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吃一锅菜,如何安心又落胃
《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每餐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级负责老师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引得网友直呼:浙江上大分!不少浙江中小学食堂不再遵循学生吃“大锅菜”、教师吃“小锅菜”的以往惯例,而是全力烧好“一锅菜”。 当师生同餐同食、饭菜同质同享,烧的人、管的人正在做什么准备?师生同吃的这一锅饭菜,又有何改变? 烧得健康美味 如何吃得安心,一直是浙江各地学校重点关注的事。截至去年10月底,浙江已有2338所中小学完成食堂硬件改造升级,食品安全监管更到位。 此外,还要让孩子吃得好、吃得健康。不少中小学总务主任直指难点问题——校园食堂该如何协调孩子和孩子、大人和孩子之间不同的口味和需求,烧出一锅安心又落胃的饭菜? 有中小学的主厨在学校支持下,报名当地酒店的大厨培训班,学几样新菜式、更多新烧法。有的学校发布征集令,寻找好主厨。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总务主任陈瑞源说,无论是主厨还是帮厨,大部分是附近居民,“自家孙辈就在这里读书,个个都用心去烧”。 厨艺进阶、菜品提质之外,给予更多选择,成了更多学校食堂的改变方式。 丽水2021年已实现全市25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19万余名师生“同菜同质同价”。丽水市教育局食堂管理负责人说,如今,全市采用“6选3”的模式,学校每天推出6样菜,师生可以自主选其中3样菜为一个套餐。此外,还设置“加菜”窗口。 宁波则“卷”起自助餐。2023年9月1日起,宁波取消各大中小学的教工食堂,在实现“同样的饭菜、同样的质量、同样的价格”的同时,将好吃不贵的自助餐覆盖率提升至80%。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更是把部分点菜权,交给校级“行为规范示范班”,让老师、学生共同参与主菜、配菜、甜点、水果的搭配。“特制菜单上,已有500余道菜,里面有大家喜欢的菜品。”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聪慧说,让孩子为自己吃什么做选择,他们会有被重视的感觉,幸福感也会提升。 从学生反馈看,该校最受欢迎的菜品是鲍鱼蒸蛋、黑椒牛骨,最近提供的水果是新鲜上市的蓝莓、草莓、车厘子…… 如此经营,食堂会不会亏本?不会!杭州市的学校食堂大多有数智手段加持。通过校园“清膳e家”平台,杭州市中小学2627个上线食堂,都采用带量食谱,能一键生成食材采购订单,菜价如果异常,系统还会预警。每个学校每样菜品采购多少、每笔钱花在哪……全部清清楚楚,再加上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全程监督食堂后勤人员的规范操作。 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运行以来,该平台数智预警成效比较明显,各学校食堂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均得到明显改进。 同用餐加强监督 其实,在立法前,浙江已有不少学校烧“一锅菜”,实行“师生同餐”。 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自2022年建校以来,一直实行“师生同餐”制,学校就没设置过教师餐厅。 最近,记者走进校园里亮堂的千人大食堂,只见身着蓝绿色校服的学生们,以班为单位,挨着老师,热热闹闹围坐在长桌旁,咬一口油亮的冬笋烧肉、嘬一口热乎的牛骨萝卜枸杞汤,边吃边聊。一个低年级男孩向陈瑞源“告状”班里分到的几块破皮披萨饼“不好看”,举着餐盘要“找后厨爷爷换”,一经许可,便跑没了影。 “吃到可口的大家一起赞;吃到不满意的,孩子向我们现场反馈,两年来已经成了习惯。”一位老师对记者说。 其实,早在2019年,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便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 “同餐一直是把好校园食品安全关的重要方式之一,浙江一直在推进。”浙江教育界人士表示,“这次‘师生同餐’写进《条例》,再一次强调校园‘舌尖上的安全’。” 浙江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行政法规处处长路国连告诉记者,这次浙江通过立法回应社会关切,总结实践经验,规定师生同标准共同用餐,目的是让学校负责人和老师,通过陪餐,更加直接直观了解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也是倒逼学校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的刚性规定”。 “《条例》在规定陪餐制度时,还进行反复论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路国连强调,《条例》没有强制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工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只是要求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级负责老师陪餐,“学校应当根据《条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可以安排学校负责人和班级老师以轮流陪餐等方式,确保法规条款落到实处。” “当然,《条例》鼓励和支持实行集中用餐的学校,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他补充道。 同餐背后,实质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关系。