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译制片是怎么做到替换原语言,又保留背景声音的?

很简单,你以为你看到的电影是两轨立体声,其实并不是,它是一个特别庞大的声音工程文件。 一般电影后期工业声音团队分几个小组,分别负责环境音(Background)、音效(Sound Effect)、拟音 Foley、对白处理(Dialog)、配乐(Music)。 环境音(BG)小组负责的部分就是一种底噪,比方说你在地下停车场里听到空调外机转动的风声的声音,这些难以察觉的声音“并不会给你留下深刻的记忆”,或是风吹过鸟鸣等特别微弱的声音,但当你听到这些声音时大脑总是能让你自然而然的想象到所处的环境。 音效(SFX)小组负责的部分则是电影中比较明显的音轨了,比如爆炸声 BOOM! 或者开门的声音吱啦吱啦的声音,或是操作开关打开某件设备等哪怕在现实里没那么突出到为了突出镜头分镜设计而做的特别明显的音效声,还比如像直升机螺旋桨等特别明显的声音。 拟音(Foley)其实可以是任何在现实中可能不存在,但为了突出镜头语言所设计的声音。比如高跟鞋走路的声音,可能现实中走路高跟鞋没有这么明显的声音,但为了突出电影中可能情绪突出的紧张感诸如此类,会重新录制、或用不同物件去仿制该类声音。以脚步声巨多,但有些比较突出音效类如打雷声也可以通过击打铁板产生,这些统称为拟音。 对白(Dialog)处理的工作就是对演员现场或后期补录(ADR)等人物对白内容进行剪辑,要保证每一条对白的衔接对上嘴型,对白与对白之间的底噪要切干净。稍微进阶的难点在于基于成片内容,例如镜头拉了个全景要适当的给对白基于镜头当中场景给与特定的混响于恰当比例去模拟真实的对话,但这一点国内大部分影视作品声音处理的都较差,尤其是通过 ADR 补录对白的作品,镜头拉远时还感觉在贴脸说话,真实感还原不好。 配乐(Music)据我了解一般是外包给其他工作室去按场景需求不同的情绪去编写制作适合该场景情绪的一些音乐。 最后电影后期还会有一个总工程师,当收到各部门发来的分工工程之后统一合并并按相应的电影工业标准进行混音。 所以译制片只要把对白的部分音轨静音掉再重新根据进口国语言进行 ADR 补录当地语音版本的对白,即可保留环境音的同时替换掉对白了。 查看知乎讨论

1月 16, 2025 - 14:10
 4940
央视的译制片是怎么做到替换原语言,又保留背景声音的?
头图

很简单,你以为你看到的电影是两轨立体声,其实并不是,它是一个特别庞大的声音工程文件。

一般电影后期工业声音团队分几个小组,分别负责环境音(Background)、音效(Sound Effect)、拟音 Foley、对白处理(Dialog)、配乐(Music)。

环境音(BG)小组负责的部分就是一种底噪,比方说你在地下停车场里听到空调外机转动的风声的声音,这些难以察觉的声音“并不会给你留下深刻的记忆”,或是风吹过鸟鸣等特别微弱的声音,但当你听到这些声音时大脑总是能让你自然而然的想象到所处的环境。

音效(SFX)小组负责的部分则是电影中比较明显的音轨了,比如爆炸声 BOOM! 或者开门的声音吱啦吱啦的声音,或是操作开关打开某件设备等哪怕在现实里没那么突出到为了突出镜头分镜设计而做的特别明显的音效声,还比如像直升机螺旋桨等特别明显的声音。

拟音(Foley)其实可以是任何在现实中可能不存在,但为了突出镜头语言所设计的声音。比如高跟鞋走路的声音,可能现实中走路高跟鞋没有这么明显的声音,但为了突出电影中可能情绪突出的紧张感诸如此类,会重新录制、或用不同物件去仿制该类声音。以脚步声巨多,但有些比较突出音效类如打雷声也可以通过击打铁板产生,这些统称为拟音。

对白(Dialog)处理的工作就是对演员现场或后期补录(ADR)等人物对白内容进行剪辑,要保证每一条对白的衔接对上嘴型,对白与对白之间的底噪要切干净。稍微进阶的难点在于基于成片内容,例如镜头拉了个全景要适当的给对白基于镜头当中场景给与特定的混响于恰当比例去模拟真实的对话,但这一点国内大部分影视作品声音处理的都较差,尤其是通过 ADR 补录对白的作品,镜头拉远时还感觉在贴脸说话,真实感还原不好。

配乐(Music)据我了解一般是外包给其他工作室去按场景需求不同的情绪去编写制作适合该场景情绪的一些音乐。

最后电影后期还会有一个总工程师,当收到各部门发来的分工工程之后统一合并并按相应的电影工业标准进行混音。

所以译制片只要把对白的部分音轨静音掉再重新根据进口国语言进行 ADR 补录当地语音版本的对白,即可保留环境音的同时替换掉对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