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的2024年度书单

2024-11-19 20:00:00 《少年世界史》,押沙龙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3年11月 第一册普通优秀,越往后越好。大概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少年读物的样子。 给孩子写书,最难的不是清晰准确,而是在此前提下,既不信息过载,又让读者感到足够的尊重。这套书就如同一个心头压着许多忧虑的兄长,温柔地给弟弟妹妹们讲人类的故事。害怕讲得太沉重让孩子失去对世界的信心,又担心美好得过于梦幻,让孩子将来面对现实时无法承受,于是看似轻松欢快的叙述,下面潜流激荡。 适合少年读,成年人读来也别是一番沧桑滋味,不仅是知识普及而已。 《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张向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 张向荣的上一本书《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获得了文景的非虚构历史写作奖。我喜欢那本书,却不太喜欢“历史非虚构”这个提法。 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有一片混沌区域,这里就如同古老帝国的边疆,天地茫茫,烟云飘忽,法律若存若亡,各有主张,往来之人身份不明,敌我难分。所以用什么笔法写作,也如孤独的刀客,各有从自己体验里生长出来的杀招。无论强调虚构还是非虚构,都仿佛划出了清晰的国境,混沌感就消失了。 这书就如同叙事的边疆上醒目的烽燧。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 《崖山》,张明扬著,中信出版社2024年8月 细致梳理了元灭南宋之战,展示多个时代棱面,人物也都很立体。 南宋政权危机四伏之际,其行政机器照常运转,其中一些人被调教成羊,而被排挤出去的羊,往往就能变成狼。据说,羊分为忠臣和奸臣,而狼则叫汉奸。 《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周思成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 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思想,就积聚了过于丰富的把“强辩”污名化的理论资源。新法派的强辩一半是事实一半是标签,反新法派则陷入了一种纠结的心理之中:既热衷给对方贴强辩的标签取得廉价的胜利,又无法拒绝不时占一下口舌便宜的爽感。一切都不影响结果:辩论是精彩但无效的。于是从第六、第七章开始转进到对传统的限制君权的理论武器的检讨。天和民都可以如此轻易地按需定义,皇权可以在天命、民意的网眼中出入自如,并轻松把控住罗网的大纲。第八章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反新法派对民间资本的态度,平时甚至相比中世纪欧洲都表现出更大的善意,但是同时他们也确实和新法派一样,不介意在需要时痛击民间资本的命门。 《蛋先生的学术生存》,施爱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 下面是我的跑题随想,和施老师的本意无关。 这书,不光是学术圈指北,也是给圈外指天。 指北就是指南,指天可以划地。 比如说,即使是民俗学这样看来和日常关联度比较高的学科,实际上往往也不关注社会需求。 普通的研究者不过按照大佬的范式生产标准件,爱探索的研究者企图突破大佬的旧范式,常常也仍然对现实没眼看。 也就是说,圈内富有创造力的研究,往往也是从范式本身发现问题,而不是从现实中发现问题。 这个学术生产模式下,不是大佬的亲学生,摸清楚什么文章是值得写的,就费老鼻子劲了。要写得能入大佬法眼,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发表之千难万险,固不待言。 所以待在圈外的好处也就显现出来了。 由于研究和现实需求脱节,圈内范式都迭代好几轮了,社会上还根本不知道。几十年前的旧玩意儿,可能看着还很新鲜。 已经被淘汰掉的旧范式,未必不更符合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至少一部分)圈内人的水准还是毋庸置疑的,被淘汰掉的旧范式,往往都是被饱和式运用过的,价值很高但无人关注的成果堆积如山。 保持对人类正常的同理心,并随便看点过时的研究,很容易就能写出受欢迎的作品来。 我经常喜欢讲《庄子》里那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药方就是那么个药方,用在哪里,回报天差地远。 圈里人看外面的书,很容易觉得,这书里啥玩意儿都没有,有也过时成啥样了,为啥竟然会受欢迎? 他的不明白,就是你的饭辙。 圈里卷不动了的,不妨考虑下这条退路。 《秦汉史讲义》,秦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 还记得十多年前,在网上听到这门课时的激动和震撼。 书的内容比课丰厚得多,课上口误其实是不少的,这些疏忽在书里都已得到修正。但买了书没听过课的朋友,还是建议也要听课。秦老师课上神采焕然,自有一种书本无法取代的魅力。 这种小错不少,却时时有灵光闪耀的讲述,我始终觉得才是课堂教学该有的状态:重点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见识与人格的生成。小瑕疵能避免当然更好,但不足为病,更精准的内容,可以留给书本。 这些年,国家精品课程也看了不少,看得出视频制作花了很多钱,养活了很多制作公司,但对一门好课来说,这些烧钱的部分,恐怕十之八九是多余的。 当然,高水平的老师,即使是国家精品课程,课也还是好的,只不过讲得那么小心严谨,使人觉得既然如此,我看书不是更高效学习,何必听课? 总之,秦晖老师的书要读、课要听,二者互相不能取代。获取更多RSS: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

