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不顾大局坚持西进,毛泽东如何应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个伟大胜利,我们在观察者网开设专题视频节目——宝塔山下的制胜法宝,一起学习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文/王立华】 第一部分:扭转历史车轮 十二、一波三折终于实现会师 这一节的主题是:静会战役落空后,一波三折,终于实现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中央要求四方面军北上占领宁静地区,以免被胡宗南军隔断,影响接下来的宁夏战役。就在部队已经开始行动时,张国焘操纵漳县会议,改变了北上进行静会战役、然后与一方面军合攻宁夏的决定,命令四方面军改为西进,中央的战略部署受到严重挑战。 这已经是张国焘第二次这样做了,第一次是在长征途中与中央红军会师后,拒不执行中央讨论决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带领部队南下受到重大损失。这一次会是什么结果呢? 四方面军部队已经开始西进,让张国焘收回成命不可能。朱总司令建议向中央报告,如果中央不同意,就坚决执行北上进行静会战役方案。张国焘一面命令部队行动,一面向中央报告说:如兄等以为北进万分必要,请中央明令停止西去行动。如无党中央明令禁止,决照原计划进行。[1] 其实,中央的部署是非常明确的,张国焘这是在强力改变。 当时,胡宗南部由东而来,张国焘要四方面军向西而去,计划好的合力打击胡敌变成泡影,预定战场出现巨大空缺,担任助攻和侧翼牵制的一、二方面军部队,一下子成为孤军,有被胡敌各个消灭的危险。 面对突然发生的变化怎么办?这也是一个重大考验。我们看看毛主席是怎么做的:一是命令一方面军增加兵力南下,阻止胡敌西进,填补四方面军西撤留下的战场空缺;二是考虑如何接应二方面军北上,并对彭德怀说,争取宁夏亦应放在靠自己上;三是对张国焘等反复说服劝告,包括以军委诸位领导的名义分析军事形势,讲清利弊,及时告诉他们应南京政府要求,周恩来准备去正式谈判,还以中央书记处、政治局慎重讨论的结果发布电令,要求四方面军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而后夺取宁夏、甘西。 图1 如果这样还不行怎么办?毛主席给彭德怀电报中说:“此事也只好听他自己做去。”毛主席还说,我所虑者,敌人会先据乐都、永登、凉州,切断其西进路。[2]有些难以改变的事,只能坦然面对。但是,走错了路就难有正确的结果,毛主席担心他们西进会遭遇不测,这也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据时任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回忆:我带先头部队,向兆州进发,张国焘他们继后。过了兆州,向老乡调查。据老乡说,现在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的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 根据这样的地形、气候条件,我觉得渡河的计划难以实现,遂返回兆州,向朱、张汇报。这时,中央来电,明令禁止四方面军西渡。电文说“我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宁夏、甘西均可占领,完成国际所示任务,分则两处均难占领,有事实上达不到任务的危险。”“中央认为四方面军仍宜依照朱、张、陈九月十八日之部署,迅从通渭、陇西线北上,不过半月左右即可到达靖远、海原地域,从靖远渡河;一方面军跟即渡河或合力先取宁夏,或分途并取宁夏、甘西,二方面军仍在外翼制敌,则万无一失”;朱、张在兆州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央的指示,一致决定放弃西渡计划。[3] 经过党中央毛主席的耐心说服,朱德总司令和四方面军一些领导人抵制和斗争,西进部队人心浮动,逃亡现象增多,特别是“由于中央的命令和实际上这条路也走不通,张国焘才改变了主意”。[4] 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已经山穷水尽了他还在坚持。[5]部队西进阻回后,又开了一个临潭会议,是在一座天主教堂里开的。张国焘提出,从南面绕道西进(再次南下过草地),打到迪化(乌鲁木齐),打通国际路线,得到苏联的装备援助后,再打回来,与一方面军会合。说来说去,就是不想按中央部署北上。 岷县会议他被大家否定,漳县会议他占了上风,这次临潭会议他还不甘心,但大家都不买账了。 朱总司令劝张国焘说:是回头的时候了,不能一错再错。陈昌浩说,部队走怕了,再走草地开小差的增多,部队怎么带?徐向前也说,鄂豫皖出来的同志不想再折腾了。其他一些领导同志也认为,中央已经明确命令了,不能再犹豫含糊,要执行静会战役意图。张国焘空前孤立,被迫同意北上静会地区。9月29日下达进军命令,30日起开始北上,部队的各种疑虑和议论消失,情绪也都高涨起来。 