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创新低”背后,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爱的年轻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题图来自:AI生成看到过一个很促狭的网络笑话:以前的人有爱才结婚。后来的人有钱才结婚。现在的人有病才结婚。一一开工就看见“结婚人数下探”这么个新闻,面对这类话题我多少有点反社会人格,每次看到好像“关公战秦琼”一样的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都觉得特别热闹特别好笑。各种专家拍着数据痛心疾首,从生肖属相迷信讲到未来经济形势,分析婚庆、食品、童装、教培等一系列行业都要完蛋,还拿出文件指导,要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要求各级都负起责任来。“人口老龄化了啊,你们要赶紧结婚生娃啊。”我有时候会猜他们当中到底有没有年轻人。如果真的没有年轻人,可以打开任何一个平台看看任何一个相关话题的评论区啊,年轻人在呼吁什么、他们在期盼什么,他们面临的问题,肯定不全是“结婚可以不用带户口本了”能解决的。不要假装看不见啊。就像一个人背了很多公式,写满了很多草稿纸,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那有没有可能是解题思路的问题?婚育率下降,经济生产将大受影响、社会加速老龄化,这些大问题确实应该着急,但最该着急的,是年轻人不再有“爱”的能力。(之前我也分析过:《告别琼瑶阿姨,仍要勇敢去爱》)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以看到,年轻人觉得最爽的事情是躺平,最high的时候是一个人呆着不被打扰。他们最喜欢的动物是吗喽和卡比巴拉,可以代表又丧又累的自己。几十年前,父辈身上像野草一样蓬勃的生命力,没有遗传给下一代。或者说,这些精气神,在水泥森林里消耗殆尽。虽然对婚姻的态度不一而足,但在不久以前,年轻人对爱情的态度还是OK的,大家还是会去看《La La Land》或者《前任攻略》,为了爱情流泪。仅仅几年时间,年轻人就恨不得把恋爱脑点天灯。为什么,因为谈恋爱要付出,年轻人没时间没精力付出,还耽误搞钱。既然没有爱了,又硬是要结婚,那么婚姻就变成了一场交易。影响了房地产市场、催生了天价彩礼、养肥了一批精于计算教人吃男人吃女人的邪恶主教大V。然而即便是如此,结婚的砝码还是很难配平。既然配不平,那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最后就只能看见“结婚人数创新低”登上热搜。然后再来关公和秦琼各说各的。有没有可能解题思路错了,要不要把最初“结婚”需要的条件“爱”,再拿出来看一看?二产生爱情需要的基础大概有这些:时间条件、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精神条件比较宏大,可以作为一个大话题展开慢慢讲,比如大家都学过的《刑场上的婚礼》。先从简单一点的条件入手:时间条件。众所周知,爱情需要时间。认识新朋友需要时间,一起相处加深了解需要时间,看电影需要时间,滚床单需要时间。其次,爱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小情侣在消费行为上通常比成年人和老年人更活跃,情感表达和消费观念都很积极。这需要年轻的打工人能够负担得起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恋爱开销。——终于说到“你爱我笑”的环节了。996甚至997下班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串串房,吃一顿国潮包装拼好饭,再和他们谈时间和物质真的太残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能维持在吗喽和卡比巴拉这个状态已经非常可喜可贺了。再退一步说,想达到像“关公”所希望的那样结婚生子,就更需要时间和物质了。就像打游戏,这一关我都打不过,还去什么下一关呢。很难懂吗?三就算物质条件相对多元,但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年轻人为什么不谈恋爱不结婚了?他们没时间,他们不是好逸恶劳,他们只想准点下班。如果还能放放假,那就更好了。快乐的年轻人带来的朝气与活力,会碰撞出多少收获,不知道和某些公司的KPI数据怎么比,到底谁重要?无所谓,“结婚人数统计”会出手。学者金雯(美国西北大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认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面临的最大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也不仅仅是自恋的危机、信任的危机,而是爱欲的危机。人们不相信亲密关系……爱欲的危机并不是通过保守主义的回潮、强制的行政命令而得以解决的,越是压制,越是会带来种种冷漠、自恋的情感症结;爱欲的沦丧,只能用爱欲来重新点燃。人文思想、人文关怀其实越来越重要,并不是如人们以为的那样无足轻重。人文关怀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准点下班。——反正事情都到了这么着急的地步了,先准点下班试试呗?万一有用呢?话说情人节就要到了,你们准备怎么过?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题图来自:AI生成
看到过一个很促狭的网络笑话:
以前的人有爱才结婚。
后来的人有钱才结婚。
现在的人有病才结婚。
一
一开工就看见“结婚人数下探”这么个新闻,面对这类话题我多少有点反社会人格,每次看到好像“关公战秦琼”一样的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都觉得特别热闹特别好笑。
各种专家拍着数据痛心疾首,从生肖属相迷信讲到未来经济形势,分析婚庆、食品、童装、教培等一系列行业都要完蛋,还拿出文件指导,要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要求各级都负起责任来。“人口老龄化了啊,你们要赶紧结婚生娃啊。”
我有时候会猜他们当中到底有没有年轻人。
如果真的没有年轻人,可以打开任何一个平台看看任何一个相关话题的评论区啊,年轻人在呼吁什么、他们在期盼什么,他们面临的问题,肯定不全是“结婚可以不用带户口本了”能解决的。
不要假装看不见啊。
就像一个人背了很多公式,写满了很多草稿纸,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那有没有可能是解题思路的问题?
