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放开的移民签证,为何多数到了印度人手上?

编者按:印度裔是美国第二大移民群体、最大的亚裔群体及收入最高的族裔群体,且在政治领域较为活跃。近期,马斯克等人因公开支持H-1B签证而与右翼MAGA派人士发生争论,争论中心指向了印度裔美国人,多家媒体称H-1B签证受到印度ICC(IT Consulting Company,从事科技软件行业外包业务的公司)的操纵,致使大部分名额被印度人拿走。 印度裔为何引白人精英反感?他们又是如何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的?本文从游说和利益群体角度分析,指出美国存在超过100个印度裔游说群体,多年来帮500多万印度裔拓展参政渠道,同时通过结盟、基层动员和低调外交,成为政策制定的有效参与者,游说战略项目,塑造了印度的国际形象。通过对印度裔游说群体的分析,文章揭示了美国政治中幕后运作集团的隐秘而深刻的影响力。 本文原载于SN Social Sciences,原题为“低调倡导:印度裔利益集团在美国的隐秘行动”,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翻译,小标题为译者自拟。观察者网转发文章,供读者参考。 【文/阿帕玛·特里帕蒂,译/慧诺】 引言 在美国政治舞台上,利益群体(Interest Group)早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影响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代表特定族裔群体的利益群体试图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多样化的人口结构为族裔利益群体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例如,古巴裔美国人通过游说成功维持了对卡斯特罗政府的禁令,而亚美尼亚裔美国人则推动了美国对1915年种族灭绝事件的承认,并限制与阿塞拜疆的关系。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族裔利益群体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 亚裔美国人作为美国增长第二快的种族群体,在政治游说中表现得尤为活跃,其中印度裔美国人的参与尤为引人注目。近年来,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国内政治,还通过游说影响美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这一趋势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以及美国-印度民用核协议在国会通过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塑造美国对印政策方面,多个代表印度裔美国人的利益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集团通常以促进在美印度侨民的利益为目标,并倡导与印度政府立场一致的政策。例如,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期间,印度裔美国人组织积极动员支持印度的核计划,并为其立场发声。同样,在1999年第四次印巴战争期间,这些集团通过游说和政策宣传,争取美国对印度立场的支持。此外,他们还成功阻止了美国国会提出的多项反印立法。 美国国会大厦 资料图:新华社 为实现目标,这些利益群体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草根动员、与政策制定者直接接触、提供信息和资源、组织活动以及利用媒体塑造公众舆论。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其关注议题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决策。此外,印度利益群体还通过资金支持参与了多项与印度相关的慈善事业,如援助奥里萨邦飓风、拉特尔地震和古吉拉特邦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并支持高等技术教育项目。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印度利益群体在美国的行动及其影响,重点关注美国国会“印度党团”(India Caucus)、印度裔美国人联盟(ILA)以及美印政治行动委员会(USINPAC)。通过对这些集团的比较分析,本文试图揭示它们在塑造美国政策和政治结果方面的策略、战术及影响力,并探讨哪些集团更具影响力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美国利益集团运作机制 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利益群体”或“特殊利益群体”以及“种族游说团体”扮演着连接公民与政府的重要角色。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及其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加深,这些组织通过提供人力和专业知识,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 尽管政府官员和立法者服务于由公共法律设立的机构,并拥有宪法赋予的权力,但他们仍然可能与各种利益群体互动并受其影响。关键在于,政府官员的职责是代表全体公众的利益,而利益群体则专注于特定行业、部门或群体的具体诉求。 政党与利益群体之间存在本质区别。虽然两者可能在代表某些政治利益和目标上有重叠,但其核心目标不同。政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赢得选举获取政治权力,控制立法机构,并直接影响政策制定。因此,政党通常试图吸引广泛选民的支持,代表多元化的群体。相比之下,利益群体则专注于特定政策议题或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它们并不寻求直接控制立法机构,而是通过游说、基层活动和倡导行动来影响政治进程。 利益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自我导向型”和“公共利益型”。前者的目标是实现直接惠及其成员的政治利益,尽管这些利益有时可能被广泛定义,但大多数经济团体主要关注通过游说推进其特定诉求。后者则致力于实现更广泛的公共利益,而非直接惠及其成员。公共利益群体关注环境保护、民权、消费者权益、医疗可及性、教育改革、社会正义等议题,其游说努力旨在推动有利于全社会的政策和立法。 尽管两种集团都通过游说影响决策者,但它们的动机和目标截然不同。以侨民利益群体为例,它们在代表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特定社区成员的关切和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集体发声,这些集团提高了对影响其社区成员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关注度,并努力影响政策、塑造公共话语,同时在分散的成员间培养团结感。 自美国建国以来,利益群体一直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全国步枪协会(NRA)、美国银行家协会(ABA)、美国劳工联合会(AFL)、美国商会(The U.S. Chamber of Commerce)、有色人种促进协会(NAACP)、塞拉俱乐部(The Sierra Club)等,这些集团在推动劳动法改革以及倡导民权、社会和环境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在美国达拉斯举行的枪展上参观 资料图:新华社 与决策者的直接接触是利益群体影响力和效力的关键。无论团体的规模、组成或资金如何,缺乏与决策者直接接触的机会,其传递信息和影响政策的能力将大打折扣。在信息高度密集的政治环境中,能够直接接触决策者的团体具备显著优势。他们可以参与会议、听证会和磋商,直接与决策者互动并影响政策讨论的结果。此外,与决策者的接触往往与资源和影响力相关,拥有强大资金或关系网的团体更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进一步放大其对政治进程的影响。

特朗普放开的移民签证,为何多数到了印度人手上?

