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贝的2024年度书单

2024-12-05 10:00:00 《西书东藏 : 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刘铮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 作者通过考据民国学人、名人收藏的西文图书,考察了每个人的阅读史与其藏书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史也就是学人的心灵史,本书不单是研究藏书的文化史本身,而且致力于还原民国学人在历史大潮中的现场感,带着对他们命运、遭际的深深感慨。书中考据民国学人藏书情况,可见作者的近代学术史功力之深厚。 《究竟是青春 : 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姜异新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1月 虽然只是一本两百页的小书,却面面俱到地介绍了鲁迅留日七年的学习和生活。鲁迅等留学生都是领着清朝官费去日本留学,却同时干着同盟会、兴中会的勾当,因为剪掉辫子被督学警告要停发官费,但最后居然不了了之。“弃医从文”延长了留学时间,估计申请的理由是学好医学需要掌握德语,但实际上鲁迅学好德语是为了广泛汲取西方文学的精华。他的官费生活费是一般日本学生的3倍,不仅住得好、吃得好,还有钱学柔道(据说成绩名列前茅,能文能武的鲁迅也让人大跌眼镜)、看电影、买书——托丸善书店订购德文原版书!对于“幻灯片公案”的分析也很深入,从日俄战争的国际背景、仙台地区出征军人之多、清国留学生日俄战争期间被歧视等方面,综合分析事件前因后果,颇有启发。 《康熙的红票: 全球化中的清朝》,孙立天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3月 本书对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研究有重要的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西方文献档案,重新研究叙述了康熙朝西方传教士在华的起源、身份,特别是康熙作为局外人力图与罗马教皇沟通中国礼仪问题的原因,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所谓中西文化冲突当时并不存在。天文历法的冲突其实主要是朝廷的政治权力斗争工具(先是鳌拜借此打击汉族官僚,后康熙又借此打击鳌拜)。而在康熙身边的大量耶稣会传教士,身份相当于“包衣奴才”,这一考证结论令人信服。康熙几次三番派使节接触罗马教廷,并非要坚持中国礼俗,而是真心希望有更多西方优秀的传教士人才到中国来介绍西方科技(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但清初传教士带来了大炮等高科技产品,确实是康熙特别喜欢和重视的),康熙也对数学等科学特别感兴趣。因为传教士的身份是包衣奴才,所以雍正一登基,就清理奴才队伍。雍正禁基督教的原因也不是文化冲突,而是因为他是真内行的禅宗大宗师,对喜欢排斥异教的基督教毫无兴趣。 《经济学家眼中的日美开战 : 破解秋丸机关“传说中的报告”之谜》,[日]牧野邦昭著,周颖昕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这是一本200页的小书,但核心内容其实只有100页。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军部在明知道日美实力差距太大的前提下,依然决定发动对美战争,当时日本中枢军部决策者也都是留学海外的高智商精英,为何犯下如此低级愚蠢的错误?本书通过梳理秋丸机关秘密研究报告等档案文献,发现军部选择开战基于一种规避损失倾向:如果A方案必定会损失3000元,而B方案有20%零损失的概率,人们宁愿选择那个小概率的零损失。这就是有大量人愿意购买小概率彩票的原因,也是军部的一种赌徒心态。尽管获胜的概论非常小(不是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也好过直接认输,这就是日本军部最终选择把国家当赌注,孤注一掷的原因。 《居乡怀国 : 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黄宽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 月 南宋大概是中国明清乡绅社会的起源时期,北宋士大夫阶层并没有很浓的乡土观念,退休也很少选择回乡当乡绅度过晚年的,这种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南宋特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也许有直接的关系,此后才慢慢形成一种凝固的社会结构。本书研究的宋代乡绅刘宰的生平和作为确实很有代表性,南宋官修史料匮乏,地方文献却极为丰富,是否也与乡绅社会的形成有关系?南宋自耕农相比北宋大为减少,土地越来越集中到乡绅手中,大概也是南宋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以宗族、祠堂为核心的社会功能,慈善救助功能的出现,也是从南宋开始流行并延续到明清的。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熙宁变法的源起、流变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梁庚尧著,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6月 本书主要研究王安石变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贯通两宋时期,考察了熙宁变法的继承和演变,从熙宁变法的前身庆历新政,到神宗之后各朝的兴废,直至南宋各项新法的沿革。正好纠正了一般教科书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观点,实际上,新法措施在北宋被全盘否定的时期(元祐年间)很短暂,而被尊崇和继承、发扬光大(也把经唱歪)的时期则长得多。南宋士大夫主流观点虽然将王安石及其新法列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很多新法措施经过改头换面,一直沿用到南宋灭亡。新法固然有不少好处,但北宋立国以来中央高度集权、苛捐杂税加重的趋势,一直没有好转,并遭到历代士大夫的批判,尽管是反面典型,但后代许多政策措施仍然可以看见新法的影子。 《近世社会的形成 : 宋代的士族与民间信仰》,王章伟著,四川人民出版社著2024年5月 本书秉承京都学派唐宋变革论,以河南吕氏家族为例证,深入考据、深入分析了宋代科举制大兴盛之后,基于科举而形成了有别于唐代门阀体制的“新门阀”,这个新门阀通过“恩荫”、联姻等方法结合在一起。但作者也指出这个所谓“新门阀”是基于科举功名,如果三代之后没有一个中举者,那么“贵不过三代”,家族的特权(免税、免役)也就不能延续下去,联姻也是基于科举科名为前提的门当户对,与唐代基于族姓门阀的联姻性质不同。另一部分内容通过运用现代人类学理论,研究宋代民间盛行的巫觋文化,如果说宋代科举表现了宋代近世社会的特性,巫觋文化则展现了宋代停留在中古时代的风俗。 《重构契丹早期史》,苗润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2月 “制造遗忘从来都是建立新的集体记忆的必备手段。”本书分两部分,上篇是史料的文献学、史源学文本批判,下篇是史事重构,但其实重构的内容很少,更多的还是史源学的批判。作者特别强调对史料进行史源学的“减法”,因此对契丹史的重构不过是开始而已,本书方法论的价值也许更高。对文献源流的批判性系统分析,应该成为辽金西夏史研究的重要方向。 《明清与李朝时代》,[日] 岸本美绪、[日] 宫岛博史著,王欢欢、刘路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年3月 本书站在东亚三国的视角,重点审视李朝与明朝的广域文化、经济交流,以及各类“国家”形成的复杂情况。岸本强调虽然重视社会学视角的史观重构,但更重要的还是“踏踏实实地与史料进行搏斗”,由此避免了空洞史论框架带材料的弊病。本书对许多史料的揭示运用非常娴熟,常常能令人得到耳目一新的见解。如作者引用了朱元璋给父亲修的皇陵碑文,这篇自述文字讲述朱元璋早年经历,读来非常感人、代入感也很强,比正史那些传奇性的叙述真实生动许多。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 : 清遗民文学研究》,潘静如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4月 虽然副标题是清遗民文学研究,但全书总的来说并不是聚焦于遗民文学的成就和文学批评上面的,而是一本从清遗民的眼光来看近代变迁的书,从遗民的眼光看近代史与官方视角差异甚大,这有点类似于“失败者的历史”,或者像日本为天璋院笃姬(江户无血开城)那样的失败者正名的明治维新史,很有价值。

