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之后,在“辽西水塔”进行一次重建
2024-12-18 13:00:00 辽宁省建昌县黑山科乡杨树底下村的集中安置点。(南方周末记者李桂|图) 2024年10月底,82岁的申文杰搬进了新家。 申文杰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杨树湾子乡的村民。2024年8月,葫芦岛市发生连续性强降雨,降水总量和降水强度均突破全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在这场由连续性强降雨引发的特大洪涝灾害中,申文杰独居的房屋被冲毁。 两个多月后,申文杰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优惠和多措并举的灾后重建、冬春救助有关。 为了让受灾群众过冬,2024年10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财政部,全面启动2024-2025年度全国冬春救助工作。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近日下达52.7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建昌有“辽西水塔”之称,境内有集雨面积达百平方公里的河流15条,水库21座。4个月前,在建昌县,像申文杰这样因为洪涝灾害失去住房的,共有4295户。入冬前夕,重建住房均已竣工,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成了可能。 多种重建方式 家住建昌县养马甸子乡枣木杠沟村的董成华62岁了,他建过三次新房。 第一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董成华25岁,大儿子出生没几年,他和哥哥分家。俩人用泥巴和稻草做墙,翻新了家里的老屋,其中一间住进了董成华的小家庭。 第二次建房是2003年左右,孩子成年不久,董成华考虑要给他们建新房、娶媳妇。两年前,秉持着“不挪窝”的想法,董成华花了两三万元,重新装修了房子。 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打乱了董成华的计划。2024年8月19日至21日,建昌县遭遇特强降雨,全县平均降水量261.5毫米,最大过程降水量达到648.3毫米,均超过辽宁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暴雨来临时,董成华带着老伴儿和孙子躲在半山腰的玉米地里,没想到,“一回头,房子没了”。 “啥都冲没了,房子连个压花板(注:一种墙面装饰材料)都没剩。”2024年12月初,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了“重建家园 温暖过冬”主题采访活动。面对来访的记者,董成华心有余悸:“我要不说,现在谁知道那地儿有过房子?” 洪水刚刚过去,董建华就开始琢磨重新建房。原本的宅基地已经堆满了山石,几乎不可能原址重建。新房建在哪儿,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枣木杠沟村党支部书记董少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8·20”特大洪涝灾害后,在枣木杠沟村,需要灾后重建房屋的共有69户。包括董成华在内,有14户不具备原址重建的条件,村里决定集中安置。 集中安置点在乡上,离董成华原本的家约十多分钟车程,董少奇介绍,这是特意选择的地址。 受历史、区位、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建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曾是辽宁省1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在养马甸子乡,香菇种植是支柱产业,其香菇产量占到了辽宁省的40%。 集中安置点隔壁,就是养马甸子乡最大的香菇批发市场和一家香菇烤干厂。“枣木杠沟村原先一共有817亩耕地,这次水灾冲毁了500多亩,要解决老百姓以后的生计问题,防返贫。”董少奇补充。 如今,香菇烤干厂会每天用车把新鲜的香菇送到14户村民家里,村民自行在家对香菇进行简单的修剪。每剪一筐香菇,报酬是5块钱。到了晚上,烤干厂又会派车把剪好的香菇拉回去,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有一笔收入。 和董成华不同,申文杰的新家是在原址重建的。辽宁省应急管理厅救灾和物资保障处处长杨效东介绍,“8·20”特大洪涝灾害后,考虑到受灾群众的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和重建需求不同等实际情况,在重建方式上,辽宁省采取了群众自建、国企统建、乡村代建、换购房源等多种形式。 