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蜡,豆油,企鹅油,没有化石燃料,古人照明靠什么?

在上一期的评论区里,有人提问:煤油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来的? 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了至少两个有意思的细节: 1. 煤油是近代石油化学的产物,至少出现在 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但是煤油灯的概念似乎非常早就出现了。那么在现代概念的煤油出现之前,古代的煤油究竟指代什么? 2. 另外一个就是蜡烛,蜡烛看似很普通,但古代的蜡烛应该和现代的也不一样。现代的蜡烛同样来自于石油炼化,实际上是固体石蜡。那么在石油工业出现前,古代的蜡烛又是如何制作的? 3. 最后一个问题,在煤油出现之前,古人点灯究竟用的是什么燃料呢? 我查了一些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下梳理,算是给本系列做一点小小的补充。 现在的蜡烛是石油冶炼的产物,至于古法制作的蜡烛我们绝大多数人应该是无缘见到的。 人类照明最初一般使用篝火或者火把,为了增加燃烧的稳定性和易燃性,一般会在火把上沾上一些油脂,比如动物油或者松油之类的。这也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油灯和蜡烛。 在古代没有石化工业之前,油灯一般燃烧动物油脂,实际上就是猪,牛,羊的脂肪。当然这属于比较常规的情况。在一些北欧国家,鲸鱼的脂肪也会被用来作为灯油,这也就导致了捕鲸行业的繁荣。18 世纪,捕鲸船更是直接在船上安装炼油炉,现捕现炼,炼出鲸油后直接装进油桶里,回到港口就可以出售。 为了提炼油脂,鲸鱼曾经被大量捕杀 当时欧洲的轻工业已经相对发达了,动物油脂可以说用途不少:既可以用作照明,也可以做润滑油,皂化以后还能做肥皂。丧心病狂的欧洲人甚至把手伸向了刚刚发现的南极大陆。在 19 世纪初人类发现南极洲之后,一艘又一艘的船只前往那里,捕捉企鹅,炼成企鹅油。 当然动物油算是口味比较清淡的,重口味一点的连人都可以炼油,就比如说古代传说中的点天灯。据说董卓被吕布戳死以后就被当蜡烛点了,而且历史上董卓是比较胖的,据说他的人肉蜡烛一直烧了三天三夜。 动物油脂一度是人类重要的燃料来源 动物油有几个明显的缺点:首先,动物本身就很稀少和珍贵。对于游牧民族还好说,像我们中华文明这种农耕民族,吃口饭都非常奢侈,一年也就吃几次肉,哪里有那么多动物油脂用来点灯。另外,动物油脂必然有腥味,点起来味道相当难闻。因此实际上我国古代农村普遍使用的是植物油,准确地说应该是豆油。但不管怎么说,古代贫苦人民肚子里本来就没什么油水,点灯应该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家里能点起一张油灯,绝对可以算是小康之家了。 在欧洲随着煤化工的出现,到了十八世纪末总算可以烧得起煤油了。这时候的煤油应该指的是煤焦油。煤焦油的成分主要是苯系物,稠环芳烃,还有吡啶,噻吩之类的。稍微有点化学知识的都知道这些东西味道极端难闻,而且随便挑一个都是致癌物。因此这时候的煤油灯都是贫苦人民和劳动者使用的。 19 世纪常见的煤油灯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人们从石油中提炼出了 C9-C18 的产物,这种物质很适合放进煤油灯里燃烧。由于石油产物中支链烷烃较多,芳香环较少。因此无论从气味还是健康角度都完爆煤焦油。当然由于这种产物最初就是用来替代煤焦油了,因此也就沿用了煤油这个称呼。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说的煤油实际上来源于石油,与煤炭没有任何关系。到了 20 世纪,煤油开始进入我国,由于是进口产品,又被称为洋油,以至于至今我们还经常听到所谓“洋油箱”之类的名词。 蜂蜡和白蜡都是古代蜡烛的原料 至于蜡烛这个问题,实际上古代人使用的应该是蜂蜡或者蜜蜡。还有一种白蜡,据说是一种昆虫的分泌物。总体来说单单从原料来看,古代的蜡烛也绝对是奢侈品。在皇宫内院大户人家应当比较普遍。普通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应该也能奢侈一把。而一般的寺庙之类的点蜡烛就只能依靠香客的施舍了。 查看知乎讨论

2月 20, 2025 - 10:19
 3830
蜂蜡,豆油,企鹅油,没有化石燃料,古人照明靠什么?
头图

在上一期的评论区里,有人提问:煤油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来的?