十二月 5, 2024 - 13:09
 4295
王绍贝的2024年度书单
2024-12-05 10:00:00

《西书东藏 : 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刘铮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

作者通过考据民国学人、名人收藏的西文图书,考察了每个人的阅读史与其藏书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史也就是学人的心灵史,本书不单是研究藏书的文化史本身,而且致力于还原民国学人在历史大潮中的现场感,带着对他们命运、遭际的深深感慨。书中考据民国学人藏书情况,可见作者的近代学术史功力之深厚。

《究竟是青春 : 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姜异新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1月

虽然只是一本两百页的小书,却面面俱到地介绍了鲁迅留日七年的学习和生活。鲁迅等留学生都是领着清朝官费去日本留学,却同时干着同盟会、兴中会的勾当,因为剪掉辫子被督学警告要停发官费,但最后居然不了了之。“弃医从文”延长了留学时间,估计申请的理由是学好医学需要掌握德语,但实际上鲁迅学好德语是为了广泛汲取西方文学的精华。他的官费生活费是一般日本学生的3倍,不仅住得好、吃得好,还有钱学柔道(据说成绩名列前茅,能文能武的鲁迅也让人大跌眼镜)、看电影、买书——托丸善书店订购德文原版书!对于“幻灯片公案”的分析也很深入,从日俄战争的国际背景、仙台地区出征军人之多、清国留学生日俄战争期间被歧视等方面,综合分析事件前因后果,颇有启发。

《康熙的红票: 全球化中的清朝》,孙立天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3月

本书对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研究有重要的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西方文献档案,重新研究叙述了康熙朝西方传教士在华的起源、身份,特别是康熙作为局外人力图与罗马教皇沟通中国礼仪问题的原因,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所谓中西文化冲突当时并不存在。天文历法的冲突其实主要是朝廷的政治权力斗争工具(先是鳌拜借此打击汉族官僚,后康熙又借此打击鳌拜)。而在康熙身边的大量耶稣会传教士,身份相当于“包衣奴才”,这一考证结论令人信服。康熙几次三番派使节接触罗马教廷,并非要坚持中国礼俗,而是真心希望有更多西方优秀的传教士人才到中国来介绍西方科技(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但清初传教士带来了大炮等高科技产品,确实是康熙特别喜欢和重视的),康熙也对数学等科学特别感兴趣。因为传教士的身份是包衣奴才,所以雍正一登基,就清理奴才队伍。雍正禁基督教的原因也不是文化冲突,而是因为他是真内行的禅宗大宗师,对喜欢排斥异教的基督教毫无兴趣。