原定在5至7天内,以四方面军为主,以一方面军配合,以二方面军侧翼牵制,进行以打击胡宗南部为目的的静会战役,占领隆德、静宁、会宁、定西大道,实现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但由于张国焘执意西进,推后了10多天才北上,战场形势变了,“静会战役”计划落空。 此前,贺龙、任弼时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领二方面军长途奔袭,攻占了两当、徽县、成县、康县4座县城,并占领了陕西略阳、风县的部分地区,实施侧翼牵制。整个战场已经将敌分割成数块,形成西歼毛炳文部,牵制王均,东拒胡宗南西进,东西分割、南北呼应的有利态势。但张国焘西撤后,战场形势立变,不但不能抓住敌人一路或一部各个歼敌,还使担负侧翼牵制任务的二方面军,在陇南成为孤军,被敌人乘机包围。[6] 图2 时任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元帅回忆说,[7]中央组织三个方面军作战的计划,他们(指张国焘)接到了,我们也接到了。这个战役是岷县三十里铺开会决定的,我们坚决执行了,张国焘未执行。我们把4县打下,张国焘不打,向西一跑,所有的敌人都加到我们头上,对付我们,四师上去没有抵赢,损失相当大,我们损失了第十七团。 他说,我们按照战役计划做,四方面军走了我们才请示,10月4号向北走的。行军中受到敌人侧击,二军团甩了两个团,到海原又吃了点亏,我差点被炸弹炸死。过渭河狼狈极了,遭敌侧击,渭河上游下暴雨,徒涉,水越来越大,冲了点人去。在渭河南岸时很危险,这是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四方面军一撤走,敌人就围拢来了,急行军,掉了几千人,刚出草地,部队体力都未恢复,早起两天可以少受损失,可以冲出去,往东打也好,可是不能,因为被大的战略意图箍住了。 看贺龙元帅讲到这里,真的很让人感动,因为有大的战略意图在那里摆着,部队就不能向东去,一个高级指挥员哪怕自己差点被炸死,也要按中央的战略意图办,而且一直坚持到中央来指示后,才突围撤退。正因为有这样的觉悟和纪律境界,红军才能不断打胜仗,最后才能走向成功。相比之下,张国焘真的差距太大。 贺龙元帅还说,张国焘违背中央军委的指示,二方面军几乎遭到全军覆没。三个方面军会合后,在洪德城见到周恩来副主席,他问我会合后怎么办?我说:“统一归彭(彭德怀)指挥吧!”那是我们二方面军表示态度拥护中央。之前,中央与二方面军没有直接电台联系,在四方面军西进还是北上问题上,贺龙就明确表态由中央最后决定,[8]关键时刻站在了正确一面。
![张国焘不顾大局坚持西进,毛泽东如何应对?](https://news.hot166.com/uploads/images/202501/image_870x_6794f5c60b2cc.jpg)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个伟大胜利,我们在观察者网开设专题视频节目——宝塔山下的制胜法宝,一起学习抗战时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文/王立华】
第一部分:扭转历史车轮
十二、一波三折终于实现会师
这一节的主题是:静会战役落空后,一波三折,终于实现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中央要求四方面军北上占领宁静地区,以免被胡宗南军隔断,影响接下来的宁夏战役。就在部队已经开始行动时,张国焘操纵漳县会议,改变了北上进行静会战役、然后与一方面军合攻宁夏的决定,命令四方面军改为西进,中央的战略部署受到严重挑战。
这已经是张国焘第二次这样做了,第一次是在长征途中与中央红军会师后,拒不执行中央讨论决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带领部队南下受到重大损失。这一次会是什么结果呢?
四方面军部队已经开始西进,让张国焘收回成命不可能。朱总司令建议向中央报告,如果中央不同意,就坚决执行北上进行静会战役方案。张国焘一面命令部队行动,一面向中央报告说:如兄等以为北进万分必要,请中央明令停止西去行动。如无党中央明令禁止,决照原计划进行。[1]
其实,中央的部署是非常明确的,张国焘这是在强力改变。
当时,胡宗南部由东而来,张国焘要四方面军向西而去,计划好的合力打击胡敌变成泡影,预定战场出现巨大空缺,担任助攻和侧翼牵制的一、二方面军部队,一下子成为孤军,有被胡敌各个消灭的危险。
面对突然发生的变化怎么办?这也是一个重大考验。我们看看毛主席是怎么做的:一是命令一方面军增加兵力南下,阻止胡敌西进,填补四方面军西撤留下的战场空缺;二是考虑如何接应二方面军北上,并对彭德怀说,争取宁夏亦应放在靠自己上;三是对张国焘等反复说服劝告,包括以军委诸位领导的名义分析军事形势,讲清利弊,及时告诉他们应南京政府要求,周恩来准备去正式谈判,还以中央书记处、政治局慎重讨论的结果发布电令,要求四方面军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而后夺取宁夏、甘西。
图1
