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再婚困难,现实远比“子女干涉”复杂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贺海波】 婚恋困境,不局限于年轻男女,老年人同样为此头疼。 每五年开展一次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公布),2021年,我国老年人中已婚的占74.7%,丧偶的占22.0%,离婚的占1.6%,从未结婚的占1.8%。分年龄组看,高龄老年人的丧偶率为57.0%,中龄老年人的丧偶率为26.4%,低龄老年人的丧偶率为11.2%。分性别看,女性老年人的丧偶率为31.4%,男性老年人的丧偶率为11.9%。 另外,中国社科院早些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进行婚姻登记的却不足一成。 这些比例,对应到现实中就是数百万乃至千万级的人数。但遗憾的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在活跃的舆论场中属于边缘议题,关注的声音微弱。 图为纪录片《前浪》剧照 2025年春节期间,笔者借返回鄂中老家的机会做了一些社会调查,重点关注了家乡一个小组老年人的婚恋状态,试图从中窥见更边缘的农村老年人婚恋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 婚恋现状 笔者调查的对象是湖北中部D村四组的65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D村四组有120余户,500多人,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25对夫妻双全,丧妻鳏居6人,丧夫孀居19人,双全与丧偶基本上是一比一。而近10余年里,25位丧偶独居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再找老伴,仅有三个婚恋案例,还只有一个是成功的,其他两个都失败了。 案例1: 英子,60来岁丧夫。因为英子当初做主将长女留在家吃老米(坐堂招婿),找的女婿是汉江船上的外来渔民,后来得了尿毒症,孙子也患了肺结核,英子觉得对不起女儿,就外出务工以贴补女儿。到县城郊区农村一户人家当保姆,侍候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开始工资是每月七八百元。 老人大英子几岁,原为村会计,买有农保。老人有三个女儿,都在县城做生意。英子将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后来病好了不少,能正常生活。全家人都感激英子,就劝她留下与老会计共同生活,三个女儿现在每月给英子1500元,老会计也还从退休金中给她一些。 英子平时还在周围开荒种地,种菜卖菜。英子不断补贴子女生活,但是女婿开始并不领情,经常骂她是“婊子”;后来女婿生病了,看到英子全心全意支持自家生活,才不再有意见。而D村四组村民都很赞赏英子,觉得她不容易,能与别人一家和睦相处,还比较好地照顾了自家子女。 案例2: 老胡,50余岁丧妻。两个女儿支持他找个老伴一起生活。后来,找了一个隔壁乡镇的丧偶妇女菜花。开始两个女儿对菜花很好,经常给她和父亲买东买西。不久,菜花经不起周围人的怂恿,开始不满起来,经常说些乱七八糟的话,做出一些不正当的事。两个女儿后来不再给她买东西,老胡也越来越看不起菜花。苦恼了一段时间后,老胡让菜花离开了。 案列3: 兰花,50岁左右丧偶。丧偶不久,就开始再找老伴。最开始在家附近找了一位劳改后留场劳动的独居老职工,有微薄退休金。生活了一段时间,被儿子叫回去照顾儿媳坐月子。等她返回农场,那位独居老职工因嫌弃兰花说话不着调,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已又找了一个老伴。兰花后来又找了几位老伴,但都没有共同生活多久就结束了。最后一次更是遭人离弃,原因仍是不会说话不会做人,儿女嫌弃,让老人找个借口丢下她走了。 交换困境 农村老年人,即使到75岁左右还可以种地,虽然缺乏儿女在身旁的亲情抚慰,但是只要身体健康,两位老人相互照顾,日常生活其实也还算不错。鳏寡独居老人都很羡慕夫妻双全的老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叫日子,尤其是鳏居老人,更是觉得苦不堪言。 为啥那些鳏寡独居老人不再婚恋?有一种常规的解释是孝道沦落,这种解释将子女视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完全忽视或无视老年人的需求。比如此前有报道称,丧偶老人再婚比例极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易受子女干涉,财产纠纷多”。 但是,事实远非这么简单。 霍曼斯认为,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还能进行非物质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社会交换一般都是对称性的,也只有对称性的社会交换才能够使交换双方的收益都能够最大化,也才可以使交换维持下去。 以此视之,农村丧偶老年人婚恋也是一种交换,但常常是一种非对称交换。正是这种非对称交换使得农村老年人婚恋陷入了困境。 资料图 首先,鳏寡之间的非对称交换困境。 就现有观察来看,农村老年人再婚后基本都是女性依附男性共同生活。在两位老人之间的交换中,从生理需求来看,男性老人有性需求获得感,而女性老人因性需求减弱,普遍只有付出没有收获感;在情感需求方面,女性老人相对更懂得疼人照顾人,而男性老人情感表达能力相对不足;在家务劳动方面,女性老人主要负担烧火做饭,而男性老人大多只做辅助性劳动;等等。 也就是说,在农村丧偶老年人婚恋中,男性老人获得感普遍要多于女性老人,之间出现了一种非对称交换。这正是鳏居老人绝大多数都想找一个老伴过日子,而寡居老人绝大多数都不愿意找老伴的原因所在,也是婚恋中寡居者要鳏居者给她一些钱作为补偿的重要原因。但是大多数农村老年男性基本上都拿不出钱作为补偿。 其次,代际之间的非对称交换困境。 当寡居者进入另一个家庭时,她与子代之间的交换也是非对称的。 从经济功能角度来看,子代的儿女都已长大,或者上学,或者外出务工,基本上不再需要外来老人帮助照料了,也就是说外来老人没有机会为子代创造价值,但是外来老人因进入了家庭,子代不得不支付大量经济费用——要多给一份生活费,要给她过生日、看病,甚至还要走她那边的亲戚,最后还要出安葬费等。全套费用算下来,子代单方面支付了巨大经济成本以及时间成本。 再来看情感交换。两位老人在一起过日子,时间长了,因性格、生活趣味、交流方式等差异,难免会出现矛盾,女性老人亏损感很强,稍不注意就会外溢给子代,子代就要进行安抚和情感疏导。但是,子代却极少能够从女性老人获得如原来母亲般的真心关爱。可见,在情感交换方面,子代仍然是承担了巨大的损失。 在经济与情感两个方面,子代都是非对称交换的亏损方,所以无法长期维持下去。特别是一旦女性老人抱怨特别多,给家庭造成了比较多的矛盾,子女就会产生越来越重的排斥心理,然后通过不与老人说话、减少经济支持等方式,有时甚至要求父亲离开她,使得女性老人不得不从这个家庭离场。

