尤其详尽,中晚唐诗就过于简略了,只讲了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八个诗人。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讲完,那该是何等幸运的事,毕竟先生的论文,《古诗十九首》写过一些,其他仅写了陶渊明、谢灵运、柳宗元、杜甫、李商隐数人而已。宋诗以下,除了很少的晚清诗,先生也没有留下讲授的录音材料。先生跟我说过,诗的美感特质比词的丰富,因忙于教学、普及的工作,精力有限,只完成词的美感特质的系统研究,希望有人继续诗的美感特质的研究。我则专业基础薄弱,又未能尽心尽力于此,除了诧异某些学者肆意诋毁江西诗派,写过一些讨论宋诗的小文,虽皆能发人所未发,只是不足以言系统。于此内心深有所愧,唯望时贤了。

今年先生已经百岁高龄,对她最好的祝福,莫过于接续她未完成的工作。希望这套书系,能够为此带来更多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