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遭遇“银杏叶时刻”,还追得上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在2024年接近尾声的日子里,中国天空飘过一片美丽的银杏叶。这或许可以称为“银杏叶时刻”。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震惊美国。这个闪亮的小东西时不时掠过美国,弄得美国人既惊恐又沮丧。实际上,第一种洲际导弹R-7(北约代号SS-6)在1957年8月21日已经发射成功,射程超过8000公里,可以从苏联打到美国。这让美国人第一次感到脆弱和无能为力。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再一次粉碎了美国人对于高居于世界之巅的自我迷信。 这是美苏“导弹竞赛”、“空间竞赛”的时代,但美国屡屡失败,在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都被苏联抢了先——这段历史也被后来人称为“斯普特尼克时刻”。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抢先美国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令西方世界陷入恐惧和焦虑 需要注意的是,在“斯普特尼克时刻”时代,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只是国家声望的标志,现实的经济意义几乎为零,对一般科技的影响也很有限。洲际导弹的使用门槛则是不可思议地高,也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日常运作关系不大。加上铁幕的阻隔,苏联经济对美国经济和美国人的生活也毫无影响。 但“斯普特尼克时刻”最大的意义是对美国人的心理冲击。在苏联的刺激下,美国投入举国之力,奋力追赶,力图夺回科技高地,以肯尼迪时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顶点。 这也是美国人高度重视教育和科研的时代,大量高校增设STEM学科,大批优秀人才学习和从事STEM,大量政府资助的基础和先导性应用科研遍地开花,ARPA(美国高级研究项目局,后来改名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NASA都是这个时代组建的,原子能委员会(后并入能源部)和NASA的实验室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大规模扩建。 这也是美国制造几乎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的年代。美国在战时积累的制造和物流能力在战后保持了惯性,再加上强劲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产品化能力,使得基础科研和先导性应用科研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品和未来积累。 “斯普特尼克时刻”还迫使美国人深刻反思社会与文化,最终汇入六十年代各种反潮流和民权运动,同时导致美国为了加强制度自信而强化的自由主义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了以后的美国政治走向。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的席卷,就有不小原因来自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越过真理一步”。 美国的教育改革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比如摒弃传统课堂教育的满堂灌,转向互动化、宽松化和趣味化。 “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影响所及不止美国,还遍及整个西方世界。伊恩·弗莱明的第一部小说《皇家赌场》在1952年就发表了,但富于科幻风的邦德电影是从1958年的《不博士》(Dr. No)开始的,就是一个例子。 但“银杏叶时刻”是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是中国制造几乎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的时代。在世界主要经济强国里,中国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唯一基本不受战争和军工刺激的例子,中国制造可能也是工业革命以来渗透到全球社会脉络最彻底的例子。 2007年,美国商务记者塞拉·邦乔内为了理解中国制造对美国家庭和生活的影响,进行了一年的生活实验,一家四口一年不买任何中国制造。她们一家当然活下来了,但日子并不好过。11年后,特朗普决定再试一次,结果也一样:能活下来,但日子并不好过。只是这一次的实验对象不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美国。 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中国制造正在被越南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孟加拉制造、墨西哥制造等取代。这不能简单归结为是中国制造的淡出,而是中国制造更加深入地埋入了供应链上游。这也反映在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上涨,显著超过对美国的出口下滑上。 中国制造确实在淡出“短链”的低端制造,如服装、鞋帽、玩具等。这些“短链”产业原料简单、工艺简单、启动容易、劳动力要求较低,但附加产值低,可取代性强,发展的天花板也低,适合后进国家脱贫。 而中国制造则转入了“长链”的高端制造。从研发、供应链开始,高端制造的“长尾效应”大大高于“短链”产业,入门门槛高,可取代性低,发展的天花板高,劳动力要求高,附加产值高。即使是低端产品,中国产业也在通过自动化、机器人化、AI化、信息化、少人化而“变质”,实际上“高端化”了。 这种广泛而深刻的经济转型,对于有些人是机会,对于有些人是阵痛,但对于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中国制造霸权”将持久化,而且是高低通吃。 对美国来说,恐怖已经到来:中国制造在从美国“让给”中国的低端,向美国“决心坚守”的高端迅速挺进。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号称中国出口“新三样”,但真正让美国心焦的新三样是新能源(包括风电、先进核电、先进蓄能)、先进交通(包括高铁、先进船舶、eVTOL)、ICT(包括先进5G/6G、AI、量子计算、机器人)。中国制造在吃掉美国的主食,而不是零食。 美国为了独霸AI、机器人、信息化高地而对中国发动芯片战,结果把自己围进小院高墙里。在美国的屠龙技与中国的驯马术之争中,美国痛苦地发现:龙只是传说中的祥瑞物,而马才是干活、打仗的。而且中国在美国“拿走拐棍”之后,自己练跑练跳,竟然成为世界最大芯片出口国家之一,而且很快这个“之一”可能也要被拿掉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在2024年接近尾声的日子里,中国天空飘过一片美丽的银杏叶。这或许可以称为“银杏叶时刻”。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震惊美国。这个闪亮的小东西时不时掠过美国,弄得美国人既惊恐又沮丧。实际上,第一种洲际导弹R-7(北约代号SS-6)在1957年8月21日已经发射成功,射程超过8000公里,可以从苏联打到美国。这让美国人第一次感到脆弱和无能为力。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再一次粉碎了美国人对于高居于世界之巅的自我迷信。
