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从历史到演义:一把大火,各自表述

2024-11-19 19:00:00赤壁之战大名鼎鼎,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堪称是一团迷雾笼罩中的战争。《三国志》里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少得可怜,而且零零碎碎。因为和官渡之战不同,这是曹操失败的战争,所以曹魏方面不希望多说;蜀汉方面,蜀汉没有修过自己的官方史,也就没有留下多少材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在赤壁之战后二十多年,他要找当事人做口述史,也已经并不容易;东吴方面,这是他家的光辉历史,资料倒是相对多一些。 《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 把《三国志》的零碎内容拼起来,赤壁之战大致是这么个过程: 建安十三年冬天,孙权得到了曹操已经占领荆州的消息,跃跃欲试,很想和曹操较量一下。可惜手下的人大多数不支持,这个心态很好理解:一是觉得打不过,二是本来就不想打。 投降曹操可耻这个想法,是后来发明出来的。这时多数人的认知里,曹操确实就代表汉朝,归顺朝廷不挺好吗?大家不好意思直说的是,你孙家是满手沾满血污的军阀,追随你也没什么体面。 三个人,帮助孙权下定了和曹操一战的决心。 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用了三招: 第一招是激将法,对孙权说,我家刘豫州是了不起的人物,不能降曹操,但你这样的,可以降。——这种话术,是很容易把事情谈崩的,而且仿佛有苏秦张仪之风,不是大政治家风范。所以很多研究者对诸葛亮这番话评价不高。不过当时孙权少年君主,急于证明自己,特别怕被瞧不起,所以也可以说是有针对性吧。 第二招是证明刘备的实力还不弱。 曹操那边势力那么大,你又刚打了个败仗,你得证明你还有联合的价值,是个够资格的盟友。 诸葛亮亮出来的刘备的资产: 一是关羽麾下有“水军精甲万人”,这个是刘备手里真正的精华,后面会讲到,关羽的水军战斗力是极其恐怖的,不过当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还没有被实战证明过,所以对孙权来说,大概只是一个数字,体会不到这个数字的质量。 二是“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个孙权比较熟悉,毕竟从孙策时代开始,江东就在攻打江夏郡,彼此有丰富的交手经验。孙权的印象大概是这支部队是我手下败将,强不到哪里去,但也还成。 诸葛亮第三招是论证曹操的军队看似强大,但有致命缺陷。 具体又是三点:第一,长期高强度作战之后,军队已经疲惫;第二,北方人,不习水战;第三,荆州民心并未归附曹操。 诸葛亮的说辞,对孙权是有触动的,他算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是正史有记载的诸葛亮第一次为刘备立下重要功勋。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就是“军师”这个头衔,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才有的;这时候,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是征虏将军,赵云是牙门将军,诸葛亮的级别仍然比他们要低。这就是行政系统,不管诸葛亮这时实际地位如何了,面儿上的东西,还是得慢慢来。 另一个帮孙权下定决心的是鲁肃,鲁肃向孙权证明,我们归顺曹操没关系,以后还有官做;就是你不行,你投降了曹操,你这辈子就完了。 还有一个是周瑜,最关键的还是周瑜。 周瑜非常聪明,一上来先给曹操扣了一顶此后一千八百年曹操再也摘不掉的帽子:“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曹操号称是汉朝的丞相,但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 从前面周瑜和鲁肃的谈话看,周瑜引用谣言,证明汉朝注定马上要完,江东要出新皇帝了。周瑜自己才是汉贼,你都宣扬汉朝要完了,你还不是汉贼? 但周瑜是那种非常聪明的高干子弟,看大家急于投降曹操的样子,就知道宣扬孙权可以当皇帝,根本没有群众基础。所以他先给曹操脑袋上扣个屎盆子,然后说,我们是来打扫卫生的,“为汉家除残去秽”,宣扬自己是大汉忠臣。汉朝的合法性这东西,我不信,但既然你们都信,我就利用起来压你们。 然后周瑜比诸葛亮更全面深入地讨论了曹军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周瑜身上就闪耀一种我军必胜的信心,有没有刘备都没有关系。 一番话把孙权说激动了,宣布和曹操势不两立。 是曹操主动开战的吗? 