2月 5, 2025 - 03:09
 4178
老年再婚困难,现实远比“子女干涉”复杂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贺海波】

婚恋困境,不局限于年轻男女,老年人同样为此头疼。

每五年开展一次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0月公布),2021年,我国老年人中已婚的占74.7%,丧偶的占22.0%,离婚的占1.6%,从未结婚的占1.8%。分年龄组看,高龄老年人的丧偶率为57.0%,中龄老年人的丧偶率为26.4%,低龄老年人的丧偶率为11.2%。分性别看,女性老年人的丧偶率为31.4%,男性老年人的丧偶率为11.9%。

另外,中国社科院早些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进行婚姻登记的却不足一成。

这些比例,对应到现实中就是数百万乃至千万级的人数。但遗憾的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在活跃的舆论场中属于边缘议题,关注的声音微弱。

图为纪录片《前浪》剧照

2025年春节期间,笔者借返回鄂中老家的机会做了一些社会调查,重点关注了家乡一个小组老年人的婚恋状态,试图从中窥见更边缘的农村老年人婚恋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

婚恋现状

笔者调查的对象是湖北中部D村四组的65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D村四组有120余户,500多人,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25对夫妻双全,丧妻鳏居6人,丧夫孀居19人,双全与丧偶基本上是一比一。而近10余年里,25位丧偶独居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再找老伴,仅有三个婚恋案例,还只有一个是成功的,其他两个都失败了。

案例1:

英子,60来岁丧夫。因为英子当初做主将长女留在家吃老米(坐堂招婿),找的女婿是汉江船上的外来渔民,后来得了尿毒症,孙子也患了肺结核,英子觉得对不起女儿,就外出务工以贴补女儿。到县城郊区农村一户人家当保姆,侍候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开始工资是每月七八百元。

老人大英子几岁,原为村会计,买有农保。老人有三个女儿,都在县城做生意。英子将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后来病好了不少,能正常生活。全家人都感激英子,就劝她留下与老会计共同生活,三个女儿现在每月给英子1500元,老会计也还从退休金中给她一些。