建昌县住建局局长于九洲表示,2024年8月底,经过专业机构鉴定,建昌县共有5609户居民的房屋需要维修,4259户的房屋需要重建。 2024年12月7日,建昌县养马甸子乡集中安置点的村民正在修剪香菇。(南方周末记者李桂|图) 需求和产能不成比例 2024年9月初,董成华家的新房动工了。和前两次修建新房不同,这一次,从户型设计到联系施工队,许多事情都不需要董成华亲力亲为。 据《沈阳日报》报道,2024年9月13日至14日,辽宁省省委书记郝鹏到葫芦岛市绥中县、建昌县,调研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强调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要确保10月底前全部完工。 “为啥10月末竣工?11月1日是我们开始供暖的日期。”于九洲解释。 当多个工地同时开工,从原材料到施工人员,都出现了紧缺。于九洲记得,县里有4家砖厂,当时的总库存约200万块砖,日产量也能有几万块。但建房需要的砖块数量整体达到了约6000万块,需求和产能严重不成比例。 “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安排我们到周边县区喀左、凌源、建平,内蒙古赤峰等去找砖厂。最后找到了阜新市彰武县,他们是产砖大县,外地的砖源源不断地运到建昌。”于九洲说,平时一块砖的价格大约是0.27元,在集中建房的初期,大约有两三天的时间,一块砖的价格最高涨到了0.35元。但当外地的砖运到建昌后,砖的价格也迅速回落到了正常水平。 砖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需要协调的,是施工队伍。申文杰的儿子回忆,他们自己找过施工队,“根本找不着”。 后来,“政府给找着了”,但工钱和材料钱还是自己解决。 于九洲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最高峰时,建昌县约有1342支施工队伍、19281名建筑工人参与施工。 工人有些来自受灾相对较轻的隔壁县,也有些来自外地,“最远找到了北京的施工队”。于九洲说,有些在外地从事建筑施工的建昌人,听说家里遭灾之后,最远又帮忙联系上了黑龙江的施工队伍。 施工队伍找齐了,重建房屋的户型图也已经设计好了。辽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四级调研员刘硕介绍,重建工作开展前,辽宁省住建厅组织技术单位编制了因灾受损农房建设标准户型图。常见的户型面积,包括60㎡、70㎡、80㎡、100㎡,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 如今再次回顾灾后房屋重建过程,于九洲觉得,最难的阶段在刚确定要重建住房时,“突然面对这么大的建筑量,心里都没底”。 不过,房子陆续开建一个月后,2024年10月10日,于九洲感到踏实了:大部分乡镇的房子都已完工,“如期竣工没问题”。 要花多少钱? 在整个灾后重建过程中,钱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灾害发生后,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密集调度指导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灾后救助等工作进展,强化跟踪调度和实地指导,落实倾斜支持。同时,建昌县也制定印发了《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对4295户重建户中的普通户,每户可获得国家救灾补助2.8万元、县财力补助1万元,共3.8万元;重建户中的监测户,每户可获得国家救灾补助2.8万元、县财力补助1万元、乡村振兴补助3万元,共6.8万元。 方案中提到的“普通户”,即一般村民;“监测户”即以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防止规模性返贫,也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灾后房屋仅需要维修的村民,方案亦明确了补助标准。方案明确,5609户维修户中的普通户,每户可获得国家救灾补助0.28万元、县财力补助0.2万元,共0.48万元;维修户中的监测户,每户可获得国家救灾补助0.28万元、乡村振兴补助1万元,共1.28万元。 此外,倘若村民此前购买了每套房每年5块钱的房屋保险,他们也将获得相应的赔偿。 杨效东介绍,辽宁省应急管理厅通过协调保险公司简化了赔偿流程,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赔偿额度。“经过多次协调,重建户全部按照3万元的最高额度进行赔偿,维修户(的赔偿额度)是4000元。”她补充,“目前全省农房保险赔付款为1.2亿元。” 