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逆转,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远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昨天一大早,国家统计局密集发布了一连串年度数据。除了万众瞩目的GDP增速继续维持5%之外,还有一个亮眼的数字必须不能错过,那就是全年的出生人口数据。@财联社要知道去年上半年的出生人口,仅仅只有约427万,甚至比2023年同期还少了6万。大家当时都在担心,“龙年效应”是不是不起作用了?没想到的是,下半年的出生人口直接猛增到了527万,比上半年足足多了100万出来。也就此带动全年数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反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不仅打破了2018年以来的“跌跌不休”,也让出生率重新回到了2022年的水平。这个阶段性的止跌反弹,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一、到底是哪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反弹了?目前大家关心的各省具体数据还没披露,但我们之前就有统计过,去年上半年部分省市率先出现了人口增长。当时主要有广东全省,还有山东青岛、陕西宝鸡、黑龙江大庆、湖北天门、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果不其然,随着全年数据的逐步披露,更多地方迎来了出生喜报。先来看来自医院方面的分娩数据:不少医院的年分娩量、单月分娩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广东一马当先,去年既是全国首个GDP突破14万亿的省份,连续36年蝉联全国第一。生育率数据也非常突出,继续坐稳“人口第一大省”的称号。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据相关人士透露,广州全市2024年的分娩量,同比2023年有10%到20%的上升。其他像深圳、惠州、珠海、东莞等多市的医院,全年的分娩量也都有显著增长。不仅纷纷突破万人大关,而且很多产科的床位从年头到年尾,基本都是满员超负荷状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负责人还表示,去年该院出生的2万多名新生儿。既有本地户籍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而且还有海外的。紧随广东,2023年出生人口数排在全国第二的河南省也不甘落后。洛阳、周口还有驻马店等市的医院,分娩量同样再攀高峰。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与此同时,河北多市、江西还有广西兴安、新疆阿克苏等地,也纷纷报告了不错的新生儿年度数据。还有省份是公安机关披露了登记数据:据报道,四川省去年出生并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约63.33万,对比2023年全年的登记户籍数是45.08万,一共新增了超过40%。这些省份城市出生人口的逆势增长,无疑实现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二、出生人口数逆转的背后出生人口数为何大逆转?从全国大范围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当然是因为去年生肖是龙年。受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大家都抱有“望子成龙”的期待,对“龙宝宝”的热情度明显更高。龙年作为生育大年,往回数一轮也就是2012年。我国当年的人口出生率高达14.57‰,出生人口总数直接达到了1973万人。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高的一年,比后面全面放开二孩、三孩的年份还要多。就连隔壁最不愿意生娃的韩国,2024年的出生人口数也迎来了9年来的首次正增长。数据来源:韩国统计厅第二是因为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的扭转。全年达到了768.2万对,比2022年大增了84.7万对。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再叠加一些2023年的延迟效应,直接带动了去年新生儿人口数据的小幅回升。而从地区角度来看,不同城市的人口增长原因各不相同。像广东省属于经济发达、人口正流入的大省,生育率有一部分来自外来人口的贡献。还有很多小城市,比如河南洛阳、河北邯郸都是人口外流。出生人口之所以能实现历史性增长,主要功劳在真金白银的补贴,对于“催生”可以说是拼尽全力。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代表性城市,就是湖北天门。@天门发布鼓励生育的力度之大,堪称全国用钱砸出出生率暴涨的典范。当地生育多孩的家庭,可享受多达7项的补贴优惠,全部加在一起最高可达22.51万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堪比一针强心剂。天门政府也表示,目前已累计投入了3900多万元用于鼓励生育,再加上多项生育政策的优化,就此止住了近几年来新生儿人数连续下滑的颓势。数据来源:天门市人民政府统计年鉴天门去年还不止人口增长这一个好消息,生育率的回暖,还对当地楼市有一定的提振。据官方发布,全年商品房销售共9015套,销售面积为106.72万㎡,同比增长达到12.61%,房地产开发投资更是连续7个月,位列全湖北首位。也成了2024年全省唯一一个,房地产投资、销售面积增速“双回正”的城市。不可否认,地方政府推出强有力的补贴政策,确实能在短期内拉动出生率。但长期是否还能奏效,还需要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三、“人口烦恼”仍然存在尽管2024年的出生人口数难得出现了反弹,但全国的总人口数据,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三连降”。自2021年人口增量创新低,到2022年正式开始负增长,当年就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加速减少了208万人。去年再度减少139万人,总人口已经降至约14亿零828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大于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死亡率7.76‰也高于人口出生率的6.77‰,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与此同时,老龄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加快。