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华战略看似凶狠,却有个致命问题

编者按:随着中印双方在边境争议地区巡逻安排上达成重要协议,以及两国领导人时隔五年后的首次面对面交流,中印关系似乎正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然而,在这一看似缓和的背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依然不容忽视。 本文指出,印度政府长期以来将国家安全和经济增长问题割裂开来,使得印度在对华政策上缺乏一致性。作者就此呼吁印度接纳综合经济安全的概念,以减少可能被对手利用的经济脆弱性。 本文由南亚研究小组编译自《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网站2024年11月14日文章,观察者网转载,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文/哈什·潘特、卡尔皮特·曼基卡尔(又名“唐书伟”)】 2024年10月,中印双方就边境争议地区巡逻安排达成协议。这一协议为双方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地长达四年的对峙按下暂停键,为缓解近年来日趋紧张的两国关系提供契机。随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和中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会谈,这是两国领导人时隔五年首次面对面交流。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数十名印度士兵死亡,中印关系跌至冰点。印度民众将这次冲突归咎于“中国越境”,并为此感到愤怒。事件发生后,莫迪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华施压,包括取消了两国之间的直航航班、在印度市场禁止中国社交媒体应用TikTok等。而如今,这一协议的达成使许多分析人士看到了重启和恢复正常关系的可能性。 10月31日排灯节,中印士兵在中印边境西段喀喇昆仑山处交换糖果。 图源:印度军方 然而,中国与印度之间并没有所谓的理想“正常”状态。双边关系仍然充满挑战,而中国的发展需求将继续限制印度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行动能力。边界地区依然存在许多争议点,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冲突。 尽管莫迪比以往其他印度领导人更努力地采取强硬立场意图抵抗中国的发展,但印度经济的发展依然高度依赖中国。 虽然在过去五年中印度对华出口量有所下降,但从中国的进口却在激增。印度高度依赖中国提供的先进技术及科技制造,如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及用于制造电信设备和手机的组件。2023年8月,印度政府试图对笔记本电脑和个人计算设备的进口实施许可证控制,意在遏制中国技术的涌入。这一举措迅速遭到印度行业团体的强烈反对,最终迫使政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这一事件暴露出一个更大的问题。 像许多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一样,印度领导人长期以来将国家安全和经济增长问题割裂开来。然而,这两者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印度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带来的“挑战”。例如,印度政府应该设立经济安全部,专门评估印度对中国经济依赖的规模和范围,并寻找保护印度免受这种依赖所带来风险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印度将最终认识到,经济发展能够增强一个国家自我保护的能力,而国家安全则有利于建设经济增长的积极环境。但是,如果印度领导人无法打破经济与安全之间的概念性障碍,印度将永远在中印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从“中印合作”到“印度优先” 1962年,中国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脉爆发冲突,长期以来两国之间的边界争议仍在持续。这条边界蜿蜒超过2000英里,沿线多是荒芜的高山地形。几十年来,当年的冲突及其负面影响始终困扰着印度政府。 20世纪80年代,中印关系出现缓和,两国开始追求更紧密的文化和经济接触,但边界争议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到了90年代,中印两国签署了协议,强调不使用武力解决边界争议的原则。但随后几年,中国加强沿边界基建,以更好地支持兵力部署,印度也同样在其一侧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印度政府也曾希望两国之间的冲突不再重演。在2004年至2014年执政的曼莫汉·辛格总理领导时期,许多官员和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和印度能够共同发展、共同崛起,曾一度提出了略显尴尬的“中印合一”(Chindia)概念。与中国的潜在新关系使得当时的印度政府对主动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印太安全合作)持谨慎态度。 然而,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与中国的摩擦不断促使印度寻求更强大的伙伴关系。2017年洞朗对峙后,印度开始重新推动“四方安全对话”进程,尽管在2007年该合作机制最初成立时印度显得并不积极。加勒万河谷冲突的次年,四国领导人首次举行了元首级别峰会。 “四方安全对话”时任领导人于2021年首次会晤 图源:美国白宫官网 印度与美国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展,双方更加注重实时情报共享和联合军事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印太地区。2022年,双方启动了一项关于关键新兴技术的联合倡议,旨在鼓励国防工业合作,在印度生产喷气发动机,并建立“排华”半导体供应链等。2023年6月,莫迪在美国正式访问期间强调,他相信印美伙伴关系巩固了印度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 印度外长苏杰生将印度当前的战略描述为“印度优先”,这是对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用语的回应。事实上,印度采取了更加对抗性的姿态来对待中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印度官员坚称,印度不会让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削弱其政策布局或限制其与地区及全球大国的伙伴关系。 如今,莫迪已进入第三个任期,他对中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立场。在台海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莫迪邀请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加强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共同开发半导体制造设施,并通过2024年2月签署的劳动力流动协议,允许印度工人协助台湾地区缓解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印度还积极与台湾工业界的代表接触。例如,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在2024年1月获得了二等莲花勋章(相当于印度第三级公民荣誉奖),并于2024年8月与莫迪会面,讨论投资计划。 莫迪政府似乎也积极响应拜登政府的倡议。2024年7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所谓“促进解决藏中争议法案”。印度今年还向菲律宾交付了布拉莫斯导弹,以支持菲律宾在南海领土争端问题上与中国竞争。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对菲律宾的声援,也显示出莫迪政府愿意在南海、台湾和西藏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挑战中国的底线。

