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丞相(宰相)名称是怎么演变的?

从整个历史来看,宰相的名称存在一个趋势:老二取代老大,再被老三取代。宰相机构也存在一个趋势:外朝被内朝取代,内朝变外朝,再被新的内朝取代………这些调整都是皇帝为了保证自己对朝局的绝对掌控。 秦朝和西汉,宰相级别的官员叫三公,丞相掌政排第一,太尉掌兵排第二,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排第三。大家都知道,西汉自武帝以后,丞相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大将军这位内朝领袖成为了真正的当国者。 到了东汉,三公还在,只是换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在西汉时代排第二的太尉到了东汉成为首相,大多时候由文臣担任。在三公内部,西汉初期那种丞相绝对占优的格局,到了东汉,变成了委员会制:三公各管三个卿,分别开府辟属。 此时,三公体制虽然还在,但有没有实权就不一定了。录尚书事的头衔,就像一计来自皇帝的信任票,给你加上,你才在核心圈子里。 太尉或太傅一般可以获得一个录尚书事,另一位当然录尚书事是由外戚势力长期垄断的大将军,所以东汉的政治格局其实是双头制。 尚书台是三公九卿制度的颠覆者,它为强化皇权而生,一开始设在内朝,属九卿中的少府管辖,后来独立出来,并逐渐体制化变成政治中枢。 在东汉晚期,尚书令已经基本可以被认为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当此职位者,地位很类似担任「三副一长」时期的总设计师。论实权,尚书令是仅次于录尚书事的二号人物,具体例子大家可以联想到荀彧之于曹操,李严之于诸葛亮。 尚书令的副手是尚书仆射,不过尚书仆射经常会兼任另一位内朝官,同样原为少府属下、日后和尚书令分庭抗礼的侍中。所以侍中就是继尚书令之后的第三号人物。 当时一个典型的文官进阶路线是:一号人物的幕府官 御史中丞(「三独坐」之末) 尚书(进入决策中心尚书台) 尚书仆射(尚书台二把手) 尚书仆射兼侍中(开始有资格录尚书事了) 尚书令(「三独坐」之首)。 当然具体到个例还是会有差异的。陈群确实是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尚书;但司马懿则是先任尚书,后任御史中丞,而且并没有做尚书令。司马懿后来的发展路线是往军方、权臣方向靠,皇权微弱之时,留在尚书台就没多大意思了。 不管怎样,在三国时代,尚书台、侍中寺、中书监这些官署都陆续冒出来了,与之相关的职位在魏晋进一步发展,最后在隋唐成熟,形成了尚书令排第一、侍中排第二、中书令排第三的宰相群体新格局。 唐朝发生的事我们也知道了,尚书令自李世民当过以外,也不再授人,连尚书仆射很快也成为了虚衔。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中枢随着政事堂的地址迁移,先在门下省后中书省,到后来干脆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办公机构。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宰相的名称上没有太大的革新。平章事、枢密使分掌文武,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门下号称东府,枢密院号称西府,再加一个掌管财政的三司,形成两府三司格局。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同平章事兼修国史、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为次相和末相。以上是北宋元丰改制之前的制度,和晚唐较为相似,之后则不尽然如此。元丰改制恢复了中唐时期的宰辅结构,而到了南宋晚期,权臣政治复燃,丞相名衔被恢复,并分设左右。 到了元朝,三省只保留了中书省,并规定由中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向各地派出行省,即为今天的「省」这个地域概念的起源。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只授予储君,所以真正的宰相是左右丞相。明朝初年基本延续中书省建制,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 其实,三省制设计的初衷——决策、执行和审核三权分离并没有真正延续多久,因为这样会造成行政成本大大增加和效率低下。在唐朝中后期和宋朝,三省虽有其名,但宰相们其实是合署办公的,三省行事如同一省。到了元朝,则连形式也没有了,直接归并为一省。 明朝设立内阁,简拔重臣到内阁值守,向皇帝建言献策,顾问备询,是为大学士。虽然从制度上来讲,大学士属于皇帝的顾问和高级秘书。但你看,历史上哪些宰相职位最初不是以皇帝秘书的身份出现呢?「相」者,本来就有辅助的意义。所以我认为,把大学士近似等同于宰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民间也认可这种近似,张居正不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张相公」吗?因此亦有了「黑心宰相卧龙床」这样的流言。 中国人最讲究座次,内阁里也是有排位的,一般以中极殿(原名华盖殿)大学士居首,建极殿(原名谨身殿)大学士排行第二。清朝延续了内阁制度,但出于避讳,中极殿更名为中和殿,建极殿更名为保和殿。中和殿大学士于康熙二十年后再不除授,保和殿大学士便递补为首辅。乾隆年间,自傅恒去世以后,保和殿大学士也不再授人,之后便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席,直至清末。晚晴名臣李鸿章就有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 清朝的内阁无法和明朝的内阁同日而语,它的高级贵族会议曾一度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一句话在清朝官场流传甚广: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所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宰相,就要像和珅这样,既在内阁是首辅,又兼领班军机大臣,还做了领侍卫大臣,可谓军政大权系于一身。 没看过瘾的朋友,还可以戳我之前写的另一个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查看知乎讨论