截至去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占到全国人口的22.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劳动力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这也再次向大家发出提醒:不论是“龙年效应”,还是补偿性延迟生育,带来的可能是短期的生育形势波动。人口长期还是处在下降的大趋势,可能几年内很难改变。而且更要注意的是,今年的出生人口数依然不乐观。2024年连着三个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相较于2023年,加起来只有474.7万对,比前一年少了快100万对。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结婚人数减少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包括适龄结婚人数的下降、男女比例的失调,还有经济压力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自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出生人口的减少,这意味着“人口焦虑”还会在蛇年继续上演。在这样紧迫的形势下,国家方面对生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去年多份文件,都强调要“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并要求各地提高关注度,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重要性可谓前所未有。@国务院办公厅希望通过政策发力,全方位激发大家的生育意愿与积极性。前不久,上海还创新性提出要建立“生育友好岗”的用人单位名单。并于1月初,在浦东新区试点举办了首场招聘会,有4家企业释放出超过100个相关岗位。@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要有社群销售、商家运营、视频剪辑、社交平台运营等岗位,没有坐班打卡的硬性要求,工作时长和方式都更为灵活,以项目制、结果考核为导向。希望能为宝妈们打造一个更友好的工作环境,平衡好工作和养娃之间的关系。四、结语虽然去年的出生人口,最终还是没能突破1000万大关,对比往年只能算是小幅反弹,但也给当下严峻的人口形势,带来了一丝曙光。让我们看到了各地都在持续不懈的努力,以提升生育率。毕竟,人口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接下来的路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如何吸引年轻人来自己这里置业落户、成家生子,将是接下来谋求经济增长的重要课题。而对全社会来说,还需要持续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加强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问题”,让更多人想生、敢生也愿意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远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昨天一大早,国家统计局密集发布了一连串年度数据。
除了万众瞩目的GDP增速继续维持5%之外,还有一个亮眼的数字必须不能错过,那就是全年的出生人口数据。
@财联社
要知道去年上半年的出生人口,仅仅只有约427万,甚至比2023年同期还少了6万。
大家当时都在担心,“龙年效应”是不是不起作用了?
没想到的是,下半年的出生人口直接猛增到了527万,比上半年足足多了100万出来。
也就此带动全年数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反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不仅打破了2018年以来的“跌跌不休”,也让出生率重新回到了2022年的水平。
这个阶段性的止跌反弹,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一、到底是哪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反弹了?
目前大家关心的各省具体数据还没披露,但我们之前就有统计过,去年上半年部分省市率先出现了人口增长。
当时主要有广东全省,还有山东青岛、陕西宝鸡、黑龙江大庆、湖北天门、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
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果不其然,随着全年数据的逐步披露,更多地方迎来了出生喜报。
先来看来自医院方面的分娩数据:不少医院的年分娩量、单月分娩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广东一马当先,去年既是全国首个GDP突破14万亿的省份,连续36年蝉联全国第一。
生育率数据也非常突出,继续坐稳“人口第一大省”的称号。
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据相关人士透露,广州全市2024年的分娩量,同比2023年有10%到20%的上升。
其他像深圳、惠州、珠海、东莞等多市的医院,全年的分娩量也都有显著增长。
不仅纷纷突破万人大关,而且很多产科的床位从年头到年尾,基本都是满员超负荷状态。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负责人还表示,去年该院出生的2万多名新生儿。既有本地户籍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而且还有海外的。
紧随广东,2023年出生人口数排在全国第二的河南省也不甘落后。
洛阳、周口还有驻马店等市的医院,分娩量同样再攀高峰。
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与此同时,河北多市、江西还有广西兴安、新疆阿克苏等地,也纷纷报告了不错的新生儿年度数据。
还有省份是公安机关披露了登记数据:据报道,四川省去年出生并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约63.33万,对比2023年全年的登记户籍数是45.08万,一共新增了超过40%。
这些省份城市出生人口的逆势增长,无疑实现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二、出生人口数逆转的背后
出生人口数为何大逆转?
