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社科研究看起来精致,得出的结论却是常识
【文/ 贺雪峰】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定量研究,越来越喜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去生产所谓的理论知识,却未必对数据背后的机制有深入理解,这就可能造成用复杂的方法和大量数据证明了一个常识,甚至可能连常识都不是。 01 东中西部地区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的统计很难揭示其内在差异 通过经验认识中国,首先要有具备经验认识能力的人,其次要形成关于中国经验的整体判断,这个整体判断是包含了部分的整体,是包含了具体的抽象,是深刻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无论是培养具备经验认识能力的人,还是形成对中国经验的整体判断,都要经由区域比较这一研究方法。区域是一个包含特定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关系的地理社会空间。区域的尺度可以小到村庄、社区,大到国家、大陆。 中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是我们近年特别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的区域差异。国家统计局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是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的,这样的划分便于统计,却很难揭示东中西部地区内在的差异。 在中国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沿海城市经济带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在20世纪末迅速衰败,农民仅靠农业收入已无法维持生计,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继而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与“空心化”。从这个意义上,虽然在行政建制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都存在农村,但是东部地区的农村却已融入城市,乡村工业化是内生性的,农民也都就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甚至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已经城市化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则是人、财、物资源持续流失,乡村发展的内生性资源变得越来越稀薄。 当前东部城市经济带占全国面积不到5%,却集中了全国接近一半的GDP和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除此之外,剩余95%的面积都可以称为中西部地区。 2023年全国GDP十强省分布图,几乎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02 区域是建立有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方法 中国的市场中心在沿海城市经济带和大城市,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同时也是市场中心,中西部地区则是远离市场中心的半市场中心或非市场中心,甚至是市场力量难及的偏远地带。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也有人口流出、市场不及的农村,中西部地区也有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市场所能覆盖的农村地区。因此,在类型上,东部非市场中心的农村和中西部大城市覆盖的郊区农村,可以分别划入对应区域进行认识。 城乡视角也是区域视角的一种。城乡之间的关系除了市场因素、制度因素之外,还有社会的因素在起关键作用,经济学家们通常都忽视了社会这个关键层面。在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社会相辅相成,农民可以自由进城就业,为家庭发展积累经济资本,也可以在年老体弱或进城失败时返乡退养。农民之所以能够返乡,是国家制度为农民提供了生活居住的田地、宅基地以及社会资本丰富的乡村熟人社会。进城失败的农民返乡之后,继续支持子代进城读书、就业、购房,渐进推动中国高质量城市化。 经济学家们主张构建生产要素更加充分流动的市场制度,以为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增长,但经济越发展,社会保障也要越充分。当保护农民自由进城返乡的土地被私有化、市场化之后,巨量农民“进不了城、返不了乡”,就有可能诱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区域比较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更加完整和深刻地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和系统有用的政策建议。 任何经验和实践都是具体的,从具体经验与实践上升到总体经验和抽象经验,要经由区域这个重要环节。区域也是结构,甚至是最为关键的结构,正是通过对包括区域在内的诸多结构的认识,可以形成对中国整体的认识与判断,可以找到更加普适、一般的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区域是我们认识中国、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方法。
【文/ 贺雪峰】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定量研究,越来越喜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去生产所谓的理论知识,却未必对数据背后的机制有深入理解,这就可能造成用复杂的方法和大量数据证明了一个常识,甚至可能连常识都不是。
01 东中西部地区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的统计很难揭示其内在差异
通过经验认识中国,首先要有具备经验认识能力的人,其次要形成关于中国经验的整体判断,这个整体判断是包含了部分的整体,是包含了具体的抽象,是深刻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无论是培养具备经验认识能力的人,还是形成对中国经验的整体判断,都要经由区域比较这一研究方法。区域是一个包含特定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关系的地理社会空间。区域的尺度可以小到村庄、社区,大到国家、大陆。
中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是我们近年特别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的区域差异。国家统计局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是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的,这样的划分便于统计,却很难揭示东中西部地区内在的差异。
在中国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沿海城市经济带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在20世纪末迅速衰败,农民仅靠农业收入已无法维持生计,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继而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与“空心化”。从这个意义上,虽然在行政建制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都存在农村,但是东部地区的农村却已融入城市,乡村工业化是内生性的,农民也都就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甚至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已经城市化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则是人、财、物资源持续流失,乡村发展的内生性资源变得越来越稀薄。
当前东部城市经济带占全国面积不到5%,却集中了全国接近一半的GDP和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除此之外,剩余95%的面积都可以称为中西部地区。
2023年全国GDP十强省分布图,几乎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02 区域是建立有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方法
中国的市场中心在沿海城市经济带和大城市,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同时也是市场中心,中西部地区则是远离市场中心的半市场中心或非市场中心,甚至是市场力量难及的偏远地带。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也有人口流出、市场不及的农村,中西部地区也有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市场所能覆盖的农村地区。因此,在类型上,东部非市场中心的农村和中西部大城市覆盖的郊区农村,可以分别划入对应区域进行认识。
城乡视角也是区域视角的一种。城乡之间的关系除了市场因素、制度因素之外,还有社会的因素在起关键作用,经济学家们通常都忽视了社会这个关键层面。在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社会相辅相成,农民可以自由进城就业,为家庭发展积累经济资本,也可以在年老体弱或进城失败时返乡退养。农民之所以能够返乡,是国家制度为农民提供了生活居住的田地、宅基地以及社会资本丰富的乡村熟人社会。进城失败的农民返乡之后,继续支持子代进城读书、就业、购房,渐进推动中国高质量城市化。
经济学家们主张构建生产要素更加充分流动的市场制度,以为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增长,但经济越发展,社会保障也要越充分。当保护农民自由进城返乡的土地被私有化、市场化之后,巨量农民“进不了城、返不了乡”,就有可能诱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区域比较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更加完整和深刻地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和系统有用的政策建议。
任何经验和实践都是具体的,从具体经验与实践上升到总体经验和抽象经验,要经由区域这个重要环节。区域也是结构,甚至是最为关键的结构,正是通过对包括区域在内的诸多结构的认识,可以形成对中国整体的认识与判断,可以找到更加普适、一般的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区域是我们认识中国、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