丽水市教育局计财处副处长徐琳说:“通过协同监督,从而实现校园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最大公约数’。” 采访中,各大中小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老师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敏锐的“发现者”和“监督者”,为学生更快、更好地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管住小饭桌安全 守护校园餐桌安全,陪餐、同餐是一种督促方式。但根本上,还是要树立食品安全源头思维,让陪餐制进化为完善、长效、科学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条例》明确规定,学校食堂实行明厨亮灶,公开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学校应当建立家长代表对学校食堂加工制作的现场监督制度。 近年来,浙江依托省域食品安全数字化改革先发优势,用智慧监管筑牢校园食品安全屏障。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学校食堂实现100%运用“阳光厨房”实施线上巡检,食品安全量化等级100%达到B级以上,大宗食材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100%全覆盖。 为进一步确保安全关、监管关、营养关,浙江各地中小学在不断摸索、完善。 作为“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校”,天刚蒙蒙亮,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食堂里,食堂师傅、家委会的家长代表便已就位,师傅负责将当天到校的食材过秤验收、抽检农残、登记入库,家长则在一旁,查证索票、全程监督。 食材,来自市教育局公开招标中标单位;检测,由学校聘请第三方,在食堂设立食品检疫检测中心,每日对所有原材料进行农药残留等对应指标检测;校级家委会清廉督学部每月还会随机进行3次抽查。 杭州市滨和小学则搭建了家长参与监督的机制。最近,家长林女士来到女儿就读的学校吃了一次食堂的饭菜。 “食材新鲜,食堂是真的下了功夫。”林女士直言,“师生同餐、家长参与,看看‘饭菜到底怎么样’,大家共同关注,这是一个良性互动。” “学校管理者要有‘吹毛求疵’的责任心,时刻绷紧校园食安这根弦。” 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公开强调,要赋予每位陪餐人员相同的权利,普通老师、家长都有渠道过问校园食品安全链上的各个环节,允许他们把每个疑问一究到底。“看上去都是吃的问题,背后蕴含的更是教育提质理念。”丽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小食堂、大民生,办好学校食堂,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报记者 谢丹颖 姜晓蓉)
《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每餐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级负责老师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引得网友直呼:浙江上大分!不少浙江中小学食堂不再遵循学生吃“大锅菜”、教师吃“小锅菜”的以往惯例,而是全力烧好“一锅菜”。
当师生同餐同食、饭菜同质同享,烧的人、管的人正在做什么准备?师生同吃的这一锅饭菜,又有何改变?
烧得健康美味
如何吃得安心,一直是浙江各地学校重点关注的事。截至去年10月底,浙江已有2338所中小学完成食堂硬件改造升级,食品安全监管更到位。
此外,还要让孩子吃得好、吃得健康。不少中小学总务主任直指难点问题——校园食堂该如何协调孩子和孩子、大人和孩子之间不同的口味和需求,烧出一锅安心又落胃的饭菜?
有中小学的主厨在学校支持下,报名当地酒店的大厨培训班,学几样新菜式、更多新烧法。有的学校发布征集令,寻找好主厨。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总务主任陈瑞源说,无论是主厨还是帮厨,大部分是附近居民,“自家孙辈就在这里读书,个个都用心去烧”。
厨艺进阶、菜品提质之外,给予更多选择,成了更多学校食堂的改变方式。
丽水2021年已实现全市25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19万余名师生“同菜同质同价”。丽水市教育局食堂管理负责人说,如今,全市采用“6选3”的模式,学校每天推出6样菜,师生可以自主选其中3样菜为一个套餐。此外,还设置“加菜”窗口。
宁波则“卷”起自助餐。2023年9月1日起,宁波取消各大中小学的教工食堂,在实现“同样的饭菜、同样的质量、同样的价格”的同时,将好吃不贵的自助餐覆盖率提升至80%。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更是把部分点菜权,交给校级“行为规范示范班”,让老师、学生共同参与主菜、配菜、甜点、水果的搭配。“特制菜单上,已有500余道菜,里面有大家喜欢的菜品。”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聪慧说,让孩子为自己吃什么做选择,他们会有被重视的感觉,幸福感也会提升。
从学生反馈看,该校最受欢迎的菜品是鲍鱼蒸蛋、黑椒牛骨,最近提供的水果是新鲜上市的蓝莓、草莓、车厘子……
如此经营,食堂会不会亏本?不会!杭州市的学校食堂大多有数智手段加持。通过校园“清膳e家”平台,杭州市中小学2627个上线食堂,都采用带量食谱,能一键生成食材采购订单,菜价如果异常,系统还会预警。每个学校每样菜品采购多少、每笔钱花在哪……全部清清楚楚,再加上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全程监督食堂后勤人员的规范操作。
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运行以来,该平台数智预警成效比较明显,各学校食堂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均得到明显改进。