然后,看曹操方面。 有个疑点是,曹操当时有没有打算和孙权开战。这个要看赤壁的位置。 如果赤壁是苏东坡写《赤壁赋》的那个赤壁,在今天湖北黄冈,那就是曹操对孙权发动进攻了。 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不同意这个说法,赤壁到底在哪里争议巨大,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赤壁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这地方离刘琦驻军的夏口、刘备所在的樊口还有一定距离,那也就意味着,曹操拿下江陵之后,没有急于指挥大军向东推进。 也就是说,诸葛亮、周瑜分析总结的,曹操的军队疲惫、不习水战、在荆州人心不稳、冬天战马缺乏草料等等问题,曹操应该是意识到了的。曹操写封信给孙权,渲染大军压境的气氛,希望吓得孙权投降,但你不投降,那咱们就缓缓。因为这几个问题,都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军队疲惫那就休息会儿,不习水战那就练;在荆州人心不稳那就安抚着;冬天战马缺乏草料等到明年开春不就有了……所以时间是在曹操一边的,曹操是可以等的。 建安十三年的冬天,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机稍纵即逝,而周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所以非常急于和曹操开战。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溯长江水而上,主动发起的进攻。 当时曹操的兵力,按照周瑜的分析,最多也就二十万出头,但二十万军队要完成对荆州地区的全面接管,肯定会分布在若干个军事要地,真的集结在赤壁的,都未必有十万人。 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刘备手下二万人,兵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悬殊。 尤其是,曹操水军几乎没怎么训练过,荆州的水军,原本重点用于防着孙权打过来,也就是在江夏郡刘琦手里,曹操并没有得到荆州水军主力。 所以在长江水面上,曹操还真是没有办法和孙刘联军打。还有一点,曹操在上游,孙刘联军在下游,水战其实往往是上游吃亏,一旦打败了,逃都没法逃。 所以曹操的军队和联军一交锋,就战败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武帝纪》记录赤壁之战,说的是“与备战,不利”,也就是说曹操和刘备打仗,败了,没提周瑜。这个记录可以看作是曹魏对于赤壁之战的官方定调。当然,曹魏方面主要还是强调,也不是败给刘备,是瘟疫。 刘备的传和诸葛亮的传,也就是蜀汉方面的代表人物的传记里,都说明了,刘备是和周瑜、程普等人合作,才打败曹操的。 周瑜的传里,内容最丰富,有黄盖诈降,火烧曹军战船的内容,但是也承认,这一仗是“与备并力逆曹公”,也就是和刘备合作迎战曹操。 这里有个特别好玩的事,曹操的船到底是谁烧的?《周瑜传》说是周瑜烧的,后来曹操给孙权写过一封信,说赤壁那个地方太恶心了,我自己撤兵了,撤兵前把船烧了,周瑜就不要蹭热度瞎吹牛了。也就是曹操说,船是他自己烧的。到了西晋的时候,有个叫乐资的人,他说“公船舰为备所烧”,曹操的船又变成是刘备烧的。真是一把大火,各自表述。 乐资的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曹操赤壁战败,要回江陵,撤退的时候,走的华容道。 曹操从江陵到赤壁,是坐船的,败回去的时候,不敢坐船了。因为江面上根本不是联军对手,被追上就麻烦了。 只好走陆路,陆路可就难走了。不是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有一条大路一条小路,曹操选了小路华容道,而是陆地上根本就没有好走的路。 曹操要通过的这片疆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云梦大泽,到了东汉末,云梦泽是一种要干涸又没干涸的状态,所以反而到处都是泥泞,灌木丛生,难走无比。但凡稍微好走一点,曹操一开始肯定就发挥骑兵优势,选择陆路进攻,不和你打水战了。 这时候败了,只好走这条路,结果碰上泥泞,道路不通。曹操就让羸弱的士兵背着草铺路,后面的骑兵着急,不等路铺好就催马而过,结果很多人都死在战友的铁蹄之下。 一路上要克服的,就是地形困难,没有遭到什么阻击。终于穿过华容道后,曹操突然大喜。诸将大约确实像《三国演义》里那样问了:“丞相因何发笑?”曹操说:“刘备也算是我的对手了,就是脑子慢点。他如果早点再放一把火,我们全完了。” 这时刘备果然想到放火了,但曹操已经出了华容道,所以白白破坏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并没什么用了。 