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未来相遇,这场传媒界的AI盛会为何选择上海?

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下,报业传媒正稳步迈向全新的智媒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传媒行业的内容创新和范式变革,而在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进程中,上海以其科创沃土,滋养着主流媒体的新技术赋能和高质量发展。12月19日,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上海启幕。签约、发布、分享、对谈、调研、培训……这一全新打造的行业AI应用交流平台,致力于成为推动AI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新标杆。破土:科创动力的引领首届大会选址上海,与上海坚持科创引领,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密不可分。换句话说,这片科创沃土为主流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也由此“破土而出”。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布局早、落子快,积极参与前沿科技变革,提出人工智能的“上海方案”。上海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人工智能上升为优先发展战略。2022年9月,《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公布,这也是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此外,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规划、国内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等,都在上海落地。2018年至今,上海连续举办了七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而从2018年到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从183家增长到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人工智能人才规模从10万人增长到25万人,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生成式人工智能”瞬间成为热词,“大模型”的发展吸引无数灼热的目光。人工智能展现出参与内容生产的非凡能力,牵动着包括传媒行业在内的“千行百业”。2023年成为“大模型元年”,“百模大战”如火如荼。也是在这一年,上海打造了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截至2024年10月,模速空间已吸引近百家大模型初创企业入驻。依托人工智能的“上海高地”,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上,媒体将与科创企业进一步开展签约合作,一批“人工智能与传媒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将发布,传媒学者将与AI专家对谈,多家媒体共谈AI对内容生产的重塑。 大会同时也将以“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党报大调研”为切口,通过全国报业同行之视角,从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文化传承与创新”、“新质生产力”三个层面,实地观察高质量发展生动样本,形象诠释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全力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火热实践。破题:主流媒体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就提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新兴技术趋势,坚持提供一流的媒体内容,是主流媒体永恒的命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几乎在重构一切,传媒领域同样无可避免,必须张开怀抱,主动破题。立足上海,模速空间的成立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缩影。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AI和传媒行业必将双向奔赴的一处伏笔——模速空间坐落之处,正是徐汇滨江的西岸国际传媒港。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年,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技术本身转向落地场景,对于各家企业而言,应用正变得比“参数”更重要。今年10月12日,上海市多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22个垂类应用示范场景,推进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徐汇和上海率先运用,其中便有“媒体内容生产与审核”的供给侧场景。派生万物产品矩阵也是这一天,由澎湃新闻成立的技术公司“派生万物”正式官宣拟入驻模速空间三期,这也标志着上海报业传媒行业在智媒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在海报创作、稿件创作、视频创作等不同场景,派生万物开放平台都提供了一系列便捷工具。截至2024年9月,澎湃新闻采编团队累计生成5.3万张AI作画图、2569个AI视频、3.3万人次的AI写作和问答,并发布了数百篇财讯成稿,AI辅助创作正深度应用于澎湃新闻的各个环节。解放日报推出“新闻魔笔”大模型产品,同样能够全方位模拟策划、采集、编写和发布等一整套新闻创作的全流程,通过新闻热点库、视角提炼大模型、观点提炼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再进一步借助AI完成新闻的智能创作。 从生产流程到内容形态,上海报业集团正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推动媒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全方位多维度重塑生产机制,形成开创性、引领性的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以各家媒体的AI编辑平台为基础,上海报业集团正在建设AI超级平台,实现AI技术在采编流程的深度应用和对创意策划、内容生产、内容分发、数据分析、商业运营的全链路支持。破界:智媒时代的思考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打破或消弭了无数的边界,虚与实、机与人、真与伪,甚至媒体的定义、传播的限制……它们有的带来融合,有的带来混乱。在勾勒智媒时代的图景时,人们看到的是“万物皆媒”,技术手段让传播突破人的限制,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泛在化连接。与此同时,AIGC技术嵌入内容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也对记者、编辑的自我定位提出新的挑战。XR技术和数字人形象在视频表达中的使用,也在融合虚拟和现实的同时触碰真与伪的边界。今年10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发布了一份《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新闻媒体整体上(66.0%)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持积极态度,但同时大家普遍警惕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失真失准”(76.4%)等可信度风险,多数新闻媒体(85.6%)认为需要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加强监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同时可能带来虚假信息的迷雾。AI幻觉如何甄别,以及算法偏见如何矫正,都将成为传媒行业在拥抱AI的过程中势必解决的问题。在行业内要加强人工智能治理,促使人工智能向善,必须加强共享共建,寻求价值对齐。除了真实性问题外,如何准确找到AI在传媒行业中的更多细节应用场景?如何提升媒体从业者对生成式AI的了解和运用水平?如何找到媒体权力新的锚点?面对众多全行业的共性问题,一个交流互鉴、促进合作的平台是必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的举办,也是一种对媒体机构边界和地域边界的弱化,旨在让更多媒体积极地拥抱技术变革并妥善地应对潜在风险,更好地理解AI,更善于利用AI。于上海而言,主流媒体先行先试,在探索AI赋能变革的阵地上又插上了一面旗帜。它也将引领上海在全国报业传媒行业合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多方合作中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产业基础的优势,探索未来变革方向。于行业而言,一个垂类的合作交流之窗就此打开。以此为起点,带着对未来传媒业更多应用场景和智能体矩阵落地的期待,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与人工智能携手向前的步伐将愈发坚实有力。设计 郁斐

十二月 18, 2024 - 21:12
 5176
传统与未来相遇,这场传媒界的AI盛会为何选择上海?

