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网储能,为抽水蓄能装上“中国大脑” | 探访新质生产力先锋系列

2024-11-18 17:00:00 探访新质生产力先锋-南网储能 中国水电装机规模再次刷新纪录。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亿千瓦,较2023年同期增长2.6%。其中,抽水蓄能装机量为5591万千瓦,同比增速约12%,再创新高。 中国抽水蓄能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16年起装机规模已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一,到2023年底在全球的占比接近三成。 不过,此前抽水蓄能的核心控制系统主要依赖进口,而南网储能的一支团队试图通过自主研发打破这一局面——2021年,南网储能启动中国首套“芯片级”自主可控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制。2024年9月,这套系统被正式纳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 抽水蓄能电站可在电力负荷低谷期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蓄能,并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将水放至下水库发电。随着电力的绿色转型,稳定性较弱的新能源发电快速崛起,对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南网储能检修试验分公司自动化检修部总经理杨铭轩看来,核心控制系统可视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大脑”,对整个产业的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杨铭轩2009年加入南方电网,从班组一线员工起步,逐步成长为该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发负责人之一。目前,这套核心控制系统通过四十多项技术创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南网储能最新研发的数智调速器,做到了比进口设备功耗减少50%,启动速度提高20%。 同时,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杨铭轩也在积极推进抽水蓄能数字化运维平台的建设,2022年带领团队研发完成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XS-1000D,通过实时监测南网储能各电站约35万个数据测点,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全面感知和判断。 瞄准需求痛点 南方周末:2021年,你带领团队开发出“芯片级”自主可控的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项目启动是有怎样的契机? 杨铭轩:核心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监控、调速器、励磁系统和继电保护,涵盖两百多种设备、10万多个元件,被喻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大脑”。 我们可以把电站的机组想象成一个人,这个人“转起来”就能发电。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监控系统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调速系统和励磁系统相当于人的“四肢”,用来调节电网负荷,保障电能供应;继电保护则是“免疫器官”,实时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 过去,国内抽水储能核心控制系统主要依赖国外厂商,面临“卡脖子”的痛点,因此催生出国产化的需求。我们作为生产一线部门,深知“卡脖子”的痛处,2019年向公司提出自主研发的想法并立项,2020年开始启动研发相关工作。 南方周末:“卡脖子”具体是指什么? 杨铭轩:最直观的就是,在实现自主可控之前,这些控制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必须和国外公司沟通。由于工作时区和习惯不同,大家遇到突发事件时也只能通过邮件联系对方,收到回复往往是在24小时之后。如果遇到当地罢工,对方甚至不会反馈,对我们的生产运行产生很大影响。 南方周末: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发,你们具体如何推进? 杨铭轩:我们部门主要牵头计算机监控系统和调速系统,包括前期确定目标、走访调研,中期研发、生产,以及后期测试和验证的全流程。 首先,我们对整套系统进行分解,争取小到一个端子排、一个元器件都能实现自主可控。明确目标后,团队走访国内主要厂商,考察他们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参数,进行设备选型,这一过程大概持续半年左右。 之后,我们成立了“联合攻关团队”,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例如,调速系统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就是频率采样的精度,最终用于控制、调节机组的频率(50赫兹),而该性能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团队反复沟通磨合。 接下来,我们会对联合研发制造的调速器产品进行出厂测试,验证其性能是否可以达到相关标准;最后,这些设备会被运送至电站进行真实应用,以确保其能安全、可靠地实现各项控制功能,稳定输出电能。 南方周末:从确定目标到测试验证,主要有哪些挑战? 杨铭轩:这里最核心的难点就是,我们的研发工作都是从头开始,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只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攻关。 比如在研发测试环节,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在首台机组调速系统工程应用现场,测试过程中就突发了计时器功能异常,导致设备状态紊乱,无法正常运行。为此我们进行了连续三四天的模拟测试和研发分析,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整个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发过程中,类似情况非常多,贯穿于研发、调试、测试的全过程。此外,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也需要时间和耐心,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南方周末: 联合攻关团队怎么磨合? 杨铭轩:本次核心控制系统研发攻关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因此协作分工非常重要。为了推动团队协作有序高效,一方面,我们以系统为基本单元成立四个研发小组,开展软件设计、代码开发、产品组装等,各个小组的工作同步启动、同步开展。 另一方面,团队根据问题优先策略推进项目进度。当研发团队产生分歧时,我们会尽快确定优先级,以确认和处理分歧。比如在研制调速系统时,其中一个控制策略中涉及“效率优先”和“可靠优先”两种思路,大家展开激烈讨论,最终找到综合效率和安全的平衡点,消除了分歧。 迈向数字化的未来 南方周末:在电站运维之外,你还是数字化工作的负责人之一,能否分享你们在这方面的进展? 杨铭轩:对于抽水蓄能电站,南网储能的目标就是将其建设成为真正的“数字电厂”,2018年左右就启动了相应的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实现了各电厂所有数据的可观可测,在2022-2023年建成了国内首个抽水蓄能电站群设备状态大数据分析系统XS-1000D,集成了7座抽水蓄能电站、34台机组设备、超过35万个测点数据,实现了数据智能巡检、状态智能诊断。 目前,在数字化团队的努力下,系统已经升级为2.0版本,关键数据精度升级到毫秒级水平,算法更加智能、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故障预测更加准确。 南方周末:这套分析系统,具体效用如何? 杨铭轩:比如2023年5月,XS-1000D自动发现了阳蓄电厂三号机组偶然有同期时间偏长的情况,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很“随机”,故障很隐蔽。随后,我们前往现场排查,发现同期合闸继电器信号偶然抖动,继电器线圈已经烧损发黑,进一步分析判断,原因为机组安装时该继电器线圈的正负端子底座反向,造成工作状态不稳定。如果机组长期运行下去,会造成无法正常并网等严重的事件。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就可以提前发现类似的很小的变化,从而提前介入处置。 2024年4月,我们通过这套分析系统发现清远抽水蓄能电站一号机组定子线圈14号测点平均温度比其他传感器要高,有时平均温差达到10度。我们现场排查发现是温度传感器故障所致,并及时进行了处理,避免了温度过高导致机组运行跳机等严重事件。 南方周末:现在人工智能涌入数字化平台,将给储能发电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杨铭轩:人工智能驱动数字化平台升级,也在推动储能行业的更新变革。随着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的不断深入,AI设备状态分析将更加精准,电站设备将由传统线下人工管理向线上智能管理转变,运维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效益将更加明显。 未来,公司的数字化团队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更加便捷的分析功能和应用,为行业变革提供不竭的动力。 • (南方周末研究员谯雅馨对此文亦有贡献)