总结就是:按《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中,刘备发挥的作用不小。 对周瑜的拔高 那么,后人那个仗都是周瑜打的,刘备全程捡便宜的印象,是怎么来的呢?大概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后来孙刘联盟关系越来越不好,东吴的宣传。 孙刘两家,为了荆州的问题,矛盾越来越尖锐。孙权一方,要论证自己应该占有荆州,就必须要贬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贡献。鲁肃、陆逊还有后来陆逊的孙子陆机,都发表过这方面的言论。 第二个阶段,西晋的时候,诞生了一部文学性极强的讴歌吴国的著作,叫《江表传》。 作者虞溥,高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但是他对东吴历史感兴趣,搜集了很多资料。这书的特点,第一是有些《三国志》里就有的内容,它会增加很多特别有现场感的细节和对话;第二,有一些对东吴特别有利的内容,只有这部书里有。 几乎近于完美的周瑜形象,就是《江表传》第一个塑造出来的。这里就讲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这段: 《江表传》说:诸葛亮到东吴去还没有回来,刘备听说曹操的大军正在逼近,非常恐惧,天天派人到水边观察孙权的援军有没有来。 巡逻的官吏看见周瑜的船到了,飞快向刘备禀报。 刘备问:“何以知非青徐军邪?”怎么知道不是曹操带来的青州、徐州的人马啊?这一问,画出了刘备对援军到来开心得不敢相信,而恐惧曹操已经到精神恍惚的状态。 官吏告诉刘备,看那型号,就不是曹操的船。 刘备就派人去慰劳周瑜,并提出和周瑜见面的要求。周瑜答复说,我有军务在身,去看你不方便,你要是愿意到我这里来,倒是可以见个面。 按照一般观念,当然应该是地位低的去见地位高的,资望浅的去见资望深的,年纪轻的去见年纪大的,总之从任何角度看,都应该是周瑜去拜见刘备。周瑜这话说的,真是非常不给刘备面子。 但刘备现在就指望着周瑜,所以还是坐着一艘小船,巴巴到了周瑜的军营。 刘备问:咱们要和曹操开战,东吴来了多少兵啊? 周瑜说:“三万人。” 刘备说:“恨少。”太遗憾了,少了点。 周瑜说:“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刘备的胆怯猥琐,周瑜的豪气干云,真是形成鲜明的对照。 刘备看周瑜态度这么夹生,就想请鲁肃来一起聊,周瑜没同意,刘备就灰溜溜回去了。 临到要开战了,刘备还是对周瑜没信心,和关羽、张飞带着两千人跟在周瑜后面,“盖为进退之计也”,就是作随时逃走的打算。 于是刘备就眼睁睁看着周瑜把曹操打败了。 虽然这个记载,早在东晋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认为根本不可信,赤壁之战对刘备集团来说是生死之战,他怎么可能还盘算什么进退之计?但众所周知,从传播效率来说,真实与否不是那么重要,文学性强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第三个阶段,唐宋时代,顶级文人的加持。 对于诗人来说,周瑜这样名门出身,相貌俊美,有文艺才华,有美人相伴的人物,比刘备有吸引力太多了。刘备身上,也许可以找到很多优点,但是绝对没有文艺范儿。 诗人们创作以周瑜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不少,这里看两首最有名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不论是杜牧的诗,还是苏轼的词,都把击败曹操的赤壁之战的光荣,给了周瑜一个人。 伟大的诗人在乎历史事实吗?在乎就俗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哪里固然富有争议,但文学史上的赤壁,绝对属于黄州赤壁。不论杜牧的诗,还是苏轼的词和赋,都是在黄州写的。我诗兴已经大发了,我管它呢? 《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相关地理信息固然是一团乱麻,但也是认为赤壁在黄州的。孔明对刘备说:“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在樊口可以看见黄州赤壁,但看不见赤壁市的赤壁。 赤壁之战。作者供图 对诸葛亮的拔高 第四个阶段,宋元以来的民间文艺。 老百姓和文人趣味不同,民间文艺是最喜欢刘备的,有没有替刘备挽尊,强调赤壁之战中刘备的功绩呢? 也没有。民间三国是真不喜欢周瑜,对周瑜各种丑化,但是民间三国也没有说,赤壁之战是刘备辛辛苦苦打赢的。 道理很简单,诸葛亮已经出山了。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而小市民所能理解的智慧,往往就是没有任何付出而便宜占尽。东吴方面那个赤壁之战里刘备没怎么参战却拿到最大好处的说法,在东吴是想矮化刘备,但却刚巧符合民间艺人对智慧的理解。

