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本报讯 (记者 何冬健 金梁 通讯员 杨一之) 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是极弱磁大科学装置在浙江产下的第一枚金蛋,四个月前刚“呱呱坠地”;眼下,一项重要转化成果——心磁成像设备已拿到“准生证”,预计年产量100台。  从无到有孵化前沿医疗装备产业,这是高能级科创平台发挥强大引擎功能的一个例证。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我们“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为浙江发展明确了新的时代坐标、发展坐标和使命坐标。  当前,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四,研发投入强度达3.2%、创历史新高。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科技创新要为浙江这艘航船行稳致远提供更强动力。  浙江以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升级为牵引,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全新动力源。2024年初,浙江就启动重塑科技计划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十大省实验室和十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原有的74个主攻方向聚焦至39个,高能级科创平台率先实现从“自由生长”向主动布局定向培育转变。  特别是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瞄准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发力,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  今年,省委省政府吹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提出做好“两篇大文章”,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关键一子,率先开启探索。  今年10月,浙江发布了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比如探索人才流动制度,淡化全职、户籍、社保等方面要求,允许项目、经费、团队、编制等跟随人才流动;双聘、兼职人员科研成果可在高校、平台、企业互认,合理分配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等。  如今,“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新机制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口中的时髦语。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士汉说,团队在白马湖实验室工作,保留学校事业编制的同时,可获取市场机制的科研报酬和成果转化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研人员的“名利双收”。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最直接的“反应炉”,高能级科创平台能推动科研成果更快“上架”。  浙产卫星频频升空、全球首款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天眸芯”等重大科技成果频频亮相……今年以来,我省取得全国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达110项。今年前10月,全省技术交易额同比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从科技领域垂直到产业领域,这些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成果与高能级平台相辅相成。  比如,把算力“送上天”的之江实验室,汇集了来自国星宇航、氦星光联、天链测控、航天驭星、地卫二等10余家国内航空航天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力量;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实验室发布“三体计算星座”计划,该计划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  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更需只争朝夕拼创新。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要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的思路,统筹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双一流196”等重大工程,为浙江破解新的“成长的烦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十二月 21, 2024 - 13:49
 4085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本报讯 (记者 何冬健 金梁 通讯员 杨一之) 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是极弱磁大科学装置在浙江产下的第一枚金蛋,四个月前刚“呱呱坠地”;眼下,一项重要转化成果——心磁成像设备已拿到“准生证”,预计年产量100台。

  从无到有孵化前沿医疗装备产业,这是高能级科创平台发挥强大引擎功能的一个例证。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我们“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为浙江发展明确了新的时代坐标、发展坐标和使命坐标。

  当前,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四,研发投入强度达3.2%、创历史新高。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科技创新要为浙江这艘航船行稳致远提供更强动力。

  浙江以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升级为牵引,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全新动力源。2024年初,浙江就启动重塑科技计划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十大省实验室和十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原有的74个主攻方向聚焦至39个,高能级科创平台率先实现从“自由生长”向主动布局定向培育转变。

  特别是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瞄准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发力,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

  今年,省委省政府吹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提出做好“两篇大文章”,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关键一子,率先开启探索。

  今年10月,浙江发布了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比如探索人才流动制度,淡化全职、户籍、社保等方面要求,允许项目、经费、团队、编制等跟随人才流动;双聘、兼职人员科研成果可在高校、平台、企业互认,合理分配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等。

  如今,“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新机制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口中的时髦语。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士汉说,团队在白马湖实验室工作,保留学校事业编制的同时,可获取市场机制的科研报酬和成果转化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研人员的“名利双收”。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最直接的“反应炉”,高能级科创平台能推动科研成果更快“上架”。

  浙产卫星频频升空、全球首款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天眸芯”等重大科技成果频频亮相……今年以来,我省取得全国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达110项。今年前10月,全省技术交易额同比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从科技领域垂直到产业领域,这些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成果与高能级平台相辅相成。

  比如,把算力“送上天”的之江实验室,汇集了来自国星宇航、氦星光联、天链测控、航天驭星、地卫二等10余家国内航空航天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力量;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实验室发布“三体计算星座”计划,该计划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

  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更需只争朝夕拼创新。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要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的思路,统筹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双一流196”等重大工程,为浙江破解新的“成长的烦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