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线上一座城
异地看病拿药不再担心“报销难”,办张外地营业执照不用来回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等电子证照也能共享互认……长三角,在线上越来越像“一座城”。 近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数据管理部门共同宣布,建立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机制,首次明确加快推进长三角在数据领域的一体化。 对于数字经济先行省浙江而言,将带来哪些改变? 一 数据一体化,长三角是有基础的。最明显的成果,体现在民生领域。 近日,在江苏工作的陈明成功申领了杭州的不动产权属证明。无须跨省办理,只要按照常规流程,完成过户后,他的不动产权属证明就在“浙里办”上生成。接下来,凭借该证明,他可以在线完成水电过户等事宜。 从跨省多次跑,到全流程网办、一次都不跑,便利生活的背后,是长三角的数据在“跑腿”。 2019年5月,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上线。随着长三角“一网通办”的深入落实,越来越多的跨省可办事项“上新”。从日常出行,到社保、政务服务等,长三角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外省市的个人政务事项。目前,沪苏浙皖已推出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跨省户口迁移等173项跨省通办服务,实现40类高频电子证照高效共享互认。 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是基建的硬联通;另一方面就是数字化的软联通。如今,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数据共享的“大动脉”正在加速建成。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79万个,累计共享交换政务数据14.74亿条。 跨域数据共享,涉及数据转化、数据汇集、数据清洗和共享流程再造等。不可否认的是,直至今日,这些问题仍面临挑战。长三角跨省通办事项覆盖范围较小,许多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还未被纳入“跨省通办”。 据悉,此次长三角数据领域一体化合作重点主要围绕八个方面:数据安全可信流通、算力资源合作发展、长三角“一网通办”、数据市场一体化、数字经济统筹协同、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等。 通过基础设施和规则的完善,三省一市的行政藩篱和隐性壁垒将进一步消除。“一网”连接四地,公共数据资源将成为全民共享共用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二 除了民生领域,长三角的数据一体化,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一方面,公共数据的自由流动和跨区域共享,是不少企业的迫切需求。有了数据,企业可以打造覆盖长三角的应用场景,行业也可以提高效率。 长三角数据管理部门明确,要加快让公共数据资源流动起来。具体而言,包括加大长三角区域内政企开放力度,赋能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绿色“双碳”、气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促进产业发展,探索开发跨省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 过去,各地数据开发和利用基本依托本地企业。而各地正在打造的数据资源中心、数据集团等,就在为企业提供数据汇聚、存储、加工、流通、交易、赋能等全链条全周期服务,鼓励全国各地企业到当地开展数据流通交易活动。 不少人会问,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流通更安全?国家层面也有布局。当前,国家数据局正在全国打造100个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构建可信的数据流通体系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企业可以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市场数据,打造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此次提出的算力资源共享,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不少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网络传输速度、行业规范及软硬件生态适配等问题的制约,企业想要得到与行业高度融合又低时延的算力支持,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据最新发布的《全国数据产业地图(2024)》,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算力总规模超25.67EFLOPS,在算力建设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尽管如此,浙江目前在算力建设布局上仍不平衡,个别地区存在应用不足、供大于求的情况。 随着长三角地区算力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科技型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在长三角地区找到合适的计算资源,显著降低研发成本。 “通过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长三角地区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有业内专家表示,长三角数据领域一体化,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三 数据一体化,已经成为三省一市的共识。而想要真正实现,还要从根本上破除行政藩篱。这也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 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组建区域合作办公室,统一协调区域数据整合与共享问题。此次建立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机制,更是在制度和体制机制层面提高了政府数据共享与区域合作的一体化程度。 如何让原本“各自为政”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此前,浙江已牵头建立了长三角地区“高效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数据异议处理机制”“电子证照安全和授权管理”3项工作机制,应用于75类高频数据、40本常用电子证照,夯实长三角的数据“底座”。 然而,数据链路的打通只是第一步,想要高效流通,还需制定标准。 为进一步为数据“建章立制”,浙江牵头编制《长三角法人库数据共享技术规范》,推进长三角区域法人基础库数据共享,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此外,三省一市还相继签署《长三角数据标准创新建设合作协议》,编制《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接入规范》,形成《长三角数据共享工作方案》《长三角数据运营报告》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让原本“各自为政”的数据,流动得更顺畅。 在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中国数谷”,该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已建立了“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也就是数交所、数据发票、数联网和区块链跨链互认,“目前我们已经在跟上海、江苏等地一起探索、共同推动。” 即便已有探索,但一些专家仍表示,当前三省一市还存在数据共享的区域一体化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政府数据共享的制度供给与法治保障不够健全、数据共享的技术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眼下,随着长三角在数据领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三省一市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建设,拓展数据应用场景,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我们也期待,在“一朵云”的助力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将越来越像“一座城”。 (本报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王黎婧)
异地看病拿药不再担心“报销难”,办张外地营业执照不用来回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等电子证照也能共享互认……长三角,在线上越来越像“一座城”。
近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数据管理部门共同宣布,建立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机制,首次明确加快推进长三角在数据领域的一体化。
对于数字经济先行省浙江而言,将带来哪些改变?
