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辈子好事,其实也不难
“做一辈子好事,其实也不难。”说起为什么70余年始终如一热衷慈善事业,年近百岁的仙居老人李成义笑着说,做慈善,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李成义出生于1926年,自1951年捐赠第一笔款项至今,已累计向县慈善总会、困难群众和公益事业捐赠100多万元,曾获得“台州市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第三届浙江慈善(个人)奖”等荣誉。 特别是最近20年来,李成义与妻子张素琴平日里省吃俭用,设立“义琴基金”。每年,他们都以“义琴”的名义,向县慈善总会捐款,20年来从未间断。 攒了3年的钱,他全捐了 “县慈善总会吗?今年的捐款我已经准备好了,只是现在手脚还不太利索,能麻烦你们来我家取一下吗?”近日,仙居县慈善总会接到了李成义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既诚恳又急切。 “捐款一准备好,就想早点交到你们手中。年纪大了,就怕留下遗憾。”记者跟着仙居县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王华英来到李成义家,老人连忙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里,装的是他和妻子张素琴的1万元慈善捐款。 李成义的家,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房子,桌椅等家具也都有些年头了。房子里最显眼的,是一本本慈善捐赠证书和一张张奖牌。一说起自己做好事的生涯,老人眼里有了光,声音也响了很多。他与此结缘并已持续了73年。 “我的第一笔捐款,就是在那个年代。”此时,李成义家客厅的电视机里,正放着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上甘岭》。阵阵枪炮声,把他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年代。 那时,李成义在政府部门上班,大家都在说抗美援朝,他也急着想为前线做点事。1951年春天,听说县里开展募捐支援前线,李成义毫不犹豫地把工作3年攒下来的50万元(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等于第二套人民币1元)全部捐了出来。 “大家的捐款热情都很高,好多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能够为抗美援朝作点贡献,我们都觉得很光荣!”说到这儿,老人的脸上露出笑容。他清楚地记得,捐款那一刻,他听到了周边人们的掌声和赞扬,自己也戴上了大红花,感受到了做好事的快乐。 “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比花在自己身上有意义!”从此之后,李成义只要发现谁有困难、哪里有需要,都力所能及地资助。 1962年,李成义和张素琴在仙居县城最繁华的解放街地段,看中了两间半门面房,与房主谈好价格1100元,并约好交款的日子。第二天,李成义上街看到一个消息,仙居永安溪上要建一座防洪大坝。“这可是一件造福乡邻的大好事啊!”二话不说,李成义当场捐了身上带着的300元钱,支援防洪大坝建设。结果,当晚要付房款时,夫妻俩才发现钱不够了。 “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才50元。”李成义当时有些担心,以为张素琴会埋怨他。谁料张素琴了解事情原委后,不但毫无怨言,还安慰他,说买房可以再等等。 家人的赞许,是对李成义最大的支持。此后,他对公益事业越来越热心,捐款也越来越多。如果当时买下那两间半门面房,现在已经价值好几百万元了,李成义却从没为当初的决定后悔过。 遇见他人急难,必伸援手 为建造下力洋大桥捐款300元、为下岸水库捐款2500元…… 了解李成义的人都知道,这些捐款看似不多,但都是他和妻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离休前,凡是李成义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乐善好施的美名。 2004年底,仙居成立慈善总会。已经79岁的他,第一时间赶到刚成立的仙居县慈善总会,现场捐了2000元钱,这也是该慈善总会收到的第一批捐款。 “以前想要给困难群众捐款,常常不知道往哪儿捐,现在县里有了慈善总会,我也有了新的娘家,以后我每年都会来捐。”当时的仙居县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军方清楚地记得,这是李成义来到慈善总会后说的第一句话,“他还特意提醒工作人员,这笔钱,希望用于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为什么特意把钱捐给学生?在和老人的交流中,他说起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 10多岁时,李成义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岩农校,但因家境贫寒,读书梦无法实现。他只好以帮邻居放牛、学做裁缝等为生。儿时没钱读书,对李成义来说是一生的心头之痛。 “我不希望这样的痛苦,出现在新中国的孩子身上。”李成义说,离开工作岗位后,他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儿童身上,希望为他们做更多事情。从2005年开始,他和张素琴从各自的名字中取了一字,凑成“义琴”二字,每年都以“义琴”的名义向慈善总会捐款,以帮助困难群众和困难学子。一开始是每年2000元,后来不断增加,最近10多年每年都是1万元。 