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下,报业传媒正稳步迈向全新的智媒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着传媒行业的内容创新和范式变革,而在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进程中,上海以其科创沃土,滋养着主流媒体的新技术赋能和高质量发展。

12月19日,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上海启幕。签约、发布、分享、对谈、调研、培训……这一全新打造的行业AI应用交流平台,致力于成为推动AI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新标杆。

破土:科创动力的引领

首届大会选址上海,与上海坚持科创引领,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密不可分。换句话说,这片科创沃土为主流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也由此“破土而出”。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布局早、落子快,积极参与前沿科技变革,提出人工智能的“上海方案”。

上海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人工智能上升为优先发展战略。2022年9月,《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公布,这也是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此外,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规划、国内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等,都在上海落地。

2018年至今,上海连续举办了七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而从2018年到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从183家增长到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人工智能人才规模从10万人增长到25万人,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生成式人工智能”瞬间成为热词,“大模型”的发展吸引无数灼热的目光。人工智能展现出参与内容生产的非凡能力,牵动着包括传媒行业在内的“千行百业”。2023年成为“大模型元年”,“百模大战”如火如荼。也是在这一年,上海打造了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截至2024年10月,模速空间已吸引近百家大模型初创企业入驻。

依托人工智能的“上海高地”,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上,媒体将与科创企业进一步开展签约合作,一批“人工智能与传媒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将发布,传媒学者将与AI专家对谈,多家媒体共谈AI对内容生产的重塑。

大会同时也将以“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党报大调研”为切口,通过全国报业同行之视角,从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文化传承与创新”、“新质生产力”三个层面,实地观察高质量发展生动样本,形象诠释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全力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火热实践。

破题:主流媒体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就提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新兴技术趋势,坚持提供一流的媒体内容,是主流媒体永恒的命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几乎在重构一切,传媒领域同样无可避免,必须张开怀抱,主动破题。立足上海,模速空间的成立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缩影。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AI和传媒行业必将双向奔赴的一处伏笔——模速空间坐落之处,正是徐汇滨江的西岸国际传媒港。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年,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技术本身转向落地场景,对于各家企业而言,应用正变得比“参数”更重要。今年10月12日,上海市多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22个垂类应用示范场景,推进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徐汇和上海率先运用,其中便有“媒体内容生产与审核”的供给侧场景。

派生万物产品矩阵

也是这一天,由澎湃新闻成立的技术公司“派生万物”正式官宣拟入驻模速空间三期,这也标志着上海报业传媒行业在智媒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在海报创作、稿件创作、视频创作等不同场景,派生万物开放平台都提供了一系列便捷工具。截至2024年9月,澎湃新闻采编团队累计生成5.3万张AI作画图、2569个AI视频、3.3万人次的AI写作和问答,并发布了数百篇财讯成稿,AI辅助创作正深度应用于澎湃新闻的各个环节。

解放日报推出“新闻魔笔”大模型产品,同样能够全方位模拟策划、采集、编写和发布等一整套新闻创作的全流程,通过新闻热点库、视角提炼大模型、观点提炼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再进一步借助AI完成新闻的智能创作。

从生产流程到内容形态,上海报业集团正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推动媒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全方位多维度重塑生产机制,形成开创性、引领性的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以各家媒体的AI编辑平台为基础,上海报业集团正在建设AI超级平台,实现AI技术在采编流程的深度应用和对创意策划、内容生产、内容分发、数据分析、商业运营的全链路支持。

破界:智媒时代的思考

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打破或消弭了无数的边界,虚与实、机与人、真与伪,甚至媒体的定义、传播的限制……它们有的带来融合,有的带来混乱。

在勾勒智媒时代的图景时,人们看到的是“万物皆媒”,技术手段让传播突破人的限制,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泛在化连接。与此同时,AIGC技术嵌入内容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也对记者、编辑的自我定位提出新的挑战。XR技术和数字人形象在视频表达中的使用,也在融合虚拟和现实的同时触碰真与伪的边界。

今年10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发布了一份《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新闻媒体整体上(66.0%)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持积极态度,但同时大家普遍警惕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失真失准”(76.4%)等可信度风险,多数新闻媒体(85.6%)认为需要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加强监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同时可能带来虚假信息的迷雾。AI幻觉如何甄别,以及算法偏见如何矫正,都将成为传媒行业在拥抱AI的过程中势必解决的问题。在行业内要加强人工智能治理,促使人工智能向善,必须加强共享共建,寻求价值对齐。

除了真实性问题外,如何准确找到AI在传媒行业中的更多细节应用场景?如何提升媒体从业者对生成式AI的了解和运用水平?如何找到媒体权力新的锚点?面对众多全行业的共性问题,一个交流互鉴、促进合作的平台是必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的举办,也是一种对媒体机构边界和地域边界的弱化,旨在让更多媒体积极地拥抱技术变革并妥善地应对潜在风险,更好地理解AI,更善于利用AI。

于上海而言,主流媒体先行先试,在探索AI赋能变革的阵地上又插上了一面旗帜。它也将引领上海在全国报业传媒行业合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多方合作中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产业基础的优势,探索未来变革方向。

于行业而言,一个垂类的合作交流之窗就此打开。以此为起点,带着对未来传媒业更多应用场景和智能体矩阵落地的期待,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与人工智能携手向前的步伐将愈发坚实有力。

设计 郁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