婚育率下降,经济生产将大受影响、社会加速老龄化,这些大问题确实应该着急,但最该着急的,是年轻人不再有“爱”的能力。(之前我也分析过:《告别琼瑶阿姨,仍要勇敢去爱》)
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以看到,年轻人觉得最爽的事情是躺平,最high的时候是一个人呆着不被打扰。他们最喜欢的动物是吗喽和卡比巴拉,可以代表又丧又累的自己。
几十年前,父辈身上像野草一样蓬勃的生命力,没有遗传给下一代。
或者说,这些精气神,在水泥森林里消耗殆尽。
虽然对婚姻的态度不一而足,但在不久以前,年轻人对爱情的态度还是OK的,大家还是会去看《La La Land》或者《前任攻略》,为了爱情流泪。仅仅几年时间,年轻人就恨不得把恋爱脑点天灯。
为什么,因为谈恋爱要付出,年轻人没时间没精力付出,还耽误搞钱。
既然没有爱了,又硬是要结婚,那么婚姻就变成了一场交易。影响了房地产市场、催生了天价彩礼、养肥了一批精于计算教人吃男人吃女人的邪恶主教大V。
然而即便是如此,结婚的砝码还是很难配平。
既然配不平,那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最后就只能看见“结婚人数创新低”登上热搜。然后再来关公和秦琼各说各的。
有没有可能解题思路错了,要不要把最初“结婚”需要的条件“爱”,再拿出来看一看?
二
产生爱情需要的基础大概有这些:时间条件、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精神条件比较宏大,可以作为一个大话题展开慢慢讲,比如大家都学过的《刑场上的婚礼》。
先从简单一点的条件入手:时间条件。
众所周知,爱情需要时间。认识新朋友需要时间,一起相处加深了解需要时间,看电影需要时间,滚床单需要时间。
其次,爱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小情侣在消费行为上通常比成年人和老年人更活跃,情感表达和消费观念都很积极。这需要年轻的打工人能够负担得起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恋爱开销。
——终于说到“你爱我笑”的环节了。
996甚至997下班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串串房,吃一顿国潮包装拼好饭,再和他们谈时间和物质真的太残忍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能维持在吗喽和卡比巴拉这个状态已经非常可喜可贺了。
再退一步说,想达到像“关公”所希望的那样结婚生子,就更需要时间和物质了。
就像打游戏,这一关我都打不过,还去什么下一关呢。很难懂吗?
三
就算物质条件相对多元,但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
年轻人为什么不谈恋爱不结婚了?他们没时间,他们不是好逸恶劳,他们只想准点下班。如果还能放放假,那就更好了。
快乐的年轻人带来的朝气与活力,会碰撞出多少收获,不知道和某些公司的KPI数据怎么比,到底谁重要?
无所谓,“结婚人数统计”会出手。
学者金雯(美国西北大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我认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面临的最大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也不仅仅是自恋的危机、信任的危机,而是爱欲的危机。人们不相信亲密关系……爱欲的危机并不是通过保守主义的回潮、强制的行政命令而得以解决的,越是压制,越是会带来种种冷漠、自恋的情感症结;爱欲的沦丧,只能用爱欲来重新点燃。人文思想、人文关怀其实越来越重要,并不是如人们以为的那样无足轻重。
人文关怀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准点下班。
——反正事情都到了这么着急的地步了,先准点下班试试呗?万一有用呢?
话说情人节就要到了,你们准备怎么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