1月 16, 2025 - 14:08
 3583
印度对华战略看似凶狠,却有个致命问题

编者按:随着中印双方在边境争议地区巡逻安排上达成重要协议,以及两国领导人时隔五年后的首次面对面交流,中印关系似乎正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然而,在这一看似缓和的背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依然不容忽视。

本文指出,印度政府长期以来将国家安全和经济增长问题割裂开来,使得印度在对华政策上缺乏一致性。作者就此呼吁印度接纳综合经济安全的概念,以减少可能被对手利用的经济脆弱性。

本文由南亚研究小组编译自《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网站2024年11月14日文章,观察者网转载,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文/哈什·潘特、卡尔皮特·曼基卡尔(又名“唐书伟”)】

2024年10月,中印双方就边境争议地区巡逻安排达成协议。这一协议为双方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地长达四年的对峙按下暂停键,为缓解近年来日趋紧张的两国关系提供契机。随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和中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会谈,这是两国领导人时隔五年首次面对面交流。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数十名印度士兵死亡,中印关系跌至冰点。印度民众将这次冲突归咎于“中国越境”,并为此感到愤怒。事件发生后,莫迪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华施压,包括取消了两国之间的直航航班、在印度市场禁止中国社交媒体应用TikTok等。而如今,这一协议的达成使许多分析人士看到了重启和恢复正常关系的可能性。

10月31日排灯节,中印士兵在中印边境西段喀喇昆仑山处交换糖果。 图源:印度军方

然而,中国与印度之间并没有所谓的理想“正常”状态。双边关系仍然充满挑战,而中国的发展需求将继续限制印度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行动能力。边界地区依然存在许多争议点,随时可能再次爆发冲突。

尽管莫迪比以往其他印度领导人更努力地采取强硬立场意图抵抗中国的发展,但印度经济的发展依然高度依赖中国。

虽然在过去五年中印度对华出口量有所下降,但从中国的进口却在激增。印度高度依赖中国提供的先进技术及科技制造,如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及用于制造电信设备和手机的组件。2023年8月,印度政府试图对笔记本电脑和个人计算设备的进口实施许可证控制,意在遏制中国技术的涌入。这一举措迅速遭到印度行业团体的强烈反对,最终迫使政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这一事件暴露出一个更大的问题。

像许多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一样,印度领导人长期以来将国家安全和经济增长问题割裂开来。然而,这两者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印度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带来的“挑战”。例如,印度政府应该设立经济安全部,专门评估印度对中国经济依赖的规模和范围,并寻找保护印度免受这种依赖所带来风险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印度将最终认识到,经济发展能够增强一个国家自我保护的能力,而国家安全则有利于建设经济增长的积极环境。但是,如果印度领导人无法打破经济与安全之间的概念性障碍,印度将永远在中印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从“中印合作”到“印度优先”

1962年,中国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脉爆发冲突,长期以来两国之间的边界争议仍在持续。这条边界蜿蜒超过2000英里,沿线多是荒芜的高山地形。几十年来,当年的冲突及其负面影响始终困扰着印度政府。

20世纪80年代,中印关系出现缓和,两国开始追求更紧密的文化和经济接触,但边界争议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到了90年代,中印两国签署了协议,强调不使用武力解决边界争议的原则。但随后几年,中国加强沿边界基建,以更好地支持兵力部署,印度也同样在其一侧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印度政府也曾希望两国之间的冲突不再重演。在2004年至2014年执政的曼莫汉·辛格总理领导时期,许多官员和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和印度能够共同发展、共同崛起,曾一度提出了略显尴尬的“中印合一”(Chindia)概念。与中国的潜在新关系使得当时的印度政府对主动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印太安全合作)持谨慎态度。

然而,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与中国的摩擦不断促使印度寻求更强大的伙伴关系。2017年洞朗对峙后,印度开始重新推动“四方安全对话”进程,尽管在2007年该合作机制最初成立时印度显得并不积极。加勒万河谷冲突的次年,四国领导人首次举行了元首级别峰会。

“四方安全对话”时任领导人于2021年首次会晤 图源:美国白宫官网

印度与美国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展,双方更加注重实时情报共享和联合军事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印太地区。2022年,双方启动了一项关于关键新兴技术的联合倡议,旨在鼓励国防工业合作,在印度生产喷气发动机,并建立“排华”半导体供应链等。2023年6月,莫迪在美国正式访问期间强调,他相信印美伙伴关系巩固了印度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

印度外长苏杰生将印度当前的战略描述为“印度优先”,这是对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用语的回应。事实上,印度采取了更加对抗性的姿态来对待中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印度官员坚称,印度不会让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削弱其政策布局或限制其与地区及全球大国的伙伴关系。

如今,莫迪已进入第三个任期,他对中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立场。在台海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莫迪邀请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加强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共同开发半导体制造设施,并通过2024年2月签署的劳动力流动协议,允许印度工人协助台湾地区缓解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印度还积极与台湾工业界的代表接触。例如,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在2024年1月获得了二等莲花勋章(相当于印度第三级公民荣誉奖),并于2024年8月与莫迪会面,讨论投资计划。

莫迪政府似乎也积极响应拜登政府的倡议。2024年7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所谓“促进解决藏中争议法案”。印度今年还向菲律宾交付了布拉莫斯导弹,以支持菲律宾在南海领土争端问题上与中国竞争。这一举措不仅仅是对菲律宾的声援,也显示出莫迪政府愿意在南海、台湾和西藏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挑战中国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