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之势正在改变:2025等待回答的四问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宇舟】 刚过去的2024年年底成为了广大军迷空前的嘉年华,短短一周内,多款新型战机“批发式”翱翔、076“四川舰”磅礴出坞、“福建舰”再度起锚,还有全球首个军用5G网络,能同时连接上万机器人……而这只是2024年让人眼花缭乱的一系列军事成果展示的华彩乐章。整整一年,明明已经习惯了军事装备井喷的广大军迷,还一次次被这官宣、那“漏照”激动得手舞足蹈、奔走相告,只是苦了相当一批新式武器加速变成“牛夫人”。 我相信,任何一个带点年纪、陪国家经历过世纪之交“三大耻”的朋友,都会说一句话:“别说三十年前,哪怕五年前都想不到会有如此幸福的一天。” 我自己那几天同样是遮不住的笑意,上周看到扬基老师在“一周军评”里的配图,尤其是圣诞树上的“挂灯”,更是先趴桌上笑个几分钟为敬。想想当年真是“一把辛酸泪”,如果能穿越回去,将今天的盛况告诉当年的自己,想必会被认为是“满纸荒唐言”。 作者自制 在2024年的最后一周,会出现如此密集、振奋人心的成果展示,究竟是事发凑巧还是意味深长,是研发进度的自然重叠还是斗争预判下的敲山震虎?我个人认为兼而有之,但又不只是全部,这可能与不久前洲际导弹的试射一样,都在预告着一个大时代转折点的来临: 过往十年的经济大转型正在迎来破茧成蝶的时刻;冷战以来一超独大的局面将会被彻底打破;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信息化强国即将崛起于太阳升起的东方。转折点的中国,正在从赶超者成为引领者。 一、为什么说我们已经处于战略转折点 在这个战略性转折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将一面有序推进自己的发展,给海内外同志与伙伴们鼓舞和保障;一面随时准备对突发情况严阵以待,对一切挑衅来犯以迎头痛击,且越是随着时间推移,越会抬高挑衅的成本。 军事装备生产只是一个国家制造与技术水平的折射,更何况中国军费占GDP比重还不到美国的一半,节奏更显从容。越来越多引领式装备的出现,只是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冰山一角。 在上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西方等同于先进,产品不用西方就不是高端,管理模式不用西方就不叫完善,观点有了不那么西方的依据那就等同于错误论证,甚至连我们内生模式取得的进步也被某些人解读成是西方市场化指导后的复制粘贴,本该是对人类一切优秀经验的平等吸收、拿来主义,结果被搞成打着学术研究之名的话术PUA。 而转折点的标志之一,就是我们正在打破这样的思想钢印,展现中国在产品乃至体系上正在逐步从赶超者变为引领者,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佐证不断涌现。这不仅是七十多年发展的厚积薄发,也是新时代奋发图强的加速推进。 离某些人宣扬“现在是投降的最好时候”已经过去了八年,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新八年抗战里,我们不仅捍卫了这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国家,并且推动着她继续前进。 众所周知,我们早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比重的30%,直接双边交易的进出口总额就能占到全世界的12.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超过G7国家的总和。 在新旧动能转化、贸易战打压、科技封锁收紧、新冠疫情大流行等这种艰难险阻的挑战下,我们不仅守住了独立自主的底线,还大大拓宽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 “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与执行情况对比,基本做到了超额完成。 作者自制 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数字增加,而且是创新的日益深化,实现“以新提质”。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上企业比重已经超过了20%,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43.84万亿元,占GDP比重已突破三分之一。2023年中国高端制造业出口值达到10.65万亿元,占全年出口交货值比例72.84%。自2020年以来,高端制造业出海贡献度连续四年保持在70%以上,且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荷兰格罗宁根增长与发展中心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已由2022年的0.36(美国=1,下同)提升至2023年的0.44,虽然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增速已位居全球前列,而不少发达国家近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譬如德国同期减少了10.7%,日本减少了12.8%。迎头赶上的势头愈发凸显。 1997-2021年中美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比值。中国已从本世纪初占比约为美国的1/5,增长至如今的近一半,相当于同期日本的67%,差距正在加速缩小。 《中国宏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国际比较》 “以新提质”的背后,是技术正在全面突破。并且是走出实验室,形成大集群,既有力支撑着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着各区域共同发展。 对于这个话题,本文无意再列举雷蒙多之流哀叹封锁失败的“一家之言”,而更偏好以宏观性的数据说话。如清华大学和自然科研智讯团队联合开发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显示,中国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前10大科技创新中心,仅比美国少了1席,共有19个中国城市(都市圈)入围科创中心前100名榜单。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前20城市(都市圈)发展模式图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如果根据联合国下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口径,上文中清华的统计非但不是王婆卖瓜,甚至还有自谦之嫌。 WIPO历年公布的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榜记录下了井喷时刻的突飞猛进。在2017年,中国仅有4个集群入选榜单;到2022年就猛增到21个,首次和美国持平。而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榜单中,中国内地已有26个科技集群跻身百大(如果含港台则为28个),美国同期已减少到20个。中国已经被该组织认定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的创新领导者”。 WIPO2024年全球百大科技集群及主要国家保有数量,中国科技发展布局更为均衡。 WIPO 中国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的创新领导者。 WIPO 如此密集的集群如同车厢也被安装了动力,驱动中国这台高铁的飞速前行。近年来,“超大规模经济体”这个概念不断见诸官媒,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纵深视角,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工业化国家,拥有着十亿级的人口,已经形成了4亿人的中等消费群体,并且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引领下,向着星辰大海全方位发展生产力。 上文分别提到了经济规模与科创技术层面的勃勃生机,而由此相结合,将会在生产和消费两个市场、国内和境外两种循环上,激发出多么广阔的前景?这些前景又将激发起生产力怎样的奔腾?这都将会是开天辟地以来所未有的。 中国若干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这些产品的份额都已超过50%。  这种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如同是一棵巨大的榕树,广阔场景的千条万枝、翠绿成荫之下,是一条条粗壮的树根,对应着不断茁壮发育的生产制造组织、管理运营架构、标准化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商务运营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全球资源与信息采集……最终会有高度敏捷的供应链贯穿其中,并不断激发出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迭代的需要,随着看得见的“铁水公空”路网延伸与看不见的电波数据交错,则是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日益结成紧密的整体。 产业技术正在以前人想象不到的速度飞速融合。就在2022年,中国建成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到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同级别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不到一年时间就翻了一倍,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 过去半年,“三驾马车”尤其是投资、消费的情况 世界银行 这种打通实体和虚拟、境内和国外的“滚筒式发展”模式,就是奠定我们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并且在近十年内外形势连环挑战下,“压舱石”不仅坚挺,还在壮大,这也是为什么在新旧动能转型仍未完成,相当一部分朋友的痛感仍将持续(这其中甚至包括笔者本人),但是我们仍敢于断言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也不会变。伤感塔山与喜悦辽沈,无论在情感还是事实上都可以并行不悖。