平时,一旦发现身边有人遇到困难,李成义就会一如既往地伸出援手。“很幸运,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李老,解了我燃眉之急。”说起老人,在仙居务工的小余一脸感激。 小余是安徽人,去年夏天,他的妻子突发疾病需要手术,到仙居县人民医院后发现费用还不够,小余愁得连连叹气。这一幕,被不远处的李成义发现了。李成义关心地走上前询问,得知原委后,他安慰小余:“小伙子别着急,我这里有些钱,你先拿去应急。”说着,李成义就带着小余到付款窗口,用自己的银行卡支付了1万元。 小余感叹:“我都不敢相信现在还有这么好的人。交完钱,我给李老留下了我的姓名和电话,说有了钱一定会马上还。李老却说,看病要紧,还钱不急。” 带动慈心善举,榜样有力 “李老的慈心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也深深地感动了仙居县广大慈善工作者。” 仙居县慈善总会副会长张虹霞对记者说。 2008年,仙居刚开始推介“慈善一日捐”时,李成义就和老伴带头在各自的单位各捐款5000元。作为最早的仙居县“慈善一日捐”参与者,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带动了社会各界踊跃捐款。 张虹霞记得,过去老人身体好的时候,每年都会来仙居县慈善总会捐款。老人还会详细地询问每一笔款项的去处,了解困难群体的特点,以及时调整资助的方向。他还会向工作人员介绍自己参与慈善事业的体会。 “每次李老来我们这里,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周边单位的员工都会围到他的身边,听他讲故事。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慈善捐款的行列。” 张虹霞说。 “人人为慈善,慈善为人人,人人都快乐。”这是李成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老人在各种场合广泛宣传慈善的性质、宗旨,宣传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宣扬各阶层人士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家对慈善捐赠的优惠政策等,动员各界群众投身慈善事业。 “老人逢人就宣传慈善,是我们慈善总会的编外宣传员和义工。”仙居县慈善总会会长徐薇薇说,“李老总是教育我们,捐多捐少,不要强求,难得的就是有心。他就是以一颗慈爱之心,支持慈善事业,关心困难群众。”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也不难。”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表示,爱心无止境,慈善事业无止境,在有生之年,他要将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
“做一辈子好事,其实也不难。”说起为什么70余年始终如一热衷慈善事业,年近百岁的仙居老人李成义笑着说,做慈善,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李成义出生于1926年,自1951年捐赠第一笔款项至今,已累计向县慈善总会、困难群众和公益事业捐赠100多万元,曾获得“台州市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第三届浙江慈善(个人)奖”等荣誉。
特别是最近20年来,李成义与妻子张素琴平日里省吃俭用,设立“义琴基金”。每年,他们都以“义琴”的名义,向县慈善总会捐款,20年来从未间断。
攒了3年的钱,他全捐了
“县慈善总会吗?今年的捐款我已经准备好了,只是现在手脚还不太利索,能麻烦你们来我家取一下吗?”近日,仙居县慈善总会接到了李成义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既诚恳又急切。
“捐款一准备好,就想早点交到你们手中。年纪大了,就怕留下遗憾。”记者跟着仙居县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王华英来到李成义家,老人连忙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里,装的是他和妻子张素琴的1万元慈善捐款。
李成义的家,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房子,桌椅等家具也都有些年头了。房子里最显眼的,是一本本慈善捐赠证书和一张张奖牌。一说起自己做好事的生涯,老人眼里有了光,声音也响了很多。他与此结缘并已持续了73年。
“我的第一笔捐款,就是在那个年代。”此时,李成义家客厅的电视机里,正放着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上甘岭》。阵阵枪炮声,把他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年代。
那时,李成义在政府部门上班,大家都在说抗美援朝,他也急着想为前线做点事。1951年春天,听说县里开展募捐支援前线,李成义毫不犹豫地把工作3年攒下来的50万元(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等于第二套人民币1元)全部捐了出来。
“大家的捐款热情都很高,好多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能够为抗美援朝作点贡献,我们都觉得很光荣!”说到这儿,老人的脸上露出笑容。他清楚地记得,捐款那一刻,他听到了周边人们的掌声和赞扬,自己也戴上了大红花,感受到了做好事的快乐。
“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比花在自己身上有意义!”从此之后,李成义只要发现谁有困难、哪里有需要,都力所能及地资助。