按照方案明确的补助和保险赔偿的最高额度计算,在建昌县,一户村民重建住房最多能拿到9.8万元的补助。 和9.8万元的最高补助相比,建房到底要花多少钱?相较于有诸多个性化需求的自建房,集中安置房的账更好算。 “集中安置的住房,满足入住标准的,县里有(建设)指导价。”于九洲介绍,“建筑面积80㎡以下的,每平方米1200元;80㎡以上的,每平方米1100元。” 所谓“入住标准”,即房屋主体工程结束后,外墙和室内墙面要有抹灰处理,门窗、玻璃均要安装完毕。而在入住标准之外,村民想要做一些不同的细节,比如吊顶、贴瓷砖,或者给房子多加一个后门,都需要单独掏钱。 也就是说,倘若选择一套100㎡的集中安置住房,村民理论上至少需要支付11万元。但如果他是监测户,并且此前购买了房屋保险,实际支出仅需1.2万元。 2024年11月8日,建昌县黑山科乡杨树底下村村民吴桂方搬进了集中安置的新家,这是家人精挑细选的好日子。南方周末记者在新房内见到吴桂方时,屋内的墙面已经贴上了层板,地上铺着瓷砖,柜子也装好了。 遵循着传统的居住习惯,吴桂方的新家依然用炕。烧炕需要柴火,为了避免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建昌县还给所有重建住房的村民都免费安装了一氧化碳报警器,就贴在厨房的墙上。 在吴桂方家,炕上的被褥和身上的棉服是爱心人士捐赠的,电视柜来自负责集中建房的企业,电视、冰箱、洗衣机、燃气灶和电饭锅,则是政府提供的“家电大礼包”——按照《葫芦岛市“8·20”洪灾重建住房家庭家电捐赠实施方案》要求,建昌县给每户重建户补贴了3500元,用于购买前述家电五件套。 2024年11月16日,董成华也搬进了新家,站在新房的院子里,他和妻子留下了一张合照。如今,董成华家院子的两侧都是泥土。他计划,等开了春买两三头牛,在院子一侧搭上牛棚。另一侧的空地上,则拉点土、垫点菜园子,种自家吃的葱和茄子。 董成华觉得自己“一辈子风风雨雨的”,老房子被冲毁后,他一度以为日子过不下去了。但现在,他觉得一切又都挺好,对新家也很满意,“这房子给多少钱也不能动了,我住到死,我儿子也得住到老,就得祖祖辈辈的。”
辽宁省建昌县黑山科乡杨树底下村的集中安置点。(南方周末记者李桂|图)
2024年10月底,82岁的申文杰搬进了新家。
申文杰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杨树湾子乡的村民。2024年8月,葫芦岛市发生连续性强降雨,降水总量和降水强度均突破全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在这场由连续性强降雨引发的特大洪涝灾害中,申文杰独居的房屋被冲毁。
两个多月后,申文杰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房。优惠和多措并举的灾后重建、冬春救助有关。
为了让受灾群众过冬,2024年10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财政部,全面启动2024-2025年度全国冬春救助工作。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近日下达52.7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建昌有“辽西水塔”之称,境内有集雨面积达百平方公里的河流15条,水库21座。4个月前,在建昌县,像申文杰这样因为洪涝灾害失去住房的,共有4295户。入冬前夕,重建住房均已竣工,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成了可能。
多种重建方式
家住建昌县养马甸子乡枣木杠沟村的董成华62岁了,他建过三次新房。
第一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董成华25岁,大儿子出生没几年,他和哥哥分家。俩人用泥巴和稻草做墙,翻新了家里的老屋,其中一间住进了董成华的小家庭。
第二次建房是2003年左右,孩子成年不久,董成华考虑要给他们建新房、娶媳妇。两年前,秉持着“不挪窝”的想法,董成华花了两三万元,重新装修了房子。
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打乱了董成华的计划。2024年8月19日至21日,建昌县遭遇特强降雨,全县平均降水量261.5毫米,最大过程降水量达到648.3毫米,均超过辽宁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暴雨来临时,董成华带着老伴儿和孙子躲在半山腰的玉米地里,没想到,“一回头,房子没了”。
“啥都冲没了,房子连个压花板(注:一种墙面装饰材料)都没剩。”2024年12月初,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了“重建家园 温暖过冬”主题采访活动。面对来访的记者,董成华心有余悸:“我要不说,现在谁知道那地儿有过房子?”