英子平时还在周围开荒种地,种菜卖菜。英子不断补贴子女生活,但是女婿开始并不领情,经常骂她是“婊子”;后来女婿生病了,看到英子全心全意支持自家生活,才不再有意见。而D村四组村民都很赞赏英子,觉得她不容易,能与别人一家和睦相处,还比较好地照顾了自家子女。

案例2:

老胡,50余岁丧妻。两个女儿支持他找个老伴一起生活。后来,找了一个隔壁乡镇的丧偶妇女菜花。开始两个女儿对菜花很好,经常给她和父亲买东买西。不久,菜花经不起周围人的怂恿,开始不满起来,经常说些乱七八糟的话,做出一些不正当的事。两个女儿后来不再给她买东西,老胡也越来越看不起菜花。苦恼了一段时间后,老胡让菜花离开了。

案列3:

兰花,50岁左右丧偶。丧偶不久,就开始再找老伴。最开始在家附近找了一位劳改后留场劳动的独居老职工,有微薄退休金。生活了一段时间,被儿子叫回去照顾儿媳坐月子。等她返回农场,那位独居老职工因嫌弃兰花说话不着调,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已又找了一个老伴。兰花后来又找了几位老伴,但都没有共同生活多久就结束了。最后一次更是遭人离弃,原因仍是不会说话不会做人,儿女嫌弃,让老人找个借口丢下她走了。

交换困境

农村老年人,即使到75岁左右还可以种地,虽然缺乏儿女在身旁的亲情抚慰,但是只要身体健康,两位老人相互照顾,日常生活其实也还算不错。鳏寡独居老人都很羡慕夫妻双全的老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叫日子,尤其是鳏居老人,更是觉得苦不堪言。

为啥那些鳏寡独居老人不再婚恋?有一种常规的解释是孝道沦落,这种解释将子女视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完全忽视或无视老年人的需求。比如此前有报道称,丧偶老人再婚比例极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易受子女干涉,财产纠纷多”。

但是,事实远非这么简单。

霍曼斯认为,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还能进行非物质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社会交换一般都是对称性的,也只有对称性的社会交换才能够使交换双方的收益都能够最大化,也才可以使交换维持下去。

以此视之,农村丧偶老年人婚恋也是一种交换,但常常是一种非对称交换。正是这种非对称交换使得农村老年人婚恋陷入了困境。

资料图

首先,鳏寡之间的非对称交换困境。

就现有观察来看,农村老年人再婚后基本都是女性依附男性共同生活。在两位老人之间的交换中,从生理需求来看,男性老人有性需求获得感,而女性老人因性需求减弱,普遍只有付出没有收获感;在情感需求方面,女性老人相对更懂得疼人照顾人,而男性老人情感表达能力相对不足;在家务劳动方面,女性老人主要负担烧火做饭,而男性老人大多只做辅助性劳动;等等。

也就是说,在农村丧偶老年人婚恋中,男性老人获得感普遍要多于女性老人,之间出现了一种非对称交换。这正是鳏居老人绝大多数都想找一个老伴过日子,而寡居老人绝大多数都不愿意找老伴的原因所在,也是婚恋中寡居者要鳏居者给她一些钱作为补偿的重要原因。但是大多数农村老年男性基本上都拿不出钱作为补偿。

其次,代际之间的非对称交换困境。

当寡居者进入另一个家庭时,她与子代之间的交换也是非对称的。

从经济功能角度来看,子代的儿女都已长大,或者上学,或者外出务工,基本上不再需要外来老人帮助照料了,也就是说外来老人没有机会为子代创造价值,但是外来老人因进入了家庭,子代不得不支付大量经济费用——要多给一份生活费,要给她过生日、看病,甚至还要走她那边的亲戚,最后还要出安葬费等。全套费用算下来,子代单方面支付了巨大经济成本以及时间成本。

再来看情感交换。两位老人在一起过日子,时间长了,因性格、生活趣味、交流方式等差异,难免会出现矛盾,女性老人亏损感很强,稍不注意就会外溢给子代,子代就要进行安抚和情感疏导。但是,子代却极少能够从女性老人获得如原来母亲般的真心关爱。可见,在情感交换方面,子代仍然是承担了巨大的损失。

在经济与情感两个方面,子代都是非对称交换的亏损方,所以无法长期维持下去。特别是一旦女性老人抱怨特别多,给家庭造成了比较多的矛盾,子女就会产生越来越重的排斥心理,然后通过不与老人说话、减少经济支持等方式,有时甚至要求父亲离开她,使得女性老人不得不从这个家庭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