同用餐加强监督
其实,在立法前,浙江已有不少学校烧“一锅菜”,实行“师生同餐”。
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自2022年建校以来,一直实行“师生同餐”制,学校就没设置过教师餐厅。
最近,记者走进校园里亮堂的千人大食堂,只见身着蓝绿色校服的学生们,以班为单位,挨着老师,热热闹闹围坐在长桌旁,咬一口油亮的冬笋烧肉、嘬一口热乎的牛骨萝卜枸杞汤,边吃边聊。一个低年级男孩向陈瑞源“告状”班里分到的几块破皮披萨饼“不好看”,举着餐盘要“找后厨爷爷换”,一经许可,便跑没了影。
“吃到可口的大家一起赞;吃到不满意的,孩子向我们现场反馈,两年来已经成了习惯。”一位老师对记者说。
其实,早在2019年,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便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
“同餐一直是把好校园食品安全关的重要方式之一,浙江一直在推进。”浙江教育界人士表示,“这次‘师生同餐’写进《条例》,再一次强调校园‘舌尖上的安全’。”
浙江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行政法规处处长路国连告诉记者,这次浙江通过立法回应社会关切,总结实践经验,规定师生同标准共同用餐,目的是让学校负责人和老师,通过陪餐,更加直接直观了解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也是倒逼学校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的刚性规定”。
“《条例》在规定陪餐制度时,还进行反复论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路国连强调,《条例》没有强制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工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只是要求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级负责老师陪餐,“学校应当根据《条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可以安排学校负责人和班级老师以轮流陪餐等方式,确保法规条款落到实处。”
“当然,《条例》鼓励和支持实行集中用餐的学校,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他补充道。
同餐背后,实质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关系。丽水市教育局计财处副处长徐琳说:“通过协同监督,从而实现校园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最大公约数’。”
采访中,各大中小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老师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敏锐的“发现者”和“监督者”,为学生更快、更好地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管住小饭桌安全
守护校园餐桌安全,陪餐、同餐是一种督促方式。但根本上,还是要树立食品安全源头思维,让陪餐制进化为完善、长效、科学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条例》明确规定,学校食堂实行明厨亮灶,公开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学校应当建立家长代表对学校食堂加工制作的现场监督制度。
近年来,浙江依托省域食品安全数字化改革先发优势,用智慧监管筑牢校园食品安全屏障。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学校食堂实现100%运用“阳光厨房”实施线上巡检,食品安全量化等级100%达到B级以上,大宗食材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100%全覆盖。
为进一步确保安全关、监管关、营养关,浙江各地中小学在不断摸索、完善。
作为“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校”,天刚蒙蒙亮,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食堂里,食堂师傅、家委会的家长代表便已就位,师傅负责将当天到校的食材过秤验收、抽检农残、登记入库,家长则在一旁,查证索票、全程监督。
食材,来自市教育局公开招标中标单位;检测,由学校聘请第三方,在食堂设立食品检疫检测中心,每日对所有原材料进行农药残留等对应指标检测;校级家委会清廉督学部每月还会随机进行3次抽查。
杭州市滨和小学则搭建了家长参与监督的机制。最近,家长林女士来到女儿就读的学校吃了一次食堂的饭菜。
“食材新鲜,食堂是真的下了功夫。”林女士直言,“师生同餐、家长参与,看看‘饭菜到底怎么样’,大家共同关注,这是一个良性互动。”
“学校管理者要有‘吹毛求疵’的责任心,时刻绷紧校园食安这根弦。” 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公开强调,要赋予每位陪餐人员相同的权利,普通老师、家长都有渠道过问校园食品安全链上的各个环节,允许他们把每个疑问一究到底。“看上去都是吃的问题,背后蕴含的更是教育提质理念。”丽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小食堂、大民生,办好学校食堂,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报记者 谢丹颖 姜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