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全球圈粉,外国人对华认知也出现了五点变化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金准】 随着中国春节假期的来临以及小红书在美国的爆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睁眼看中国。在“240小时”免签政策及“免签朋友圈”扩容作用下,入境游持续高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1月28日至2月4日春节假期期间,入境游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1.5倍。 事实上,这并不是春节期间的特例,入境游重启后的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入境游市场加速奔跑。过去一年间,来自欧美、日韩及东南亚各国的游客争相涌入。 图自新华社 中国旅游对于世界有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含义: 一面是中国需求形成的巨大市场要走向世界,由此形成影响乃至塑造全球旅游需求的巨大力量。“中国游客”对于世界旅游产业,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动能,是奠定产业规模的重要一极,中国游客在各国街头成群出现,也成为了反映世界旅游产业繁荣状态的重要风向标。 另一面是中国庞大国土、连续文化形成的巨大吸引力吸引世界游客,中国的旅游市场趋向开放,形成了超大规模供给对国际需求的磁石作用。 巨大的客源市场走出去与巨大资源的引进来,两股力量通过免签和一系列开放政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市场投向世界和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巨大扭力,由此构成观念、消费和文化上的三向循环,塑造了一种因为流动而形成的巨大文化景观。 我们能够体会到中国的开放政策所释放出来的超大规模性,近年来,中国的旅游开放政策不断扩展,释放出巨大的国际流动潜力。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26个国家达成全面互免签证协议,对38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并对54个国家提供过境免签待遇,此外,中国与15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互免签证协定。 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放宽,外国人过境中国的停留时间从72小时和144小时分别延长至240小时,同时新增了21个口岸,现共有60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提供入境和出境服务。这一系列举措为国际人员流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显著推动了入境旅游。根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统计,2024年全国口岸免签外国人达20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一年增幅超过千万人次。 来自意大利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体验太极拳后合影留念。 图源:新华社 大幅开放的背景下,国际游客重返中国,具有与前不同的图景,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 过去到中国的游客更关注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希望在中国旅游中体验他们想象中的东方色彩。如今,他们更惊叹于体验中国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和高科技设施,更是在外网形成了“China travel”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的自发形成主要源自普通人在来到中国旅游后,形成了一种信息差被抹平后的巨大反差感。他们在中国、发现中国,然后通过社交媒体把中国传播出去,这样的旅行体验让外国的博主们产生有如发现新世界一般的自豪感。同时把自己惊奇的旅游体验分享出去,也能够让他们通过告诉世界一个不同的中国故事而收获巨大的流量。 于是,上海成为了外国人在中国旅游的新手村,摸清上海的玩法,外国人后面可以解锁一大堆高阶的中国城市玩法,比如外国游客在8D魔幻城市重庆感受“上天入地”,惊呼坐上了通往未来的宇宙飞船。 上海被视作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新手村” 接下来,外国游客就会从探索秘境的惊讶转变到体会便利的惊叹。 以往外国人尤其是西方游客发现中国的乐趣在于独自发现人迹罕至的秘境,感受时间差;而今天的入境游客更多地体会来自于中国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如多元宇宙一般分叉的现代化新路所产生的未来即视感:高铁列车、无人机送货、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国外社交媒体出镜频频。哪怕是如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也在中国之行中感受到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光速前进,安排人将几辆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运到密歇根州,供公司高管研究。 深入中国的外国游客会感受到从独乐乐到同频共振的转变。 以往外国人到中国旅游,走的是专属的游客路线,但这一代的旅华游客,直接钻到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场景中。比如韩国人到上海旅游,排队去吃当地的羊肉串,外国游客和中国居民排同一个队,逛同一个街,共享同一个场景,形成了文化生活的同步共振。

“中国游”全球圈粉,外国人对华认知也出现了五点变化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金准】

随着中国春节假期的来临以及小红书在美国的爆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睁眼看中国。在“240小时”免签政策及“免签朋友圈”扩容作用下,入境游持续高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1月28日至2月4日春节假期期间,入境游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1.5倍。

事实上,这并不是春节期间的特例,入境游重启后的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入境游市场加速奔跑。过去一年间,来自欧美、日韩及东南亚各国的游客争相涌入。

图自新华社

中国旅游对于世界有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含义:

一面是中国需求形成的巨大市场要走向世界,由此形成影响乃至塑造全球旅游需求的巨大力量。“中国游客”对于世界旅游产业,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动能,是奠定产业规模的重要一极,中国游客在各国街头成群出现,也成为了反映世界旅游产业繁荣状态的重要风向标。

另一面是中国庞大国土、连续文化形成的巨大吸引力吸引世界游客,中国的旅游市场趋向开放,形成了超大规模供给对国际需求的磁石作用。

巨大的客源市场走出去与巨大资源的引进来,两股力量通过免签和一系列开放政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市场投向世界和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巨大扭力,由此构成观念、消费和文化上的三向循环,塑造了一种因为流动而形成的巨大文化景观。

我们能够体会到中国的开放政策所释放出来的超大规模性,近年来,中国的旅游开放政策不断扩展,释放出巨大的国际流动潜力。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26个国家达成全面互免签证协议,对38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并对54个国家提供过境免签待遇,此外,中国与15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互免签证协定。

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放宽,外国人过境中国的停留时间从72小时和144小时分别延长至240小时,同时新增了21个口岸,现共有60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提供入境和出境服务。这一系列举措为国际人员流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显著推动了入境旅游。根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统计,2024年全国口岸免签外国人达20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一年增幅超过千万人次。

来自意大利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体验太极拳后合影留念。 图源:新华社

大幅开放的背景下,国际游客重返中国,具有与前不同的图景,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

过去到中国的游客更关注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希望在中国旅游中体验他们想象中的东方色彩。如今,他们更惊叹于体验中国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和高科技设施,更是在外网形成了“China travel”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的自发形成主要源自普通人在来到中国旅游后,形成了一种信息差被抹平后的巨大反差感。他们在中国、发现中国,然后通过社交媒体把中国传播出去,这样的旅行体验让外国的博主们产生有如发现新世界一般的自豪感。同时把自己惊奇的旅游体验分享出去,也能够让他们通过告诉世界一个不同的中国故事而收获巨大的流量。

于是,上海成为了外国人在中国旅游的新手村,摸清上海的玩法,外国人后面可以解锁一大堆高阶的中国城市玩法,比如外国游客在8D魔幻城市重庆感受“上天入地”,惊呼坐上了通往未来的宇宙飞船。

上海被视作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新手村”

接下来,外国游客就会从探索秘境的惊讶转变到体会便利的惊叹。

以往外国人尤其是西方游客发现中国的乐趣在于独自发现人迹罕至的秘境,感受时间差;而今天的入境游客更多地体会来自于中国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如多元宇宙一般分叉的现代化新路所产生的未来即视感:高铁列车、无人机送货、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国外社交媒体出镜频频。哪怕是如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也在中国之行中感受到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光速前进,安排人将几辆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运到密歇根州,供公司高管研究。

深入中国的外国游客会感受到从独乐乐到同频共振的转变。

以往外国人到中国旅游,走的是专属的游客路线,但这一代的旅华游客,直接钻到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场景中。比如韩国人到上海旅游,排队去吃当地的羊肉串,外国游客和中国居民排同一个队,逛同一个街,共享同一个场景,形成了文化生活的同步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