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了至少两个有意思的细节:

1. 煤油是近代石油化学的产物,至少出现在 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但是煤油灯的概念似乎非常早就出现了。那么在现代概念的煤油出现之前,古代的煤油究竟指代什么?

2. 另外一个就是蜡烛,蜡烛看似很普通,但古代的蜡烛应该和现代的也不一样。现代的蜡烛同样来自于石油炼化,实际上是固体石蜡。那么在石油工业出现前,古代的蜡烛又是如何制作的?

3. 最后一个问题,在煤油出现之前,古人点灯究竟用的是什么燃料呢?

我查了一些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下梳理,算是给本系列做一点小小的补充。

现在的蜡烛是石油冶炼的产物,至于古法制作的蜡烛我们绝大多数人应该是无缘见到的。

人类照明最初一般使用篝火或者火把,为了增加燃烧的稳定性和易燃性,一般会在火把上沾上一些油脂,比如动物油或者松油之类的。这也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油灯和蜡烛。

在古代没有石化工业之前,油灯一般燃烧动物油脂,实际上就是猪,牛,羊的脂肪。当然这属于比较常规的情况。在一些北欧国家,鲸鱼的脂肪也会被用来作为灯油,这也就导致了捕鲸行业的繁荣。18 世纪,捕鲸船更是直接在船上安装炼油炉,现捕现炼,炼出鲸油后直接装进油桶里,回到港口就可以出售。

为了提炼油脂,鲸鱼曾经被大量捕杀

当时欧洲的轻工业已经相对发达了,动物油脂可以说用途不少:既可以用作照明,也可以做润滑油,皂化以后还能做肥皂。丧心病狂的欧洲人甚至把手伸向了刚刚发现的南极大陆。在 19 世纪初人类发现南极洲之后,一艘又一艘的船只前往那里,捕捉企鹅,炼成企鹅油。

当然动物油算是口味比较清淡的,重口味一点的连人都可以炼油,就比如说古代传说中的点天灯。据说董卓被吕布戳死以后就被当蜡烛点了,而且历史上董卓是比较胖的,据说他的人肉蜡烛一直烧了三天三夜。

动物油脂一度是人类重要的燃料来源

动物油有几个明显的缺点:首先,动物本身就很稀少和珍贵。对于游牧民族还好说,像我们中华文明这种农耕民族,吃口饭都非常奢侈,一年也就吃几次肉,哪里有那么多动物油脂用来点灯。另外,动物油脂必然有腥味,点起来味道相当难闻。因此实际上我国古代农村普遍使用的是植物油,准确地说应该是豆油。但不管怎么说,古代贫苦人民肚子里本来就没什么油水,点灯应该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家里能点起一张油灯,绝对可以算是小康之家了。

在欧洲随着煤化工的出现,到了十八世纪末总算可以烧得起煤油了。这时候的煤油应该指的是煤焦油。煤焦油的成分主要是苯系物,稠环芳烃,还有吡啶,噻吩之类的。稍微有点化学知识的都知道这些东西味道极端难闻,而且随便挑一个都是致癌物。因此这时候的煤油灯都是贫苦人民和劳动者使用的。

19 世纪常见的煤油灯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人们从石油中提炼出了 C9-C18 的产物,这种物质很适合放进煤油灯里燃烧。由于石油产物中支链烷烃较多,芳香环较少。因此无论从气味还是健康角度都完爆煤焦油。当然由于这种产物最初就是用来替代煤焦油了,因此也就沿用了煤油这个称呼。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说的煤油实际上来源于石油,与煤炭没有任何关系。到了 20 世纪,煤油开始进入我国,由于是进口产品,又被称为洋油,以至于至今我们还经常听到所谓“洋油箱”之类的名词。

蜂蜡和白蜡都是古代蜡烛的原料

至于蜡烛这个问题,实际上古代人使用的应该是蜂蜡或者蜜蜡。还有一种白蜡,据说是一种昆虫的分泌物。总体来说单单从原料来看,古代的蜡烛也绝对是奢侈品。在皇宫内院大户人家应当比较普遍。普通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应该也能奢侈一把。而一般的寺庙之类的点蜡烛就只能依靠香客的施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