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重塑霸权,却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文/马蒂亚斯·史派克特,翻译/陈佳芮,校对/观察者网 郭涵】 过去二十年的全球权力转移过程中,全球南方总体上是受益方。 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不断增长、中国崛起为大国、美国与欧洲盟友的紧张关系以及大国竞争的日益加剧,都使得全球南方在全球事务中获得了新筹码。全球南方国家利用了这些变化,建立了金砖国家组织(BRICS)等新联盟,加强了非洲联盟(The African Union)等区域联盟,并在联合国大会中推行更为积极的议程。 从倡导签署《巴黎气候协定》(Paris Agreement)到将以色列起诉至国际法院,由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绝大多数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国家所组成的全球南方,表现出更大的意愿来挑战西方主导地位并重新定义全球秩序的规则。 但是,一个“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似乎会将这些成果置于风险之中。 唐纳德·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提出的承诺会打击发展中国家的痛处:提高关税,这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大规模驱逐移民正常化,而移民的汇款对许多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至关重要;退出全球环境协议,这些协议为那些更加受到气候危机影响的群体提供了关键支持。 特朗普主张的经济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破坏性的连锁反应。因为随着全球利率上升,对已经背负债务负担的经济体来说,信贷变得更加昂贵。他承诺将矛头指向中国,这可能会使中国政府更难继续充当世界许多国家的替代市场和投资来源。 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第一资本体育馆,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 图源:新华社 但即使特朗普兑现了承诺(这未必会实现),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其中代表的机遇。特朗普对非西方世界兴趣不大,甚至经常表现出蔑视。但矛盾的是,他的回归可能会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推进自己的利益。特朗普对某些国际规范的敌意将推动全球南方更有效地合作,而他交易型的外交路线将使这些国家有机会利用大国竞争并从中渔翁得利。 如果特朗普最终选择迎合俄罗斯,将其从中国身边“撬”走,这将表明美国现在必须应对一个多极的世界,而多极世界正是全球南方国家所认同的地缘政治观念。事实上,许多全球南方国家的政府都欢迎特朗普背离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外交政策传统,这一政策传统旨在让世界变得“对民主体制更加安全”。 但自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提出这一传统以来,美国一直对欧洲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适用双重标准。相比之下,特朗普借鉴了另一个传统,即威廉·塔夫脱(William Taft)总统等人的传统。塔夫脱在卸下了道德的伪装后,通过“美元外交”的经济影响力将美国的权力扩展到海外。这两条路线在形式上都是霸权主义的扩张,都试图巩固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支配地位。但前一条路线披上了道德优越感的外衣,而后一条则没有顾忌。无论美国政府宣称的目标是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会认为特朗普不在意道德的实用主义代表一股新鲜空气,也是促进自身利益的一个契机。 摇摆不定 全球南方是一个庞大的范畴,涵盖了一系列财富、影响力和志向等各不相同的国家。巴西这样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与尼日尔这样较贫穷的国家相比,其利益和需求截然不同。全球南方国家并不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比如,印度尼西亚越来越抵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阿根廷却因其总统、特朗普崇拜者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而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以更接近美国的立场。 同时,印度在两条道路之间维持平衡:一方面要维持其与后殖民国家传统上的团结关系,另一方面又渴望成为半只脚踏进美国阵营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大国,这一变化提升了印度的全球地位,使其成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 尽管存在多样性,但几十年来,全球南方还是成功组建了有效的联盟,以重塑那些长期以来为大国利益服务的国际规则。这些国家有时会团结起来,使国际规范变得更加公平。 二十世纪中叶,在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的旗帜下,全球南方联盟的目标是拆除西方帝国的遗产,争取主权、种族平等、经济正义,以及从西方影响中获得他们眼中的文化解放。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七十七国集团(G77)等各种团体下组织起来,取得了重大胜利:去殖民化被写入国际法,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原则成为全球准则。石油贸易卡特尔欧佩克(OPEC)等组织利用经济杠杆,加强非西方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 至关重要的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主张开始影响有关核不扩散、贸易、能源和环境的规则,从而使国际法中明确规定,有必要通过实现再分配正义的形式,对摆脱了殖民主义蹂躏的国家予以补偿。 1968年7月1日,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卢埃林·汤普森(左)与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右)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资料图 以全球防扩散机制为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合谋阻止核武器及技术知识传播,以遏制核扩散。这激怒了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它们渴望获得更多的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并担心超级大国之间达成的协议会事实上巩固核武器的地位,使得未来几乎不可能消除核武器。这些国家联合起来,经过多年的执着谈判,与超级大国达成妥协。1968年签署的《核不扩散条约》(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仍然有利于拥核国家,但该条约也包含了鼓励大国进行核裁军、弱国开发和平利用核能技术的条款。