《经济学家眼中的日美开战 : 破解秋丸机关“传说中的报告”之谜》,[日]牧野邦昭著,周颖昕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

这是一本200页的小书,但核心内容其实只有100页。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军部在明知道日美实力差距太大的前提下,依然决定发动对美战争,当时日本中枢军部决策者也都是留学海外的高智商精英,为何犯下如此低级愚蠢的错误?本书通过梳理秋丸机关秘密研究报告等档案文献,发现军部选择开战基于一种规避损失倾向:如果A方案必定会损失3000元,而B方案有20%零损失的概率,人们宁愿选择那个小概率的零损失。这就是有大量人愿意购买小概率彩票的原因,也是军部的一种赌徒心态。尽管获胜的概论非常小(不是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也好过直接认输,这就是日本军部最终选择把国家当赌注,孤注一掷的原因。

《居乡怀国 : 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黄宽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 月

南宋大概是中国明清乡绅社会的起源时期,北宋士大夫阶层并没有很浓的乡土观念,退休也很少选择回乡当乡绅度过晚年的,这种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南宋特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也许有直接的关系,此后才慢慢形成一种凝固的社会结构。本书研究的宋代乡绅刘宰的生平和作为确实很有代表性,南宋官修史料匮乏,地方文献却极为丰富,是否也与乡绅社会的形成有关系?南宋自耕农相比北宋大为减少,土地越来越集中到乡绅手中,大概也是南宋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以宗族、祠堂为核心的社会功能,慈善救助功能的出现,也是从南宋开始流行并延续到明清的。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熙宁变法的源起、流变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梁庚尧著,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6月

本书主要研究王安石变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贯通两宋时期,考察了熙宁变法的继承和演变,从熙宁变法的前身庆历新政,到神宗之后各朝的兴废,直至南宋各项新法的沿革。正好纠正了一般教科书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观点,实际上,新法措施在北宋被全盘否定的时期(元祐年间)很短暂,而被尊崇和继承、发扬光大(也把经唱歪)的时期则长得多。南宋士大夫主流观点虽然将王安石及其新法列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很多新法措施经过改头换面,一直沿用到南宋灭亡。新法固然有不少好处,但北宋立国以来中央高度集权、苛捐杂税加重的趋势,一直没有好转,并遭到历代士大夫的批判,尽管是反面典型,但后代许多政策措施仍然可以看见新法的影子。

《近世社会的形成 : 宋代的士族与民间信仰》,王章伟著,四川人民出版社著2024年5月

本书秉承京都学派唐宋变革论,以河南吕氏家族为例证,深入考据、深入分析了宋代科举制大兴盛之后,基于科举而形成了有别于唐代门阀体制的“新门阀”,这个新门阀通过“恩荫”、联姻等方法结合在一起。但作者也指出这个所谓“新门阀”是基于科举功名,如果三代之后没有一个中举者,那么“贵不过三代”,家族的特权(免税、免役)也就不能延续下去,联姻也是基于科举科名为前提的门当户对,与唐代基于族姓门阀的联姻性质不同。另一部分内容通过运用现代人类学理论,研究宋代民间盛行的巫觋文化,如果说宋代科举表现了宋代近世社会的特性,巫觋文化则展现了宋代停留在中古时代的风俗。

《重构契丹早期史》,苗润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2月

“制造遗忘从来都是建立新的集体记忆的必备手段。”本书分两部分,上篇是史料的文献学、史源学文本批判,下篇是史事重构,但其实重构的内容很少,更多的还是史源学的批判。作者特别强调对史料进行史源学的“减法”,因此对契丹史的重构不过是开始而已,本书方法论的价值也许更高。对文献源流的批判性系统分析,应该成为辽金西夏史研究的重要方向。

《明清与李朝时代》,[日] 岸本美绪、[日] 宫岛博史著,王欢欢、刘路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年3月

本书站在东亚三国的视角,重点审视李朝与明朝的广域文化、经济交流,以及各类“国家”形成的复杂情况。岸本强调虽然重视社会学视角的史观重构,但更重要的还是“踏踏实实地与史料进行搏斗”,由此避免了空洞史论框架带材料的弊病。本书对许多史料的揭示运用非常娴熟,常常能令人得到耳目一新的见解。如作者引用了朱元璋给父亲修的皇陵碑文,这篇自述文字讲述朱元璋早年经历,读来非常感人、代入感也很强,比正史那些传奇性的叙述真实生动许多。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 : 清遗民文学研究》,潘静如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4月

虽然副标题是清遗民文学研究,但全书总的来说并不是聚焦于遗民文学的成就和文学批评上面的,而是一本从清遗民的眼光来看近代变迁的书,从遗民的眼光看近代史与官方视角差异甚大,这有点类似于“失败者的历史”,或者像日本为天璋院笃姬(江户无血开城)那样的失败者正名的明治维新史,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