如果这样还不行怎么办?毛主席给彭德怀电报中说:“此事也只好听他自己做去。”毛主席还说,我所虑者,敌人会先据乐都、永登、凉州,切断其西进路。[2]有些难以改变的事,只能坦然面对。但是,走错了路就难有正确的结果,毛主席担心他们西进会遭遇不测,这也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据时任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回忆:我带先头部队,向兆州进发,张国焘他们继后。过了兆州,向老乡调查。据老乡说,现在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的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
根据这样的地形、气候条件,我觉得渡河的计划难以实现,遂返回兆州,向朱、张汇报。这时,中央来电,明令禁止四方面军西渡。电文说“我一、四方面军合则力厚,分则力薄。合则宁夏、甘西均可占领,完成国际所示任务,分则两处均难占领,有事实上达不到任务的危险。”“中央认为四方面军仍宜依照朱、张、陈九月十八日之部署,迅从通渭、陇西线北上,不过半月左右即可到达靖远、海原地域,从靖远渡河;一方面军跟即渡河或合力先取宁夏,或分途并取宁夏、甘西,二方面军仍在外翼制敌,则万无一失”;朱、张在兆州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央的指示,一致决定放弃西渡计划。[3]
经过党中央毛主席的耐心说服,朱德总司令和四方面军一些领导人抵制和斗争,西进部队人心浮动,逃亡现象增多,特别是“由于中央的命令和实际上这条路也走不通,张国焘才改变了主意”。[4]
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已经山穷水尽了他还在坚持。[5]部队西进阻回后,又开了一个临潭会议,是在一座天主教堂里开的。张国焘提出,从南面绕道西进(再次南下过草地),打到迪化(乌鲁木齐),打通国际路线,得到苏联的装备援助后,再打回来,与一方面军会合。说来说去,就是不想按中央部署北上。
岷县会议他被大家否定,漳县会议他占了上风,这次临潭会议他还不甘心,但大家都不买账了。
朱总司令劝张国焘说:是回头的时候了,不能一错再错。陈昌浩说,部队走怕了,再走草地开小差的增多,部队怎么带?徐向前也说,鄂豫皖出来的同志不想再折腾了。其他一些领导同志也认为,中央已经明确命令了,不能再犹豫含糊,要执行静会战役意图。张国焘空前孤立,被迫同意北上静会地区。9月29日下达进军命令,30日起开始北上,部队的各种疑虑和议论消失,情绪也都高涨起来。
原定在5至7天内,以四方面军为主,以一方面军配合,以二方面军侧翼牵制,进行以打击胡宗南部为目的的静会战役,占领隆德、静宁、会宁、定西大道,实现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但由于张国焘执意西进,推后了10多天才北上,战场形势变了,“静会战役”计划落空。
此前,贺龙、任弼时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领二方面军长途奔袭,攻占了两当、徽县、成县、康县4座县城,并占领了陕西略阳、风县的部分地区,实施侧翼牵制。整个战场已经将敌分割成数块,形成西歼毛炳文部,牵制王均,东拒胡宗南西进,东西分割、南北呼应的有利态势。但张国焘西撤后,战场形势立变,不但不能抓住敌人一路或一部各个歼敌,还使担负侧翼牵制任务的二方面军,在陇南成为孤军,被敌人乘机包围。[6]
图2
时任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元帅回忆说,[7]中央组织三个方面军作战的计划,他们(指张国焘)接到了,我们也接到了。这个战役是岷县三十里铺开会决定的,我们坚决执行了,张国焘未执行。我们把4县打下,张国焘不打,向西一跑,所有的敌人都加到我们头上,对付我们,四师上去没有抵赢,损失相当大,我们损失了第十七团。
他说,我们按照战役计划做,四方面军走了我们才请示,10月4号向北走的。行军中受到敌人侧击,二军团甩了两个团,到海原又吃了点亏,我差点被炸弹炸死。过渭河狼狈极了,遭敌侧击,渭河上游下暴雨,徒涉,水越来越大,冲了点人去。在渭河南岸时很危险,这是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四方面军一撤走,敌人就围拢来了,急行军,掉了几千人,刚出草地,部队体力都未恢复,早起两天可以少受损失,可以冲出去,往东打也好,可是不能,因为被大的战略意图箍住了。
看贺龙元帅讲到这里,真的很让人感动,因为有大的战略意图在那里摆着,部队就不能向东去,一个高级指挥员哪怕自己差点被炸死,也要按中央的战略意图办,而且一直坚持到中央来指示后,才突围撤退。正因为有这样的觉悟和纪律境界,红军才能不断打胜仗,最后才能走向成功。相比之下,张国焘真的差距太大。
贺龙元帅还说,张国焘违背中央军委的指示,二方面军几乎遭到全军覆没。三个方面军会合后,在洪德城见到周恩来副主席,他问我会合后怎么办?我说:“统一归彭(彭德怀)指挥吧!”那是我们二方面军表示态度拥护中央。之前,中央与二方面军没有直接电台联系,在四方面军西进还是北上问题上,贺龙就明确表态由中央最后决定,[8]关键时刻站在了正确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