11月 19, 2024 - 12:22
 2848
赤壁之战从历史到演义:一把大火,各自表述
2024-11-19 19:00:00

赤壁之战大名鼎鼎,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堪称是一团迷雾笼罩中的战争。《三国志》里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少得可怜,而且零零碎碎。因为和官渡之战不同,这是曹操失败的战争,所以曹魏方面不希望多说;蜀汉方面,蜀汉没有修过自己的官方史,也就没有留下多少材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在赤壁之战后二十多年,他要找当事人做口述史,也已经并不容易;东吴方面,这是他家的光辉历史,资料倒是相对多一些。

《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

把《三国志》的零碎内容拼起来,赤壁之战大致是这么个过程:

建安十三年冬天,孙权得到了曹操已经占领荆州的消息,跃跃欲试,很想和曹操较量一下。可惜手下的人大多数不支持,这个心态很好理解:一是觉得打不过,二是本来就不想打。

投降曹操可耻这个想法,是后来发明出来的。这时多数人的认知里,曹操确实就代表汉朝,归顺朝廷不挺好吗?大家不好意思直说的是,你孙家是满手沾满血污的军阀,追随你也没什么体面。

三个人,帮助孙权下定了和曹操一战的决心。

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用了三招:

第一招是激将法,对孙权说,我家刘豫州是了不起的人物,不能降曹操,但你这样的,可以降。——这种话术,是很容易把事情谈崩的,而且仿佛有苏秦张仪之风,不是大政治家风范。所以很多研究者对诸葛亮这番话评价不高。不过当时孙权少年君主,急于证明自己,特别怕被瞧不起,所以也可以说是有针对性吧。

第二招是证明刘备的实力还不弱。

曹操那边势力那么大,你又刚打了个败仗,你得证明你还有联合的价值,是个够资格的盟友。

诸葛亮亮出来的刘备的资产:

一是关羽麾下有“水军精甲万人”,这个是刘备手里真正的精华,后面会讲到,关羽的水军战斗力是极其恐怖的,不过当时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还没有被实战证明过,所以对孙权来说,大概只是一个数字,体会不到这个数字的质量。

二是“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个孙权比较熟悉,毕竟从孙策时代开始,江东就在攻打江夏郡,彼此有丰富的交手经验。孙权的印象大概是这支部队是我手下败将,强不到哪里去,但也还成。

诸葛亮第三招是论证曹操的军队看似强大,但有致命缺陷。

具体又是三点:第一,长期高强度作战之后,军队已经疲惫;第二,北方人,不习水战;第三,荆州民心并未归附曹操。

诸葛亮的说辞,对孙权是有触动的,他算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是正史有记载的诸葛亮第一次为刘备立下重要功勋。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就是“军师”这个头衔,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才有的;这时候,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是征虏将军,赵云是牙门将军,诸葛亮的级别仍然比他们要低。这就是行政系统,不管诸葛亮这时实际地位如何了,面儿上的东西,还是得慢慢来。

另一个帮孙权下定决心的是鲁肃,鲁肃向孙权证明,我们归顺曹操没关系,以后还有官做;就是你不行,你投降了曹操,你这辈子就完了。

还有一个是周瑜,最关键的还是周瑜。

周瑜非常聪明,一上来先给曹操扣了一顶此后一千八百年曹操再也摘不掉的帽子:“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曹操号称是汉朝的丞相,但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

从前面周瑜和鲁肃的谈话看,周瑜引用谣言,证明汉朝注定马上要完,江东要出新皇帝了。周瑜自己才是汉贼,你都宣扬汉朝要完了,你还不是汉贼?