这是美苏“导弹竞赛”、“空间竞赛”的时代,但美国屡屡失败,在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都被苏联抢了先——这段历史也被后来人称为“斯普特尼克时刻”。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抢先美国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令西方世界陷入恐惧和焦虑
需要注意的是,在“斯普特尼克时刻”时代,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只是国家声望的标志,现实的经济意义几乎为零,对一般科技的影响也很有限。洲际导弹的使用门槛则是不可思议地高,也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日常运作关系不大。加上铁幕的阻隔,苏联经济对美国经济和美国人的生活也毫无影响。
但“斯普特尼克时刻”最大的意义是对美国人的心理冲击。在苏联的刺激下,美国投入举国之力,奋力追赶,力图夺回科技高地,以肯尼迪时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顶点。
这也是美国人高度重视教育和科研的时代,大量高校增设STEM学科,大批优秀人才学习和从事STEM,大量政府资助的基础和先导性应用科研遍地开花,ARPA(美国高级研究项目局,后来改名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NASA都是这个时代组建的,原子能委员会(后并入能源部)和NASA的实验室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大规模扩建。
这也是美国制造几乎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的年代。美国在战时积累的制造和物流能力在战后保持了惯性,再加上强劲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产品化能力,使得基础科研和先导性应用科研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品和未来积累。
“斯普特尼克时刻”还迫使美国人深刻反思社会与文化,最终汇入六十年代各种反潮流和民权运动,同时导致美国为了加强制度自信而强化的自由主义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了以后的美国政治走向。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的席卷,就有不小原因来自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越过真理一步”。
美国的教育改革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比如摒弃传统课堂教育的满堂灌,转向互动化、宽松化和趣味化。
“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影响所及不止美国,还遍及整个西方世界。伊恩·弗莱明的第一部小说《皇家赌场》在1952年就发表了,但富于科幻风的邦德电影是从1958年的《不博士》(Dr. No)开始的,就是一个例子。
但“银杏叶时刻”是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是中国制造几乎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的时代。在世界主要经济强国里,中国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唯一基本不受战争和军工刺激的例子,中国制造可能也是工业革命以来渗透到全球社会脉络最彻底的例子。
2007年,美国商务记者塞拉·邦乔内为了理解中国制造对美国家庭和生活的影响,进行了一年的生活实验,一家四口一年不买任何中国制造。她们一家当然活下来了,但日子并不好过。11年后,特朗普决定再试一次,结果也一样:能活下来,但日子并不好过。只是这一次的实验对象不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美国。
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中国制造正在被越南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孟加拉制造、墨西哥制造等取代。这不能简单归结为是中国制造的淡出,而是中国制造更加深入地埋入了供应链上游。这也反映在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上涨,显著超过对美国的出口下滑上。
中国制造确实在淡出“短链”的低端制造,如服装、鞋帽、玩具等。这些“短链”产业原料简单、工艺简单、启动容易、劳动力要求较低,但附加产值低,可取代性强,发展的天花板也低,适合后进国家脱贫。
而中国制造则转入了“长链”的高端制造。从研发、供应链开始,高端制造的“长尾效应”大大高于“短链”产业,入门门槛高,可取代性低,发展的天花板高,劳动力要求高,附加产值高。即使是低端产品,中国产业也在通过自动化、机器人化、AI化、信息化、少人化而“变质”,实际上“高端化”了。
这种广泛而深刻的经济转型,对于有些人是机会,对于有些人是阵痛,但对于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中国制造霸权”将持久化,而且是高低通吃。
对美国来说,恐怖已经到来:中国制造在从美国“让给”中国的低端,向美国“决心坚守”的高端迅速挺进。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号称中国出口“新三样”,但真正让美国心焦的新三样是新能源(包括风电、先进核电、先进蓄能)、先进交通(包括高铁、先进船舶、eVTOL)、ICT(包括先进5G/6G、AI、量子计算、机器人)。中国制造在吃掉美国的主食,而不是零食。
美国为了独霸AI、机器人、信息化高地而对中国发动芯片战,结果把自己围进小院高墙里。在美国的屠龙技与中国的驯马术之争中,美国痛苦地发现:龙只是传说中的祥瑞物,而马才是干活、打仗的。而且中国在美国“拿走拐棍”之后,自己练跑练跳,竟然成为世界最大芯片出口国家之一,而且很快这个“之一”可能也要被拿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