11月 15, 2024 - 12:05
 3789
中国古代丞相(宰相)名称是怎么演变的?
头图

从整个历史来看,宰相的名称存在一个趋势:老二取代老大,再被老三取代。宰相机构也存在一个趋势:外朝被内朝取代,内朝变外朝,再被新的内朝取代………这些调整都是皇帝为了保证自己对朝局的绝对掌控。

秦朝和西汉,宰相级别的官员叫三公,丞相掌政排第一,太尉掌兵排第二,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排第三。大家都知道,西汉自武帝以后,丞相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大将军这位内朝领袖成为了真正的当国者。

到了东汉,三公还在,只是换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在西汉时代排第二的太尉到了东汉成为首相,大多时候由文臣担任。在三公内部,西汉初期那种丞相绝对占优的格局,到了东汉,变成了委员会制:三公各管三个卿,分别开府辟属。

此时,三公体制虽然还在,但有没有实权就不一定了。录尚书事的头衔,就像一计来自皇帝的信任票,给你加上,你才在核心圈子里。

太尉或太傅一般可以获得一个录尚书事,另一位当然录尚书事是由外戚势力长期垄断的大将军,所以东汉的政治格局其实是双头制。

尚书台是三公九卿制度的颠覆者,它为强化皇权而生,一开始设在内朝,属九卿中的少府管辖,后来独立出来,并逐渐体制化变成政治中枢。

在东汉晚期,尚书令已经基本可以被认为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当此职位者,地位很类似担任「三副一长」时期的总设计师。论实权,尚书令是仅次于录尚书事的二号人物,具体例子大家可以联想到荀彧之于曹操,李严之于诸葛亮。

尚书令的副手是尚书仆射,不过尚书仆射经常会兼任另一位内朝官,同样原为少府属下、日后和尚书令分庭抗礼的侍中。所以侍中就是继尚书令之后的第三号人物。

当时一个典型的文官进阶路线是:一号人物的幕府官

御史中丞(「三独坐」之末)

尚书(进入决策中心尚书台)

尚书仆射(尚书台二把手)

尚书仆射兼侍中(开始有资格录尚书事了)

尚书令(「三独坐」之首)。

当然具体到个例还是会有差异的。陈群确实是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尚书;但司马懿则是先任尚书,后任御史中丞,而且并没有做尚书令。司马懿后来的发展路线是往军方、权臣方向靠,皇权微弱之时,留在尚书台就没多大意思了。

不管怎样,在三国时代,尚书台、侍中寺、中书监这些官署都陆续冒出来了,与之相关的职位在魏晋进一步发展,最后在隋唐成熟,形成了尚书令排第一、侍中排第二、中书令排第三的宰相群体新格局。

唐朝发生的事我们也知道了,尚书令自李世民当过以外,也不再授人,连尚书仆射很快也成为了虚衔。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中枢随着政事堂的地址迁移,先在门下省后中书省,到后来干脆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办公机构。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宰相的名称上没有太大的革新。平章事、枢密使分掌文武,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门下号称东府,枢密院号称西府,再加一个掌管财政的三司,形成两府三司格局。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同平章事兼修国史、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为次相和末相。以上是北宋元丰改制之前的制度,和晚唐较为相似,之后则不尽然如此。元丰改制恢复了中唐时期的宰辅结构,而到了南宋晚期,权臣政治复燃,丞相名衔被恢复,并分设左右。

到了元朝,三省只保留了中书省,并规定由中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向各地派出行省,即为今天的「省」这个地域概念的起源。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只授予储君,所以真正的宰相是左右丞相。明朝初年基本延续中书省建制,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

其实,三省制设计的初衷——决策、执行和审核三权分离并没有真正延续多久,因为这样会造成行政成本大大增加和效率低下。在唐朝中后期和宋朝,三省虽有其名,但宰相们其实是合署办公的,三省行事如同一省。到了元朝,则连形式也没有了,直接归并为一省。

明朝设立内阁,简拔重臣到内阁值守,向皇帝建言献策,顾问备询,是为大学士。虽然从制度上来讲,大学士属于皇帝的顾问和高级秘书。但你看,历史上哪些宰相职位最初不是以皇帝秘书的身份出现呢?「相」者,本来就有辅助的意义。所以我认为,把大学士近似等同于宰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民间也认可这种近似,张居正不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张相公」吗?因此亦有了「黑心宰相卧龙床」这样的流言。

中国人最讲究座次,内阁里也是有排位的,一般以中极殿(原名华盖殿)大学士居首,建极殿(原名谨身殿)大学士排行第二。清朝延续了内阁制度,但出于避讳,中极殿更名为中和殿,建极殿更名为保和殿。中和殿大学士于康熙二十年后再不除授,保和殿大学士便递补为首辅。乾隆年间,自傅恒去世以后,保和殿大学士也不再授人,之后便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席,直至清末。晚晴名臣李鸿章就有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

清朝的内阁无法和明朝的内阁同日而语,它的高级贵族会议曾一度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一句话在清朝官场流传甚广: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所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宰相,就要像和珅这样,既在内阁是首辅,又兼领班军机大臣,还做了领侍卫大臣,可谓军政大权系于一身。

没看过瘾的朋友,还可以戳我之前写的另一个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