但周瑜是那种非常聪明的高干子弟,看大家急于投降曹操的样子,就知道宣扬孙权可以当皇帝,根本没有群众基础。所以他先给曹操脑袋上扣个屎盆子,然后说,我们是来打扫卫生的,“为汉家除残去秽”,宣扬自己是大汉忠臣。汉朝的合法性这东西,我不信,但既然你们都信,我就利用起来压你们。

然后周瑜比诸葛亮更全面深入地讨论了曹军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周瑜身上就闪耀一种我军必胜的信心,有没有刘备都没有关系。

一番话把孙权说激动了,宣布和曹操势不两立。

是曹操主动开战的吗?

然后,看曹操方面。

有个疑点是,曹操当时有没有打算和孙权开战。这个要看赤壁的位置。

如果赤壁是苏东坡写《赤壁赋》的那个赤壁,在今天湖北黄冈,那就是曹操对孙权发动进攻了。

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不同意这个说法,赤壁到底在哪里争议巨大,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赤壁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这地方离刘琦驻军的夏口、刘备所在的樊口还有一定距离,那也就意味着,曹操拿下江陵之后,没有急于指挥大军向东推进。

也就是说,诸葛亮、周瑜分析总结的,曹操的军队疲惫、不习水战、在荆州人心不稳、冬天战马缺乏草料等等问题,曹操应该是意识到了的。曹操写封信给孙权,渲染大军压境的气氛,希望吓得孙权投降,但你不投降,那咱们就缓缓。因为这几个问题,都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军队疲惫那就休息会儿,不习水战那就练;在荆州人心不稳那就安抚着;冬天战马缺乏草料等到明年开春不就有了……所以时间是在曹操一边的,曹操是可以等的。

建安十三年的冬天,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机稍纵即逝,而周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所以非常急于和曹操开战。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溯长江水而上,主动发起的进攻。

当时曹操的兵力,按照周瑜的分析,最多也就二十万出头,但二十万军队要完成对荆州地区的全面接管,肯定会分布在若干个军事要地,真的集结在赤壁的,都未必有十万人。

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刘备手下二万人,兵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悬殊。

尤其是,曹操水军几乎没怎么训练过,荆州的水军,原本重点用于防着孙权打过来,也就是在江夏郡刘琦手里,曹操并没有得到荆州水军主力。

所以在长江水面上,曹操还真是没有办法和孙刘联军打。还有一点,曹操在上游,孙刘联军在下游,水战其实往往是上游吃亏,一旦打败了,逃都没法逃。

所以曹操的军队和联军一交锋,就战败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武帝纪》记录赤壁之战,说的是“与备战,不利”,也就是说曹操和刘备打仗,败了,没提周瑜。这个记录可以看作是曹魏对于赤壁之战的官方定调。当然,曹魏方面主要还是强调,也不是败给刘备,是瘟疫。

刘备的传和诸葛亮的传,也就是蜀汉方面的代表人物的传记里,都说明了,刘备是和周瑜、程普等人合作,才打败曹操的。

周瑜的传里,内容最丰富,有黄盖诈降,火烧曹军战船的内容,但是也承认,这一仗是“与备并力逆曹公”,也就是和刘备合作迎战曹操。

这里有个特别好玩的事,曹操的船到底是谁烧的?《周瑜传》说是周瑜烧的,后来曹操给孙权写过一封信,说赤壁那个地方太恶心了,我自己撤兵了,撤兵前把船烧了,周瑜就不要蹭热度瞎吹牛了。也就是曹操说,船是他自己烧的。到了西晋的时候,有个叫乐资的人,他说“公船舰为备所烧”,曹操的船又变成是刘备烧的。真是一把大火,各自表述。

乐资的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曹操赤壁战败,要回江陵,撤退的时候,走的华容道。

曹操从江陵到赤壁,是坐船的,败回去的时候,不敢坐船了。因为江面上根本不是联军对手,被追上就麻烦了。

只好走陆路,陆路可就难走了。不是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有一条大路一条小路,曹操选了小路华容道,而是陆地上根本就没有好走的路。

曹操要通过的这片疆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云梦大泽,到了东汉末,云梦泽是一种要干涸又没干涸的状态,所以反而到处都是泥泞,灌木丛生,难走无比。但凡稍微好走一点,曹操一开始肯定就发挥骑兵优势,选择陆路进攻,不和你打水战了。