从全国大范围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当然是因为去年生肖是龙年。
受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大家都抱有“望子成龙”的期待,对“龙宝宝”的热情度明显更高。
龙年作为生育大年,往回数一轮也就是2012年。
我国当年的人口出生率高达14.57‰,出生人口总数直接达到了1973万人。
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高的一年,比后面全面放开二孩、三孩的年份还要多。
就连隔壁最不愿意生娃的韩国,2024年的出生人口数也迎来了9年来的首次正增长。
数据来源:韩国统计厅
第二是因为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的扭转。
全年达到了768.2万对,比2022年大增了84.7万对。
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
再叠加一些2023年的延迟效应,直接带动了去年新生儿人口数据的小幅回升。
而从地区角度来看,不同城市的人口增长原因各不相同。
像广东省属于经济发达、人口正流入的大省,生育率有一部分来自外来人口的贡献。
还有很多小城市,比如河南洛阳、河北邯郸都是人口外流。
出生人口之所以能实现历史性增长,主要功劳在真金白银的补贴,对于“催生”可以说是拼尽全力。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代表性城市,就是湖北天门。
@天门发布
鼓励生育的力度之大,堪称全国用钱砸出出生率暴涨的典范。当地生育多孩的家庭,可享受多达7项的补贴优惠,全部加在一起最高可达22.51万元。
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堪比一针强心剂。
天门政府也表示,目前已累计投入了3900多万元用于鼓励生育,再加上多项生育政策的优化,就此止住了近几年来新生儿人数连续下滑的颓势。
数据来源:天门市人民政府统计年鉴
天门去年还不止人口增长这一个好消息,生育率的回暖,还对当地楼市有一定的提振。
据官方发布,全年商品房销售共9015套,销售面积为106.72万㎡,同比增长达到12.61%,房地产开发投资更是连续7个月,位列全湖北首位。
也成了2024年全省唯一一个,房地产投资、销售面积增速“双回正”的城市。
不可否认,地方政府推出强有力的补贴政策,确实能在短期内拉动出生率。
但长期是否还能奏效,还需要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三、“人口烦恼”仍然存在
尽管2024年的出生人口数难得出现了反弹,但全国的总人口数据,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三连降”。
自2021年人口增量创新低,到2022年正式开始负增长,当年就减少了85万人,2023年加速减少了208万人。
去年再度减少139万人,总人口已经降至约14亿零828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大于出生人口954万人。
人口死亡率7.76‰也高于人口出生率的6.77‰,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与此同时,老龄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加快。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占到全国人口的22.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劳动力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这也再次向大家发出提醒:不论是“龙年效应”,还是补偿性延迟生育,带来的可能是短期的生育形势波动。
人口长期还是处在下降的大趋势,可能几年内很难改变。
而且更要注意的是,今年的出生人口数依然不乐观。
2024年连着三个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对数相较于2023年,加起来只有474.7万对,比前一年少了快100万对。
数据来源:国家民政部
结婚人数减少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包括适龄结婚人数的下降、男女比例的失调,还有经济压力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出生人口的减少,这意味着“人口焦虑”还会在蛇年继续上演。
在这样紧迫的形势下,国家方面对生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
去年多份文件,都强调要“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并要求各地提高关注度,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重要性可谓前所未有。
@国务院办公厅
希望通过政策发力,全方位激发大家的生育意愿与积极性。
前不久,上海还创新性提出要建立“生育友好岗”的用人单位名单。
并于1月初,在浦东新区试点举办了首场招聘会,有4家企业释放出超过100个相关岗位。
@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要有社群销售、商家运营、视频剪辑、社交平台运营等岗位,没有坐班打卡的硬性要求,工作时长和方式都更为灵活,以项目制、结果考核为导向。
希望能为宝妈们打造一个更友好的工作环境,平衡好工作和养娃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虽然去年的出生人口,最终还是没能突破1000万大关,对比往年只能算是小幅反弹,但也给当下严峻的人口形势,带来了一丝曙光。
让我们看到了各地都在持续不懈的努力,以提升生育率。
毕竟,人口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
接下来的路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如何吸引年轻人来自己这里置业落户、成家生子,将是接下来谋求经济增长的重要课题。
而对全社会来说,还需要持续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加强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问题”,让更多人想生、敢生也愿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