2月 5, 2025 - 03:09
 5860
特朗普想重塑霸权,却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文/马蒂亚斯·史派克特,翻译/陈佳芮,校对/观察者网 郭涵】

过去二十年的全球权力转移过程中,全球南方总体上是受益方。

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不断增长、中国崛起为大国、美国与欧洲盟友的紧张关系以及大国竞争的日益加剧,都使得全球南方在全球事务中获得了新筹码。全球南方国家利用了这些变化,建立了金砖国家组织(BRICS)等新联盟,加强了非洲联盟(The African Union)等区域联盟,并在联合国大会中推行更为积极的议程。

从倡导签署《巴黎气候协定》(Paris Agreement)到将以色列起诉至国际法院,由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绝大多数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国家所组成的全球南方,表现出更大的意愿来挑战西方主导地位并重新定义全球秩序的规则。

但是,一个“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似乎会将这些成果置于风险之中。

唐纳德·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提出的承诺会打击发展中国家的痛处:提高关税,这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大规模驱逐移民正常化,而移民的汇款对许多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至关重要;退出全球环境协议,这些协议为那些更加受到气候危机影响的群体提供了关键支持。

特朗普主张的经济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破坏性的连锁反应。因为随着全球利率上升,对已经背负债务负担的经济体来说,信贷变得更加昂贵。他承诺将矛头指向中国,这可能会使中国政府更难继续充当世界许多国家的替代市场和投资来源。

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第一资本体育馆,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 图源:新华社

但即使特朗普兑现了承诺(这未必会实现),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其中代表的机遇。特朗普对非西方世界兴趣不大,甚至经常表现出蔑视。但矛盾的是,他的回归可能会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推进自己的利益。特朗普对某些国际规范的敌意将推动全球南方更有效地合作,而他交易型的外交路线将使这些国家有机会利用大国竞争并从中渔翁得利。

如果特朗普最终选择迎合俄罗斯,将其从中国身边“撬”走,这将表明美国现在必须应对一个多极的世界,而多极世界正是全球南方国家所认同的地缘政治观念。事实上,许多全球南方国家的政府都欢迎特朗普背离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外交政策传统,这一政策传统旨在让世界变得“对民主体制更加安全”。

但自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提出这一传统以来,美国一直对欧洲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适用双重标准。相比之下,特朗普借鉴了另一个传统,即威廉·塔夫脱(William Taft)总统等人的传统。塔夫脱在卸下了道德的伪装后,通过“美元外交”的经济影响力将美国的权力扩展到海外。这两条路线在形式上都是霸权主义的扩张,都试图巩固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支配地位。但前一条路线披上了道德优越感的外衣,而后一条则没有顾忌。无论美国政府宣称的目标是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会认为特朗普不在意道德的实用主义代表一股新鲜空气,也是促进自身利益的一个契机。

摇摆不定

全球南方是一个庞大的范畴,涵盖了一系列财富、影响力和志向等各不相同的国家。巴西这样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与尼日尔这样较贫穷的国家相比,其利益和需求截然不同。全球南方国家并不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比如,印度尼西亚越来越抵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阿根廷却因其总统、特朗普崇拜者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而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以更接近美国的立场。

同时,印度在两条道路之间维持平衡:一方面要维持其与后殖民国家传统上的团结关系,另一方面又渴望成为半只脚踏进美国阵营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大国,这一变化提升了印度的全球地位,使其成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

尽管存在多样性,但几十年来,全球南方还是成功组建了有效的联盟,以重塑那些长期以来为大国利益服务的国际规则。这些国家有时会团结起来,使国际规范变得更加公平。

二十世纪中叶,在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的旗帜下,全球南方联盟的目标是拆除西方帝国的遗产,争取主权、种族平等、经济正义,以及从西方影响中获得他们眼中的文化解放。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七十七国集团(G77)等各种团体下组织起来,取得了重大胜利:去殖民化被写入国际法,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原则成为全球准则。石油贸易卡特尔欧佩克(OPEC)等组织利用经济杠杆,加强非西方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

至关重要的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主张开始影响有关核不扩散、贸易、能源和环境的规则,从而使国际法中明确规定,有必要通过实现再分配正义的形式,对摆脱了殖民主义蹂躏的国家予以补偿。

1968年7月1日,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卢埃林·汤普森(左)与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右)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资料图

以全球防扩散机制为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合谋阻止核武器及技术知识传播,以遏制核扩散。这激怒了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它们渴望获得更多的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并担心超级大国之间达成的协议会事实上巩固核武器的地位,使得未来几乎不可能消除核武器。这些国家联合起来,经过多年的执着谈判,与超级大国达成妥协。1968年签署的《核不扩散条约》(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仍然有利于拥核国家,但该条约也包含了鼓励大国进行核裁军、弱国开发和平利用核能技术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