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越打越富,怎么回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昂】 俄乌战争后,对俄罗斯是“越打越穷”还是“越打越富”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答案莫衷一是。 不可否认的是,俄乌战争加速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即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上越来越重视国内自主的物质生产。俄罗斯推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许多工厂、农场和研究机构在苏联解体三十年后,终于再次获得了产业专项资金拨款。不少产业在民办官助的刺激下,产能恢复并超过了苏联最高水平。 此外,在政治上,技术官僚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主要位置。同时,俄罗斯各级官员也出现了在招商引资、产业复兴、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政绩竞标赛”。 产业政策、技术官僚、政绩锦标赛,使得俄罗斯政治经济具有了“有为政府”的色彩。而全国自上而下推崇“进口替代、力求增加出口”的重商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近日,俄罗斯驻英国大使安德烈·克林在接受BBC采访时,自豪地宣传:“我们取代了英国的位置,制造业排在全球第7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就。”他的这一表态,就是俄罗斯意识形态转变的体现。 在所有产业中,俄罗斯农业的复兴速度最为迅速。目前,俄罗斯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七大食品类别中,肉类、土豆、水产实现完全自给。鸡蛋在选举前由俄农业部自导自演的短缺后,目前自给率也维持在98.6%。牛奶、蔬菜和瓜类的自给率,也均在食品安全线以上。只有在水果方面,由于气候和地理的限制,自给率只有46%,低于60%的安全线。 俄罗斯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 可以说,俄罗斯当前的农业,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把肉蛋奶菜都掌握在自己的菜篮子和饭碗里。要知道,这是前苏联自始至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农业复兴大大提振了俄罗斯的民族信心。优秀的食品安全形势,也稳定了战争时期的食品物价,进而保障了俄罗斯民生和政治稳定。 俄罗斯的农业复兴,离不开俄罗斯自上而下的重商主义和产业政策。作为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访问学者,笔者近距离观察和参与了俄罗斯苜蓿产业复兴的过程,可以提供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苜蓿作为高蛋白的牧草之王,是乳业和肉牛产业的物质基础,对人民吃肉喝奶极其重要。俄罗斯苜蓿产业也曾有过辉煌,前苏联的苜蓿产业和科技研发曾经接近于美国的水平。但是,在苏联解体后,由于苜蓿产业高度依赖集约化的种植加工储运体系和完整的肉奶产业链,俄罗斯大部分农村难以继续进行苜蓿种植,苜蓿产业也处于崩溃消失状态。 2014年后,俄罗斯苜蓿口的学者开始向俄罗斯农业部建言苜蓿产业的重要性。一些下海经商的学者,开始从事苜蓿种植、推广和产业协会重组工作。在此背景下,2018年,俄罗斯苜蓿在全国成规模地推开,并在2021年实现了国内自给。 2022年,普京总统曾亲自向习主席提出要向中国出口苜蓿,并获得批准。同年,俄罗斯政府开始向苜蓿研究机构拨付巨额专项基建经费,并通过与中国发改委功能类似的“部委-大型商业银行联席机制”,向牧草出口企业和产业协会批复和发放了专项产业资金。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俄罗斯农业部和驻外使馆的官员,都在帮助商人向中国和沙特这两个苜蓿进口大国推介俄罗斯苜蓿。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办官助的产业发展模式。苜蓿等饲草料的充足,也保障了战争期间肉奶供用和价格的稳定。 2022年12月20日,俄罗斯动植物检验检疫局表示,该局与中国主管部门就对华苜蓿出口的兽医卫生证书达成一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目前,围绕“物质生产能力的重建”,俄罗斯出现了以下深层的变化。 在意识形态方面,俄罗斯有一种思潮,主张“帝俄”、“苏联”、“联邦”三个时期互不否定。尽管当前俄罗斯人对苏联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但是他们大多都怀念和赞赏苏联时代巨大的物质产能。苏联的产能、帝俄的民族主义和宗教,以及联邦时期的市场经济,毫无矛盾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的重要意识形态。一些企业门口同时升起帝俄、苏联、联邦三面旗帜,这就是产业界的政治表态。 其次,俄罗斯当前有浓厚的“进口替代”和“增加出口”的重商主义氛围。在与俄罗斯学者和商人交流时,他们经常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希望出口原料,希望出口制成品”、“不希望中国人去俄罗斯包地种植,购买成品就可以了”、“不能从事大规模物质生产,会让中国人看不起”,可见他们对出口的渴望有多强烈。现在俄罗斯官员和商人与中方人员在谈判时,很讨厌中国企业提出的“轻资产”概念,大多要求中方技术转移,在俄罗斯建立组装厂。 今年上半年,俄罗斯汽车产业游说立法机构,出台针对外国进口车辆的高额报废税,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针对外国汽车的报废税,可以超过新车价格的1.5倍,基本上掐死了通过中亚国家“平行进口”汽车的通道。在当前的报废税限制下,外资企业如果要维持在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份额,必须要进行本地化生产,这是俄罗斯版本的“市场换技术”。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昂】