洪水刚刚过去,董建华就开始琢磨重新建房。原本的宅基地已经堆满了山石,几乎不可能原址重建。新房建在哪儿,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枣木杠沟村党支部书记董少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8·20”特大洪涝灾害后,在枣木杠沟村,需要灾后重建房屋的共有69户。包括董成华在内,有14户不具备原址重建的条件,村里决定集中安置。
集中安置点在乡上,离董成华原本的家约十多分钟车程,董少奇介绍,这是特意选择的地址。
受历史、区位、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建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曾是辽宁省1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在养马甸子乡,香菇种植是支柱产业,其香菇产量占到了辽宁省的40%。
集中安置点隔壁,就是养马甸子乡最大的香菇批发市场和一家香菇烤干厂。“枣木杠沟村原先一共有817亩耕地,这次水灾冲毁了500多亩,要解决老百姓以后的生计问题,防返贫。”董少奇补充。
如今,香菇烤干厂会每天用车把新鲜的香菇送到14户村民家里,村民自行在家对香菇进行简单的修剪。每剪一筐香菇,报酬是5块钱。到了晚上,烤干厂又会派车把剪好的香菇拉回去,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有一笔收入。
和董成华不同,申文杰的新家是在原址重建的。辽宁省应急管理厅救灾和物资保障处处长杨效东介绍,“8·20”特大洪涝灾害后,考虑到受灾群众的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和重建需求不同等实际情况,在重建方式上,辽宁省采取了群众自建、国企统建、乡村代建、换购房源等多种形式。
建昌县住建局局长于九洲表示,2024年8月底,经过专业机构鉴定,建昌县共有5609户居民的房屋需要维修,4259户的房屋需要重建。
2024年12月7日,建昌县养马甸子乡集中安置点的村民正在修剪香菇。(南方周末记者李桂|图)
需求和产能不成比例
2024年9月初,董成华家的新房动工了。和前两次修建新房不同,这一次,从户型设计到联系施工队,许多事情都不需要董成华亲力亲为。
据《沈阳日报》报道,2024年9月13日至14日,辽宁省省委书记郝鹏到葫芦岛市绥中县、建昌县,调研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强调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要确保10月底前全部完工。
“为啥10月末竣工?11月1日是我们开始供暖的日期。”于九洲解释。
当多个工地同时开工,从原材料到施工人员,都出现了紧缺。于九洲记得,县里有4家砖厂,当时的总库存约200万块砖,日产量也能有几万块。但建房需要的砖块数量整体达到了约6000万块,需求和产能严重不成比例。
“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安排我们到周边县区喀左、凌源、建平,内蒙古赤峰等去找砖厂。最后找到了阜新市彰武县,他们是产砖大县,外地的砖源源不断地运到建昌。”于九洲说,平时一块砖的价格大约是0.27元,在集中建房的初期,大约有两三天的时间,一块砖的价格最高涨到了0.35元。但当外地的砖运到建昌后,砖的价格也迅速回落到了正常水平。
砖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需要协调的,是施工队伍。申文杰的儿子回忆,他们自己找过施工队,“根本找不着”。 后来,“政府给找着了”,但工钱和材料钱还是自己解决。
于九洲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最高峰时,建昌县约有1342支施工队伍、19281名建筑工人参与施工。
工人有些来自受灾相对较轻的隔壁县,也有些来自外地,“最远找到了北京的施工队”。于九洲说,有些在外地从事建筑施工的建昌人,听说家里遭灾之后,最远又帮忙联系上了黑龙江的施工队伍。
施工队伍找齐了,重建房屋的户型图也已经设计好了。辽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四级调研员刘硕介绍,重建工作开展前,辽宁省住建厅组织技术单位编制了因灾受损农房建设标准户型图。常见的户型面积,包括60㎡、70㎡、80㎡、100㎡,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
如今再次回顾灾后房屋重建过程,于九洲觉得,最难的阶段在刚确定要重建住房时,“突然面对这么大的建筑量,心里都没底”。
不过,房子陆续开建一个月后,2024年10月10日,于九洲感到踏实了:大部分乡镇的房子都已完工,“如期竣工没问题”。
要花多少钱?