11月 19, 2024 - 12:22
 2535
刘勃的2024年度书单
2024-11-19 20:00:00

《少年世界史》,押沙龙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3年11月

第一册普通优秀,越往后越好。大概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少年读物的样子。

给孩子写书,最难的不是清晰准确,而是在此前提下,既不信息过载,又让读者感到足够的尊重。这套书就如同一个心头压着许多忧虑的兄长,温柔地给弟弟妹妹们讲人类的故事。害怕讲得太沉重让孩子失去对世界的信心,又担心美好得过于梦幻,让孩子将来面对现实时无法承受,于是看似轻松欢快的叙述,下面潜流激荡。

适合少年读,成年人读来也别是一番沧桑滋味,不仅是知识普及而已。

《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张向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

张向荣的上一本书《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获得了文景的非虚构历史写作奖。我喜欢那本书,却不太喜欢“历史非虚构”这个提法。

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有一片混沌区域,这里就如同古老帝国的边疆,天地茫茫,烟云飘忽,法律若存若亡,各有主张,往来之人身份不明,敌我难分。所以用什么笔法写作,也如孤独的刀客,各有从自己体验里生长出来的杀招。无论强调虚构还是非虚构,都仿佛划出了清晰的国境,混沌感就消失了。

这书就如同叙事的边疆上醒目的烽燧。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

《崖山》,张明扬著,中信出版社2024年8月

细致梳理了元灭南宋之战,展示多个时代棱面,人物也都很立体。

南宋政权危机四伏之际,其行政机器照常运转,其中一些人被调教成羊,而被排挤出去的羊,往往就能变成狼。据说,羊分为忠臣和奸臣,而狼则叫汉奸。

《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周思成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

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思想,就积聚了过于丰富的把“强辩”污名化的理论资源。新法派的强辩一半是事实一半是标签,反新法派则陷入了一种纠结的心理之中:既热衷给对方贴强辩的标签取得廉价的胜利,又无法拒绝不时占一下口舌便宜的爽感。一切都不影响结果:辩论是精彩但无效的。于是从第六、第七章开始转进到对传统的限制君权的理论武器的检讨。天和民都可以如此轻易地按需定义,皇权可以在天命、民意的网眼中出入自如,并轻松把控住罗网的大纲。第八章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反新法派对民间资本的态度,平时甚至相比中世纪欧洲都表现出更大的善意,但是同时他们也确实和新法派一样,不介意在需要时痛击民间资本的命门。

《蛋先生的学术生存》,施爱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

下面是我的跑题随想,和施老师的本意无关。

这书,不光是学术圈指北,也是给圈外指天。

指北就是指南,指天可以划地。

比如说,即使是民俗学这样看来和日常关联度比较高的学科,实际上往往也不关注社会需求。

普通的研究者不过按照大佬的范式生产标准件,爱探索的研究者企图突破大佬的旧范式,常常也仍然对现实没眼看。

也就是说,圈内富有创造力的研究,往往也是从范式本身发现问题,而不是从现实中发现问题。

这个学术生产模式下,不是大佬的亲学生,摸清楚什么文章是值得写的,就费老鼻子劲了。要写得能入大佬法眼,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发表之千难万险,固不待言。

所以待在圈外的好处也就显现出来了。

由于研究和现实需求脱节,圈内范式都迭代好几轮了,社会上还根本不知道。几十年前的旧玩意儿,可能看着还很新鲜。

已经被淘汰掉的旧范式,未必不更符合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至少一部分)圈内人的水准还是毋庸置疑的,被淘汰掉的旧范式,往往都是被饱和式运用过的,价值很高但无人关注的成果堆积如山。

保持对人类正常的同理心,并随便看点过时的研究,很容易就能写出受欢迎的作品来。

我经常喜欢讲《庄子》里那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药方就是那么个药方,用在哪里,回报天差地远。

圈里人看外面的书,很容易觉得,这书里啥玩意儿都没有,有也过时成啥样了,为啥竟然会受欢迎?

他的不明白,就是你的饭辙。

圈里卷不动了的,不妨考虑下这条退路。

《秦汉史讲义》,秦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

还记得十多年前,在网上听到这门课时的激动和震撼。

书的内容比课丰厚得多,课上口误其实是不少的,这些疏忽在书里都已得到修正。但买了书没听过课的朋友,还是建议也要听课。秦老师课上神采焕然,自有一种书本无法取代的魅力。

这种小错不少,却时时有灵光闪耀的讲述,我始终觉得才是课堂教学该有的状态:重点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见识与人格的生成。小瑕疵能避免当然更好,但不足为病,更精准的内容,可以留给书本。

这些年,国家精品课程也看了不少,看得出视频制作花了很多钱,养活了很多制作公司,但对一门好课来说,这些烧钱的部分,恐怕十之八九是多余的。

当然,高水平的老师,即使是国家精品课程,课也还是好的,只不过讲得那么小心严谨,使人觉得既然如此,我看书不是更高效学习,何必听课?

总之,秦晖老师的书要读、课要听,二者互相不能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