11月 18, 2024 - 06:53
 5451
南网储能,为抽水蓄能装上“中国大脑” | 探访新质生产力先锋系列
2024-11-18 17:00:00

探访新质生产力先锋-南网储能

中国水电装机规模再次刷新纪录。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亿千瓦,较2023年同期增长2.6%。其中,抽水蓄能装机量为5591万千瓦,同比增速约12%,再创新高。

中国抽水蓄能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16年起装机规模已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一,到2023年底在全球的占比接近三成。

不过,此前抽水蓄能的核心控制系统主要依赖进口,而南网储能的一支团队试图通过自主研发打破这一局面——2021年,南网储能启动中国首套“芯片级”自主可控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制。2024年9月,这套系统被正式纳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

抽水蓄能电站可在电力负荷低谷期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蓄能,并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将水放至下水库发电。随着电力的绿色转型,稳定性较弱的新能源发电快速崛起,对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南网储能检修试验分公司自动化检修部总经理杨铭轩看来,核心控制系统可视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大脑”,对整个产业的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杨铭轩2009年加入南方电网,从班组一线员工起步,逐步成长为该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发负责人之一。目前,这套核心控制系统通过四十多项技术创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南网储能最新研发的数智调速器,做到了比进口设备功耗减少50%,启动速度提高20%。

同时,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杨铭轩也在积极推进抽水蓄能数字化运维平台的建设,2022年带领团队研发完成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XS-1000D,通过实时监测南网储能各电站约35万个数据测点,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全面感知和判断。

瞄准需求痛点

南方周末:2021年,你带领团队开发出“芯片级”自主可控的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项目启动是有怎样的契机?

杨铭轩:核心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监控、调速器、励磁系统和继电保护,涵盖两百多种设备、10万多个元件,被喻为抽水蓄能电站的“大脑”。

我们可以把电站的机组想象成一个人,这个人“转起来”就能发电。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监控系统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调速系统和励磁系统相当于人的“四肢”,用来调节电网负荷,保障电能供应;继电保护则是“免疫器官”,实时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

过去,国内抽水储能核心控制系统主要依赖国外厂商,面临“卡脖子”的痛点,因此催生出国产化的需求。我们作为生产一线部门,深知“卡脖子”的痛处,2019年向公司提出自主研发的想法并立项,2020年开始启动研发相关工作。

南方周末:“卡脖子”具体是指什么?