1月 8, 2025 - 04:23
 3601
攻守之势正在改变:2025等待回答的四问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宇舟】

刚过去的2024年年底成为了广大军迷空前的嘉年华,短短一周内,多款新型战机“批发式”翱翔、076“四川舰”磅礴出坞、“福建舰”再度起锚,还有全球首个军用5G网络,能同时连接上万机器人……而这只是2024年让人眼花缭乱的一系列军事成果展示的华彩乐章。整整一年,明明已经习惯了军事装备井喷的广大军迷,还一次次被这官宣、那“漏照”激动得手舞足蹈、奔走相告,只是苦了相当一批新式武器加速变成“牛夫人”。

我相信,任何一个带点年纪、陪国家经历过世纪之交“三大耻”的朋友,都会说一句话:“别说三十年前,哪怕五年前都想不到会有如此幸福的一天。”

我自己那几天同样是遮不住的笑意,上周看到扬基老师在“一周军评”里的配图,尤其是圣诞树上的“挂灯”,更是先趴桌上笑个几分钟为敬。想想当年真是“一把辛酸泪”,如果能穿越回去,将今天的盛况告诉当年的自己,想必会被认为是“满纸荒唐言”。 作者自制

在2024年的最后一周,会出现如此密集、振奋人心的成果展示,究竟是事发凑巧还是意味深长,是研发进度的自然重叠还是斗争预判下的敲山震虎?我个人认为兼而有之,但又不只是全部,这可能与不久前洲际导弹的试射一样,都在预告着一个大时代转折点的来临:

过往十年的经济大转型正在迎来破茧成蝶的时刻;冷战以来一超独大的局面将会被彻底打破;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信息化强国即将崛起于太阳升起的东方。转折点的中国,正在从赶超者成为引领者。

一、为什么说我们已经处于战略转折点

在这个战略性转折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将一面有序推进自己的发展,给海内外同志与伙伴们鼓舞和保障;一面随时准备对突发情况严阵以待,对一切挑衅来犯以迎头痛击,且越是随着时间推移,越会抬高挑衅的成本。

军事装备生产只是一个国家制造与技术水平的折射,更何况中国军费占GDP比重还不到美国的一半,节奏更显从容。越来越多引领式装备的出现,只是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冰山一角。

