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路径

  文化与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当前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落实这一要求,要从辩证思维、内容挖掘、技术创新、多元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支撑。  以辩证思维把握融合发展规律  理性认识科技的两面性,引导科技规范健康转化。科技的每一次创新和进步,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是,科技也带来了诸如算法滥用、信息茧房、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等技术问题和伦理问题。正确认识科技的两面性,回归技术的工具本质,以“理念+技术”限制科技负面影响向文化领域入侵,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文价值引导。技术快速更新换代,且其应用成本较高,在当前市场有着充分红利。如果文化在数字化平台上受到“资本逐利”“流量至上”等多方操控,市场中长期充斥低质的供给,可能导致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践难以长久持续。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文化与科技融合只有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科技的人性因素,为科技发展注入人文关怀和价值理念,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从而真正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  以内容挖掘激发融合内生动力  加强对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整理利用优质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应用场景。一方面,要强化技术赋能作用,进一步推动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的保护和延续,并让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具科技感、现代感,从而提供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广大创作者要以优秀文化为“母体”,深入挖掘其中与时代价值相契合的内容,在抓住发展规律、寻找适合切入点的前提下,提取其中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优秀文化元素和标识,运用于优质文化产品塑造中,从而延展文化价值空间。  进一步构建坚实而全面的创作支持体系,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与热情。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增强内容生产的创新创造活力,是驱动文化产业繁荣升级的关键引擎。要创新性地构建多层级、多元化、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提供更加个性化、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深层次地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潜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建设多层次文化艺术类实践平台,融合创作、推广、培育、孵化及赛事展演,跨越学科界限,激发原创潜能,打造文化精品;推出优秀原创作品扶持计划,精准对接并挖掘编创人才,孕育出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和高度学术价值的原创作品。  以技术创新开拓融合新兴赛道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首先,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加强智能科学、体验科学等基础研究,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新闻出版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其次,要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瞄准文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与装备,实现文化领域重要软件系统和重大装备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加强专用装备研制、高端文化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高端软件产品和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再次,要强化文化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完善文化技术标准化体系和产业评估体系建设,推动我国优势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底座。首先,要加强算力、算料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和硬件软件建设。其次,要加快构建全国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创意素材数据库,加强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数据化与知识化加工,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着力激活数据资源潜在价值。再次,要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支撑,以及文化数据在公开共享等环节的安全评估与保护。  以多元合作营造融合良好氛围  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共创、群众参与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文化科技融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要建立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财政投入、技术支持等供给型政策,设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相关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进一步促进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另一方面,文化科技融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创。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加强与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融合企业。二是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撑作用,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  利用数字技术着力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社会协作平台。充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通过平台推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大众的协调统筹、组织实施等各环节,利用数字技术分析推进工作中的各项数据,并及时作出响应与决策,实现社会各方、工作各环节之间的智能感知与协同联动。  以人才培养推动融合持续发展  构建与文化科技融合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紧密对接文化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关键领域,开设相关专业和综合性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与保障。二要鼓励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针对引进、培育、安置等不同环节制定人才育留计划。此外,当前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实景沉浸式娱乐业态等相关文化产业,急需具有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本融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要加强新型文化业态投融资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文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一要健全文化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在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人才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奖励。二要完善文化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会。三要推进产业相关职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建设,出台文化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全职引进与柔性聘用相结合,充分激发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作者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十二月 25, 2024 - 12:36
 4832
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路径

  文化与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当前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落实这一要求,要从辩证思维、内容挖掘、技术创新、多元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支撑。

  以辩证思维把握融合发展规律

  理性认识科技的两面性,引导科技规范健康转化。科技的每一次创新和进步,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是,科技也带来了诸如算法滥用、信息茧房、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等技术问题和伦理问题。正确认识科技的两面性,回归技术的工具本质,以“理念+技术”限制科技负面影响向文化领域入侵,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文价值引导。技术快速更新换代,且其应用成本较高,在当前市场有着充分红利。如果文化在数字化平台上受到“资本逐利”“流量至上”等多方操控,市场中长期充斥低质的供给,可能导致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践难以长久持续。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文化与科技融合只有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科技的人性因素,为科技发展注入人文关怀和价值理念,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从而真正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

  以内容挖掘激发融合内生动力

  加强对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整理利用优质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应用场景。一方面,要强化技术赋能作用,进一步推动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的保护和延续,并让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具科技感、现代感,从而提供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广大创作者要以优秀文化为“母体”,深入挖掘其中与时代价值相契合的内容,在抓住发展规律、寻找适合切入点的前提下,提取其中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优秀文化元素和标识,运用于优质文化产品塑造中,从而延展文化价值空间。

  进一步构建坚实而全面的创作支持体系,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与热情。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增强内容生产的创新创造活力,是驱动文化产业繁荣升级的关键引擎。要创新性地构建多层级、多元化、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提供更加个性化、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深层次地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潜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建设多层次文化艺术类实践平台,融合创作、推广、培育、孵化及赛事展演,跨越学科界限,激发原创潜能,打造文化精品;推出优秀原创作品扶持计划,精准对接并挖掘编创人才,孕育出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风格和高度学术价值的原创作品。

  以技术创新开拓融合新兴赛道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首先,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加强智能科学、体验科学等基础研究,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新闻出版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其次,要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瞄准文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与装备,实现文化领域重要软件系统和重大装备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加强专用装备研制、高端文化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高端软件产品和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再次,要强化文化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完善文化技术标准化体系和产业评估体系建设,推动我国优势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底座。首先,要加强算力、算料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和硬件软件建设。其次,要加快构建全国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创意素材数据库,加强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数据化与知识化加工,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着力激活数据资源潜在价值。再次,要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支撑,以及文化数据在公开共享等环节的安全评估与保护。

  以多元合作营造融合良好氛围

  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共创、群众参与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文化科技融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要建立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财政投入、技术支持等供给型政策,设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相关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进一步促进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另一方面,文化科技融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创。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加强与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融合企业。二是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撑作用,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

  利用数字技术着力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社会协作平台。充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通过平台推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大众的协调统筹、组织实施等各环节,利用数字技术分析推进工作中的各项数据,并及时作出响应与决策,实现社会各方、工作各环节之间的智能感知与协同联动。

  以人才培养推动融合持续发展

  构建与文化科技融合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要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紧密对接文化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关键领域,开设相关专业和综合性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与保障。二要鼓励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针对引进、培育、安置等不同环节制定人才育留计划。此外,当前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实景沉浸式娱乐业态等相关文化产业,急需具有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本融通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要加强新型文化业态投融资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文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一要健全文化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在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人才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奖励。二要完善文化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会。三要推进产业相关职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建设,出台文化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全职引进与柔性聘用相结合,充分激发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作者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