这时候败了,只好走这条路,结果碰上泥泞,道路不通。曹操就让羸弱的士兵背着草铺路,后面的骑兵着急,不等路铺好就催马而过,结果很多人都死在战友的铁蹄之下。

一路上要克服的,就是地形困难,没有遭到什么阻击。终于穿过华容道后,曹操突然大喜。诸将大约确实像《三国演义》里那样问了:“丞相因何发笑?”曹操说:“刘备也算是我的对手了,就是脑子慢点。他如果早点再放一把火,我们全完了。”

这时刘备果然想到放火了,但曹操已经出了华容道,所以白白破坏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并没什么用了。

总结就是:按《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中,刘备发挥的作用不小。

对周瑜的拔高

那么,后人那个仗都是周瑜打的,刘备全程捡便宜的印象,是怎么来的呢?大概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后来孙刘联盟关系越来越不好,东吴的宣传。

孙刘两家,为了荆州的问题,矛盾越来越尖锐。孙权一方,要论证自己应该占有荆州,就必须要贬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贡献。鲁肃、陆逊还有后来陆逊的孙子陆机,都发表过这方面的言论。

第二个阶段,西晋的时候,诞生了一部文学性极强的讴歌吴国的著作,叫《江表传》。

作者虞溥,高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但是他对东吴历史感兴趣,搜集了很多资料。这书的特点,第一是有些《三国志》里就有的内容,它会增加很多特别有现场感的细节和对话;第二,有一些对东吴特别有利的内容,只有这部书里有。

几乎近于完美的周瑜形象,就是《江表传》第一个塑造出来的。这里就讲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这段:

《江表传》说:诸葛亮到东吴去还没有回来,刘备听说曹操的大军正在逼近,非常恐惧,天天派人到水边观察孙权的援军有没有来。

巡逻的官吏看见周瑜的船到了,飞快向刘备禀报。

刘备问:“何以知非青徐军邪?”怎么知道不是曹操带来的青州、徐州的人马啊?这一问,画出了刘备对援军到来开心得不敢相信,而恐惧曹操已经到精神恍惚的状态。

官吏告诉刘备,看那型号,就不是曹操的船。

刘备就派人去慰劳周瑜,并提出和周瑜见面的要求。周瑜答复说,我有军务在身,去看你不方便,你要是愿意到我这里来,倒是可以见个面。

按照一般观念,当然应该是地位低的去见地位高的,资望浅的去见资望深的,年纪轻的去见年纪大的,总之从任何角度看,都应该是周瑜去拜见刘备。周瑜这话说的,真是非常不给刘备面子。

但刘备现在就指望着周瑜,所以还是坐着一艘小船,巴巴到了周瑜的军营。

刘备问:咱们要和曹操开战,东吴来了多少兵啊?

周瑜说:“三万人。”

刘备说:“恨少。”太遗憾了,少了点。

周瑜说:“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刘备的胆怯猥琐,周瑜的豪气干云,真是形成鲜明的对照。

刘备看周瑜态度这么夹生,就想请鲁肃来一起聊,周瑜没同意,刘备就灰溜溜回去了。

临到要开战了,刘备还是对周瑜没信心,和关羽、张飞带着两千人跟在周瑜后面,“盖为进退之计也”,就是作随时逃走的打算。

于是刘备就眼睁睁看着周瑜把曹操打败了。

虽然这个记载,早在东晋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认为根本不可信,赤壁之战对刘备集团来说是生死之战,他怎么可能还盘算什么进退之计?但众所周知,从传播效率来说,真实与否不是那么重要,文学性强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第三个阶段,唐宋时代,顶级文人的加持。

对于诗人来说,周瑜这样名门出身,相貌俊美,有文艺才华,有美人相伴的人物,比刘备有吸引力太多了。刘备身上,也许可以找到很多优点,但是绝对没有文艺范儿。

诗人们创作以周瑜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不少,这里看两首最有名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不论是杜牧的诗,还是苏轼的词,都把击败曹操的赤壁之战的光荣,给了周瑜一个人。

伟大的诗人在乎历史事实吗?在乎就俗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哪里固然富有争议,但文学史上的赤壁,绝对属于黄州赤壁。不论杜牧的诗,还是苏轼的词和赋,都是在黄州写的。我诗兴已经大发了,我管它呢?