编者按:印度裔是美国第二大移民群体、最大的亚裔群体及收入最高的族裔群体,且在政治领域较为活跃。近期,马斯克等人因公开支持H-1B签证而与右翼MAGA派人士发生争论,争论中心指向了印度裔美国人,多家媒体称H-1B签证受到印度ICC(IT Consulting Company,从事科技软件行业外包业务的公司)的操纵,致使大部分名额被印度人拿走。

印度裔为何引白人精英反感?他们又是如何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的?本文从游说和利益群体角度分析,指出美国存在超过100个印度裔游说群体,多年来帮500多万印度裔拓展参政渠道,同时通过结盟、基层动员和低调外交,成为政策制定的有效参与者,游说战略项目,塑造了印度的国际形象。通过对印度裔游说群体的分析,文章揭示了美国政治中幕后运作集团的隐秘而深刻的影响力。

本文原载于SN Social Sciences,原题为“低调倡导:印度裔利益集团在美国的隐秘行动”,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翻译,小标题为译者自拟。观察者网转发文章,供读者参考。

【文/阿帕玛·特里帕蒂,译/慧诺】

引言

在美国政治舞台上,利益群体(Interest Group)早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影响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代表特定族裔群体的利益群体试图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多样化的人口结构为族裔利益群体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例如,古巴裔美国人通过游说成功维持了对卡斯特罗政府的禁令,而亚美尼亚裔美国人则推动了美国对1915年种族灭绝事件的承认,并限制与阿塞拜疆的关系。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族裔利益群体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

亚裔美国人作为美国增长第二快的种族群体,在政治游说中表现得尤为活跃,其中印度裔美国人的参与尤为引人注目。近年来,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国内政治,还通过游说影响美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这一趋势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以及美国-印度民用核协议在国会通过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塑造美国对印政策方面,多个代表印度裔美国人的利益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集团通常以促进在美印度侨民的利益为目标,并倡导与印度政府立场一致的政策。例如,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期间,印度裔美国人组织积极动员支持印度的核计划,并为其立场发声。同样,在1999年第四次印巴战争期间,这些集团通过游说和政策宣传,争取美国对印度立场的支持。此外,他们还成功阻止了美国国会提出的多项反印立法。

美国国会大厦 资料图:新华社

为实现目标,这些利益群体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草根动员、与政策制定者直接接触、提供信息和资源、组织活动以及利用媒体塑造公众舆论。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其关注议题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决策。此外,印度利益群体还通过资金支持参与了多项与印度相关的慈善事业,如援助奥里萨邦飓风、拉特尔地震和古吉拉特邦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并支持高等技术教育项目。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印度利益群体在美国的行动及其影响,重点关注美国国会“印度党团”(India Caucus)、印度裔美国人联盟(ILA)以及美印政治行动委员会(USINPAC)。通过对这些集团的比较分析,本文试图揭示它们在塑造美国政策和政治结果方面的策略、战术及影响力,并探讨哪些集团更具影响力以及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美国利益集团运作机制

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利益群体”或“特殊利益群体”以及“种族游说团体”扮演着连接公民与政府的重要角色。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及其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加深,这些组织通过提供人力和专业知识,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

尽管政府官员和立法者服务于由公共法律设立的机构,并拥有宪法赋予的权力,但他们仍然可能与各种利益群体互动并受其影响。关键在于,政府官员的职责是代表全体公众的利益,而利益群体则专注于特定行业、部门或群体的具体诉求。

政党与利益群体之间存在本质区别。虽然两者可能在代表某些政治利益和目标上有重叠,但其核心目标不同。政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赢得选举获取政治权力,控制立法机构,并直接影响政策制定。因此,政党通常试图吸引广泛选民的支持,代表多元化的群体。相比之下,利益群体则专注于特定政策议题或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它们并不寻求直接控制立法机构,而是通过游说、基层活动和倡导行动来影响政治进程。

利益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自我导向型”和“公共利益型”。前者的目标是实现直接惠及其成员的政治利益,尽管这些利益有时可能被广泛定义,但大多数经济团体主要关注通过游说推进其特定诉求。后者则致力于实现更广泛的公共利益,而非直接惠及其成员。公共利益群体关注环境保护、民权、消费者权益、医疗可及性、教育改革、社会正义等议题,其游说努力旨在推动有利于全社会的政策和立法。

尽管两种集团都通过游说影响决策者,但它们的动机和目标截然不同。以侨民利益群体为例,它们在代表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特定社区成员的关切和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集体发声,这些集团提高了对影响其社区成员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关注度,并努力影响政策、塑造公共话语,同时在分散的成员间培养团结感。

自美国建国以来,利益群体一直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全国步枪协会(NRA)、美国银行家协会(ABA)、美国劳工联合会(AFL)、美国商会(The U.S. Chamber of Commerce)、有色人种促进协会(NAACP)、塞拉俱乐部(The Sierra Club)等,这些集团在推动劳动法改革以及倡导民权、社会和环境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在美国达拉斯举行的枪展上参观 资料图:新华社

与决策者的直接接触是利益群体影响力和效力的关键。无论团体的规模、组成或资金如何,缺乏与决策者直接接触的机会,其传递信息和影响政策的能力将大打折扣。在信息高度密集的政治环境中,能够直接接触决策者的团体具备显著优势。他们可以参与会议、听证会和磋商,直接与决策者互动并影响政策讨论的结果。此外,与决策者的接触往往与资源和影响力相关,拥有强大资金或关系网的团体更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进一步放大其对政治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