在上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西方等同于先进,产品不用西方就不是高端,管理模式不用西方就不叫完善,观点有了不那么西方的依据那就等同于错误论证,甚至连我们内生模式取得的进步也被某些人解读成是西方市场化指导后的复制粘贴,本该是对人类一切优秀经验的平等吸收、拿来主义,结果被搞成打着学术研究之名的话术PUA。

而转折点的标志之一,就是我们正在打破这样的思想钢印,展现中国在产品乃至体系上正在逐步从赶超者变为引领者,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佐证不断涌现。这不仅是七十多年发展的厚积薄发,也是新时代奋发图强的加速推进。

离某些人宣扬“现在是投降的最好时候”已经过去了八年,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新八年抗战里,我们不仅捍卫了这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国家,并且推动着她继续前进。

众所周知,我们早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比重的30%,直接双边交易的进出口总额就能占到全世界的12.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超过G7国家的总和。

在新旧动能转化、贸易战打压、科技封锁收紧、新冠疫情大流行等这种艰难险阻的挑战下,我们不仅守住了独立自主的底线,还大大拓宽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

“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与执行情况对比,基本做到了超额完成。 作者自制

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数字增加,而且是创新的日益深化,实现“以新提质”。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上企业比重已经超过了20%,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43.84万亿元,占GDP比重已突破三分之一。2023年中国高端制造业出口值达到10.65万亿元,占全年出口交货值比例72.84%。自2020年以来,高端制造业出海贡献度连续四年保持在70%以上,且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荷兰格罗宁根增长与发展中心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已由2022年的0.36(美国=1,下同)提升至2023年的0.44,虽然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增速已位居全球前列,而不少发达国家近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譬如德国同期减少了10.7%,日本减少了12.8%。迎头赶上的势头愈发凸显。

1997-2021年中美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比值。中国已从本世纪初占比约为美国的1/5,增长至如今的近一半,相当于同期日本的67%,差距正在加速缩小。 《中国宏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国际比较》

“以新提质”的背后,是技术正在全面突破。并且是走出实验室,形成大集群,既有力支撑着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着各区域共同发展。

对于这个话题,本文无意再列举雷蒙多之流哀叹封锁失败的“一家之言”,而更偏好以宏观性的数据说话。如清华大学和自然科研智讯团队联合开发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显示,中国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前10大科技创新中心,仅比美国少了1席,共有19个中国城市(都市圈)入围科创中心前100名榜单。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前20城市(都市圈)发展模式图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如果根据联合国下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口径,上文中清华的统计非但不是王婆卖瓜,甚至还有自谦之嫌。

WIPO历年公布的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榜记录下了井喷时刻的突飞猛进。在2017年,中国仅有4个集群入选榜单;到2022年就猛增到21个,首次和美国持平。而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榜单中,中国内地已有26个科技集群跻身百大(如果含港台则为28个),美国同期已减少到20个。中国已经被该组织认定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的创新领导者”。

WIPO2024年全球百大科技集群及主要国家保有数量,中国科技发展布局更为均衡。 WIPO

中国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的创新领导者。 WIPO

如此密集的集群如同车厢也被安装了动力,驱动中国这台高铁的飞速前行。近年来,“超大规模经济体”这个概念不断见诸官媒,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纵深视角,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工业化国家,拥有着十亿级的人口,已经形成了4亿人的中等消费群体,并且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引领下,向着星辰大海全方位发展生产力。

上文分别提到了经济规模与科创技术层面的勃勃生机,而由此相结合,将会在生产和消费两个市场、国内和境外两种循环上,激发出多么广阔的前景?这些前景又将激发起生产力怎样的奔腾?这都将会是开天辟地以来所未有的。

中国若干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这些产品的份额都已超过50%。 

这种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如同是一棵巨大的榕树,广阔场景的千条万枝、翠绿成荫之下,是一条条粗壮的树根,对应着不断茁壮发育的生产制造组织、管理运营架构、标准化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商务运营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全球资源与信息采集……最终会有高度敏捷的供应链贯穿其中,并不断激发出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迭代的需要,随着看得见的“铁水公空”路网延伸与看不见的电波数据交错,则是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日益结成紧密的整体。

产业技术正在以前人想象不到的速度飞速融合。就在2022年,中国建成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到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同级别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不到一年时间就翻了一倍,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

过去半年,“三驾马车”尤其是投资、消费的情况 世界银行

这种打通实体和虚拟、境内和国外的“滚筒式发展”模式,就是奠定我们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并且在近十年内外形势连环挑战下,“压舱石”不仅坚挺,还在壮大,这也是为什么在新旧动能转型仍未完成,相当一部分朋友的痛感仍将持续(这其中甚至包括笔者本人),但是我们仍敢于断言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也不会变。伤感塔山与喜悦辽沈,无论在情感还是事实上都可以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