俄乌战争后,对俄罗斯是“越打越穷”还是“越打越富”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答案莫衷一是。
不可否认的是,俄乌战争加速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即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上越来越重视国内自主的物质生产。俄罗斯推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许多工厂、农场和研究机构在苏联解体三十年后,终于再次获得了产业专项资金拨款。不少产业在民办官助的刺激下,产能恢复并超过了苏联最高水平。
此外,在政治上,技术官僚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主要位置。同时,俄罗斯各级官员也出现了在招商引资、产业复兴、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政绩竞标赛”。
产业政策、技术官僚、政绩锦标赛,使得俄罗斯政治经济具有了“有为政府”的色彩。而全国自上而下推崇“进口替代、力求增加出口”的重商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近日,俄罗斯驻英国大使安德烈·克林在接受BBC采访时,自豪地宣传:“我们取代了英国的位置,制造业排在全球第7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就。”他的这一表态,就是俄罗斯意识形态转变的体现。
在所有产业中,俄罗斯农业的复兴速度最为迅速。目前,俄罗斯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七大食品类别中,肉类、土豆、水产实现完全自给。鸡蛋在选举前由俄农业部自导自演的短缺后,目前自给率也维持在98.6%。牛奶、蔬菜和瓜类的自给率,也均在食品安全线以上。只有在水果方面,由于气候和地理的限制,自给率只有46%,低于60%的安全线。
俄罗斯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
可以说,俄罗斯当前的农业,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把肉蛋奶菜都掌握在自己的菜篮子和饭碗里。要知道,这是前苏联自始至终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农业复兴大大提振了俄罗斯的民族信心。优秀的食品安全形势,也稳定了战争时期的食品物价,进而保障了俄罗斯民生和政治稳定。
俄罗斯的农业复兴,离不开俄罗斯自上而下的重商主义和产业政策。作为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访问学者,笔者近距离观察和参与了俄罗斯苜蓿产业复兴的过程,可以提供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苜蓿作为高蛋白的牧草之王,是乳业和肉牛产业的物质基础,对人民吃肉喝奶极其重要。俄罗斯苜蓿产业也曾有过辉煌,前苏联的苜蓿产业和科技研发曾经接近于美国的水平。但是,在苏联解体后,由于苜蓿产业高度依赖集约化的种植加工储运体系和完整的肉奶产业链,俄罗斯大部分农村难以继续进行苜蓿种植,苜蓿产业也处于崩溃消失状态。
2014年后,俄罗斯苜蓿口的学者开始向俄罗斯农业部建言苜蓿产业的重要性。一些下海经商的学者,开始从事苜蓿种植、推广和产业协会重组工作。在此背景下,2018年,俄罗斯苜蓿在全国成规模地推开,并在2021年实现了国内自给。
2022年,普京总统曾亲自向习主席提出要向中国出口苜蓿,并获得批准。同年,俄罗斯政府开始向苜蓿研究机构拨付巨额专项基建经费,并通过与中国发改委功能类似的“部委-大型商业银行联席机制”,向牧草出口企业和产业协会批复和发放了专项产业资金。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俄罗斯农业部和驻外使馆的官员,都在帮助商人向中国和沙特这两个苜蓿进口大国推介俄罗斯苜蓿。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办官助的产业发展模式。苜蓿等饲草料的充足,也保障了战争期间肉奶供用和价格的稳定。
2022年12月20日,俄罗斯动植物检验检疫局表示,该局与中国主管部门就对华苜蓿出口的兽医卫生证书达成一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目前,围绕“物质生产能力的重建”,俄罗斯出现了以下深层的变化。
在意识形态方面,俄罗斯有一种思潮,主张“帝俄”、“苏联”、“联邦”三个时期互不否定。尽管当前俄罗斯人对苏联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但是他们大多都怀念和赞赏苏联时代巨大的物质产能。苏联的产能、帝俄的民族主义和宗教,以及联邦时期的市场经济,毫无矛盾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的重要意识形态。一些企业门口同时升起帝俄、苏联、联邦三面旗帜,这就是产业界的政治表态。
其次,俄罗斯当前有浓厚的“进口替代”和“增加出口”的重商主义氛围。在与俄罗斯学者和商人交流时,他们经常直言不讳地表示:“不希望出口原料,希望出口制成品”、“不希望中国人去俄罗斯包地种植,购买成品就可以了”、“不能从事大规模物质生产,会让中国人看不起”,可见他们对出口的渴望有多强烈。现在俄罗斯官员和商人与中方人员在谈判时,很讨厌中国企业提出的“轻资产”概念,大多要求中方技术转移,在俄罗斯建立组装厂。
今年上半年,俄罗斯汽车产业游说立法机构,出台针对外国进口车辆的高额报废税,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针对外国汽车的报废税,可以超过新车价格的1.5倍,基本上掐死了通过中亚国家“平行进口”汽车的通道。在当前的报废税限制下,外资企业如果要维持在俄罗斯汽车市场的份额,必须要进行本地化生产,这是俄罗斯版本的“市场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