一
数据一体化,长三角是有基础的。最明显的成果,体现在民生领域。
近日,在江苏工作的陈明成功申领了杭州的不动产权属证明。无须跨省办理,只要按照常规流程,完成过户后,他的不动产权属证明就在“浙里办”上生成。接下来,凭借该证明,他可以在线完成水电过户等事宜。
从跨省多次跑,到全流程网办、一次都不跑,便利生活的背后,是长三角的数据在“跑腿”。
2019年5月,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上线。随着长三角“一网通办”的深入落实,越来越多的跨省可办事项“上新”。从日常出行,到社保、政务服务等,长三角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外省市的个人政务事项。目前,沪苏浙皖已推出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跨省户口迁移等173项跨省通办服务,实现40类高频电子证照高效共享互认。
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是基建的硬联通;另一方面就是数字化的软联通。如今,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数据共享的“大动脉”正在加速建成。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79万个,累计共享交换政务数据14.74亿条。
跨域数据共享,涉及数据转化、数据汇集、数据清洗和共享流程再造等。不可否认的是,直至今日,这些问题仍面临挑战。长三角跨省通办事项覆盖范围较小,许多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还未被纳入“跨省通办”。
据悉,此次长三角数据领域一体化合作重点主要围绕八个方面:数据安全可信流通、算力资源合作发展、长三角“一网通办”、数据市场一体化、数字经济统筹协同、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等。
通过基础设施和规则的完善,三省一市的行政藩篱和隐性壁垒将进一步消除。“一网”连接四地,公共数据资源将成为全民共享共用的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二
除了民生领域,长三角的数据一体化,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一方面,公共数据的自由流动和跨区域共享,是不少企业的迫切需求。有了数据,企业可以打造覆盖长三角的应用场景,行业也可以提高效率。
长三角数据管理部门明确,要加快让公共数据资源流动起来。具体而言,包括加大长三角区域内政企开放力度,赋能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绿色“双碳”、气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促进产业发展,探索开发跨省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
过去,各地数据开发和利用基本依托本地企业。而各地正在打造的数据资源中心、数据集团等,就在为企业提供数据汇聚、存储、加工、流通、交易、赋能等全链条全周期服务,鼓励全国各地企业到当地开展数据流通交易活动。
不少人会问,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流通更安全?国家层面也有布局。当前,国家数据局正在全国打造100个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构建可信的数据流通体系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企业可以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市场数据,打造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此次提出的算力资源共享,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不少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网络传输速度、行业规范及软硬件生态适配等问题的制约,企业想要得到与行业高度融合又低时延的算力支持,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据最新发布的《全国数据产业地图(2024)》,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算力总规模超25.67EFLOPS,在算力建设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尽管如此,浙江目前在算力建设布局上仍不平衡,个别地区存在应用不足、供大于求的情况。
随着长三角地区算力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科技型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在长三角地区找到合适的计算资源,显著降低研发成本。
“通过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长三角地区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有业内专家表示,长三角数据领域一体化,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三
数据一体化,已经成为三省一市的共识。而想要真正实现,还要从根本上破除行政藩篱。这也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
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组建区域合作办公室,统一协调区域数据整合与共享问题。此次建立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机制,更是在制度和体制机制层面提高了政府数据共享与区域合作的一体化程度。
如何让原本“各自为政”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此前,浙江已牵头建立了长三角地区“高效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数据异议处理机制”“电子证照安全和授权管理”3项工作机制,应用于75类高频数据、40本常用电子证照,夯实长三角的数据“底座”。
然而,数据链路的打通只是第一步,想要高效流通,还需制定标准。
为进一步为数据“建章立制”,浙江牵头编制《长三角法人库数据共享技术规范》,推进长三角区域法人基础库数据共享,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此外,三省一市还相继签署《长三角数据标准创新建设合作协议》,编制《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接入规范》,形成《长三角数据共享工作方案》《长三角数据运营报告》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让原本“各自为政”的数据,流动得更顺畅。
在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中国数谷”,该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已建立了“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也就是数交所、数据发票、数联网和区块链跨链互认,“目前我们已经在跟上海、江苏等地一起探索、共同推动。”
即便已有探索,但一些专家仍表示,当前三省一市还存在数据共享的区域一体化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政府数据共享的制度供给与法治保障不够健全、数据共享的技术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眼下,随着长三角在数据领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三省一市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建设,拓展数据应用场景,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我们也期待,在“一朵云”的助力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将越来越像“一座城”。
(本报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王黎婧)