1962年,李成义和张素琴在仙居县城最繁华的解放街地段,看中了两间半门面房,与房主谈好价格1100元,并约好交款的日子。第二天,李成义上街看到一个消息,仙居永安溪上要建一座防洪大坝。“这可是一件造福乡邻的大好事啊!”二话不说,李成义当场捐了身上带着的300元钱,支援防洪大坝建设。结果,当晚要付房款时,夫妻俩才发现钱不够了。
“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才50元。”李成义当时有些担心,以为张素琴会埋怨他。谁料张素琴了解事情原委后,不但毫无怨言,还安慰他,说买房可以再等等。
家人的赞许,是对李成义最大的支持。此后,他对公益事业越来越热心,捐款也越来越多。如果当时买下那两间半门面房,现在已经价值好几百万元了,李成义却从没为当初的决定后悔过。
遇见他人急难,必伸援手
为建造下力洋大桥捐款300元、为下岸水库捐款2500元……
了解李成义的人都知道,这些捐款看似不多,但都是他和妻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离休前,凡是李成义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乐善好施的美名。
2004年底,仙居成立慈善总会。已经79岁的他,第一时间赶到刚成立的仙居县慈善总会,现场捐了2000元钱,这也是该慈善总会收到的第一批捐款。
“以前想要给困难群众捐款,常常不知道往哪儿捐,现在县里有了慈善总会,我也有了新的娘家,以后我每年都会来捐。”当时的仙居县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军方清楚地记得,这是李成义来到慈善总会后说的第一句话,“他还特意提醒工作人员,这笔钱,希望用于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为什么特意把钱捐给学生?在和老人的交流中,他说起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
10多岁时,李成义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岩农校,但因家境贫寒,读书梦无法实现。他只好以帮邻居放牛、学做裁缝等为生。儿时没钱读书,对李成义来说是一生的心头之痛。
“我不希望这样的痛苦,出现在新中国的孩子身上。”李成义说,离开工作岗位后,他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儿童身上,希望为他们做更多事情。从2005年开始,他和张素琴从各自的名字中取了一字,凑成“义琴”二字,每年都以“义琴”的名义向慈善总会捐款,以帮助困难群众和困难学子。一开始是每年2000元,后来不断增加,最近10多年每年都是1万元。
平时,一旦发现身边有人遇到困难,李成义就会一如既往地伸出援手。“很幸运,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李老,解了我燃眉之急。”说起老人,在仙居务工的小余一脸感激。
小余是安徽人,去年夏天,他的妻子突发疾病需要手术,到仙居县人民医院后发现费用还不够,小余愁得连连叹气。这一幕,被不远处的李成义发现了。李成义关心地走上前询问,得知原委后,他安慰小余:“小伙子别着急,我这里有些钱,你先拿去应急。”说着,李成义就带着小余到付款窗口,用自己的银行卡支付了1万元。
小余感叹:“我都不敢相信现在还有这么好的人。交完钱,我给李老留下了我的姓名和电话,说有了钱一定会马上还。李老却说,看病要紧,还钱不急。”
带动慈心善举,榜样有力
“李老的慈心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大家树立了榜样,也深深地感动了仙居县广大慈善工作者。” 仙居县慈善总会副会长张虹霞对记者说。
2008年,仙居刚开始推介“慈善一日捐”时,李成义就和老伴带头在各自的单位各捐款5000元。作为最早的仙居县“慈善一日捐”参与者,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带动了社会各界踊跃捐款。
张虹霞记得,过去老人身体好的时候,每年都会来仙居县慈善总会捐款。老人还会详细地询问每一笔款项的去处,了解困难群体的特点,以及时调整资助的方向。他还会向工作人员介绍自己参与慈善事业的体会。
“每次李老来我们这里,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周边单位的员工都会围到他的身边,听他讲故事。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慈善捐款的行列。” 张虹霞说。
“人人为慈善,慈善为人人,人人都快乐。”这是李成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老人在各种场合广泛宣传慈善的性质、宗旨,宣传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宣扬各阶层人士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家对慈善捐赠的优惠政策等,动员各界群众投身慈善事业。
“老人逢人就宣传慈善,是我们慈善总会的编外宣传员和义工。”仙居县慈善总会会长徐薇薇说,“李老总是教育我们,捐多捐少,不要强求,难得的就是有心。他就是以一颗慈爱之心,支持慈善事业,关心困难群众。”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也不难。”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表示,爱心无止境,慈善事业无止境,在有生之年,他要将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