杨铭轩:最直观的就是,在实现自主可控之前,这些控制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必须和国外公司沟通。由于工作时区和习惯不同,大家遇到突发事件时也只能通过邮件联系对方,收到回复往往是在24小时之后。如果遇到当地罢工,对方甚至不会反馈,对我们的生产运行产生很大影响。

南方周末: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发,你们具体如何推进?

杨铭轩:我们部门主要牵头计算机监控系统和调速系统,包括前期确定目标、走访调研,中期研发、生产,以及后期测试和验证的全流程。

首先,我们对整套系统进行分解,争取小到一个端子排、一个元器件都能实现自主可控。明确目标后,团队走访国内主要厂商,考察他们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参数,进行设备选型,这一过程大概持续半年左右。

之后,我们成立了“联合攻关团队”,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例如,调速系统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就是频率采样的精度,最终用于控制、调节机组的频率(50赫兹),而该性能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团队反复沟通磨合。

接下来,我们会对联合研发制造的调速器产品进行出厂测试,验证其性能是否可以达到相关标准;最后,这些设备会被运送至电站进行真实应用,以确保其能安全、可靠地实现各项控制功能,稳定输出电能。

南方周末:从确定目标到测试验证,主要有哪些挑战?

杨铭轩:这里最核心的难点就是,我们的研发工作都是从头开始,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只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攻关。

比如在研发测试环节,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在首台机组调速系统工程应用现场,测试过程中就突发了计时器功能异常,导致设备状态紊乱,无法正常运行。为此我们进行了连续三四天的模拟测试和研发分析,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整个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发过程中,类似情况非常多,贯穿于研发、调试、测试的全过程。此外,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也需要时间和耐心,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南方周末: 联合攻关团队怎么磨合?

杨铭轩:本次核心控制系统研发攻关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因此协作分工非常重要。为了推动团队协作有序高效,一方面,我们以系统为基本单元成立四个研发小组,开展软件设计、代码开发、产品组装等,各个小组的工作同步启动、同步开展。

另一方面,团队根据问题优先策略推进项目进度。当研发团队产生分歧时,我们会尽快确定优先级,以确认和处理分歧。比如在研制调速系统时,其中一个控制策略中涉及“效率优先”和“可靠优先”两种思路,大家展开激烈讨论,最终找到综合效率和安全的平衡点,消除了分歧。

迈向数字化的未来

南方周末:在电站运维之外,你还是数字化工作的负责人之一,能否分享你们在这方面的进展?

杨铭轩:对于抽水蓄能电站,南网储能的目标就是将其建设成为真正的“数字电厂”,2018年左右就启动了相应的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实现了各电厂所有数据的可观可测,在2022-2023年建成了国内首个抽水蓄能电站群设备状态大数据分析系统XS-1000D,集成了7座抽水蓄能电站、34台机组设备、超过35万个测点数据,实现了数据智能巡检、状态智能诊断。

目前,在数字化团队的努力下,系统已经升级为2.0版本,关键数据精度升级到毫秒级水平,算法更加智能、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故障预测更加准确。

南方周末:这套分析系统,具体效用如何?

杨铭轩:比如2023年5月,XS-1000D自动发现了阳蓄电厂三号机组偶然有同期时间偏长的情况,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很“随机”,故障很隐蔽。随后,我们前往现场排查,发现同期合闸继电器信号偶然抖动,继电器线圈已经烧损发黑,进一步分析判断,原因为机组安装时该继电器线圈的正负端子底座反向,造成工作状态不稳定。如果机组长期运行下去,会造成无法正常并网等严重的事件。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就可以提前发现类似的很小的变化,从而提前介入处置。

2024年4月,我们通过这套分析系统发现清远抽水蓄能电站一号机组定子线圈14号测点平均温度比其他传感器要高,有时平均温差达到10度。我们现场排查发现是温度传感器故障所致,并及时进行了处理,避免了温度过高导致机组运行跳机等严重事件。

南方周末:现在人工智能涌入数字化平台,将给储能发电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杨铭轩:人工智能驱动数字化平台升级,也在推动储能行业的更新变革。随着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的不断深入,AI设备状态分析将更加精准,电站设备将由传统线下人工管理向线上智能管理转变,运维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效益将更加明显。

未来,公司的数字化团队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更加便捷的分析功能和应用,为行业变革提供不竭的动力。

(南方周末研究员谯雅馨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