《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相关地理信息固然是一团乱麻,但也是认为赤壁在黄州的。孔明对刘备说:“主公可于樊口屯兵,凭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在樊口可以看见黄州赤壁,但看不见赤壁市的赤壁。

赤壁之战。作者供图

赤壁之战。作者供图

对诸葛亮的拔高

第四个阶段,宋元以来的民间文艺。

老百姓和文人趣味不同,民间文艺是最喜欢刘备的,有没有替刘备挽尊,强调赤壁之战中刘备的功绩呢?

也没有。民间三国是真不喜欢周瑜,对周瑜各种丑化,但是民间三国也没有说,赤壁之战是刘备辛辛苦苦打赢的。

道理很简单,诸葛亮已经出山了。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而小市民所能理解的智慧,往往就是没有任何付出而便宜占尽。东吴方面那个赤壁之战里刘备没怎么参战却拿到最大好处的说法,在东吴是想矮化刘备,但却刚巧符合民间艺人对智慧的理解。

按照《三国志平话》,东吴参战,完全是被诸葛亮绑架的,诸葛亮正在劝孙权出兵,曹操的使者送信来了,威胁孙权。孙权吓坏了,张昭这些人说,咱们加强防御,别管刘备那摊子事了。《三国志平话》里诸葛亮武力惊人,当时拔出剑来,一剑把曹操的使者杀了。东吴方面一片哗然。张昭说,不行了,这事咱们和曹操说不清了,出兵吧。

孙权准备出兵,于是要请周瑜挂帅,但是周瑜不乐意,因为周瑜刚刚娶了小乔,生活乐无边,对打仗没兴趣。于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带了许多财宝,装了满满一船,请周瑜出山。

小乔贪财,看见财宝很高兴,但是周瑜还是不想出山。于是诸葛亮和小乔搭讪,这里《三国志平话》突然来了一段对诸葛亮的外貌描写,说诸葛亮长得可帅了,胡须特别黑,指甲特别长,“美若良夫”,美貌像浑良夫一样。——这个比方打得很奇怪,浑良夫是春秋末期的美男子,出身卑微,最主要的经历是和自己的女主人私通,历史上帅哥那么多,非拿诸葛亮比他,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莫非是想让周瑜有危机感?

接着诸葛亮激周瑜,说你还想岁月静好吗?曹操造铜雀台,就是为了抢大乔小乔。于是周瑜冲冠一怒为红颜,敢抢我女人,曹操我要杀了你,就同意挂帅了。

总而言之,东吴出兵,完全是被诸葛亮忽悠来的,民间三国里,东吴付出的代价还很大,强行让老将黄盖在赤壁鏖兵中牺牲了。东吴牺牲不大,不足以体现诸葛亮占便宜的智慧。

关羽的忠义形象

下面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这一段,恰恰是整部《三国演义》里,最有民间三国气质的部分。所以我们读到的,就是周瑜出力,诸葛亮指导刘备怎么占便宜的赤壁之战了。

首先,鲁肃来找刘备谈合作的事,诸葛亮让刘备别说话,一切听自己的安排。诸葛亮的计划,一开始就是“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他动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思。

然后,诸葛亮刚到江东,《三国演义》就虚构了一场舌战群儒的戏。江东的文臣被塑造成只会空谈,不会实干的形象。嘲笑这种人,艺术效果是很好的,老百姓就是这么想象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往往也愿意这么自嘲。但江东这批人,他们的问题还真不在这里,这里有不少人其实是懂实干的,只不过无论从大义名分还是利害算计的角度,他们觉得赶紧归顺,合理又划算而已。

然后诸葛亮智激孙权,智激周瑜。激孙权,史书里就有;激周瑜没有,周瑜作战的热情高涨,根本用不着人激。还有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官场也好,现代的职场也罢,激将法都是一个非常低级也很容易有反效果的手段,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特别热衷这一招。这当然是民间艺人的趣味决定的。