在整个灾后重建过程中,钱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灾害发生后,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密集调度指导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灾后救助等工作进展,强化跟踪调度和实地指导,落实倾斜支持。同时,建昌县也制定印发了《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对4295户重建户中的普通户,每户可获得国家救灾补助2.8万元、县财力补助1万元,共3.8万元;重建户中的监测户,每户可获得国家救灾补助2.8万元、县财力补助1万元、乡村振兴补助3万元,共6.8万元。
方案中提到的“普通户”,即一般村民;“监测户”即以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防止规模性返贫,也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灾后房屋仅需要维修的村民,方案亦明确了补助标准。方案明确,5609户维修户中的普通户,每户可获得国家救灾补助0.28万元、县财力补助0.2万元,共0.48万元;维修户中的监测户,每户可获得国家救灾补助0.28万元、乡村振兴补助1万元,共1.28万元。
此外,倘若村民此前购买了每套房每年5块钱的房屋保险,他们也将获得相应的赔偿。
杨效东介绍,辽宁省应急管理厅通过协调保险公司简化了赔偿流程,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赔偿额度。“经过多次协调,重建户全部按照3万元的最高额度进行赔偿,维修户(的赔偿额度)是4000元。”她补充,“目前全省农房保险赔付款为1.2亿元。”
按照方案明确的补助和保险赔偿的最高额度计算,在建昌县,一户村民重建住房最多能拿到9.8万元的补助。
和9.8万元的最高补助相比,建房到底要花多少钱?相较于有诸多个性化需求的自建房,集中安置房的账更好算。
“集中安置的住房,满足入住标准的,县里有(建设)指导价。”于九洲介绍,“建筑面积80㎡以下的,每平方米1200元;80㎡以上的,每平方米1100元。”
所谓“入住标准”,即房屋主体工程结束后,外墙和室内墙面要有抹灰处理,门窗、玻璃均要安装完毕。而在入住标准之外,村民想要做一些不同的细节,比如吊顶、贴瓷砖,或者给房子多加一个后门,都需要单独掏钱。
也就是说,倘若选择一套100㎡的集中安置住房,村民理论上至少需要支付11万元。但如果他是监测户,并且此前购买了房屋保险,实际支出仅需1.2万元。
2024年11月8日,建昌县黑山科乡杨树底下村村民吴桂方搬进了集中安置的新家,这是家人精挑细选的好日子。南方周末记者在新房内见到吴桂方时,屋内的墙面已经贴上了层板,地上铺着瓷砖,柜子也装好了。
遵循着传统的居住习惯,吴桂方的新家依然用炕。烧炕需要柴火,为了避免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建昌县还给所有重建住房的村民都免费安装了一氧化碳报警器,就贴在厨房的墙上。
在吴桂方家,炕上的被褥和身上的棉服是爱心人士捐赠的,电视柜来自负责集中建房的企业,电视、冰箱、洗衣机、燃气灶和电饭锅,则是政府提供的“家电大礼包”——按照《葫芦岛市“8·20”洪灾重建住房家庭家电捐赠实施方案》要求,建昌县给每户重建户补贴了3500元,用于购买前述家电五件套。
2024年11月16日,董成华也搬进了新家,站在新房的院子里,他和妻子留下了一张合照。如今,董成华家院子的两侧都是泥土。他计划,等开了春买两三头牛,在院子一侧搭上牛棚。另一侧的空地上,则拉点土、垫点菜园子,种自家吃的葱和茄子。
董成华觉得自己“一辈子风风雨雨的”,老房子被冲毁后,他一度以为日子过不下去了。但现在,他觉得一切又都挺好,对新家也很满意,“这房子给多少钱也不能动了,我住到死,我儿子也得住到老,就得祖祖辈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