两军在赤壁对峙:按史书是周瑜的军队三万,刘备的军队二万,合计五万人,《三国演义》是周瑜麾下五万人,刘备没有出兵;曹操军队的规模,《三国演义》采用了曹操给孙权的信里那个瞎吹牛的数字,八十万人。

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阶段诸葛亮的活动,周瑜各种陷害诸葛亮的伎俩,当然也是虚构的,周瑜和曹操之间互相算计的很多小花招,一样是编故事。也就是说,什么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有一件算一件,全部不存在。

《三国演义》又写:东南风劲吹的时候,周瑜火攻,力战大破曹兵,这个过程刘备没参与。

刘备干吗去了呢?在曹操败退的途中,截杀曹操,捡漏去了。于是,有了那个经典桥段,到一个地方,曹操大笑。诸将问:“丞相何故大笑?”曹操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这时山后一声炮响,杀出一彪人马,先是赵云,然后张飞,一直到华容道,是关羽。

这个也不是事实。总之,就是历史上刘备出力了,《三国演义》写成了刘备没出力,因为民间艺人觉得捡便宜就是聪明。

鲁迅、胡适对《三国演义》评价都是不高的,胡适评价舌战群儒,认为诸葛亮滔滔不绝的台词,“平凡浅薄,令人欲呕”,鲁迅则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名言。但是谈到华容道的关羽,鲁迅说写得好。说这一段写孔明,就看见狡狯,但是,关羽真是气概凛然。

鲁迅作为小说家,当然是不反感虚构的,问题在于怎么虚构。

赤壁之战这一段,诸葛亮的形象和关羽的形象,刚好代表民间文化的两个不同侧面:诸葛亮代表的,是小市民拿占小便宜当智慧的一面;关羽代表的,是民间的一种朴素价值观:不要扯什么高大上的理念,对我好的人,我不能伤害他。

从兴复汉室这个伟大理想来说,关羽在华容道可以抓住曹操却放过了曹操,做得对吗?当然不对。

但如果说,剧情是这样:曹操惶惶然对关羽说:“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大喝一声:“曹贼,关某只知上报皇兄,下安黎庶,说甚昔日之情。”青龙刀起处,将曹操劈于马下。

你会怎么看待关羽?

君臣大义,古代说起来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寻寻常常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就是比君臣大义更动人。

还有,很容易发现,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什么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经常是会变的。但是,寻寻常常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却是最稳定,一直没什么大变化的。

因为私人感情败坏家国大业,当然是不对的;可是,如果一种家国大业,让私人感情都没有留存的空间,那样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可怕的。

《三国演义》的好处恰恰就在于,它不给答案。它塑造了一个比历史原型更加忠君的关羽,关羽是对刘备最忠义,心里最装着刘备的家国大业的人,可就是这个关羽,在这一瞬间,他心软了,把马头勒回,对手下的士兵说:“四散摆开。”这意思是对曹操说,你走吧。

关羽做得对吗?不知道,但至少从《三国演义》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来说,这里增加而不是减损了关羽形象的光辉。

一个社会,如果认准一种价值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一旦这种价值崩溃,整个社会就会陷入虚无主义。比如你原来相信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崇拜这个神,那么一旦有人告诉你,这个神不存在,人就很容易觉得举目苍茫,人生无处安放。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孔子开始就没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儒家提倡了一堆重要的价值,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这些价值观有时是冲突的,冲突了怎么办?其实一直就没有把这个关系理顺,儒家的主流,根本就没打算把这个关系理顺,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吧。并不是某个核心价值绝对压倒其它价值,而是若干种价值,一个人只要能做到其中一两种,那就是可敬的。

《三国演义》的态度大概就是:

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但关羽和曹操有私人感情,这里关羽放过曹操了,是感人的事例;

再如,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你原来是曹操的手下,后来投降刘备了,怎么评价?赞美啊,弃暗投明;

又或者: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你就是忠于曹操,为了曹操可以宁死不屈,怎么评价?赞美啊,好汉子!

拔高点说,一个允许多种重要价值并存的文明,才有弹性和韧性,才能经历几千年多灾多难的历史,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admin As a sports enthusias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y passion for sports goes beyond mere entertainment—it is a way of life. I am particularly drawn to the "Big Five" European football leagues: the English Premier League, La Liga, Serie A, Bundesliga, and Ligu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